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默写题锦集
1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_________。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_________,俄国_________,美国_________。
3“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__________的赞赏之语。
4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7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中国园林风格》选段。(完成各小题,共9分)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先,首先考虑的是静观与动观的问题。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庭院专主静观;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后者如苏州拙政园,奇在
第1页 共6页
移步换景。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以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分别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又都是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矾,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1.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
第1页 共6页
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
D.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
2 本文第二自然段使用的主要我、说明方法是( )(3分)
A.下定义 分类别 举例子 B.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C.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D. 作诠释 分类别 举例子
3 中国园林有动静之分,请分别指出静观与动观的要义(3分)
静观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观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我的空中楼阁》 ,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②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③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第1页 共6页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④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⑤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⑥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⑦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⑧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⑨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笑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⑩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
第1页 共6页
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21、对标题《我的空中楼阁》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自己的小屋因建于山上,又处在朦胧烟雾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B.运用含蓄的写法。通过对建于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环境的热烈追求。
C.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既指建于山上的居住的小屋,即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又指理想中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即脱离于世俗生活,超然世外的空中楼阁
D.运用象征手法。位于山上的小屋,就象征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22、文章开篇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3、结合第十段中回答:作者明明在山路上往返,怎么说“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 (4分)
24、第七段中“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每题2分,共10分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第1页 共6页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第1页 共6页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2分)
A.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2、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分别分析来大姑两次眨眼的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面一段描写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第1页 共6页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
A 这段文字包括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B 这段文字旨在表现小川的为难的心情
C 这段文字包括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D 这段文字旨在表现小川羞愧的心情
4 小说写到“他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这描写旨在表现他 ( )
A 重操就业的快感 B 为邻居解忧的热情
C 不负众望的决心 D 无限痛楚的心情
5 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正确分析了“说不清”的原因的两项是 ( )
A 人们对小川此举的褒贬不一 B 人们一时难以评价小川此举的含义
C 人们由此举引发的联想多种多样 D 人们对小川有了新的认识
四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第1页 共6页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共6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词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风流人物”是指英雄人物。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C“卷起千堆雪”是比喻,比喻像雪一样白的浪花。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意思。
2 词的上阕写出了赤壁景色的那些特点?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10分。
谏太宗十思疏
第1页 共6页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安定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第1页 共6页
D.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闻求木之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B.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 C. 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 D.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 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 ) A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臣闻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D则纵情以傲物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的“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第1页 共6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五 写作(共60分)
(一)根据所给出内容,按要求完成应用文写作(10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爱父母、爱祖国,这是情感的底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是行为的底线;尊重别人、团结友善,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足球、篮球、羽毛球是不能让它越出场地两端的底线的;做人,更不能堕落于底线之下,在道德与法制上,是连“擦边球”也不能打的。底线,它是是非善恶的分水岭。
请以“做人的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C 2A 3 B 4B 5 D 6 B 7D 8D 9A 10 B
阅读题答案
一 说明文答案
1 A 2D 3 静中生趣 移步换景
第1页 共6页
二 空中楼阁
1(2分)B
2、(2分)点明小屋的位置及山屋一体,突出小屋独具情趣的自然美。
3、(2分)这里的“山路”已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于幸福之间”。
4、(3分)拟人,作者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和热爱,也暗含着作者的人格尊严。
三 课外阅读
1 C
2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 表示大姑想到了帮老张开门的方法。
第二次眨眼的用: 是用眼神向大家示意小川的手法熟练,暗指小川不光彩的过去
3 A B 4 D 5 A C
四 古诗阅读
1 B 2. “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第1页 共6页
3. 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古文阅读
1.(3分)B(景:大)
2. (3分)D(表转折。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项,介词;连词。)
3 A 4 D
第1页 共6页
B项,代词;副词。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