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国兴衰

三国兴衰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三国兴衰

这个三国不一般

三国,历来说法不一。不是国别不一,而是时间。三国分别指曹魏,公元220年建立;西蜀,公元221年建立;东吴,公元229年建立。这三个政权争来争去,结果却被新兴起的西晋王朝一一收拾。蜀亡,公元263年;晋代魏,公元265年;吴亡,公元280年。要说三国鼎立,必须三个国家建立,要说三国终结,只需一个灭亡即可。照此说来,所谓“三国”不过区区34年时光。且三国的名角曹操、周瑜、刘关张等都已化为黄土,不免令人乏味!习惯上,我们所知的三国是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开始算起,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悠悠九十载的风云变换,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以政治军事人才较量为主的豪情画卷。好大的手笔啊!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事出有因

纵观历史,朝代更替,实属平常。有的朝代一亡,自有另一家骤然崛起;而有的朝代倾颓,却往往成就乱世。诸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等。那么三国这个“过渡带”是怎么形成的呢?

东汉末年分三国嘛,我们先来看看两汉的政治。西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传二百载后王莽篡权。刘邦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力挽狂澜,乱世机缘中兴刘氏,东汉再传二百载。虽经西、东两汉,却还是刘家天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四百年的典型特征是外戚、宦权、士大夫的较量。当然,士大夫是每个朝代必不可少的。文人嘛!(需要)外戚,一般指后族。刘邦得天下后,后权就已发迹。刘邦死后,吕后,由此开创外戚干权的先河。如武帝时的窦太后及窦氏家族。如此说,外戚依赖后权而生,那么宦权就是承蒙皇

恩而盛。怎么回事呢?大行皇帝殡天,少年天子即位,天子年少怎么办?太后垂帘,太后是一个女人又怎么办?娘家人上啊。是为外戚专权的时代。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吧!皇帝总要亲政吧!面对已成气候的外戚他怎么办?他不出宫门,谁能帮他?宦官呐!由此开始了宦官打压外戚的局面。士大夫是士人的代表,在社会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平治天下靠他们。当外戚与宦官斗得差不多了,士大夫出场。皇帝既打压了两股力量,又加强了集权。在两边玩平衡政治,以士族治天下。三者相克,帝王拱手而天下平。这是两汉的基本模式。东汉末,灵帝年间,宦官猖獗。公元184年,黄巾大爆发,三张一把火,乱了汉家天!乱世迹象已露。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尽管最终黄巾败北,却引得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这时更有人火上浇油。谁呢?刘焉。西川旧主,刘璋之父。他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刺史本是监察,没有实权,而州牧则是权倾一方,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州长。这可是“质”的跨越。灵帝准了,于是刘焉占据了蜀中。这下好嘛!州牧、刺史、郡守放手干吧。国家渐散,各地长官纷纷培植势力,准备着裂土割据!灵帝崩,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以外戚身份年独揽大权,开始了对宦官的清洗。结果,何进中计为十常侍赵忠等人杀死。宦官又被何进手下夷平!两只豹子都死了,朝廷怎么办?董卓来了!!何进生前误听袁本初之计密诏董卓带兵进京,以威胁何太后尽诛宦官。等董卓到了一看,他乐了!这不是到嘴的肥肉吗?董卓开始了他长达32个月的残暴统治。正是由于他的灭绝人性,群雄奋起反抗,同时不忘扩大地盘进行兼并!真正开始了乱世割据年代!

由于外戚、宦官数百年交错把持朝廷,政局动荡,乱世的出现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刘焉的“妙计”无疑加速了东汉王室的衰微,增强了地方势力,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作用,推世的进程。而董卓之乱,则直接打开了乱世的大门。

乱世在成长

江东的孙家,三代经营,凭长江天堑固守本土。是谓“保江东,观成败”,孙权凭父

兄打下的基业,以一种既傲且安的眼光审视天下,伺机图取中原,多的也就是在濡须口、合肥一带与曹交兵,人家不急嘛!反到是孟德、玄德一直上窜下跳的。二人同为白手起家,只不过一个姓曹(本姓夏侯),为宦官养子之后;一个姓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皇亲,名誉评价就差了万里八千!

公元200年,曹操用许攸奇计偷袭乌巢,大败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军阀袁绍于官渡。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颇高。袁绍其人外宽内忌,良才不得用,刚愎自用终致惨败!公元202年,袁绍在郁闷中死去,其子开始“窝里斗”。曹操用谋士郭嘉之计用了六年时间平定北方,奠定了其强大的根基,成为三国中实力最盛强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盟以孙家三万人,刘营两万败曹操约二十三万铁甲。曹、孙、刘三分荆襄,刘备有了容身之处,三国格局粗具规模。后刘备入川,三国鼎立局势明朗。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并颁天子第一诏:兵发东吴。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刘备十万人马全线崩溃,悲剧收场!至此,三国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魏国实力最强,吴国实力提升,蜀国元气大伤,成为最弱的。

为谁做了嫁衣裳

两汉魏晋时期,正是门阀等级制度逐步兴起之时,这时的“贵族”,即士族,以封建制度必须维护的“土著”地主阶级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是成败的关键。三国建立之初都采取了控制士大夫阶级,抑制地主阶级的。蜀相诸葛亮还算不错!依法治蜀,有据可依,且为人公正,深受敬重。他在世时,还可协调各阶级的利益关系。他一死,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的来说,蜀靠法,一直坚持建国之初的,所以最先灭亡。曹操一方面用法,一方面用军事高压手段。他活着时也没大事。他死后,儿子“变质”了。文帝曹丕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士族大开方便之门。他退让了一步,可因为文人们的门第观念,士族未必真心依附及统治者不善王道,终被另一个大士族——司马氏取而代之。东吴呢,还算

“识趣”。他们妥协了。因此苟延残喘的时间最长,却也免不了被吞并的命运!西晋的司马氏本是北方士族之首,代表着士人的绝对利益,因而得到了士大夫及地主的支持,正是这股强大的,在当时无法抗拒的力量将它推上了天下共主的宝座!

从董卓之乱到群雄割据,从官渡之战到赤壁大战再到天下三分,波折四起,三个政权斗来斗去,结果却归于晋,辛辛苦苦数十载,尽为他人做嫁衣裳!三位英主在九泉之下想必会气得吐血吧!

盛衰有凭

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需要也必须有人站出来的,抓的住机会自然可以成就功业。乱世苦百姓!其实百姓的愿望也很简单,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谁能带给他们这些,他们就拥戴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曹、刘、孙抓住了这个机会,而且他们有这个实力使一方百姓富足。他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来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这也是三国崛起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三国归一已成定局,只不过是归于谁的问题!在封建阶级社会里,在东汉末这个帝国制度尚不完善的时期,士大夫以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必须予以保护。因为他们的利益代表着帝国的利益。妄图完全否认士大夫的地位,剥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不明智的、不可能的。晋就是凭着“先天优势”主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舞台。魏、蜀、吴三国,不论其原因多么复杂,他们所采取的抑制豪族,提升寒门地位的是值得称道的。只是这个制度在彼时行不通,又是该惋惜的!

区区九十载三国,在历史上只不过昙花一现罢了!只不过这次花开太炫目,太明丽,太璀璨了!以至后人无法忘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