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写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老子以历史的眼光总结了贵族政治兴衰的规律,用哲学的诗的方式概括了保持政治权力,维护自身安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他那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智慧,知道今天依然令人惊愕和叹服。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自然――客观存在
老子认识到,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先于天地而产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可见老子的道是从“自然”派生出来的。“自然”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就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灵长,成为地球上的主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能够认识宇宙或者自然的规律,从而适应她,利用她,以便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在人类诞生以前,宇宙已经存在了数百亿甚至或更长的岁月,道一直起着作用。也就是说,这道本身不是依赖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独立自在的,至高无上的,无往无来的。她可以生出天地万物,动植人类,所以也是万物人类的主宰。天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法则。能不能认识它,认识的程度又怎样,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就牵连到了人类的自然观或者宇宙观。这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顺其自然,也就合乎了自然的规律;不顺其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上天,认为上天是主宰天地万物的神,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试图征服大自然,为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惜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掠夺式地开采自然资源。结果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造成温室效应,接而是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人们的生命安全;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多,导致了酸雨;过度伐木,造成森林退化;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一切的恶果,都是人类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而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发现其掠夺式的开发自然是不可行的,国际间越来越多地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打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人类必须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染了只有在遵循了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加持久地,更好地改造自然,获得利益。
老子的某些观点,例如小国寡民,塞兑闭门,绝学弃智,反对开发民智,反对技术进步,反对人民交往等观点,显然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但如果我们不简单地给它贴上一个反动的标签,而是认真研究产生这些激愤之辞的历史背景,了解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代价,不仅要付出伦理道德为代价,而且要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对于防止某些灾难的发生,不也起到“图难于易”的作用吗?规律性的道一、对立转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人们的存在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潜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处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两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老子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含义。
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层含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的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有无,高下,先后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都要据有,登高,抢先,老子却重无,重下,重后。他指出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牢固,“高”的就要崩塌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程度,某种极限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态,而转变到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点。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转化的,亦是朝相
反方向进行着的。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二、循环运动的规律: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
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的状态,“道”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了“道”,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乎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
老子认为,“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事物循环运动,返回原点。朴素的辩证法是五千言《道德经》的一个引人注意的地方。在老子看来,从人伦到物理,从认识到判断,高下长短,生死美恶,善不善,祸福……世界的一切都是“道”的运行演化。
《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辩;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独特的哲学表达。
《道德经》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以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在当其老子时代,内战频仍,战争的性质又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历史时期,确实有消灭战争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外族入侵,强占我国领土、奴役我国人民之当今时代,我们还能自然无为听天由命吗?我们还能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吗?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但老子的哲学思想确实是含有最早的辩证法的色彩,因此,老子的《道德经》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和考究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