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浙江省湖州市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 (2018·益阳)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书写或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慈详 憎恶(è) 推搡(sǎng) 鸦雀无声 B . 锤练 滑稽(jī) 残垣(huán) 祸不单行 C . 题词 窈窕(tiǎo) 契诃夫(hē) 黯然失色 D . 恳切 纶巾(guān) 针灸(jiù) 厉厉可数 2. (2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庖代 发窘 擀面杖 万恶不赦 B . 荣膺 臆测 墓志铭 一泻千里 C . 萧索 娇奢 出风头 红妆素裹 D . 恣睢 商酌 笑吟吟 矫揉造作 3. (2分) (2017九上·江都月考)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值”“菜鸟”“潜水”“朦胧”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 . “采、集、鲜、从”是会意字,“休、苍、问、翔”是形声字。
C . 短语“天高云淡”“ 女足晋级”“ 恢复平静”“美丽如画”的结构各不相同。 D .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4. (2分)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喑哑(yīn) 干涸(hé) 伫立(zhù) 崩殂(cú) B . 相契(xiè) 阴晦(huì) 余晖(huī) 恣睢(zì) C . 涕泗(tì) 灵柩(jiù) 驽钝(nú) 精髓(suí) D . 尴尬(ɡān) 惘然(mǎnɡ) 休祲(jìn) 庖官(páo) 5. (2分) (2017八上·成都期中) 下列划线字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 . 略无阙处 略无:一点儿 B . 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 C . 乘奔御风 奔:飞奔 D . 月色入户 户:窗户 6. (2分) 翻译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 . 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第 1 页 共 11 页
B .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 .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 . 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7. (2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 ) A . “我家的”后面 B . “我家的”前面 C . “我家的”左面 D . “我家的”右面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4·云南) 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李煜《相见欢》) (3)
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
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
面对沙尘暴肆虐,雾霾遮天……人们对蓝天碧水倍加期盼,请你借用两句连贯的古诗词,来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
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
9. (2分) 名著阅读 (1)
学习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制作阅读卡片 作
者
:
国
别:
主
题
或
主
要
内
容:
第 2 页 共 11 页
(2)
讲述其中情节故事并写出该情节给你的体验或感悟 情
节:
体
验
或
感
悟:
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
10. (10分) (2017七上·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晚饭花开 张原媛
傍晚时分,晚饭花开。
一朵一朵的,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罅隙,来到了小院。将一片充满野性充满热烈的美艳蕴染在暮色的眉梢上,任由浓郁的香气在明净的空气里肆意浮动,一点一点地弥散在绚烂的黄昏里,直至暮色深深,直至香落心田。
最初喜欢上晚饭花,源于它的名字。每次,我都能在它朴实温暖的名字里看到夕阳里的袅袅炊烟,听到母亲的悠悠呼唤。
晚饭花美艳至极,顽强至极。她抵得住秋风和时间的考验,她的存在不只是一种点缀,更有生活的要义。在长长的花期里,它喜欢慢慢地释放着美,不紧不慢,款款而来;染指的光阴中,它总是从容地孕育着果实,不疾不徐,姗姗而行。它的存在,其实就是岁月静好。
那些年,我和姐姐从邻居家移回两棵晚饭花栽在篱笆旁,几日浇水侍弄后得以成活,此后的日子里慢慢蓬勃起来,一天天高了去,壮了去。终于,七月的一个黄昏里它们突然安静地开放。篱笆前,花开朵朵,无比地艳丽,无比地抢眼,无比地温暖。一下子就绚烂了篱笆,惊艳了夕阳,晕染了母亲的微笑,更是让小院找到了主题。
有一天傍晚,姐姐无比兴奋地跑回来,拉着我来到晚饭花旁,让我和她一起把晚饭花摘下来。看着满枝欢笑的晚饭花,我不干,可姐姐要我必须服从命令,否则将不让小伙伴和我玩。没办法,只好心疼地把晚饭花一朵朵地摘下,放在小瓷碗里。当摘下最后一朵时,姐姐拿来妈妈的擀面杖在小瓷碗里捣腾起来。一会儿功夫,大半碗晚饭花就被姐姐被捣得稀巴烂,我心疼得直流泪,姐姐却满意地笑出了声。末了,还让我坐在小板凳上,用手指蘸着晚饭花捣出的紫红的汁液,一点一点往我指甲上涂抹着,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直至指甲被染成鲜艳的紫红色。等到母亲回来的时候,十个指甲已如十朵红艳艳的晚饭花开,羡煞了年幼的小弟和四妹。一向家规极严的母亲见了竟也没有责骂,慈爱看着我,还带着笑,还有点宠溺。完了,她又淡淡地告诉我,晚饭花果实里的白粉可以当脂粉涂
第 3 页 共 11 页
在脸上的,连涂几次脸就可以变白了。
如此这样,此后的日子我便忙碌在焦灼的等待里。天天跑去看晚饭花的果实长了没?大了没?终于在一个黄昏里,母亲一个劲儿地呼我乳名,并且大声告诉我,晚饭花的果实成熟了,可以美美啦!我激动地跑过去,采下几粒种子,小心地剥去壳,碾碎里面的白色脂粉样东西,放在掌心,站在古老的穿衣镜前特别仔细地往脸上涂着、抹着,想象着几天后自己变成白雪公主的模样,就涂抹得更仔细也更虔诚了。此时窗外的夕阳和母亲的微笑刚好路过,映照在古老的穿衣镜上,镜子里小小的我仿佛站在旧时光的油画里,特别有质感,特别有厚度。也许,多年以后一直让许多人念念不忘的,大概就是这个叫做童年的美好东西吧!
