乙肝(viral hepatitis type B,又称乙型病毒性肝炎)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
1.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对具感染性病患的隔离,注意恢复期病毒携带者定期随访。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HBsAg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此类人员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3.注射疫苗,保护易感人群: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注。血源疫苗每次10~30μg,重组疫苗5~10μg。产生的抗-HBs效价与保护作用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认为>10U/L才具有保护作用。对于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损害者应加大接种剂量或次数。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国内生产的HBIg多数为U/ml,用量应为0.075~0.2ml/kg。
乙肝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忌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已有损害,加上饮酒更加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
2.禁忌饮食过量,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过多的吃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加重,促使乙肝恶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3、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以下四大预防上的特别注意。
特别注意一:饮食有度 中秋、国庆长假,乙肝患者面对家庭聚会、朋友聚餐,要“顶住压力”,拒绝诱惑,切勿饮食过量,特别是肉类和糖类。过多食用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加重,促使乙肝恶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特别注意二:规范用药,定期复查 乙肝患者想保持病情的稳定,要记得定时、定量用药,遵医进行定期复查,不要因为过节而打乱诊疗计划。
特别注意三:绝对禁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已有损害,饮酒更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面对朋友、家人的“敬酒”,乙肝患者要懂得自身病情,礼貌回绝。
特别注意四:忌熬夜 国庆长假,出外旅游、通宵玩乐、熬夜打牌的几率比较多。但是,这也是导致乙肝节后复发率较高的常见诱因。乙肝患者,特别是处于肝炎发作期的患者,过节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玩乐,防止病情恶化。
以上就是预防乙肝的特别注意点了,希望患者通过以上介绍能够有所认识,积极预防这种疾病。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和乙肝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急慢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都能检查得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当健康一方口腔黏膜有破损时有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当唇舌、口腔、咽喉等处出现黏膜破损或出血、感染、红肿等情况时,应尽量暂时避免与乙肝的过于亲近。
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指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孕妇,其体液在分娩过程中污染了新生儿受损的创面或在产褥期密切接触婴儿,例如嚼食后将食糜团喂给婴儿等。预防垂直传播的方法就是HBV-DNA阳性母亲的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程序注射乙肝疫苗,成功率约95%左右,应及时检查是否产生抗体;DNA阴性母亲的孩子可以只注射乙肝疫苗,保险起见也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3、父婴传播:父婴传播是指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该病毒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其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这种传播方式较易被人忽视,虽然说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比母婴少,但是一旦感染上同样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但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只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一种形式,并非遗传病,只要按计划的给孩子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阻断父婴间的垂直传播。
4、性传播:性传播作为乙肝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都可以出现损伤,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播。预防的方法是,当发现一方携带乙肝病毒时,另一方就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虽然我国目前已不再进行强制性的婚前检查,但是为了预防乙肝及其他传染病,年轻人最好还是在婚前自觉接受检查为好。
乙肝传染途径都有哪些呢?上述中针对乙肝的传染途径有哪些作了几点的详细介绍。通过本文的这些介绍,编者提醒大家,在照顾乙肝患者的同时,应该对这些传染途径引起注意,进而避免患上乙肝疾病,受到乙肝疾病的困扰。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处要注意啥?
肝病专家表示,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有限,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生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以下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保证自身具备乙肝抗体。健康一方需要到医院检查乙肝两对半,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体内已经产生保护性抗体,不会再传染乙肝;若阴性,也没感染乙肝病毒,就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第二,相处模式要正确。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处需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粘膜完好无损,以阻止乙肝病毒的侵入。
第三,不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卫生用品。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处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剪等有可能引起皮肤粘膜创伤的物品。
全方位有效地预防乙肝呢?
