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滨大道城市设计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现代化城市大道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景观大道的设计并非将沿街建筑和道路绿化进行简单的拼凑,而应构建一个集交通、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生态型的城市公共廊道。天津津滨大道城市设计试图从生态性、功能性与经济性等方面扩展现代城市大道的内涵,探索一种新型的新区大道形态。未来,城市大道不仅要展示城市形象,还应造就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前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心城区和新区,城市大道作为入城门户,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了解城市文化、展示城市风貌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民众的重视。传统意义的城市道路已突破单一的交通功能,正逐步向具有交通、景观、休闲等多位一体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过渡。本文围绕天津津滨大道城市设计,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就规划定位、道路景观及城市入口建设相关要点展开具体论述。
1区位分析
津滨大道是天津市市区通往滨海新区的一条重要联络线,是横贯天津市区东部的一条重要纽带。西接快速路,东至民航大学,北至万山道,南至方山道,全长约7.5公里,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津滨大道借津滨高速公路与塘沽港相连,是联接我市海、陆、空对外交通枢纽的快速交通线;是联结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一条城市射线,是窗口型城市道路。
津滨大道与城市数条地铁线相交,其中有地铁4号线、7号线,是中心城区内对外交通联系最为便利的商贸区域之一。
津滨大道处于天津城市发展主轴上,道路周边分布有多个大型居住区,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地区。
图1 主城区范围区位图 2现状分析
2.1用地功能布局不明确
沿津滨大道两侧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散物流区,集中了家具家居、汽车展示修配、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等众多门类的商业网点。缺少文化品位,与天津的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协调。
2.2大量待开发土地价值未显现
津滨大道在快速路至外环线区段和外环线至民航学院区段多为近年不太景气的工业仓储用地和居住地,以及农田空地,特别是津滨桥西北侧为程林庄苗圃,在建项目很少,整理储备地块居多,占地3.39平方公里。
2.3建筑没有特色,质量差
沿津滨大道两侧现状建筑以多层为主,风格杂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控制。用地范围内多数建筑质量较差,无保留价值;津昆桥北侧三晃电子、消防中队办公楼及民航学院校区为近几年施工完成,现状状况良好;居住建筑大多分布在津滨大道两侧的外围地块,布局
比较凌乱,没有形成整体规模。而且由于道路空间过于开敞,缺乏围合感,且缺乏标志性建筑。
2.4现状道路景观情况
道路两侧不仅有绿化隔离带,而且水系与道路交织在一起是这条路的特色。津滨大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00m,津昆桥至外环线段保留沿路的排污河,道路两侧绿化带宽40m,规划范围内包括有津昆、雪莲、外环等三座立交桥,(除雪莲桥外全部实施完成)桥下四周绿化带宽度均大于50m,道路及两侧绿化景观均实施到位。规划区段内地铁4号线沿津滨大道直通滨海国际机场,地铁7号线纵穿津滨大道,与地铁4号线在张贵庄站交汇。外环线津滨桥西北侧为程林庄苗圃,总用地面积117公顷。
3规划定位
总体来说津滨大道将是以商业办公为主导的现代、绿色的双城之间最便捷的快速连接通道,结合地区开发和规划控制,分为三个片区(如图2):
图2 规划总平面图及结构图
首先,将该区定位为集交通、景观、生态一体的城市大道,即建成城市快速路、城市对外联系的射线,并与城市地铁4号线、7号线相交,成为中心城区内对外交通联系最为便利的商贸区域之一。同时与城市港口、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都有便捷的联系,是城市的对外窗口,由于快速路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空间,利用城市水系和道路建立起生态城市中的生态网络。
其次,津滨大道处于天津城市发展主轴上,道路周边分布有多个大型居住区,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地区。(1)津滨大道两侧以商业、办公教育科研用地为主,强度沿路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该区的商务能力、文化品位及生态环境质量,使之与津滨大道的规划定位互相匹配、相互烘托。(2)道路周边由第二个街坊向腹地分布有多个居住小区,已建成的有阳台还迁住宅项目、秋丽家园、舒畅园、东城家园、海山里等,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地区。(3)以津昆桥至雪莲桥段的张贵庄站为核心,结合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打造地铁TOD模式,集中规划大量的商业商贸、商务办公等设施,结合地铁站点高强度开发,将这地区建成标志性的商业商务区。(4)雪莲桥北侧地块主要以商业办公中心为主,基本全部为整理储备基地,地铁4号线张贵庄站和昆俞路站服务于该区域,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形成津滨大道标志性区域。(5)在雪莲桥至外环线段:打造生态休闲区,结合现有苗圃,规划花卉市场,发展鲜切花卉产业,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地域特点和现有自然资源,营造具有郊野特色的度假休闲区,打造津滨大道的生态品牌。(6)外环线至民航学院段打造配套综合区:结合民航学院南北校区及机场物流仓储用地增加商业及娱乐设施,打造服务于滨海国际机场的配套综合区。
