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让我深深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一、以“启”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诱导,主要是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启”应该力求为学生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教师对学生讲授或提问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小学语文教学也正是贯穿着这一教育思想,即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做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
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除围绕教材内容备之外,更重视“备教学方法”,在每节课约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辅导中下层学生,在巡视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相机引导、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告诉他们即使讲错也没关系,可由老师指导或同学来发言补充。并及时肯定或表扬学生的微小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课堂教学效率也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读”“练”结合,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读”有不同的方式,有朗读、默读、速读等,“练”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能力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效果也就特别好。因此,读与练是同时进行的,读中有练,练中有读,读为先导,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因此,在“读”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脉络,感知课文的内容,采用粗读、泛读、速读,重点段落则采用精读、细读、朗读或品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法贯穿于每一节课,既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又领悟文章内涵;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我在指导学生时注重“读”和“练”贯穿课堂始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或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或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分析了文中的字、词、句、段落,还能指出作者的写作特色,点出作者运用了时间词“一会儿”“两三分钟”,连接词“忽然”“接着”,把文中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描述得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这样的“读练”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避免了语文课变成答题课。 三、“知”的反馈,创设和谐课堂气氛
“知”也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通过“读、练”后的知识反
馈,它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的情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的口头汇报,教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知”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肯定、纠正、精讲、点拨或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明确意见,使学生意见统一,并做到真正理解。如学习《跳水》一课时,当学生围绕文中“船长拿逼孩子跳水”这个做法好不好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好。但有一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说:“我认为‘跳水’并不是好办法,船长这样做心太狠。我觉得可以让一个力气大的水手赶快爬到最高的横木上,把孩子抱下来”。结果是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个学生不知所措。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想法。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发言,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最后我给予耐心指点,使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结”的归纳,凸显画龙点睛作用
“结”就是课后小结。一是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学及教师有目的的点拨,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二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写作特点等的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环节时间虽短,内容也很简单,但教师切忌不能忽视,必须做到:语言生动、精炼,让学生从教师的“结”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愉悦、扎实。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双边活动的目的。课堂教
学形成了一种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教师相机引导、和谐的、活跃的教学氛围,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