1、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未感染乙肝的社会人群也属于接种对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接种程序。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2、夫妻之间过性生活时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或者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在性生活要做到不疲惫,以免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3、乙肝预防还要注意乙肝患者的血液及体液均具有传染性,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经常在一起吃饭、生活,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家中成员都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具、牙具、修面用具及其他盥洗用品要分开。 4、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消毒。
5、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
6、常见的预防乙肝的方法还包括消灭传染源,常见的切断乙肝传播途径的方法有:注意对具感染性病患的隔离,注意恢复期病毒携带者定期随访。另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肝炎患者除了定期追踪检查、配合医师进行必要的治疗之外,妥善的日常生活护理也是维持肝炎病人健康,减缓肝病进一步危害的良方。
肝炎患者可以从药物、饮食、衣着、睡眠、排泄、生活起居、运动娱乐等日常细项中做好自己的养生护理,详细说明如下:
1:药物服用要注意
审慎服用药物,肝脏是代谢大多数药物的器官,而药物代谢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具有毒性的物质,容易伤害肝脏导致药物性肝炎,更容易加重肝脏病情,所以服用任何药物或民间偏方前,建议先透过专业医师评估。
2:饮食摄取要均衡
饮食以新鲜天然、均衡饮食为最重要,避免摄取不新鲜、发霉、油炸、腌熏、腌渍、罐头等加工食物,除此之外还要拒绝酒精的诱惑,因为肝脏是酒精主要代谢场所,而酒精和其代谢物会伤害肝细胞,形成酒精性肝病,甚而进展成肝硬化,也大大提升肝癌的罹患率,所以肝炎患者应尽量减少酒精摄取,最好远离酒精,拒绝饮酒。
3:衣着要舒适宽松
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皮肤搔痒情形,穿着的服装建议选择棉质衣物,可以减少衣物与皮肤磨擦所产生的搔痒感。若肝硬化合并严重腹水的病人,则建议准备比平时大上1至2号尺寸的衣服较为舒适。
4:休息充足与睡眠足够
充分的休息与睡眠是肝炎患者基本保健之道,只要平常觉得精神饱满,或是活动后不觉得累,就达到充分休息的状态。如果始终有睡不饱的感觉、或入睡困难等情形,则应该与医师讨论,并做适当处理。
5:大小便的留意与观察
平日应留意小便的颜色,若呈浓茶状,表示可能有肝功能失常或并有胆道的问题,应向医师求教。而肝硬化病人若大便在体内囤积过太久,会产生较多的「氨」,容易引起肝昏迷症状。此外,应随时观察大便颜色,若大便颜色呈黑色或柏油状,应怀疑是否有出血迹象,此时要尽速就医诊治。
6:养成卫生好习惯
日常生活之饮食、餐具及洗衣服等接触并不会造成感染,不需要分开处理。但应该避免与他人共享刮胡刀、牙刷;纹眉或针灸时,宜使用丢弃式器具;受伤或出血时,若需由他人协助,须提醒带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到血液。
7:运动娱乐要适当
肝炎患者可采取适度、缓和、有氧的运动,如:走路、骑脚踏车、跳土风舞、游泳、打球等,可以增加免疫力及身体的耐受力,保持轻松的心情每天运动30分钟即可。
预防乙肝充足营养应先行
核心提示:春天,人体肝气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中医认为“春宜养肝”,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养肝护肝为先。
所谓的营养,关键是要“均衡”,指对于肝病患者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五大营养素的摄取不要过多或过少,这些营养素能够在体内维持均衡。另外,不该在一餐以内,把所需的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一次摄取。换言之,必须分三餐逐渐摄取,取得平衡才是正确的方法。 (一)蛋白质的摄取
肝脏的功能之一是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同时肝脏本身也是由大量蛋白质构成的,所以在谈到肝病营养时,首先要强调蛋白质的必要性,但也要区分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分期,分别对待。一般摄入量应在15%左右。
对于急性肝炎的恢复期、慢性肝炎或是肝硬化的代偿期(无症状出现的时期)来说,为了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有必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一般而言,每天的蛋白质摄取量以每公斤体重1.2~1.5g,全天蛋白质产能占总能量的15%~20%为宜。
如果肝硬化造成肝脏机能显着降低,那么摄取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出现相反效果。当肝脏的机能极端低落时,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比如氨就会来不及处理,导致血液中的氨含量异常增加,因此可能引起肝性脑症,造成患者的思考能力低落、意识模糊,或是陷入思维混乱状态。有鉴于此,肝硬化病人一旦进入了失代偿期,为了避免血液中氨的浓度上升,蛋白质的摄取量必须降低,可以是平常量的一半或是更低。 (二)脂肪与糖类
脂肪在三大营养素中是单位能量最高的(1g脂肪会产生9大卡的热量,而蛋白质及醣类只有4大卡),因此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能量供应来源。而脂肪的消化必须要有肝脏的参与,所以肝脏疾病时,脂肪摄入量要要减少,否则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脂肪产的能量可以占全天总摄取能量的20%~25%为宜,全天的量大约50~60克左右。碳水化物可适当增加,因为碳水化物的代谢比较完全,可以供应体内能量,又不增加肝脏负担。
一般来说肝病患者每天所的能量会受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活动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平均来说,一个成年男子每日应该摄取1800~2200大卡。 (三)维生素与矿物质
维生素与矿物质都是构成人体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虽然它们并不是体内能量的供应来源,但却可促进其它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因此其功能就有如体内的润滑剂一般。肝病患者的肝脏营养代谢机能会趋于低落,为了活化肝脏机能,使肝脏能恢复正常运作,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取量就应该要比平常来得多。
健康的成年人如果要满足体内对于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需求量,平均每天至少必须食用黄绿色蔬菜500克、水果200克。
对于肝脏机能较差的肝病患者来说,前面这些食物的摄取量有必要酌量提高,特别是黄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具有促进细胞正常化的功能,因此最好能够多多食用。除了蔬菜之外,其它如牛奶、鱼贝类、肉类、大豆等,或是海藻类,同样也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但它们同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要与蛋白质的摄入量综合考虑。 (四)对肝脏有益的食品
(1) 芹菜:常吃可促进肝脏机能。但购买时必须选择新鲜的。
(2) 蕃茄:是维生素的宝库,拥有多种维生素,尤其B6可促进脂肪代谢,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解毒作用。
(3) 香菇:它是烹调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除可增进食欲之外,其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可促进肝脏机能恢复。生香菇可以用火烤的吃法,洒上盐后浇上柠檬汁或橘子汁,既富于风味,营养也不会丧失。干香菇的吃法必须先用水泡软,然后以小火熬煮,有特别的风味。
(4) 大蒜:是肝脏机能的强化食品。但大蒜吃太多,胃粘膜可能会刺激,使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5)海参:含有良质蛋白质和钙质,可以促进肝脏机能,对肝病有很好的效果。 (6) 动物肝脏:脂肪量都很少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很理想的食物,被称为营养的宝库。但也要考虑其蛋白质的摄入量。
那么乙肝患者都有哪些忌口呢?
