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痕
——“四结合”教学模式下的东门语文课堂
【摘要】什么是高效课堂下的高效学习?高效学习是相对于长期以往的低质量学习状态而言的。一直以来,学生处于被压迫的学习状态。学习仅是基于成人为了获得将来更好的生存物质条件的要求下而进行的,学生的内在需要与生长价值得不到尊重,他们成为家长、学校、社会获得利益的工具,在机械训练的学习中忙于应付,身心疲惫,精神荒芜。高效学习是一种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要关注人的心灵生活,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的丰盈。学习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内在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让学生体味学习本身的意义,让生命在学习中得到滋养与绽放,身体与灵魂得到最自由地舒展。高效学习最高目的就是唤醒学生对学习人生意义的追寻,让最不擅长学习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生;主动;乐学;合作探究
《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起课堂高效观,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放眼我国教育强省、强区的教育改革,都是从高效课堂做起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优质教育,要着眼于课堂效率。而我们
的语文课堂要做到高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高效课堂,应以教师“情”促学生“情”——让学生主动求知。 试想,猫爪下的夜莺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会不时地有他们自己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如在学习《从现在开始》一文中,冯超老师则是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穿插于课堂之中:“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再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把座位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壮”,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这样,很好地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高效课堂,应培养学生的乐学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课堂更能吸引他
们投入学习中。因为年龄关系,小学生很难做到整节课都聚精会神地上课,课堂的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后面的20分钟学习效率就相对要下降一些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时,很注重环节的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如罗惠娇老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时,一上课,她就高兴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新朋友,同学们欢迎她吗?”孩子们一听有新朋友来了,乐得不行,都拍起掌来高呼:“欢迎!欢迎!”接着,只见一个穿着艳丽衣裳,头戴孔雀头饰的小女孩跳着优美舞步来到了教室里,使孩子们立刻就进入了文本,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又比如刘满风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时,刘老师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邀请全班同学一起跟着动画上的音乐,舞蹈,唱起歌跳起舞来。动画、音乐、舞蹈和老师优美舞姿的多元结合,化静为动,吸引了学生眼球,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快乐地完成了背诵,课堂效率增倍。 三、高效课堂,应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
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而我们学校的“四结合”教学模式非常好地将导学案和小组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课前,要求学生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教师要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前下发的导学案,思考,个体学习。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接着在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去粗取精。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认为有错误后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通过讨论,小组内的学习伙伴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上会有新的提高。而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代表反馈组际交流,评价激励。通过“反馈”后,教师应利用较短时间,对各小组所反映出来的学习量和质进行单项和和综合评估,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表扬肯定、符号记分)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四、高效课堂,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从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并反馈到当堂测试,最后拓展延伸,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
则。当堂测试的设计也是非常讲究梯度的。这样,一方面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另一方面,难度适中、及时的测试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虽然也传播知识,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它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大雁飞过,留下婉转的鸣叫声。课程改革十余年,我们走过,留下应有的足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现在的我们还有许许多多不足,但相信通过我们老师们的不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东门小学的语文教学必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