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措施
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措施
1 建筑体型
2 结构计算
2.1 整体计算指标控制 2.2 重力荷载
2.2.1 重力荷载的计算要点 2.2.1 重力荷载标准值控制范围 2.3 基本自振周期
3 结构材料
3.1 钢筋 3.2 混凝土
4 结构构件设计
4.1 楼板设计 4.2 梁设计 4.3 墙柱设计 4.4 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5 高层住宅经济性指标参考
1
1 建筑体型
多层建筑一般是竖向重力荷载起主导作用,而对于高层建筑,如何抵抗水平荷载则是首要问题。建筑物的体型对抗风、抗震的影响非常大,好的体型决定了建筑物抗风、抗震的上限,合理的计算和构造只是去接近这个上限。在建筑方案阶段,结构工程师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说服建筑师采用较为规整的体型。
抗震设计时,平面不利于抗震的体型有凹凸过大、细腰和角部重叠形、楼板开大洞等;立面不利于抗震的体型有头重脚轻、h形立面等。
抗风设计时,要控制建筑物体型的光滑程度。圆形、椭圆形是最佳体型,方形切角,整个平面没有直角或锐角也是比较好的体型。建筑外表面要尽量避免装饰性的突起,尽量光滑。
2 结构计算
2.1 整体计算指标控制
结构整体计算需要控制的指标有: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剪重比、刚重比、层间位移角、轴压比等。结构计算要让所有参数满足规范要求,但为了经济性又不能远远超过标准值,整个建模计算过程需要结构设计人员不停的尝试、不停的纠错,在整体指标“通过计算”和“经济合理”之间找到契合点。
2.2 重力荷载计算
重力荷载一般由4部分组成:①结构自重;②楼、底面粉刷、吊顶自重,屋面找坡、防水、保温层等自重;③填充墙及门窗自重;④使用活荷载。结构设计时候应建立两个清楚的概念:
(1)轻。尽量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减轻自重;
(2)准。重力荷载的计算牵一发动全身,它的准确计算,关系到建筑物的实际安全度的准确控制,也关系到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2
2.2.1 重力荷载的计算要点
(1)计算结构自重时,扣除梁板重叠部分的板重、墙板重叠部分的板重、梁柱重叠部分的梁重等;
(2)使用活荷载计算要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第5.1.2条的规定进行折减;
(3)消防车活荷载计算要根据板跨和覆土厚度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可参见《荷载规范》附录B;
(4)设计楼面梁时,消防车活载应做折减,单向楼盖次梁和双向楼盖主、次梁折减系数取0.8,单向楼盖的主梁折减系数取0.6;
(5)计算填充墙自重时,应扣除梁高,且根据门窗洞口的大小进行适当的折减。
2.2.2 重力荷载标准值控制范围
采用普通轻质填充墙(墙密度为1000~1300 kg/m³)的各类现浇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均重力,其范围大致如下表2.2所示:
表2.2 重力荷载标准值控制范围
结构体系 平均重力(kN/㎡)
<附件1>为荷载计算书范例,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填写,施工图审查时作为结构计算书的依据之一。
<附件2>为消防车荷载计算表,供设计人员参考,用于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仔细验证。
框架结构 10~14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13~15 14~16 2.3 基本自振周期
高层建筑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是在自身质量和侧移刚度确定后,自身固有的及其重要的力学特性。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水平荷载,如风和地震这两类动力
3
荷载作用于建筑物自身的效应,同时又是衡量一个高层建筑结构质量和刚度是否匹配、刚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高层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较佳幅值: T1=(0.10~0.14)n 框架结构 T1=(0.08~0.12)n 框剪、框筒结构 T1=(0.05~0.08)n 剪力墙结构 n为高层建筑结构层数。
3 结构材料
3.1 钢筋
