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O9年第37卷第2期 Vo1.37,No.2,20O9 中 医 药 学 报 ・55・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nnaeo] 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5例临床观察 王晨晔,张伟(指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小儿脾虚泄泻患者随机分 为2组,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治疗组35例给予中药健脾止泻散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 给予西药思密达口服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o%,在 改善小儿脾虚泄泻相关症状,提高血红蛋白及尿D一木糖排泄率方面均有效,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 组。结论: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健脾止泻散;脾虚泄泻;小儿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92(2009)02—0055—02 小儿脾虚泄泻,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 薄,食后作泻,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为主症,便常规检查 部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健脾止泻散(太子参,茯 苓,白术,山药,薏苡仁,泽泻,诃子,木香,白芍,焦三仙 (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砂仁,陈皮,炙甘草](药品 由江阴天江中药提供),药物比例为l:1:1:1:1:l:1:l :1:l:2:1:1,此为1付,用量:6个月~l岁:每日112 付;2~3岁:每日213付;4~5岁:每日1付;分2次早 晚各一次加适量温水冲服。 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药品由博福一益普生(天 津)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 0),每袋 3g。用量:<1岁: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 2岁:每日2~3袋;按1袋:50ml温水的比例调匀后, 分3次服用。 多正常。相当于西医的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本病在婴 幼儿期发病率较高,泄泻日久亦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影响其生长发育。故我们采用自拟的健脾止泻散治疗 小儿脾虚泄泻,并对其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具 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5例脾虚泄泻的患儿均为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及门诊患儿,年龄6 个月~5岁,病程2周~6个月,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 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 别、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0.o5)。 疗程:2周。 , 病程在2周以上,大便次数较 3治疗结果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3.I 观察指标①脾虚泄泻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 多,每日3次以上,伴有大便量或性状的改变(大便量 多,多为不成形便),大便常规检查可见未消化食物或 少量脂肪滴n卫]。 1.2.2中医辨证标准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 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 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b]。 2治疗方法 (大便日行次数、量、性状,腹胀,神疲,纳差等)的变化 情况。②血红蛋白。③尿D一木糖排泄率。④不良反 应。 3.2统计学处理方法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检验,计量资 3.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 。 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判定。痊愈:临床症状、 轻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 予静脉补液;若伴有电解质紊乱者及时给予纠正。全 收稿日期:加08—12一叭 修回日期:2008—12—27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 数基本恢复正常,脾虚泄泻主症、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 作者简介:王晨晔(1984一),女.2O02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儿科方向。 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12或以下,性 中 医 药 学 报 2009年第37卷第2期 V01.37,No.2,2009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状好转,脾虚泄泻主症、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 效:治疗后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不大或无改善。 3.4治疗结果 泄,亦有“濡泄”、“洞泄”、“飨泄”、“注泄”等名。汉唐时 治疗组总有效率91.42%,对照组总有效率 80.0o%。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期称为“下利”,到《诸病源候论》才有小儿泄泻一说。 其虽源于内科,但又别于内科。从病因病机上中医认 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小儿形 气未充,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若后天调护失 宜,营养失调,或久病迁延不愈,致使脾失运化,胃失受 <0.os)。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具体见表 1~4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腹泻 35 8 30 15 5.2051 P<0.05 腹胀 22 6 16 l1 6.4458 P<0.05 纳差 24 4 20 11 7.1344 P<O.Ol 神疲 23 4 2l 10 4.6234 P<0.50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值(g/L J比较(;±s J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O.O1。 从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值无显 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值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 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 意义,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2组治疗前后尿D一木糖排泄率(%)比较( ±s)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O.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O.01。 从表4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尿D一木糖排泄 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尿D 一木糖排泄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 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小儿脾虚泄泻相当于西医的fl',JL迁延性或慢性腹 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其记载始于《内经》,称为 纳,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湿 渍大肠则致泄泻。而泄泻日久亦可损伤脾胃,导致脾 胃虚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形神,则 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等症状。故治疗上 应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原则。脾健则湿自去,湿去 则泄自止。故方用太子参益气健脾,养胃生津益血;白 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山药益气养阴、补肺脾肾;茯苓 健脾渗湿;四药合用共同益气健脾,以复脾胃之运化, 治其本也;辅以薏苡仁、泽泻利小便而实大便,同时缓 和健脾燥湿理气等药的温燥之性;砂仁、陈皮、木香理 脾胃之气,白芍收敛生津,焦三仙消食化积,诃子涩肠, 治其标也;炙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和 胃,敛肠生津,去湿止泻之功。故对小儿脾虚泄泻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相当于在西医调节胃肠动力、促进胃 肠消化吸收、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局部免疫 功能等方面有疗效 J。 目前,西医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 粘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疗法等治法。其中,对于.,bJL 脾虚泄泻,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滥用抗生素还易致菌 群失调;肠粘膜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对小儿脾虚 泄泻的症状虽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总体疗效不如 中药理想。而此健脾止泻散以健脾运脾治其本,敛肠 生津,去湿止泻治其标,在改善脾虚泄泻临床症状及体 征方面效果明显,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时间和 条件等原因的,本项研究采用的是小样本的临床 观察,在疗效评价方面可能存在误差,以后有待大样本 的研究进一步评定。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Is].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OO2:27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2:1286. [3]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6. [4]王孟清.健运冲剂治疗d',JL脾虚泄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 结合脾胃杂志,1998,6(1):7—8. [5]陈永辉.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患儿消化吸收与肠道局部免疫 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9..001,9(2):90—91. [6] 朱珊.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小鼠微生态及小肠和胸腺超微结 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7):4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