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VNA对一根具有3个阻抗失配点的同轴电缆进行测量,测量时VNA设置为:扫频范围2.4-3.8GHz,扫频点数为6401,中频带宽为500Hz,扫描时间为11.682s。时域选通门起止时间为4.1ns-10.9ns,Kaiser-Bessel窗的参数=6。图1和图2分别为VNA直接测得的S11幅值和相位,图3为VNA进行时频转换操作后观察到的时域信号,其中黑色曲线为未经时域选通的时域信息,即原始时域信号(3个峰值对应于电缆上的阻抗失配点),红色曲线为进行时域选通操作后的时域信息,此时过滤掉了1个峰值和噪声,时域信号中只留下2个受关注的峰值。图4为经时域选通后时域信号(图3红色曲线)的频域谱。图1-图4均为从VNA导出的实测数据。(说明:图3中时域数据为线性格式,图1和图4频域数据为对数格式,对数格式=20*log(线性格式),对实测数据进行MATLAB转换时,注意在同一格式下进行)
VNA的时频转换过程:直接测得的是同轴电缆频域S11散射参数(图1幅值+图2相位),为得到只有2个峰值的频谱,VNA进行以下步骤:
1) 对S11进行线性调频Z逆变换(Inverse Chirp-Z Transform, ICZT),得到原始的时域信息
(图3黑色曲线),由于测得的S11是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进行测量的,所以S11在频域是截断的,为了抑制截断造成的信号泄露,VNA采用Kaiser-Bessel窗对S11进行加窗处理,然后再进行ICZT变换;
2) 从原始时域信息可以清楚看到3个峰值对应位置,引入时域选通门过滤掉除2个峰值之
外的信号,选通门的起始时间由原始时域信息确定。定义选取2个峰值的时域通带为
gstart~gstop,则选通门函数的时域和频域表达式分别为:
j2fctegi(t)0gstarttgstop其它
(1) (2)
gi(j)sin((c)gspan/2)(c)/2gstopej(c)gcenter式中,
fc(fstartfstop)/2为中心频率;gstart、
gspan分别为选通门的起始和终止时间;2f为
角频率,c为中心角频率,为选通门宽,gcenter为选通门中心。
时域加门运算与频域的卷积运算等效,但由于时域信号是由频域信号加窗经ICZT变换
得到,因此并不能还原全部频域信息。为了减少频域信息的丢失,加门通过频域卷积实现,即将选通门函数傅里叶变换到频域,将中心频率移至对应的频率点,与原始频域信号依次相乘求和。在此过程中,为防止选通门对频域信号的截断效应,在频域采用Kaiser-Bessel窗w(k)与选通门函数相乘对无限长的选通门函数序列进行截断,并将选通门进行频移构成实际的选通门函数,即:
gr(j)gi(j)w(k)exp(j0)
3) 时域选通门与原始频域信号卷积则可得到2个峰值的频谱(图4)
(3)
现在需要做的是用MATLAB实现VNA的时频转换和时域选通过程,主要包括:
1) 用MATLAB将图1和图2数据,转换为图3中黑色曲线; 2) 用MATLAB将图3红色曲线转换为图4频谱(采用VNA方法,即将时域选通门转换到
频域,然后与S11参数再频域进行卷积运算);
3) 用MATLAB将图3红色曲线转换为图4频谱(对红色曲线直接进行CZT变换,即不像
2)中在频域进行卷积运算)
图1 S11参数-幅值
图2 S11参数-相位
图3 时域选通前后的时域信号
图4 时域选通后的频域信号
图5 VNA时频转换算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