1.忌食易于引起乙肝病人过敏反应的食物:大多数人喜食味美、肉嫩、营养价值极高的海虾、海蟹等海鲜食品,但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每当他们进食了这些海鲜发物后,会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临床出现腹痛、腹泻、颜面潮红、尊麻疹、皮肤瘙痒,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由于肝脏是参与变态反应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受损在所难免。尤其原有肝病者可使病情加重;或者病情已稳定的肝病,又可能会再次复发。所以肝炎发作期,不宜吃海鲜发物。
2.忌食易于引起乙肝病情加重的食物: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生化成分、理化特性和药理作用,因而它对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急性黄疽型肝炎患者,如过多地摄入油腻食物,会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恢复期的肝病患者,如进食过多的糖类食物可引起肥胖、脂肪肝:肝硬化晚期和重症肝炎患者,因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而引起肝昏迷;有酸中毒的患者如再大量食醋则会使病情加重;有的肝病患者,因服用了人参、党参、鹿茸等滋补品后,反而导致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或出现黄疽。有学者分析,人参、党参等补品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激发淋巴细胞对肝炎病毒的杀伤作用,但同时也使肝细胞受到损伤,引起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少吃油炸、煎烤食品,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这些饮食容易引发肝昏迷或上消化道出血。
3.忌食易于引起肝脏损害的食物:现已清楚,肝癌的发生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和饮用水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在酸菜和腌菜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类物质。因此,这些食物进食过多,就容易诱发肝癌,尤其是那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应特别注意。肝炎患者不宜吃腌制的咸菜、酱菜等。忌吃松花蛋:因其制作过程中需用铅粉,常食易致铅中毒及钙缺乏,影响肝功能恢复;肝硬化病人因为门静脉高压而致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主要有食管静脉曲张、胃内静脉曲张及食管下端静脉曲张,如果饮食不注意,很容易导致这些静脉破裂,出现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严重者导致死亡,所以,肝硬化病人应避免食用生硬、带刺或带骨的肉类,以及含植物纤维素(纤维素食品)过多的蔬菜(蔬菜食品),因这些食物很易伤及曲张的静脉。 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致营养不良、代谢异常和免疫功能紊乱以及中毒性肝损伤,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等。 另外,刀豆的两端尖角部分、产生黑斑的甘薯和鲜金针菜等食物;含有秋水仙碱等毒性物质,如处理不当,食后均可发生中毒现象而加、重肝损害。
4.忌食易于降低某些药物功效的食物:有些食物摄入体内后可以改变或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药理作用。例如,牛奶、豆腐等食物中含有的钙、镁、铁等离子,可与四环素类药物结构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莨菪碱类药物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是治疗黄疽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但茶水中的鞣蛋白可与食若碱类药物中的生物碱结合,从而影响其吸收、降低疗效;氨基比林是常用的退热药,但摄入含有亚盐较多的咸菜和发黄的青菜等食物后,可结合形成致肝癌能力很强的亚硝胺物质;另外,柿子中含有鞣酸,可与铁质结合而影响铁的吸收,因此,贫血者不宜食柿子:有的食物同食可能还会致病,如柑橘中含黄酮类成分,可与萝卜中的硫氢酸发生作用,而抑制甲状腺功能,并诱发甲状腺肿大,因此柑橘与萝卜不要同食。
5.正在服用肝病药物的乙肝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例如患者正在服用甘草酸制剂治疗,不宜吃具有排钾性质的食物,例如胡萝卜等。甘草有类固醇样作用,具有排钾性质,容易导致低血钾,此时应食用含钾的食物。而胡萝卜中所含的“琥珀酸钾盐”的成分具有排钾作用,二者同用,可导致低血钾症。表现为全身无力、烦躁不安、胃部不适等症状。五味子制剂酸性作用强,此时不宜多食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胃溃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