后来,因为连续多年外出读书,就少有时间养花弄草,更谈不上守护其旁了。但是,对晚饭花浓郁的情结一直不曾减弱,一直。
如今,我在自己宿舍门前开辟出一小块空地,栽种了十几株晚饭花,我是想把它种成一片海,而不止一幅画。 只是,仅仅有晚饭花的院子还不够,要有姐姐帮我染指甲,要有小弟四妹羡煞地围在我身旁,要有母亲坐在那里看才算完整。
(摘自《阅读关怀》,有改动)
(1) 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喜欢晚饭花的原因有哪些? (2)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说晚饭花开让小院“找到了主题”? (3)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在长长的花期里,它喜欢慢慢地释放着美,不紧不慢,款款而来;染指的光阴中,总是从容地孕育着果实,不疾不徐,姗姗而行。(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4)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1. (10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跟 自 己 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第 4 页 共 11 页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他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
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2)
阅读④⑤两段,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3)
第⑥段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4)
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从来不用担心他的学习……
【跟帖】
2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3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4楼:有一次,我妈说人家楼上的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________
12. (15分) (2017·苏州模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逼来的春天 冯骥才
第 5 页 共 11 页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炸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竞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究竟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然而,一天,一大片冰面竞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
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再也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冰的瓦解。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扫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
第 6 页 共 11 页
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有删改)
(1)
围绕湖面的解冻,作者写了怎样的过程? (2)
第一段对雀儿的描写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春天具有的特征。 (4)
【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树,请分别说一说树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甲】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冯骥才《逼来的春天》)
【乙】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茅盾《白杨礼赞》) (5)
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6)
文章结尾处写大地散发着一种“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7分)
13. (7分) (2017九下·姜堰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 ,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
第 7 页 共 11 页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邯郸去大梁 ________ ②愿王察之 ________ ③而谗言先至 ________ ④后太子罢质 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A . 温故而知新(《论语》) B . |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C . 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D . 学而时习之(《论语》) (3)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 议 臣 者 过 于 三 人 矣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 作文 (共1题;共1分)
14. (1分) (2016九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4年10月,风靡全球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被成功地搬上了北京四中的舞台。剧中28名演员全部是本校学生,39首英文歌曲也演绎得原汁原味。而导演该音乐剧的刘珅只有13岁,当时才上初一。音乐老师感叹刘坤聪明,当天就背下别人十天才能背下的曲子。可她不知道,这是因为刘珅一晚上就背了200遍。此外,刘珅已经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场现场版的《悲惨世界》,观看 DVD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最终,一场有“百老汇”专业风范的《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中学舞台上诞生了。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第 8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8-1、8-2、8-3、8-4、
8-5、
8-6、
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
9-1
、
9-2
、
第 9 页 共 11 页
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
10、答案:略 11-1、11-2
、
11-3、11-4、12-1、12-2
、
12-3、12-4
、
12-5、12-6
、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7分)
13-1、13-2、 13-3、
第 10 页 共 11 页
13-4、13-5、
六、 作文 (共1题;共1分)
14-1
、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