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课件展示:(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
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
一、“两弹一星”
教师简要补充美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展示相关的图片。 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概况。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
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播放有关导弹研制成功的实况,展示我军装备的现代化。
材料分析:1959年,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有人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 ” 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很快地研制成功原子弹?
知识拓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到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目前中国已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19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进行的第1次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的研制速度比任何国家都快: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2)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1984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7次地下核试验。 (3)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我国以自力更生为基点,以技术攻关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相互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掌握核武器设计制造的国家之一。现在,我国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图片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展示神 舟 飞 船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1、10, “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3、25, “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 “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5,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总结:①艰辛执着,刻苦钻研,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17课 学 案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2、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
A、1961年 B、19年 C、1965年 D、1966年 3、1966年10月,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这种导弹是 A、中近程地地导弹 B、中近程地空导弹 C、中程地地导弹 D、远程地地导弹
4、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灿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使粮食得到了大幅度增产的农业科学家是
A、竺可桢 B、袁隆平 C、侯德榜 D、赵忠尧 5、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是
A、中国的三峡工程 B、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工程 C、美国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D、荷兰的运河工程 二、非选择题
1、列举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三项重大科技成就
2、简述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3、下面是一组关于我国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材料,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1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
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他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材料2 他通晓几国外语,出国从不用带翻译,英语、俄语水平一流,一些年轻人看他不修边幅,笑他老“土”。他说:“我是在重庆长大的,重庆过去是的陪都,比上海还繁华。但是,我现在天天和农民在一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 材料3 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评价他说:“我们把他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他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 请回答:
(1)这个“他”是谁?
(2)他的世界首创科技成果是什么?被誉为什么?
(3)材料1介绍的主要是关于他的哪方面的信息? (4)材料2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5)材料3反映了关于他的哪方面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 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网络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863计划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 2、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紧迫性; 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说出1986年3月,哪四位科学家联合向写了一封信,引起当时哪位领导人重视?半年后,形成我国一项重要发展纲要,其名称是?涉及哪些领域?
2、请你阅读教材95__96页后,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和我国的发展应用情况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 时代,以 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2.网络是一把 ,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
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交流作答)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找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3、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984年2月,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作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却上网成瘾,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此,
五、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科学技术的成就:
{863计划:形成、领域、成果、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概况、正负面影响}
2、方法归类:讨论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及上网的利弊
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2、请同学们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要求:
结合《同步》的“自主性探究”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预学中有疑问的先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
重点:863计划
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的必要性 〔预学练习〕
1、____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写了一封信,题为《_______________》,提出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____时代,以____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3、863计划的倡导者是____、王大珩、________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
4、《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5、“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
6、请简要回答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并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智能提升〕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课堂巩固训练:
3、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 A、科教兴国计划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尤里卡计划 4、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5、我国科学家建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 A、1.2B、(1.3)C、2.4)D、3.4
6、到2001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青少年占:( )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7、863计划当时得到哪位领导人批示?涉及我国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我国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学习洋思心得
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他们的常用语是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要求是:“ 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不体现着 “ 面向全体 ”、“ 从最后一名抓起 ”。在洋思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标语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使每个学生合格 ”、“ 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对学生做的习题进行评判,个别不会的也由老师个别指导。在一堂课的内容之中,有一部分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另一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也能够解决,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难点才是老师讲解的重点。对于老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自学活动让他们实现自己的自学目标,然后在讲解一下难点就可以了。这样,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因为有检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不容易走神而老师讲解的时间缩短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缩短了,学生也能聚精会神的去把握重点难点。自学完后还有相应的检查和辅导。这一节课的
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这是洋思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洋思人不仅长期坚持下来了,而且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这种模式看似简单,有效运用不易,长期坚持更不易。 “ 当堂训练 ” 就是达标检测,让学生在课堂上地、快节奏地完成作业。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学 “ 会 ” ,而是逐步养成好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做到:
1、当堂训练,每堂课完,学生就交课堂作业本。老师以作业的整洁,完成的质量来给同学打分。
2、日日清,精选教辅资料当中相关的习题编成试卷,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限时完成。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当天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3、所以我通过学习洋思经验,首先改变这个观念,与学生搞好关系,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学生,积极进行正面鼓励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对学习感兴趣,乐意学习,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多提问,不歧视,不放弃,为教学做好情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