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解文成 胡 霞 徐 聪
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强耦合、多变量的特性,本文采用了一种矢量控制的方法。先是论述了PMSM的数学模型,其次详细地分析了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最后,利用Matlab软件,搭建了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得出了该系统拥有优越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电机控制性能的需要。
三相PMSM因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转动惯量小、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应用于各种场合。但是,三相PMSM作为一个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当处于复杂的应用环境下,扰动因素会极大地影响系统的性能,故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尤为重要。据此,可以采用矢量控制的方式,它能够将PMSM直流化以达到直流电机的控制效果。然后在Matlab软件中搭建出基于PI的三相PMSM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该控制方法不仅能获得与实际贴合的转速、电磁转矩等信息,并且具有简单可靠,可控性强等优点。
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通常是在d-q坐标系下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研究分析。因为,在该坐标系下,定子电流的d-q轴分量彼此间、互不干扰,此时,永磁同步电机相当于被直流化,易于控制。于是,在假设忽略定子漏感、高次谐波、磁滞损耗、涡流损耗等条件下,给出在该坐标系下三相PMSM的数学模型,如下:
定子磁链方程: (1)
定子电压方程: (2)电磁转矩方程:
(3) 其中:Ψd、Ψq为定子磁链d-q轴分量;Ld、Lq为定子电感d-q轴分量;id、iq为定子电流d-q轴分量;ud、uq为定子电压d-q轴分量;Ψf为永磁体磁链;R为定子电阻;Te为电磁转矩;ωe为电角速度;Pn为转子极对数。
2 矢量控制策略
矢量控制是利用坐标变换将三相电流变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d-q下,在该坐标系下,定子电流被分解为可产生磁通的分量和可产生转矩的分量。两者彼此,互相垂直,通过对它们单独控制,就实现了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所以,矢量控制的关键在于解耦。现阶段idref = 0控制、cosφ =1控制、恒磁链控制和MPTA控制
• 58 •
是矢量控制的主要控制方式。其中以idref = 0控制最为简单可靠,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便采用idref = 0的控制方式并给出相应的三相PMSM矢量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相PMSM矢量控制框图
图1表明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是一个以转速环为内
环、电流环为外环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坐标变换、PI控制、逆变器、SVPWM及PMSM等主要模块。具体过程:将PG模块从PMSM测得的速度信号ω与参考速度信号ωref进行比较并输入到PI调节器中,经调节得到交轴参考电流iqref,再将iqref与PMSM的交轴电流iq进行比较,并经PI调节器调节得到交轴参考电压uqref。同时,取直轴参考电流idref为0,并与PMSM的直轴电流id比较,经PI调节器调节得到直轴参考电压udref。最后,udref、uqref经I_PARK变换得到uα、uβ,并输入到SVPWM模块中。在idref = 0的情况下,通过调节iq的值就可以控制输入到PMSM的电流矢量的幅值和相位,进而得到理想的PMSM的转矩、转速等信息,该控制方法与标量控制相比,大大提高了该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
3 三相PMSM矢量控制的仿真实验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搭建了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在此之前,先给出了仿真中涉及的相关参数,详见表1。
表1 PMSM的参数表
参数数值额定电压V/V311参考转速1000定子电阻2.875定子电感/mH8.5永磁体磁链
/Wb
0.175转动惯量J /(kg•m2)0.003阻尼系数B/(N•m•s)
0.008
依据上述参数,设置了相应的仿真条件。其中,PWM开关频率取10KHz,采样周期取10us,相对误差取0.0001,仿真时间取0.4s,变步长采用ode23tb算法,由此,给出了三相表贴式PMSM矢
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量控制系统模型,具体的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图4 电磁转矩Te变化曲线
图2 三相PMSM矢量控制仿真模型
仿真结果如图3、图4所示:4 结论
从仿真结果上可以看出,在初始负载转矩为5N•m情况下,电机转速能够快速的从零上升到参考的转速1000r.min-1,虽然有一定的超调量,但是会很快地恢复正常,电磁转矩也是经过一定的超调量便很快稳定在5N•m。当t=0.2s时,给系统突加负载转矩,此时,TL=10N•m,转速在经过短暂的微小浮动后也能够迅速恢复,电磁转矩也由起初的5N•m迅速上升到10N•m,综上来看,该系统运行稳定,响应快,能够贴合实际要求。作者简介:解文成(1995—),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力传动控制技术。
通讯作者:胡霞(1962—),女,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
图3 转速nr的变化曲线
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
新时期,民航事业与有限空域资并超出空域单元的运行能力;由于终端区的航班流量增大,超出了空域的正常容纳范围,此类情况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明显,在固定时间段内会再次发生。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根据拥堵时间合理采取防范措施。
突发性空中交通拥堵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受恶劣天气环境影响导致的设备故障事件,空域的运行能力在这一时间段内会明显下降,造成最终的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恶劣天气本身具有突发性特点且无规律可循,难以预先掌握空中交通拥堵的时间和区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终端区的管制难度。
同时终端区交通拥堵状况分为四个状态,包括自由、畅行、拥挤、拥堵。自由状态下的航班交通流密度相对较小,航空器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小,能够自由选择飞行速度。畅行状态下的终端区航班流不受内不影响,但航空器之间密度大;仅有少量的航空器需要调速,整体运行上处于顺畅状态;拥堵状态时,终端航空器密度持续增大,需要调速,航空器容易发生跟驰现象,存在大量的机动行为、等待行为,甚至容易发生飞行冲突。关于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态势演变机理的分析源之间的矛盾激化,对民航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航空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分类,分析了影响终端空中交通
中国民用航空珠海进近管制中心 赵伟东
拥堵现象的因素,并对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演变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基于航空事业的崛起,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空域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剧了空中交通网络的压力,空域容量与需求呈现不平衡的状态,造成空中交通网络拥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就空中交通网络的终端区交通拥堵态势进行分析,探索空中交通运行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空中交通拥堵演变机理,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最优方案,保障空中交通顺畅运行。2 影响终端空中交通拥堵现象的因素分析
2.1 空中交通需求
导致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就是飞行需求的快速增长,基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定攀升,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出行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陆上交通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空中交通具备便捷、快速等优势,成为人
1 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分类
终端区空中交通拥堵分为常发性拥堵和突发性拥堵。常发性拥堵指在一定时间段内,终端区空中飞行需求增加,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