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验科检测项目标准操作规程(见附录)
A、临检室
A1、血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A2、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 B、生化室
B1、糖尿病检测(诊断酶联试剂盒)标准操作规程
二、检验室工作流程图
各实验室接收各类标本并核对 定期检验标本 当天检验标本
按要求处理标本、存放 贴条码编号,并处理标本 调整各类仪器运行状态 检验分析 室内质量控制 特殊结果或疑难结果,报各实验室组实验室技术主管核准质控及分析结果 记录仪器有关参数室内质控结果 签发报告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住院病人就诊检验流程
医生在电脑网络中申请检验项目
各类穿
刺液等 护士工作站打印条码粘贴
精彩文档穿刺标本按血液 大小便要求处理 嘱病人按要按有关要求抽求留取标本 取血液样本 检验科各实验室 签收 具体实验室进行检验 各实验室检验后签发报告单 送回各病房并签收
实用标准文案
门诊病人就诊检验流程 病人就诊卡
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输入电脑网络
病人持就诊卡到收费处、记帐或交费 血液标本大小便 体液 病人凭就诊卡到门诊抽病人留取标本 到相应科室取标本 血中心刷卡打印条码, 按有关要求抽血,嘱 病人取报告时间 体液实验室或相关 部门
各实验室检各实验室检验后并验后并签发签发 取回报告 取回报告 到医生处诊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三、检验科各项规章制度
(一) 生物安全制度
1、医务人员
1)每1—2年做体检一次,并接受乙肝疫苗接种。
2)每1—2年检查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水平,发现乙型肝炎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3)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好工作服,不允许在实验室进食和吸烟。 4)检验人员在工作前后和被污染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清洗,必要时由消毒液浸泡双手,每季度抽查检验人员的手,并做细菌培养一次。 2、环境消毒隔离
1)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清洁区要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操作区的工作台及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2)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一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紫外线强度定期测定。并做记录。
3、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4、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带一消毒,所用止血带及纸垫每日消毒,末稍采血一人一片一管,杜绝交叉污染。
5、一次性医用器具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微量吸血吸管,应严格做好领发登记,注射器先浸泡消毒后由供应室一对一调换,统一处理,其余一次性器具浸泡消毒后装入污物袋送焚烧炉焚烧。
6、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必须洗手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和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酒精、碘酒瓶每周更换消毒两次。
7、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8、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9、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10、实验室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防
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11、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施康1号消毒液(2000mg/L)中两小时后,标
本倾弃,一次性容器送焚烧,重复使用的经清洗消毒和灭菌后再使用,均要有记录。有毒化学试剂和放射性试剂使用后要经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2、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3、三级医院必须设置清洁区,污染区,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
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
14、非科室工作人员不准进入实验室,外来人员参观需经科主任同意方可进入
(二) 质量管理制度
1、各专业实验室根据省临检中心的有关规定,开展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并制定有关措施。对室 內质控应每日有记录,对失控情况有纠正方法,有预防性措施,对于目前尚无完整的室内质控体系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体系。
2、各专业实验室必须参加部、省的各次室间质控活动,对每次质控评价应有记录。
3、计量仪器(包括分析天平,天平、分光光度计等)应定期校正,每年一次。
4、大型分析仪器必须专人负责,有使用维修记录。
5、商品化的试剂盒的申购由各专业室的组长负责申报,每月一次报科主任审批,不得使用过期,无批准文号的劣质试剂,进货统一由科室管理,自配试剂须严格校正后方可使用。
6、各专业实验室必须建立完整的操作程序,并应严格按程序执行。
7、当日发出的全部检验报告单须经当日科室总值班人员严格审核后方可发出。
8、科室在完成严格的室内、室间质量控制体系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对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纳入严格的管理之中。每日送检的标本应签收。
9、急诊检验应严格按照急诊制度执行。
(三) 安全制度
1、菌种、毒种、剧毒品及贵重仪器物品指定专人保管、有防盗措施,建立帐册,记录进出数量,定期检查制度。剧毒药品专人保管,由科室主任,主管试剂的同志负责,放保险柜,领用时须有主管同志在场,作好领用登记。
2、易燃物品专柜存放,普通试剂按常规分类存放,并由科室主任和主管试剂同志负责,注意用电安全,特别是电炉子、大烤箱、火焰光度计,由各科使用同志负责安全,严防火灾。
3、 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触电、失火、玻璃割伤、针头刺伤、烧伤、不慎中毒、传染性标本的污染,各实验室应有应急处理的方法,有关人员均应熟悉。
4、用电设备、电源线路、CO2气体、给排水系统的安全性符合使用要求,不
能带电检修仪器。
5、使用强酸碱腐蚀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下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中毒、火灾和爆炸等事件发生。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6、 注意安全,随手随时关门,下班时要做好水,电,门的安全保卫工作,防火防盗防水。
7、科室安全保卫负责:郑军
(四) 试剂管理制度
1、各专业实验室应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按月向科主任申报所购试剂,并应做到及时盘存清点,入库做到心中有数。
2、所有试剂的申请,进货一律由科室统一管理,严格按市卫生局招标要求执行,做到三证齐全。无三无产品。
3、各专业实验室应对试剂库存定期检查,不使用过期变质的试剂。 4、自配试剂须以严格校正后方可使用。
5、试剂的保存应严格按照要求,以保证有效期内能有效地使用,杜绝浪费现象。
6、试剂外借一律须经科主任同意方可执行。
7、剧毒试剂必须由科主任和负责科室保卫的同志负责保存,放保险箱内,使用时应有两人在场,并做好登记。
8、易燃,易爆试剂应分开存放远离火源和电源。
9、供应商所送的试剂必须先经药库清点才能接受,检验科人员清点后必须在货单上签字,有出入者必须向科主任或试剂管理员、组长报告,再将货单交给试剂管理员,以便月底结帐。 10、科室试剂管理员:钟梁。
(五)实习生管理制度
1、科室按实习大纲安排实习时间表,如遇特殊情况科室统一安排。
2、实习生必须服从实习单位和科室的直接管理,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参加实习单位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有关活动、会议。
3、实习生必须加强医德医风修养,文明行医,礼貌待人,主动热情为病人服务。
4、实习生应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实习和工作,一切实验结果均须指导老师签名后方能发出报告。不得擅自签名发出报告,指导老师应严格把关逐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
5、严格请假制度,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得请事假,节假日按国家法定给与准假,请假一律写报告,一天内经指导老师同意,科主任批准,报告交俞北伟老师登记,三天内经医教科批准,三天以上经学校批准。
6、实习生必须准时上班,不迟到早退,要有严格的实习作风,不得离岗,为了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实习生必须每天晚上轮流跟班(6.00-9.00)
7、实习生必须严格保护实验仪器和公物,科室贵重仪器必须在指导老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操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六)标本管理制度
一、标本采集
