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思路
莲花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展莲花工业经济总量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为核心;以积极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和大力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引进技术、推动“产学研”联合为手段,坚持以开发促改造,重点开发培植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后劲、市场潜力大、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四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项目,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不断增强我县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我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量规模。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22.4%,工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24.56%。
2、产业结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和发展特种治金材料、电子机械、农产品加工、制鞋等产业,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材矿产等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整体水平。争取到2020年,实现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结构合理的良好局面。
3、自主创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才储备和使用机制健全,具有相当数量和结构合理、高中低层次搭配的领导、技术、管理人才。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传统产业
矿产建材是我县重要传统行业之一,在我县经济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1、水泥行业
水泥行业已形成从石灰石开采、熟料加工、水泥出产、混凝土搅拌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县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家(即昌盛水泥),粉磨站3家,料石厂26家,混凝土搅拌3家。全县年熟料生产能力150万吨,年水泥生产能力180万吨左右。昌盛水泥是我县唯一的水泥生产企业,也是我县目前规模最大的企业,各粉磨站的熟料均来自昌盛水泥。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水泥行业生产增速十分缓慢,基本处于负增长区间,尤其是2013年三季度下降最为明显,处于近几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反映了周期性调整和短期需求收缩的影响,也反映出水泥行业以能源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走到尽头。在这个大背景下,水泥行业未来也将进入一个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周期,这就意味着水泥行业未来的生产将由之前较快速的增长转为适度的平稳增长,未来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我县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品结构偏低。作为全省石灰石储存大县,储量达46亿吨以上,但水泥熟料日产量只有2500吨,作为熟料基地来说发展空间还有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同时,水泥生产线规模越大,其单位
能耗越小,占地越少,经济效益越好。而昌盛水泥只有一条生产线,生产线规模同萍乡中投、安源南方等水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县水泥企业主要生产32.5和42.5标号水泥,没有生产52.5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偏低。从提高工程质量、资源消耗等方面考虑,必须提高强度等级,扩大产能。
2、煤矿行业
煤矿开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年核定生产能力大部分在10万吨以下,必须通过学习新工艺,新的采煤方法,随着政策要求,煤矿业必须要由资金雄厚的企业做支持,否则很难发展壮大和安全保障。我县煤矿企业必须通过重组,改造升级,扩大产能,只有走企业集团化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质量标准化的道路。近几年在我县境内发现的小江煤田煤炭储存量大,远期储量上亿吨,煤层为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矿区覆盖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整个矿区横跨琴亭、良坊、坊楼、湖上、南岭、神泉等乡镇,初步分析资源储量8000万吨以上,本矿区分B、A两个煤组,B煤组单层煤最大真厚6.49米,发热量最高25.81MJ/Kg,平均18.23MJ/Kg;A煤组单层煤最大真厚2.69米;发热量最高29.6MJ/Kg,平均18.86MJ/Kg。小江煤矿区为丘陵地带,地质稳定,开采条件好,同时紧邻319国道,交通便利,离在建的火车站不到30公里,具备大规模开采和便捷运输条件。小江煤矿区根据设计方案划分为小江矿段、千坊矿段、田东矿段三个区块。根据资源储量和地质开采条件,可以新建一个大型优质煤矿。
3、铁矿行业
我县现有规模以上铁矿开采企业8家,由于全国钢铁产能过剩,加之我县铁矿品位低等因素制约,导致目前铁矿开采业几乎处于停产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全县铁矿企业必须整合改造升级,并加强精选矿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县建材矿产“十三五”期间总的发展思路是:立足县域经济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的特点,巩固原有优势,占领本地市场,加强结构调整,狠抓成本控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企业重组,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建材矿产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增加适销对路产品销售。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淘汰步伐,提高规模效益,满足准入条件,规避政策风险。三是加快产业重组,提高竞争能力。要立足长远,在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资本、技术、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全方位重组。四是要以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和协作配套为着力点,加快建材矿产基地建设步伐。要抓好小江煤田开发建设,引进大型国企主导开发。十三五末,全县水泥产业产能规划500万吨,煤矿产业产能规划600万吨,铁矿产业产能规划15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二)特色产业
