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初探
(浙江省临海市东塍中心校)“整体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的各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处理,进而全面、综合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小学英语人教版PEP教材就是按照单元编排的。本文就笔者对小学三年级上册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阐述对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考。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几种途径 (一)目标的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标尺,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整合教材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有效。
PEP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1Hello!以打招呼和学习用品为单元功能话题,共由七个板块构成。笔者在设计该单元教学时,确立了如下单元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Hello.\Hi.Goodbye.\Bye.I’m...What’s your name?My name’s ...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 Are you ...?Yes.\No.
(2)能够听、说、认读ruler,eraser,pencil,pen,crayon,pencil box,book,bag,box及句型I have a\an...(3)能按顺序说出26个英文字母,能听、说、认读Startto read中的字母。
(4)能理解并根指令要求完成Let’splay,Let’schant,Let’s do,Let’s find out等部分内容。
(5)学唱两首英语歌曲。 (6)了解Story time中的内容。 2.能力目标
1 / 3
(1)在生活中,能用英语和他人打招呼并询问他人的名字,介绍自己。如:Hello.\Hi. Good bye.\Bye. I’m...What’syour name?My name’s...
(2)能简单介绍自己的文具用品,如:I have a\an ...(3)能够准确地完成Start to read,Let’s check等部分的内容。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 B C song”和“Hello”. 3.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见到师生主动问好的文明习惯。 (2)渗透爱惜文具、热爱学习的情感教育。 (3)了解中英文名字的差异。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乐于用英语交流,形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的意识。
以上所有加了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我在参考了《教师用书》里Uint 1的教学目标及对课本内容的分析后所调整或增加的内容。尤其是句型“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是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提前教学。是由于我考虑这个句型是用在新朋友初次见面问好时使用,而在第一单元的学习时是老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且第一单元的主题也是问好,在此时的情景中教学会更适合,若在第二单元再进行教学,则感觉语言情景滞后了。
(二)内容上的微调、整合
PEP小学三年级上册每个单元大致分为七个板块。教师可以在分析板块特点和课时内容上优化板块组合,挖掘板块功用。
如本册Unit 5 Let’s eat!我做了如下调整:
1.本单元的歌曲“Let’s have a picnic”作为每课warm―up的内容,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
2 / 3
2.由于第三课时Letters and sounds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我将6个字母的认读、书写平均分散到前两课时,然后在第三课时的新授课内容就只有相关例词及其字母发音两项内容。
3.由于第六课时教学任务较多,因此,将B部分的Readandcount的内容安排在第五课时。这样既减少了第六课时的教学压力,又巩固了第五课时的重点词汇,一举两得。
4.将Main Scene从第一课时后移到第六课时,作为复习课用。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自2013年开始,我市兴起高效课堂教育改革,已有几所学校率先成为教学试点,我校是其中之一,尝试以学生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的角色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最合理化原则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最合理化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对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设计切合实际的最佳单元教学方案,实施最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中心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该课本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是必然的。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为载体,其他内容务必围绕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内容、词汇和语音等。
(四)拓展有效性原则
除了第三点提及的“教材中心原则”之外,还要鼓励教师适当拓展和补充内容。在同一Theme或者Topic下,尽量为学生提供他们可以接受的词汇、阅读文本等,这将对学生的思维扩张、知识整合大有裨益。在整合过程中,增加的内容就能成为各个板块的桥梁,使衔接更自然、顺畅。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