结构受力钢筋均采用三级钢(HRB400),构造钢筋采用三级钢(HRB400)或一级钢(HPB300),避免使用二级钢(HRB335)。
3.2 混凝土
粱、板:C40~C25,尽量不宜超过C35,高标号混凝土不经济且容易开裂,除屋面外住宅上部楼层可以采用C25;
框架柱:C60~C30,当地条件应许下,应尽可能提高柱子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减小柱截面尺寸;
剪力墙:C50~C30;
侧 壁:C30,地下室侧壁一般长度较大对混凝土强度要求不高。
4 结构构件设计
4.1 楼板设计
(1)楼板受力钢筋采用三级钢HRB400时,其最小配筋率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例如:厚度100mm的楼板,砼等级为C30时,最小配筋率为max{0.15%,0.179%}=0.179%,按最小配筋率可配Φ6@150(188mm2/m)。
4
(2)楼板底筋最小直径可取Φ6,支座筋最小直径宜为Φ8。
(3)地下室、屋面等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楼板,按最小配筋率设置通长钢筋,配筋不足之处附加。
(4)地震设防区跨度≥1.2m的楼层悬臂结构,如无特殊要求宜采用梁板式结构;当跨度<1.2m可采用悬臂板式结构。
(5)小跨度楼板上砌砖墙时墙底可不设次梁,但上机计算时应按等效荷载法输入隔墙荷载。
4.2 梁设计
(1)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梁应有1/4的负筋拉通(且不应小于底面纵筋的1/4),直径不应小于14mm;拉通面筋的数量应与箍筋肢数对应,不足时应配置架立筋补足;对于三级及以下的框架梁,可用架立筋与梁负筋搭接。
(2)除设计特别注明外,楼层梁架立筋宜按下表4.2配置。一般情况下,次梁在跨中可按下表设置架立筋而不需设置通长面筋,对于承受荷载较大同时跨度也较大时的框架梁和次梁(如地下室顶板),可采用部分支座纵筋作为通长面筋。
表4.2 梁架立筋选取表
梁类型 次梁 框架梁 梁跨度 L<4m 10 12 4m≤L<6m 12 14 L≥6m 14 16 5
图4.2梁顶纵筋示意图
(3)梁纵向钢筋的经济配筋率在0.6%~1.5%之间,当无特别要求时,可按此配筋率确定梁高。
(4)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间距根据情况可选用150mm(如抗震等级为三、四
6
级,梁高≥600时);梁截面宽度选择时,宜尽量避免4肢箍筋(b≤350mm)。
(5)当梁腹板高度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应配置腰筋,每侧构造腰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梁宽较宽时可适当放松。(注:hw=h0-h,h为板厚)
(6)等高十字梁相交处可不设附加箍筋。
(7)高层住宅楼层较多时,梁配筋应按楼层分段配筋。
(8)当框架梁内力由水平作用控制,支座底筋较大而跨中底筋较小时,可采用另加支座底筋的形式配置钢筋。
(9)框架梁支座钢筋不应超配,当实配钢筋与计算钢筋相差较小时,可将支座面筋调幅到梁底筋(注:支座面筋过多,易造成施工困难,影响节点浇筑质量,且容易形成强梁弱柱,不利于抗震)。
4.3 墙柱设计
(1)合理布置剪力墙:
① 适当增加结构周边剪力墙长度或其翼缘长度,减少结构内部长肢剪力墙和核心筒附近的部分剪力墙;
② 优化结构布置,尽量避免采用短肢剪力墙和框支剪力墙;
③ 高层住宅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中部楼层偏下部位,当建筑层数较多时,上部楼层可适当缩短剪力墙长度,减小其刚度;
④ 混凝土强度等级只用来控制剪力墙轴压比,不应考虑提高砼等级来加强剪力墙结构的刚度。
(2)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根据体积配箍率经计算确定,箍筋间距可在100~200mm之间取值,箍筋应采用三级钢(HRB400),有利于降低箍筋配筋值。
7
(3)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大于400mm可采用双排配筋;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大于700mm时宜采用四排配筋。剪力墙按构造要求配置的水平、竖向分布钢筋可参考下表4.3设置:
表4.3 剪力墙分布钢筋构造要求
墙厚 200 250 300 350 400
