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师精讲

名师精讲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名师精讲

1.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1.1 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认知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热闹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情绪和动机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人之互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人类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意志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意志与认知、情感有密切关系。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实现的。而人的意志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能力和人格

个体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特性是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1.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他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由于行为能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1.3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的特点。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类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类意识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

法和手段。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第三个特点)。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

注意和意识关系密切。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没有注意的作用,人就无法清晰地认识事物,也无法准确迅速地完成某种活动。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4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发生于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之为个体心理。社会团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团体心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团体心理是在团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综合。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而且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 心理学的任务

2.1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技能形成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结构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心里的脑机制(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里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当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组织的某些部位受到损伤时,心理活动就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从个体发育的角度看,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心理与环境(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可见,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2.2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因果研究

因果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进行因果研究时,研究者要注意:要创

设某种实验的情景,使之能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同时要控制可能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其他因素;对因果关系的推论要谨慎。当一种那个情景引起了某种心理现象时,只能说在这种实验情境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脱离了一定的条件谈论因果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相关研究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是在寻找相关。但是,相关本身并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当发现两种现象之间有相关时,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或者是因为第三个变量而产生相关。因此,要揭示两个相关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因果研究。

个案研究(补充)

个案研究是以一个或一组被试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2.3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发现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的认识自身,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意义: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2.4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以及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用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心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这些研究对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的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心理学。它将动物的心理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联系和差别。华生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它是发展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华生发展心理学探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揭示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等。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研究心理与病理关系的科学,就是心身医学或身心医学,前者研究治病的心理因素,后者研究疾病和体残对行为能力的影响。

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

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大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和小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还研究人格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2.4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学科分类中,通常讲学可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系里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衡水市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由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有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外,提出了学科的第三大部类,即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这些学科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社会科学。但它们都研究与人的思维有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将心理学叫做思维科学。 3

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3.1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较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它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很少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①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观察时可能得不到期望的结果;④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是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时间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实验室试验的缺点是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这可能干预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并影响将实验结果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室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对条件加以适当的控制,因此,其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是,在自然实验中,由于对条件的控制不是十分严格,因此难以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中除应控制自变量以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在有些实验中,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心理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

心理测试要注意两个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4 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有时和其他方法(观察法、传记法、测验法等)配合使用,可以收集到更丰富的个人资料。但由于个案法只使用了少数案例,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及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等人。机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毕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反对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毕生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推动了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但是它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心理过程,否认意识,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现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无疑是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是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是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