1、按每个项目要求,告诉病人、病房护士或本室采血人员最佳采血时间、采血
前空腹或饮食注意、用药情况、活动情况、体位等。 2、明确抗凝剂种类、抗凝剂与血的比例、抽血时注意事项。 3、体液、分泌物、细菌培养标本按要求留足量、及时送检。 二、 标本运送
1、运送过程中,原则上带盖(不能用棉花等吸水物品),以防倒翻和溢出或雨淋。凡含传染源的标本必须带盖,外套尼龙袋,以防溢出而污染环境。 2、不能剧烈振荡,以防标本溶血和有形成分破坏。 3、必须及时送检。 三、 标本接收
1、必须认真核对标本上病人姓名、病区、床号、联号与申请单符合。 2、必须观察标本的量、标本类型、是否抗凝或有小凝块、细菌培养标本是否符合无菌要求。是否有明显溶血或脂浊。
3、不符要求的标本,必须及时填写退回理由单,及时反馈临床。 四、 标本检测
1、在检测每一过程中,都应复核标本接收过程中的每一步骤。 2、在标本足够的情况下,不能浪费、随意丢弃或损坏标本。 五、 标本储存
1、当天不能完成的标本,必须分离血清,按要求储存在2℃-8℃或-20℃。 2、当天检测完成的标本,血常规储存在2℃-8℃3天以上,生化免疫储在2℃-8℃7天以上,脑脊液、胸腹水等重要标本储存在2℃-8℃7天以上。 3、特殊标本按要求保存。 六、 标本处理
检验标本先用含2-3g/L有效氯消毒灵浸泡半小时,再煮沸清洗试管,烘干备用。用双层专用黄色医用垃圾袋专人收集所有废弃医用垃圾。送专门存放医用垃圾处统一处理。并做好登记。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七. 外单位标本
外单位送检的样本,一律由服务台同志登记后,再转交各实验室检
测。实验室保留原始申请单。
八、多张检验单标本
凡有两张以上的检验申请单( 包括其他实验室或外送兄弟医院)原则上要分装各管, 随检验申请单一起分别放置各样本盒 ,对采样困难者要主动跟踪样本,并作详细记录以免漏检,分清责任。
附录:检验科检测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A、检室
A1、血常规检验 (1)标本
用EDTA-K20.2ul抗凝静脉血1ml,门诊病人在CD-1700仪器上做三分类测定,住院病人在COULTER HMX仪器上做五分类测定。 (2)试剂及仪器
COULTER HMX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4C PLUS全血质控品,COULTER HMX五分类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5C 全血质控品。(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仪介绍) (3)操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门诊:
a) 收到血常规标本后,查看核对检验项目,立即编号,放混匀器上混匀
3分钟。
b) 如有血型立即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 血标本在ABBOT CD-1700上检测,结果入库。
d) 对于中间细胞比较多的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图形不
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 e) 结果核对后,在半小时内报告。 2)病房:
a) 采集血常规标本后,立即编号,试管加盖后放于专用试管架上放入
HMX上自动混匀,
b) 如有血型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 血标本在COULTER HMX上机检测,结果入库。
d) 对于分类图形不好的结果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结果
图形不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复查条件)
e) 结果核对后,签发报告单。如果急诊则电话报告,有血型的话,通知
病房来拿报告单。(血液项目)(4)项目 代号 中文名 单位 WBC 白细胞计数 ×109/L LY%(LY) 淋巴细胞分类 % MO% 单核细胞分类 % NE%(GR) 中性细胞分类 % 9LY# 淋巴细胞计数 ×10/L MO# 单核细胞计数 ×109/L NE# 中性细胞计数 ×109/L RBC 红细胞计数 ×1012/L HGB 血红蛋白 g/L HCT 红细胞压积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fl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pg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g/L 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 9PLT 血小板计数 ×10/L 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fl PCT 血小板比积 %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EO% 嗜酸性细胞分类 % BO% 嗜碱性细胞分类 % EO# 嗜酸性细胞计数 ×109/L BO# 嗜碱性细胞计数 ×109/L (5)特殊规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在检验血常规时,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及同志如发现以下样本结果过高可过低,务必作登记,复查和及时报告,以备查询。
1.血红蛋白低于100g/L. 2.白细胞低于3000/ul. 3.血小板低于8万/ul.
4.发现白细胞分类异常图形时.
5.发现其中一项过高时,或是临床指定要镜检时. (6)临床意义
(6.1)WBC计数 参考范围
4-10 × 109/L 1、增加
(l)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2)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2.减少
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6.2)白细胞分类计数 (6.2.1)染色液
1.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I液 取瑞氏染粉 lg、姬姆萨染粉1g,加入甲醇(分析纯),充分振摇,第二天加甘油10ml,混匀即能使用。 Ⅱ液 pH6.4—6.8磷酸盐缓冲液(或用H2O替代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6.8 磷酸氢二钠(无水)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 pH,加水至1000ml。 染色 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5一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一1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染色液盖满血片后半分钟即可水洗镜检。 2.快速染色液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I液: 磷酸二氢钾 6.8 磷酸氢二钠 2.56g 水溶性伊红 Y 4g(或伊红 B2.5g) 蒸馏水 1000ml 石炭酸 40ml 煮沸,待冷备用。 Ⅱ液 亚甲蓝 4g 蒸馏水 1000m1 高锰酸钾 2.48g 煮沸,待冷备用。 染色 把干燥血片浸入快速染色液的I液中30s,水洗,再浸入Ⅱ液30s,水洗待干。 注:本染色法除了能快速用于急症外,对玻片质量要求也不高。随着染液多次使用,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或更换新液。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 贮存液 瑞氏染粉 2.0g
姬姆萨染粉 0.68 天青 E 0.6g
甘油 10.0ml
聚乙烯D比咯烷酮(PVP) 20.0g 甲醇 1000mI
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 6.8 (pH6.2-6.8) 磷酸氢二钠 0.268
石炭酸 4.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I
应用液 l液、2液按3:1比例混合放置14天后备用。
染色 将染液铺满血膜或将血片浸入染色缸内,30s后用自来水冲洗。
注:加表面活性剂 PVP可增加染料的溶解度并起稳定作用,加入天青 E可缩短
染色时间。
(6.2.2)参考范围
LY: 18.7%-47% LY#:(1.0—3.3)×109/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MO: 3.5%-7.9% MO#:(0.2—0.7)×109/L GR: 46.0%一76.5% GR#:(1.8—6.4)×109/L 1.增多
(l)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
(l)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6.3)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变化
在外周血象中,除了各类白血病幼稚细胞外,通常能见到一些细胞形态上的异常变化。 (6.3.1)中性粒细胞
1.核象变化: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1:13。
(1)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
粒等细胞增多为核象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
① 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
② 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2)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叶、5叶(正常时多分3叶),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症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l)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增殖所致。 (2)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3)空泡:可在胞浆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Dohle体:脑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5)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3.退行性变:
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变可以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6.3.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在多种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此外,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等亦可见,统称为异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常可出现3种异型淋巴细胞,即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 (6.4) 血红蛋白 [参考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6.5)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准确。 RDW增大时有临床意义。
(l)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缺铁性贫血时 RDW增大,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缺铁性贫血时MCV应下降)RDW增大更是早期缺铁的指征;MCV减小时,RDW增大更为显著,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 RDW将比给药前更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补铁后产生网织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生成并释放人血与给药前的小红细胞并存,故 RDW先增大,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 RDW便逐渐降至参考范围。
(2)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IDA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时,MCV均可减小。但 IDA时 RDW增大,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时 RDW正常。 (3)用于贫血的分类(Bessman分类法):
MCV只能反映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不能代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评价,过去靠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的观察,这种观察常受血涂片制作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不能定量,RDW能较好地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把 MCV和 RDW结合用于对贫血的分类将更为完善(表 l—l—2)。
表 l-1-2 Bessman MCV/RDW贫血分类 类 别 MCV RDW 正 常 → → 缺铁性贫血 ↓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 溶血性贫血 ↑ ↑ 铁粒幼细胞贫血 →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 注:→无变化;↑增大;↓减少 (6.6)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的临床意义要结合 PLT变化才有价值。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① 当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减少;
② 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时,导致血小板减少, MPV增大;
③ 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2) 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征: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 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 PI。T升高。 MPV越小;当造血 (3)其他方面应用:
① MPV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痰
(ITP)、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② MPV减小:见于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6.7).血小板比积(plateletcrit,PCT)
参考范围
男 0.108% -0.272% 女 0.114%一0.282%
PCT与 PLT和 MPV正相关,所以PLT、MPV的增减均可使 PCT发生变化。
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粒等。 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6.8)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 ) 参考范围
0.155-0.181(15.5%-18.1%)
(以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 CV%表示)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 增大:
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6.9)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l)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将 MCV和RDW配合直方图分析,可直接观察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 ① 只现一个峰:见于正常人、缺铁性贫血(峰左移)、巨幼细胞性贫血(峰右移)。
② 可现两个峰: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可出现一个小红细胞峰和另一个正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维生素 Bl2治疗有效时亦可见两个峰。 (2)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白细胞数量略低。中档的血细胞分析仪一般为三分群,它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别,每个皱缩白细胞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的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得到其体积分布直方图。
淋巴细胞群为35—90 fI大小 中间细胞群为90一160 fl大小 粒细胞群为160—450 fI大小
三群细胞的百分比与白细胞数量的乘积为其绝对数
正常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右峰为大细胞群(粒细胞),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的分布。
急性白血病时,由于异常的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可见中间细胞明显增高,这时直方图上见一个峰,峰值常在90一160 fl之间。这时必须推片染色镜检。 (3)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
正常人血小板体积主要分布在2—20 fl之间,21—30 fI之间有少量大血小板,一般仪器以30 fI为最大的分析界标。
血小板体积增大时,直方图会出现明显拖尾现象。有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时,直方图尾部会抬高。 (6.10)三种红细胞参数平均值的计算 1、原理
根据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积,计算红细胞平均容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用作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计算方法
(1)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volume, 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I)为单位。
每L血液中红细胞体积(L)×
1015
─────────────=×
MCV=
─ ×fl
每L血液红细胞数(个)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每L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
1012
=××
MCH= ──────────────
pg
每L血液红细胞数(个)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是指平均每 L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每L血液中血红蛋白g数
(g/L)
─────────────=××
MCHC=
─ g/L
每L血液红细胞比积(L/L)
