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文科)

本试卷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

1.河北承德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凝聚半部清史的皇家文化,又有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既有浓郁满蒙风情的民族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该市将休闲旅游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平台,把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承德市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 ①文化与经济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强国,必是文化产业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这说明 ( )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力量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国家存在三个层次: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二流国家输出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核心价值。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成功运行,使得我们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材料告诉我们,在我国高铁输出中应该 ( ) ①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嵌入中国标准和规则,注入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 ③打造高铁国家符号,提高国家软实力

④将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融入其中,进行文化渗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可见 (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 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

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 ) 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 ④必须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网络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为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河南主题宣传教育,某中学设计制作了主题宣传墙,并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说明 ( )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凡是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人文化。”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心中仍有一个永恒的潮州音乐情结,仍保留着喝潮汕功夫茶的习惯。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9.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之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 )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传统文化具有顺应变动性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0.《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 )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生存方式。人不是酒囊饭袋,而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的,的重要方式就是对图书的阅读。这里的图书 ( ) A.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C.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 D.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的标志

12.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13.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这说明 ( ) ①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中国已成为全球出境旅游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近期出境游市场出现的许多不文明个案,正在触动国民的耻感神经,不仅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行了一场质问。出境旅游 ( )

①能够领略异国他乡的文化韵味 ②需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③借助文化渗透削弱别国文化的影响 ④反映出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2015年米兰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园中国馆举办“中国茶文化周”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悠久的茶品牌和茶文化,纪念中国茶参加世博会一百年。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 ①消除世界茶文化的差异进而实现统一

②中国茶文化与其他各国优秀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③促进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④使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茶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暑假里小强、小亮、小光、小东四位同学到博物馆的档案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天,他们的任务是为当地新出土的蕨类植物化石档案归类,但这些化石是该归入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四个人有了各自意见。四人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 ①小强认为它们是人类保护的化石,应归入文化遗产 ②小亮认为这些化石是纯自然的东西,应归入自然遗产 ③小光认为这些化石是精神现象的物质载体,应归入文化遗产 ④小东认为这些化石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应归入自然遗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7.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 “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 ( )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已不是文化传播主要手段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儒家强调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这是中国人信奉的主流人性论。不仅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美国人也仍然信奉仁、义、礼、智、信,英国人也绝不可能反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企业文化最自由的谷歌公司也有董事长、总经理这样的君,公司内部的运作也必然依循孔子讨论的君臣伦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主要说明 (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 )

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章是好事,但不加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 ( ) 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编、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为背景的影片《肤色》在英国上映,受到各方好评。该片导演介绍说,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能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找到或多或少内心的共鸣。这表明 ( )

①文化创新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②大众传媒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中国艺术家将中国昆曲表演和西方传统无伴奏合唱嫁接,创作了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这种新的音乐语言使中西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强烈对比和美感。这表明 ( )

①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②艺术混搭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创新是文化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艺术创作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有专家认为,我国的电视剧中有分量的精品越来越少。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些电视剧的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接地气”,观众对其叙事模式产生了疏离。要使文艺创作“接地气”,就必须 ( )

①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②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 ③拓展广大观众的文化视野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甘地这句名言强调

A.要扬弃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25.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全面继承,开拓创新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主观题(共3题,27题16分,28题14分,29题18分,共计48分)

27.(16分)材料一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二 2015年9月7日,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开幕。本届艺术节以“·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所弘扬的道德模范的事迹和高尚品德,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得到心灵的洗礼,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依据。(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举办新农村文化艺术节的意义。(12分) 28.(9分)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9分) 29.(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从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到网络作品进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视线,网络文学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网络文学凭借其大众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征吸引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参与评分标准(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 题号 1 答案 A 题号 14 答案 C 2 D 15 C 3 C 16 C 4 A 17 D 5 A 18 A 6 A 19 C 7 B 20 C 8 C 21 B 9 A 22 B 10 D 23 B 11 B 24 D 12 C 25 A 13 D 26 A 三、主观题(共3题,27题21分,28题9分,29题18分,共计48分)K

27、(21分)(1)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分)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分)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3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3分)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举办新农村文化艺术节,通过优秀电视节目影响农民的生活。(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利于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分)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所弘扬的道德模范的事迹和高尚品德,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得到心灵的洗礼,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3分)

28、(9分)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9、(18分)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⑥要以创作、

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