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李五顺 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425600)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内容见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P.17,人教版)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主要成份是Cu(OH)2,本实验它由NaOH与CuSO4反应生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证实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要求隔水加热煮沸2min左右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由桔黄色→鲜红色→深棕色→砖红色→红褐色,发生了多次的演变,这是为什么?
化学上,还原糖它是指能被斐林试剂或托伦试剂氧化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醛基 (—CHO) 或酮基 (—CO—)。醛基能与斐林试剂反应,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①,醛基被氧化成羧基而生成糖酸(盐)。见反应[为简便,本文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多羟基醛,分子表达式为CH2OH(CHOH)4CHO ]:
反应一: 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热
反应二: 2Cu(OH)2 + CH2OH(CHOH)4CHO 加 Cu2O↓+ CH2OH(CHOH)4COOH + 2H2O 反应三: CH2OH(CHOH)4COOH + NaOH
CH2OH(CHOH)4COONa + H2O
反应一、三在常温下发生,反应三伴随反应二的发生而出现。反应二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生成的Cu2O在溶液中因其晶粒的大小会呈现出如黄色、桔黄色、鲜红色或深棕色等多种颜色,砖红色是上述颜色的综合效应。本实验按原理到此就结束,但课本要求加热煮沸2min,此后,颜色由砖红色变为红褐色(或猪肝色)。现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Cu(OH)2在溶液中对热不稳定,温度超出80℃便脱水生成黑褐色的CuO②。
反应四: Cu(OH)2 80℃以上 CuO↓+ H2O
红褐色是砖红色的Cu2O与黑褐色的CuO混合色。如果Cu(OH)2的量太多,那么此反应将持续进行,砖红色会被黑色掩盖。
纵观整个实验过程,影响现象的因素有:
①加热时间:本实验从化学角度上看,属于定性实验。因组织样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无法确定,从而导致斐林试剂的量无法控制,加热太久会出现副反应,因此出现砖红色(大约15s)实验便应结束。
②实验温度:不能超过80℃,理想的温度范围为50℃~70℃,且应水浴热。
③组织细胞中的色素,质体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液泡色素溶于水,如花色素苷,它是酚类化合物,其颜色的变化受PH值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实验中NaOH为强碱性化合物,生成的Cu(OH)2也呈碱性。
由此可见,对于本实验,为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免出现副反应。
参考文献:
出版社
①《有机化学》P.535 谷亨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下册 第二版P.743 北京师范大学等编 高等教育
本文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9期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