3、临床意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正常人和各型贫血时红细胞平均参考值表 平 均 值 MCH(pg) MCV(fl) MCHC(g/L) 正 常 27-31 82-95 320-360 大细胞性贫血 ↑ ↑ - 正常细胞性贫血 - -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 ↓ 注:- 正常;↑增大;↓减少 (6.11)红细胞参数
1、红细胞(red blood ceII,RBC)
12
男 (4.0-5.5)×10/L 女 (3.5-5.0)×1012/L
2、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
男 120一160 g/L 女 l10-150 g/L
3、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男 0.40—0.50 (40%一50%) 女 0.35—0.45 (35%一4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标本]
EDTA-K2 10ul抗凝静脉血1ml [原理]
手工法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仪器法(VCS原理) [试剂]
手工法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种类较多,各有一定的优缺点,尚待大家继续实验,找出最佳配方。下列3种稀释液供参考。 1. Hinkelmann液
伊红 0.2g
95%石炭酸 0.5m1 40%甲醛 0.5ml 蒸馏水 加到100m1 2.乙醇—伊红稀释液
90%乙醇 30ml 甘油 10ml 碳酸钾 lg
枸橼酸钠 0.5g 20g几伊红液 10ml 蒸馏水 加至100m1
本配方背景清晰,嗜酸性粒细胞着色鲜明,缺点是含10%甘油,比较粘稠,细胞不易混匀,故计数前必须充分振摇。 3.伊红—丙酮稀释液
20g/L伊红液 5mI 丙酮 5mI 蒸馏水 90ml
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1次。 仪器法
COULTER HMX 五分类血细胞仪及专用试剂 [操作]
手工法
1.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I。
2.常法取末梢血20μ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3.静置3—5min,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仪器法
操作同血常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计算]
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 lO=嗜酸性粒细胞/L [参考值]
(50-300)×106/L(50-300/μl) [附注]
l. 血液稀释后应于1h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但也有着浅红色的,其颗粒较小。
4.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5.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临床意义]
1.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2.其他变化的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3、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标本]
200ul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1.1ml,颠倒混匀。 [原理]
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测定管(魏氏法血沉管)内,垂直立于室温中,一定时间时观察上层血浆高度的毫米数值报告之。 [仪器及试剂]
MONITOR JI血沉仪、专用血沉管
109mmoI/L(32g/L)枸橼酸钠溶液:取含二分子结晶水的枸橼酸钠(分子量294.12)3.28,用蒸馏水溶解,稀释至100ml。此液在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周。 [操作]
1.专用血沉管1支,加抗凝剂0.2ml。
2.静脉采血后,取下针头,加血至刻度,颠倒混匀。
3.用血沉管(300mm×2.5mm)吸取上述混匀血液至“0”刻度处,拭去管外附着的血液,将血沉管直立在血沉架上。(MONITOR JI操作) 4.记时,室温中静置lh,读出血沉仪上的读数即是血沉值。 [参考值]
男:<15mm/60min 女:<20mm/60min [附注]
1.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与血浆蛋白的量和质,血浆中脂类的量和质,红细胞的大小与数量,是否成串钱相聚以及血沉管的内径、清洁度、放置位置是否垂直,室温高低等因素都有关系。 2.要求
(l)标本采集时避免脂肪血。 (2)血液和抗凝剂比例要准确。
(3)血沉管内径要标准(2.5mm),放置要垂直。
(4)做血沉的标本要在采集后3h内测定,并充分混匀。
3.室温过低、过高和贫血时,对结果都有影响。为此,血沉应尽量放在18—25℃室温下测定。室温过高时血沉加快,可以按温度系数校正。室温过低时血沉减慢,无法校正。
[临床意义]
增快:
(l)生理性:
年幼小儿、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
(2)病理性: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活动性结核、风湿热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重金属中毒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4、血型鉴定 (1)ABO血型鉴定
根据红细胞上有或无A抗原或/和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4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所谓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和抗—B。 [试剂和材料]
1.抗—A(B型血)、抗—B(A型血)及抗—A十B(O型血)分型血清,制备方法见本节附注;
2.5%A、B及O型试剂红细胞盐水悬液,制备方法见本节附注; 3.受检者血清;
4.受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制备方法见本节附注。 [方法]
1.试管法
(1)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3支,分别标明抗—A、抗—B和抗—A十B,用滴管分别加抗—A、抗—B和抗—A十B。分型血清各l滴于试管底部,再以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混和。 (2)另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3支,分别标明A、B和O细胞。用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血清l滴于试管底部,再分别以滴管加入A、B和O型5%试剂红细胞悬液l滴,混和。 (3)立即以1000r/min离心lmin。
(4)将试管轻轻摇动,使沉于管底的红细胞浮起,先以内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如内眼不见凝集,应将反应物倒于玻片上,再以低倍镜检查。
(5)观察结果时既要看有无凝集,更要注意凝集强度,此有助于A、B亚型、类B或cisAB的发现。 (6)凝集强度判断标准
4十 3十 2十 1十
红细胞凝集成一大块,血清清晰透明。 红细胞凝集成数小块,血清尚清晰。
红细胞凝块分散成许多小块,见到游离红细胞。 肉眼可见大颗粒,周围有较多游离红细胞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土 MF 一 2.玻片法
镜下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游离红细胞 混合凝集外观(mixed field)是指镜下可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极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
表示阴性,镜下未见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
(1)取清洁玻片1张(或白瓷板1块),用蜡笔划成方格,标明抗-A、抗-B和抗-A十B,分别用滴管滴加抗-A、抗-B和抗-A十B分型血清 l滴于标明的方格内,再各加受检者2%红细胞悬液1滴,混和。 (2)另取洁净玻片一张(或白瓷板1块),用蜡笔划成方格,标明A细胞、B细胞和O细胞,用滴管各加受检者血清1滴,再分别用滴管滴加A、B和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1滴。 (3)将玻片(或白瓷板)不断轻轻转动,使血清与细胞充分混匀,连续约15min,以肉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反应。如以玻片作试验时,也可用低倍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
分型血清+受检者红细胞 受检者血清+试剂红细胞 受检者血型 抗-A 抗-B 抗-A十B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十 ─ 十 A ─ 十 ─ ─ 十 十 B 十 一 ─ ─ ─ ─ O 十 十 ─ 十 十 十 AB ─ ─ ─ 注:十为凝集;一为─不凝集。 [附注]
1.分型血清质量性能符合要求,用毕后应放置冰箱保存,以免细菌污染。 2.试剂红细胞以3个健康者同型新鲜红细胞混和,用生理盐水洗涤1次,以除却存在于血清中的抗体及可溶性抗原。 3.试管、滴管和玻片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4.操作方法应按规定,一般应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容易核实
是否漏加血清。 5.按理IgM抗-A和抗-B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温度以4℃为最强,但为了防止