津滨大道作为窗口型道路,亟需充实。其充实社会、政治、经济内涵。建设最先进的市政通讯网络系统,必然会吸引大量建设资金向此地区流动,地产增值房地产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必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中心城区和开发区、保税区之间构筑一个商务平台,
促进中心城区与开发保税两区以及外埠的经济密切联系,塑造我市国际化城市的新形象。
4景观道路空间形态控制
我国大多数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都是在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交通功能,塑造城市形象的一种建设行为。景观大道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又是城市的交通动脉,在中小城市交通中担负着重要的疏通功能。如何使景观大道既满足城市交通性需求,又兼具生活性功能,成为景观大道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4.1道路空间序列
城市的道路他们之间存在空间的耦合关系,需要一个从引导到过度、穿插、围合、高潮再到结局的过程。建筑形态产生的综合印象来自光影、色彩、形状、构图方式、表面质感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与空间的关系和活动等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要素,来自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屋顶轮廓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构成关系。道路景观本身是一种线性空间,建筑沿道路方向的线形排布构成了道路景观的主体,建筑的形式不可能通过单一的元素来表现,它必定要通过上述要素的和谐统一来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道路景观。
本次城市设计将津滨大道的核心区设置在津昆桥至雪莲桥段,是整条大道的景观重点区。在津昆桥与雪莲桥之间,属于景观过渡区。雪莲桥以外属于边缘扩展区。外环桥及其500m宽绿化带构成生态调节区。
4.2道路节点设置
津滨大道由西向东7.5公里的范围内, 有津昆、雪莲、外环等三座立交桥,使快速路景观视点不但有水平移动还有不间断的高度上的变化。由于立交桥处具有复杂的交通状况和非常规的观察视点,因此,道路空间节点不应设在立交桥周围。由于建筑的高度与道路空间节点的塑造密切相关。设计考虑将城市节点设置在两立交桥中部,这里快速路交通单一并具有正常的景观视点。同时结合现有自然资源及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4.3津滨大道沿街建筑高度控制
津昆桥至雪莲桥段(商业商务区):由于这一地段毗邻中环线,地理条件优越且景观良好,沿路第一层次建筑裙房高度控制为24m。作为津滨大道标志性建筑区段,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60m至145m之间。沿津滨大道以点式高层为主,使核心区向道路形成通透界面,同时要严格控制该区域建筑退线,形成连续的街廓空间。
雪莲桥至外环线段:由于此地段距市中心较远,区域内又有大面积的保留苗圃及防护绿化用地,加之机场控告要求,建筑总高度控制在45m以下,临路以高层为主,形成进入入市口城市间的序幕。沿路建筑以多层为主,营造绿色掩映的都市田园风貌。
4.4津滨大道沿街建筑界面控制
津滨大道在节点空间处应为节奏连续的街廓空间,沿街建筑的连续面宽不应过小,以形成空间的围合感。在靠近立交桥这一开敞空间周边,建筑界面也应逐渐转变为通透界面。雪莲桥至外环桥段属于开敞的城市空间,界面空间应体现非连续的开敞界面。
5城市入口的景观建设
城市入口是城市门户,是城市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相对于城市总体而言是城市空间意象中的路径与城市整个边缘的交点所在,是一个城市空间形态与脉络肌理的有机构成,城市入口的景观对于人来说是一种非体验型的视觉感应型景观,其被感知方式主要是动态的。
首先城市入口的景观设计应讲究整体效果,由于审美方式是动态、快速和远距离的,因此要考虑远距离和在运动中的观赏效果。使用者主要从视觉上体验其审美效应,因而其审美特征是在美观前提下的记忆和识别。其次城市入口应具有标识的作用。城市入口的标识作用离不开传统的门文化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在无形之中传播着城市的文化理念,成为城市环境的新亮点,给人带来认同和归属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的地域文化和空间特征。作为标识的城市入口应是独一无二的,有鲜明的个性,这可以来源于建筑的造型、空间的轮廓,可以来自政治或历史渊源的表征。同时作为地标,也是区域空间领域的象征物,间接表达场所的性质与精神。
快速路向外环方向形成效果 6结语
目前我国现代化城市大道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景观大道的设计并非将沿街建筑和道路绿化进行简单的拼凑,而应构建一个集交通、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生态型的城市公共廊道。天津津滨大道城市设计试图从生态性、功能性与经济性等方面扩
展现代城市大道的内涵,探索一种新型的新区大道形态。未来,城市大道不仅要展示城市形象,还应造就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