1、特种冶金材料产业
特种冶金材料产业是莲花工业园区新兴的支柱产业。目前,该产业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投产企业10家,形成了特种冶金材料重点骨干企业集团:永特合金集团、宏科特材集团;从业人员 1000 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种冶金材料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产业波及效应逐步提高;特种冶金材料产品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化工、石油、电力、海水淡化、建筑、体育休闲等领域;特种冶金材料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钛材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特种冶金材料产业是目前全球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随着全球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特种冶金材料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特种冶金材料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应用领域广,产品
附加值高,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高,从收益的角度看,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特种冶金材料行业近年业绩优良,经济效益好。
特种材料企业都分布在工业园区,布局相对集中,产业配套条件好,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园区A、B 区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预计容纳特种材料企业30个,员工3000人左右。形成年产铝钛合金10000吨、铝铬合金50000吨、铝锰合金50000吨、陶瓷过滤板50万块等的省级特种冶金材料产业基地。
以打造国内最大的特种冶金材料产业园基地为重点,抓住特种冶金材料后发优势和我县特种冶金材料研发服务中心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把永特集团、宏科特材等企业打造成国内技术先进的特种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从原材料引进、配方加工、科研应用到贸易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产供销研产业体系,同时继续向上下游延伸,发展相关产业,在全县形成合金添加剂、陶瓷过滤板、晶粒细化剂、打杂剂四大产业链和四大产业集群。“十三五”期末,引进亿元以上企业10个以上,引进5亿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2、电子机械产业
目前电子元器件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主要企业有侨锋实业、华雄电子、实惠科技、平丰数控、德盛机电、立马电动车、美特五金及莲花水轮机等,具有经营灵活、门类齐全、用工成本低廉等优势,但企业规模小、产品品种不多、熟练工、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匮乏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是围绕打造“省级电子机械产业基地”的目标,在“大”“精”“尖”上做文章。“大”就是产业集群大,“精”就是产品质量精,“尖”就是技术含量高,站在世界尖端。要在巩固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积极开发多层电路板、LED灯具、电动车、数控开关、水轮机等新品
种,研制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要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加速企业的兼并重组,集中优势资源,培强做大骨干企业,逐步缩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到十三五期间,扶持“华雄电子”上市操作,做大做强侨锋实业、实惠科技、平丰数控、德盛机电、立马电动车,全县规模以上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
3、制鞋产业
我县目前制鞋企业多为鞋面生产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各乡镇的现状,从业人员5000以上,鼓励全县制鞋企业入驻县工业园标准化厂房,重点做强做大赛狮实业、东鹏鞋业、福鑫鞋业及森鸿鞋业等。
以打造赣西地区最大鞋业生产基地为目标,以拉长产业链条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和专业招商,积极对接珠三角、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制鞋和鞋材料、鞋机械、鞋化工等相关配套产业,积极发展为制鞋业服务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等配套行业,打造现代制鞋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新增成型制鞋企业10家,制鞋成型生产线30-40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4、农产品加工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十三五”期间,我县要立足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依托“长三角”和“洙三角”的巨大市场,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以果蔬深加工、大米综合利用为主体,适应城市食品多样化,农村食品商品化,家庭饮食社会化,食物结构营养化的食品发展大趋势,大力发展各类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速冻食品、冻
干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果蔬饮料等产品。加大技术和生产研发力度,重点开发食品加工、绿色食品、饮料制造和食品生物工程制品。适应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和水平提高对厨房方便化的要求,实施厨房食品工业化工程,将方便主食品、方便副食品、调理食品、功能型食品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从原材料筹备、运输、工厂加工到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做到管理与质量的密切结合,实现产品的品牌化和质量的标准化、安全化。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