冷凝集现象的干扰,一般仍在室温(20—24℃)内进行试验,37℃可使反应减弱。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6.离心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结
果。 7.观察时应注意红细胞呈特异性凝集、继发性凝固以及缗钱状排列的区别。 8.判断结果后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笔误。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有技术性问题或红细胞和血清本身的问题,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 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如抗—A血清效价不高,可将A亚型误定为O型,AB型误定为B型。 2.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使反应不明显,误判为阴性反应。 3.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位点过少(如亚型)或抗原性减弱(见于白血病或恶性肿瘤:以及类B或cisAB等。 4.受检者血清中蛋白紊乱(高球蛋白血症),或实验时温度过高,常引起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5.受检者血清中缺乏应有的抗-A及或抗—B抗体,如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6.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部分溶血时,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了相应的抗体. 7.由细菌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或全凝集往往是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8.血清中有意外抗体,如自身抗—I,常引起干扰。
9.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水平大幅度下降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解决办法如发现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先要重复作试验1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质量合格的试剂以及细心观察和解释试验结果,就可解决明显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月必须进一步研究。 [检查步骤]
1.另从受检者采取l份新鲜血液标本这样可以纠正因污染或搞错样本造成的
不符合。 2.将红细胞洗涤数次,配成5%盐水细胞悬液,用抗—A、抗—B、抗—Al,
抗—A十B及抗H做试验可以得到其它有用的信息。 3.对受检红细胞作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如结果呈阳性,表示红细胞已被抗体
致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用Al、Az、B、O红细胞及自身红细胞检查受检血清。如果怀疑是抗—I,
用O型(或ABO相合的)脐血红细胞检查。 5.如果试验结果未见凝集,应将细胞及血清试验至少在室温和4℃放置
30min,用显微镜检查核实。 6.如疑为A抗原或B抗原减弱,则可将受检红细胞与抗—A或抗—B血清作
吸收及放散试验以及受检者唾液作A、B、H血型物质测定。后者只对80%HAB分泌型的人有用。 7.如试验结果红细胞呈绢钱状排列,加等渗盐水l滴,混和,往往可使绢钱
现象消失。应注意不应先加盐水l滴于受检者血清中而后和红细胞作试验,以免使血清中抗体被稀释。 8.如受检者为A型血而疑为有类B抗原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鉴别:
(1)观察细胞与抗—A及抗—B的凝集强度,与抗—A的反应要比与抗—B
的反应强。这种区别用玻片法作试验更为明显。 (2)用受检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作试验,血清中的抗—B不凝集自身红细
胞上的类B抗原。 (3)检查唾液中是否有A、B物质,如果是分泌型,可检出A物质而无B物
质。 (4)核对患者的诊断,类B抗原的形成与结肠癌、直肠癌、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有关。 9.如发现多凝集现象,应考虑由遗传产生的Cad抗原活性;被细菌酶激活的
T或丁K受体;或产生机制不太明了的丁n受体所引起。多凝集红细胞具有以下特点:
(1)能被人和许多家兔的血清凝集。
(2)能与大多数成年人的血清凝集,不管有无相应的同种抗体。 (3)不被脐带血清凝集。 (4)通常不与自身的血清凝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5、尿常规 (1)尿液标本处理 [收集]
1.应留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照。急诊患者可随时留取。
2.使用清洁有盖容器(一次性容器为好)。 3.容器上应贴上检验条码。
4.尿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此外,还应注意避免烟灰、糖纸等异物混入。
5.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验,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等。 6.尿胆原等化学物质可因光分解或氧化而减弱。 [防腐与保存]
1.冷藏:防腐剂随检验目的而定,一般放4℃冰箱可保存6h。 2.甲醛:用于管型、细胞的防腐,按400g儿甲醛0.5ml/100ml尿加入。由于甲醛具有还原性,不适于尿糖等化学成分检查。
3.甲苯(或二甲苯):用于尿糖、尿蛋白的防腐,按甲苯0.5ml/100m1尿加入。
4.麝香草酚:用于检查尿中化学成分及细菌的防腐剂,每100ml加入<0.18。 [标本处理]
收到门诊标本后,核对检验项目后,倒入普通长试管内。液面距管中约1cm 收到病房标本后,核对检验项目后,倒入普通长试管内约10ml。液面距管中约
1cm,放于UF-100专用试管架上。 [检验后处理]
标本检验后,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入下水道内。所用盛尿容器及试管等须经30—50g儿漂白粉澄清液或10g/L次氯酸钠液中浸泡2h,也可用5g/L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常规检查 (一)、尿 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随气候、出汗量、饮水量等不同而异,一般健康成人约为1.0—1.5L/24h,即1m1/(h/kg体重);小儿按k8体重计算尿量较成人多3—4倍。 (二)、颜 色
根据尿的颜色进行报告:淡黄色、深黄色、褐黄色、红色、乳白色、深红如浓茶、红茶色、乳白色 (三)、透明度
分为透明、微浑、浑浊、明显浑浊、乳糜状等。 (3)生化检查
[仪器及试剂] 仪器 盈东URISCAN 试剂 盈东尿十一联试纸 [操作]
把试纸条全部浸没于尿液中约3-5秒后,取出放于盈东URISCAN 的试纸条架上测定。
(4)尿沉渣检查
1)非染色尿沉渣镜检(门诊)
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1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1,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4、结果判断
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算数量,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管型用低倍镜鉴定,但计数数量应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2)UF-100尿沉渣分析(病房)
在尿生化检查完成后,立即把试管架放于UF-100的进架仪上,进行尿沉渣分析。如果结果发现以下情况者应手工镜检。(镜检条件) 3)特殊规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在检验尿常规时,所有工作人员及进修实习同志,如发现以下情况者,当用显微镜进行复检,登记备查.
1.未用 UF-100尿沉渣分析时所有样本必须做镜检. 2.尿常规如发现尿干化学和尿沉渣结果发生偏差. 3.尿UF-100正常,但尿蛋白为阳性或尿NIT为阳性时. 4.尿干化学和尿UF-100均正常,但病人是肾科或泌尿科时. 5.其他临床指定必须镜检的. (5)临床意义 1)、颜 色
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液浓缩时,颜色可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及药物的影响。病理性尿色可呈褐黄色、红色、乳白色等,均应报告。尿色深红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红茶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乳白色可能为乳糜尿、脓尿。 2)、尿量
增多见于:
1.生理性:饮水过多,饮浓茶、咖啡及酒精类或精神紧张等。 2.病理性: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及神经性多尿等。 减少见于:
1.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病理性:常见于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肝硬变腹水等。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3)、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1).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2).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颗粒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的现象。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4).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5).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6、一小时尿沉渣计数 [标本收集]