排数 2 2 2 2 2 分布钢筋配筋率 0.20% Φ8@250 Φ8@200 Φ10@250 Φ10@200 Φ10@180 0.25% Φ8@200 Φ8@150 Φ10@200 Φ10@175 Φ10@150 0.30% Φ8@150 Φ10@200 Φ10@150 Φ10@175 Φ12@175 0.50% Φ10@150 Φ12@175 Φ12@150 Φ14@175 Φ14@150 4.4 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建筑物基础选型应选择经济合理适用的基础型式,优先级依次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天然地基上的深基础、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人工地基上的深基础。
(2)大直径灌注桩的钢筋一般情况下应参照下表4.4.1设置,对受荷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及穿越液化土层的桩应根据计算及实际情况确定配筋。
表4.4.1 大直径灌注桩桩身配筋表
桩直径d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① 通长纵筋 12Φ14 14Φ16 18Φ16 22Φ16 26Φ16 30Φ16 配筋率% 0.37 0.36 0.32 0.29 0.26 0.24 ③ 加劲箍 Φ12@2000 Φ12@2000 Φ12@2000 Φ14@2000 Φ14@2000 Φ16@2000 ④ 螺旋箍 Φ8@200 Φ8@200 Φ8@200 Φ8@200 Φ10@200 Φ10@200 Ln ④筋加密区段 2000 2000 2000 3000 3000 3000 8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Φ18 34Φ18 36Φ18 40Φ18 40Φ20 0.24 0.23 0.20 0.19 0.20 Φ16@2000 Φ16@2000 Φ18@2000 Φ18@2000 Φ18@2000 Φ10@200 Φ12@200 Φ12@200 Φ12@200 Φ12@200 3000 3500 3500 3500 3500 (3)地下室底板宜优先选用以天然基础或桩承台为柱帽的平板式结构,计算配筋时应考虑天然基础或桩承台的有利影响。
(4)主楼以外地下室面积较大时,地下室顶板应根据建筑首层室外布置确定消防车通道范围,非消防车通道范围顶板的活载一般取5 kN/㎡。
(5)地下室顶板荷载较大,梁钢筋太多导致钢筋间距过密或梁纵筋超过2排,可采用大直径钢筋Φ28、Φ32,减少钢筋数量。
(6)常用地下室顶盖的经济性比较见表4.4.2。
表4.4.2 地下室顶板结构方案经济性比较
框架梁 截面 次梁 截面 楼板 厚度 450 180 180 180 每平方混凝土用量(m3) 0.524 0.376 0.410 0.365 每平方钢筋用量(kg) 50 99 89 86 楼盖类型 柱距 无梁楼盖 十字梁楼盖 井字梁楼盖 8.1×8.1 8.1×8.1 550×900 300×800 8.1×8.1 500×900 300×700 单向肋梁楼盖 8.1×8.1 600×900 350×800
根据上表的统计和工程经验:当荷载较大时,无梁楼盖的含钢量最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当荷载较小时,单向肋梁楼盖的经济性较好。
9
5 高层住宅经济性指标参考
(1)高层住宅结构的经济性一般以单位面积用钢量控制为主,单位面积混凝土用量控制为辅,应分开地下室及塔楼进行控制。
(2)塔楼的经济性控制指标可根据项目建设地点的设防烈度、基本风压及建筑高度等条件确定,常规情况下长沙地区高层住宅塔楼单位面积用钢量指标可参考表5.1.1选用(按建筑面积计算),并根据项目的设计特点(层高、建筑面层做法、平面规则性、是否转换等)进行适当调整。
表5.1 塔楼单位面积用钢量控制标准(kg/㎡)
设防烈度 6度(0.05g) 7度(0.10g) 7度(0.15g) 8度(0.20g) 8度(0.30g) 12~19层,≤60m 36~40 38~42 40~46 41~47 45~49 20~26层,≤80m 38~41 40~43 42~47 45~50 49~52 27~33层,≤100m 41~45 44~48 45~52 47~54 55~60 注:1.表中数据适用于一般不规则、不需进行结构转换且建筑面层不大于5cm的高层住宅。
2.当结构采用转换时候,用钢量一般增加2~2.5 kg/㎡。
3.本指标适用于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如为Ⅰ类场地应略减,Ⅲ、Ⅳ类场地应增加。 4.本指标适用于基本风压≤0.6kPa以下地区,大于0.6kPa地区的27~32层住宅略增。 5.本指标适用于标准层层高不大于3米的高层住宅,层高大于3米时候每增加0.1米用钢量增加1 kg。
6.一般情况下,用钢量可拆分为板10 kg/㎡、梁15~18kg/㎡、墙柱20~25kg/㎡。 7.本指标未考虑施工损耗,不包括砌体构造柱及砌体拉结筋。
(3)高层住宅塔楼单位面积混凝土含量一般不超过0.3 m³/㎡,当结构采用转换时,可根据转换的程度按转换层单位面积0.65~0.9 m³/㎡计算。 (4)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