患者先排尿弃去,准确收集3h尿液于清洁干燥容器内送检(标本留取时间5:30-8:30)。 [操作]
手工法
准确测量3h尿量,充分混合。取混匀尿液10m1,置刻度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5min,用吸管吸弃上层尿液9m1,留下 lm1,充分混匀。吸取混匀尿液1滴,注于血细胞计数板内。细胞共数10个大方格,管型计数20个大方格。
仪器法(UF-100操作)
准确测量3h尿量,充分混合。取混匀尿液10m1,倒入UF-100专用的试管内,直接上机测定,读出定量的尿液细胞数。乘以1000除以3即得1小时细胞数。 [计算]
1000 3小时尿总量ml数
1小时细胞数= 10大方格细胞总数 × ── × ─────────
10 3 20大方格管型总数 1000 3 小时尿总量ml数
1小时管型数= ───────── × ── × ────────
2 10 3 式中:1000为μl换算成m1数;10为尿液浓缩倍数。 [参考值]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附注]
1.尿液应新鲜检查,pH应在6以下,若为碱性尿,则血细胞和管型易溶解。
2.被检尿液比重最好在1.026以上,如小于1.016为低渗尿,细胞易破坏。
3.如尿中含多量磷酸盐时,应加入少量稀醋酸液,使其溶解;但切勿加酸过多,以免红细胞及管型溶解;含大量尿酸盐时,应加温使其溶解,以便观察。
男性<3万/h; 女性<4万/h 男性<7万/h; 女性<14万/h <3400/h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临床意义]
1.急性肾炎患者红细胞增加。 2.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可明显增加。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7、尿乳糜定性检查
脂肪尿是指混有脂肪的尿液。而乳糜尿是指乳糜微粒与蛋白质混合,致使呈乳化状态的浑浊的尿液。 [原理]
脂肪可溶解于乙醚中,而脂肪小滴可通过染色识别。 [试剂]
1.乙醚(AR);
2.苏丹m醋酸乙醇染色液:5%乙醇10m1,冰醋酸90m1,苏丹m粉末一药匙,先将乙醇与冰醋酸混合,再倾入苏丹m粉末,使之 充分溶解;
3.猩红染色液:先配70%乙醇和丙酮1:1溶液,后将猩红加入至饱和为止。 [操作]
1.取尿5一10m1,加乙醚2—3m1,混合振摇后,使脂肪溶于乙醚。静置数分钟后,2000r/min离心5min。
2.吸取乙醚与尿液的界面层涂片,加苏丹m醋酸乙醇染色液或猩红染色液1滴。
3.镜检观察是否有红色脂肪小滴。 [结果判断]
1.浑浊尿液因加乙醚而澄清,则为脂肪或乳糜尿。 2.镜检下可见红色脂肪滴。 [附注]
1.尿液中加少量饱和氢氧化钠,再加乙醚,有助于澄清。
2.将分离的乙醚层隔水蒸干,若留有油状沉淀,也可加苏丹m,镜检证实有无脂肪小滴。 [临床意义]
1.正常人为阴性。
2.因丝虫或其他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管破裂而形成乳糜尿。丝虫病患者的乳糜尿的沉渣中常见红细胞,并可找到微丝蝴。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8、大便常规
(1)标本采集
1.采集粪便标本的方法因检查目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一般检验留取新鲜指头大小(约5g)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标本容器最好用内层涂腊的硬纸盒,便于检查后焚毁。血吸虫毛蝴孵化则留全量新鲜便(不少于30g)。细菌检查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勿混入消毒剂及其它化学药品。
2.检查蛲虫卵需要用软玻璃纸拭子,在清晨排便前由肛门四周拭取标本,也可用棉拭子拭取,但均须立即镜检。
3.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迅速送检。
4.不应该采取尿壶或便盆中的粪便标本。若标本中混入尿液,可使柔弱的原虫致死。用白明胶膜法检查粪便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时,可因尿液中存在溶解白明胶的物质而导致其检查结果错误的增高。粪便标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因腐生性原虫、真菌抱子、植物种子、花粉易混淆实验结果。
5.盛粪便标本的容器必须有盖,有明显标记。粪便标本应选择其中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若无病理成分,可多部位取材。采取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9H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6.检查胆石、胰石、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应收集24h粪便送验。 7.隐血试验,应嘱患者收集标本前3日禁食动物性食物。连续检查3天,并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收集标本后须迅速进行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隐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8.粪胆原定量检查应收集二天的粪便,混合称量,从其中取出约20g送验。查胆汁成分的粪便标本不应在室温中长时间放置,以免阳性率减低。
9.脂肪定量检查时,应先食定量脂肪食,每天进食脂肪50—1508,连续6天。从第三天起,收集72h粪便,也可定时口服色素(刚果红),作为留取粪便的指示剂,将收集的粪便混合称量,从中取出608左右送检。简易法为在正常膳食情况下,收集24h的全部粪便,混合称量,从其中取出约60g送检,测脂肪含量。 10.细菌检验用标本应全部用无菌操作收集。 (2)常规检验 1)颜 色
可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疽、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2)性 状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可报告为软、硬、糊状、泡沫样、稀汁样、血水样、血样、粘液血样、粘液脓样、有不消化食物等。正常时为有形软便。 1.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
2.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3.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痢疾。
4.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5.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
6.米泔样便并有大量肠粘膜脱落,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7.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所致。 3) 寄生虫虫体
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较大虫体,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常需将粪便冲洗过筛后方可看到。服驱虫剂后排便时应检查有无虫体。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有无虫头。 4)直接涂片镜检
1.洁净玻片上加等渗盐水1—2滴,选择粪便的不正常部分,或挑取不同部位的粪便做直接涂片检查。
2.最好取大玻片,制成涂片后,应覆以盖片。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
3.在涂片中如发现疑似包囊,则在该涂片上加1滴碘液,在高倍下仔细鉴别,如仍不能决定时,可取全量粪便浓缩法检查。
4.虫卵的报告方式:未找到者注明“未找到虫卵”,找到一种报告一种,找到几种报告几种,并在该虫卵后面注明数量若干,以低倍视野计算。 5.应注意将植物纤维及其细胞与寄生虫、人体细胞相鉴别,并应注意有无肌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球等。若大量出现,则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6.细胞中应该注意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直接涂片干后用瑞氏染色)、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7.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为无色或浅黄色两端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大小不一。常见于肠道溃疡,尤以阿米巴感染粪便中最易检出。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亦常可见到。
8.细菌: 占粪便净重的l/3(4000亿/g干粪),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占80%;而过路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不超过10%;芽胞茵(如梭状菌)和酵母菌为常住菌,但总量不超过10%。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调可因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除涂片染色找细菌外,应采用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9、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 (1)漂浮法
本法适用于钩虫卵等线虫类虫卵。 操作
取拇指(蚕豆)大小粪便1块,放于大号青霉素瓶或小酒杯内,先加入少量饱和盐水(粗食盐400g加水1000m1,应成饱和液,煮沸、冷却后,取上清液),用玻棒将粪便充分混合,再加入饱和盐水至瓶口。也可用硫酸镁浮聚液,即硫酸镁1858、食盐2908溶于1L水中,比重为1,230,用洁净载玻片覆盖瓶口,静置30一40min后,平执载玻片向上提拿,翻转后镜检。 (2)清水沉淀法
1.取粪便208左右,置小搪瓷杯中,加水少许,并用竹签捣碎使成糊状。
2.用16孔/cm或40孔/寸之铁筛或纱布过滤,除去粗糙粪质,滤入三角烧瓶内。再加清水约500m1,静置20、30min,小心倾去上面3/4的液体。
3.再加清水500m1,混匀后静置30min,小心倾去上面4/5液体。 4.再加清水500m1,静置30min,倾去上面的水,留下底部沉淀,混合后用吸管取沉淀镜检。 (3)原虫及包囊碘液染色法
染剂D’Antoni氏碘液:取碘化钾1.Og,溶于100m1蒸馏水中,再加入碘1.58溶解。 操作
1.用生理盐水涂布粪便于载玻片上,再滴加碘液1—2滴混匀,覆以盖片。
2.病理粪便查滋养体时,应尽可能在15min内检查完毕。 3.包裹染色后,包囊壁、包涵体、细胞核均清楚可见。 (4)血吸虫卵沉淀孵化法
操作
1.取新鲜标本约308,放入广口容器内,加入少量清水,用长柄搅拌器将粪调匀成糊状。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通过金属纱网(40孔/寸)或两层纱布滤去粪渣,将滤液放入500m1尖底量杯或三角烧瓶内。
3.加清水至容器口,静置20一30min,倾去上层清液,将沉渣移入三角烧瓶内,加清水至接近瓶口,静置15min。
4.如此操作共3次,待上层液体澄清即可,勿超过2h。 5.也可用自动换水装置小心地洗至上液澄清,不冲去沉淀。
6.放入25—30℃温箱或温室中,孵化4—6h,观察有无作一定方向运动的毛蚴。
7.次晨复查,出具报告。
8.孵化阴性应吸取沉渣涂片,注意有无寄生虫卵。 报告方式
“毛蚴沉孵阳性”或“毛蚴沉孵阴性”。 附注
1.自来水中如含氯含氨浓度较高者应将水预先煮沸,或用大缸预先将水储存以去氯。也可在水中加硫代硫酸钠(120kg水中加50g/L硫代硫酸钠6m1)以除去水中的氯或氨。
2.农村如使用河水者,应防止水中杂虫混入,对所换的水应先煮沸,冷却后使用。
3.如水质浑浊,可先用明矾澄清(100k8水约用明矾38)。
4.毛蚴孵出时间与温度有密切关系,高于30℃仅需1—3h,25—30℃4—6h,而小于25℃应过夜观察。如室温过高,为防止毛蚴逸出过早,可用108/I,盐水换洗,但最后换水孵化时,必须用淡水,不可含盐。 A10、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有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消化而分解破坏,由于显微镜下不能发现,故称为隐血。 (1)免疫学检测法
[原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大便隐血的免疫一步检验法是一个高灵敏度的夹心式酶联免疫测定法。该法采用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特异地针对粪便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因此,本试验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干扰,试验前不须禁食肉类。 [操作]
取一片洁净干燥的载玻片,滴加2—3滴蒸馏水,取粪便小许,调成均匀混悬液。取便隐血试纸条,按说明书操作,将试纸条的反应端浸湿。在5min内观察结果。若反应线(T)和质控线(C)同时呈蓝色色带即为阳性;若只有C线呈色为阴性;若丁线与C线均不显色,说明试验无效。 [附注]
1.敏感性和特异性
(1)敏感性:
样品中血红蛋白浓度超过0.2μg/m1,就可得到阳性结果。
(2)特异性:
便潜血免疫一步检验法是特异对人体血红蛋白的检验,样品中若含有如下干扰物,实验结果不会受影响: 鸡血红蛋白 500μg/ml 牛血红蛋白 500μg/m1 马血红蛋白 500μg/ml 猪血红蛋白 500μg/m1 羊血红蛋白 500μg/m1 兔血红蛋白 500μg/m1 辣根过氧化酶 200μg/m1
2.试验局限性
(1)本法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胃肠道病变,然而,由于家族性息肉或直肠癌可能不出血,或间断性出血,或出血在粪便中分布不均匀,都可造成阴性结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本法对正常人检验有时也会得到阳性结果,这是由于某种刺激胃肠道的药物造成便潜血所至。
(3)本检验法只能作为筛选或辅助诊断用,不能替代胃镜、直肠镜、内窥镜和X光检查。 [临床意义]
1.消化道出血时(如溃疡病、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等)本试验可阳性。
2.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隐血可持续阳性,溃疡病时呈间断性阳性。 3.本法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初筛试验。 (2)试带法
国内外生产以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基质的隐血试验试带,使用方便,患者也可自留标本检测。 (3)邻甲联苯胺法
[原理]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将受体邻甲苯胺氧化成邻甲偶氮苯而显蓝色。 [试剂]
1.10g/L邻甲联苯胺(o-tolidine)溶液:
取邻甲联苯胺18,溶于冰醋酸及无水乙醇各50m1的混合液中,置棕色瓶中,保存于4℃冰箱中,可用8—12周,若变为暗色,应重新配制; 2.3%过氧化氢液 [操作]
1.用竹签挑取少量粪便,涂在消毒棉签上或白瓷板上。 2.墒加0.15L/L邻甲苯胺冰乙酸溶液2—3滴于粪便上。 3.滴加3%过氧化氢2—3滴。
4.立即观察结果,在2min内显蓝色为阳性。 [结果判断]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阴性:加入试剂2min后仍不显色。 十,加入试剂10s后,由浅蓝色渐变蓝色。
2十:加入试剂后初显浅蓝褐色,逐渐呈明显蓝褐色。 3十:加入试剂后立即呈现蓝褐色。 4十:加入试剂后立即呈现蓝黑褐色。 [附注]
1. O—tolidine[3,3’-Dimethyl-(1,1’-biphenyl)—4,4’-Diamine, Cl4 Hl6 N2,MW212.3],中文名称邻甲联苯胺,亦称邻联甲苯胺。另有,O—toluidine(2-Aminot01uene,C7H9N,MWl07。2),中文名称邻甲苯胺,可用于血糖测定,两者应予区别。 2.粪便标本必须及时检查,以免灵敏度降低。
3.3%过氧化氢必须有效,应进行阳性对照试验,将过氧化氢滴血片上,产生泡沫,或滴加于重铬酸钾硫酸液,显褐色示有效。
4.强调实验前三天内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及富含叶绿素食物、铁剂、中药,以免假阳性反应。齿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血等均可导致阳性反应。
5.用具应加热处理(如试管、玻片、滴管等),以破坏污染的过氧化物酶。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11、脑脊液检验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操作]
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脑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脊液中的细胞数。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
胞总数。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
2.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0.38m1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2)白细胞数
1.非血性标本:
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2.血性标本:
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内红细胞数×每μl血液内白细胞 - ────────────────────── 每μl血液内红细胞
[参考值]
正常人脑脊液中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白细胞。 成人:(0—8)×106/L 儿童:(0一15)×106/L
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为7:3,偶见内皮细胞。
[附注]
1.计数应及时进行,以免脑脊液凝固,使结果不准确。
2.细胞计数时,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的区别。前者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的荚膜。
3.计数池用后,应用75%乙醇消毒60min。忌用苯酚消毒,因有损计数池的刻度。 3)细胞分类
<1>.直接分类法:
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核、多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2>.染色分类法:
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血清l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时。
4)、临床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的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增加,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3.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脑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5.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 (5)细菌直接涂片检查
临床怀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时,应作细菌学涂片检查。操作如下:
1.将脑脊液立即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2张。
2.涂片应在室温中,或置37℃温箱中干燥,切勿以火焰烘烤。
3.经火焰固定后,一张涂片用亚甲蓝染色30s,另一张作革兰染色。 4.注意细胞内外的细菌形态,报告时应予以描述。 (6)真菌检查-新形隐球菌检查 [操作]
1.取脑脊液,以2000r/min离心10min,以沉淀物作涂片,加阿利新兰染液l滴,混合,加盖玻片检查。
2.先用低倍镜检查,如发现有新形隐球菌,内部结构清晰,用高倍镜仔细观察结构,新形隐球菌直径5—20μm,可见明显的厚膜,并有出芽的球形孢子。
[报告方式]
涂片找到“隐球菌属”。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12、浆膜腔积液检查 (1)标本的收集
1.由穿刺取得的标本为防止细胞变性出现凝块或细菌破坏溶解等,送检及检查必须及时。 2.为防止凝固,最好加入1008/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钠盐)抗凝,每0.1m1可抗凝6m1浆膜腔积液,及时完成细胞涂片检查。 (2)理学检查
1.记录标本送检量、颜色及透明度,有无凝固物质或沉淀物,可按浆液性、粘液性、黄色透明、脓样浑浊、乳糜样、血样等报告。 2.测比重前,标本应充分混匀,其方法与尿比重测定相同。量少时,可用微量法测定。 (3)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反应)
原理
渗出液中可含多量浆膜粘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可产生白色雾状沉淀。 操作
取100m1量筒,加蒸馏水100m1,滴入冰醋酸0.1m!(pH3—5),充分混匀,静止数分钟,将穿刺液靠近量筒液面逐滴轻轻滴下,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白色雾状沉淀的发生及其下降速度等。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不显雾状; (土)渐呈白雾状; (十)加后呈白雾状; (2十)白薄云状; (3十)白浓云状。 附注
在滴下穿刺液后,如见浓厚的白色云雾状沉淀很快地下降,而且形成较长的沉淀物,即Rivalta反应阳性。如产生白色浑浊不明显,下沉缓慢,并较快消失者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渗出液中含较多浆膜粘蛋白,故呈Rivalta阳性,而漏出液为阴性,但如漏出液经长期吸收蛋白浓缩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2.炎症性疾患(化脓性、结核性等)蛋白含量多为408/L以上3恶性肿瘤为20-40g/L;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为40—60g/L;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变患者的胸腹水中蛋白浓度最低,为l一108/L;肝硬变的腹水多为5—20g儿。
(4)细胞学检查
(一)细胞总数及有核细胞计数
计数方法基本与脑脊液相同,漏出液中有核细胞数量常在100×106/L以下;渗出液中有核细胞数量较多,常在500×106/L以上。 (二)细胞分类
穿刺液应在抽出后立即离心,用沉淀物涂片后以瑞氏染色法进行分类。必要时制备稍厚涂片,在干燥前放置乙醚乙醇等量混合液中固定30min,用苏木素—伊红(HE)或巴氏法染色查找癌细胞。 (三)临床意义
1.穿刺液中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提示化脓性炎症或早期结核性积液。在结核性渗出液的吸收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提示慢性炎症。可见于结核性渗出液、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发性浆膜炎等。 1.以间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增多为主,提示浆膜上皮脱落旺盛,可见于淤血、恶性肿瘤等。
五、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鉴别点 原因 外观 透明度 比密 凝固性 粘蛋白定性试验 漏 出 液 非炎症所致 淡黄浆液性 透明或微混 低于1.018 不自凝 阴性 渗 出 液 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所致 不定,可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大多浑浊 高于1.018 能自凝 阳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蛋白总量 LD总活性/血清LD总活性 葡萄糖定量 蛋白电泳 有核细胞计数 细菌检查 常小于25g/L 常大于30g/L >0.5 >0.6 常低于血糖水平 电泳谱与血浆相似 蛋白总量/血清总蛋白 <0.5 <0.6 与血糖相近 以白蛋白为主,白/球比高于血浆 无细菌发现 常小于100×106/L 常大于500×106/L 可找到病原菌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13、精液检查 (1)标本收集
用清洁干燥小瓶收集精液,不宜采用避孕套内的精液。 (2)检查内容
记录精液量、颜色、透明度、粘稠度和是否液化。显微镜检查包括精子计数、活动力、活动率、形态。 1)精子活动率
操作
取新鲜标本混匀后,在温玻片上用高倍镜观察100个精于,计数活动精于与不活动精子的比例,计算精子活动的百分率。
精子活动率= ×100%
参考值
在排精30—60min内,应有70%以上精子为活动精子。
附注
如室温低于10℃时,应将标本先放入37℃温育5—10min后镜检。
2)精子活力,取上述新鲜湿片标本,观察精于的活动力,可按下列5级报告:
0级:无活动力,加温后仍不活动。 I级:不良精子、摆动或抖动,运动迟缓。
Ⅱ级:较好,精子活动方向不明确,不呈直线运动,也不活泼。 Ⅲ级:为中速运动。
Ⅳ级:良好,为快速直线运动,很快超越一个视野,运动活泼。 3)精子计数 试剂
精子稀释液:碳酸氢钠58,40%甲醛溶液1ml,蒸馏水100m1,待完全溶解过滤后使用, 操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于小试管内加精子稀释液0.38m1,吸液化精液20μl,加入稀释液内摇匀。 2.充分摇匀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池内,静置1—2min,待精子下沉后,以精子头部作为基准进行计数。 3.如精子数少,可计数2个大方格内精子数,数得总数乘10万即为每毫升精液内精子数,再换算成×109/L报告。 4.如精子数多,可计数5个中方格内精子数,加6个零,即为每ml精液内精子数,再换算成×109/L报告。 参考值
正常男性(10—130)×109/L, 附注
1.收集精液前避免性生活3—7天。收集精液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检验,冬季应注意保温。 2.出现一次异常结果,应隔一周后复查,反复查2—3次方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果. 3.如低倍镜、高倍镜检查均无精于,应将精液离心沉淀后再涂片检查,如两次均无精于,报告“无精子”。 4)精子形态观察
革兰或瑞氏染色后用油镜观察。
异常精子可有:头部过大、过小、尖细、外缘不齐、双头等;中部消失、分枝或肿胀;尾部呈双尾,卷曲度短或消失(缺尾)。 参考值
正常人精液中异常精子应少于20%,如超过20%为不正常。 5)细胞
正常人精液中:红、白细胞<5/高倍视野。 6)pH
正常7.2—8.0(平均7.8) 7)其他成分
精液中可以有结晶体、卵磷脂小体、淀粉样体、脂滴、脱落上皮细胞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临床意义
1.正常精液呈灰白色,久未排精者可呈淡黄色,离体30min后,完全液化。根据精液检查结果,临床上常用于诊断男子不育症及观察输精管结扎术后的效果。 2.正常精子活动力一般在Ⅲ级以上,如0级和 I级精子>40%,可成为男性不育的原因。 3.精索静脉曲张症患者精液中常出现形态不正常的精子。
4.血液中有毒性代谢产物、接触铅等污染物、应用大剂量放射线及细胞毒药物等可使精子形态异常。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14、前列腺液检查 (1)标本收集
临床医师作前列腺按摩术后,采集标本于清洁玻片上,立即送检。 (2)检查内容
记录液体颜色、是否混有血液、粘稠度(有无脓块)。湿片镜检,高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卵磷脂小体,其次为上皮细胞、精子、淀粉样体等。革兰染色后检查细菌。 (3)报告方式
1.卵磷脂小体:报告在高倍视野中分布数量。 2.白细胞、红细胞:报告方式与尿液同。 3.如找到精于、上皮细胞应报告。 (4)参考值
正常人卵磷脂小体为多量或满视野,白细胞<10/HP,红细胞<5/HP。 (5)临床意义
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多,可找到细菌,卵磷脂小体常减少。前列腺癌时,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可见癌细胞。 A15、阴道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其中主要是由阴道分泌的液体。 (1)PH值
收到标本(干棉拭子),先用PH试纸测PH值,并记录。 (2)清洁度
取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高倍镜检查,根据所含白细胞(或脓细胞)、上皮细胞、杆菌、球菌的多少,分成I—Ⅳ度,判定结果见表
阴道涂片清洁度判定表
清洁度 杆菌 球菌 I 多 - Ⅱ 少 少 Ⅲ 少 多 Ⅳ - 大量 上皮细胞 脓细胞或白细胞 满视野 0-5/高倍视野 1/2视野 5—15/高倍视野 少 15—30/高倍视野 - 大于30/高倍视野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临床意义
清洁度 Ⅰ—Ⅱ度内视为正常,Ⅲ、Ⅳ度量为异常,多数为阴道炎。可发现阴道霉菌、阴道滴虫等病原体。单纯不清洁度增高而不见滴虫、霉菌者,可见于非特异性阴道炎,
(3)滴虫检查
阴道滴虫呈梨形,比白细胞大2倍,顶端有鞭毛4根,在25—42℃温度下可活动。因此,在寒冷天气,标本要采取保温措施。滴虫活动的最适pH值为5.5—6.0。
(4)霉菌检查
在湿片高倍镜下见卵圆形抱于,革兰染色油镜下可见革兰阳性孢子或假菌丝与出芽细胞相连接,成链状及分枝状。找到阴道霉菌是霉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
(5)线索细胞检查
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多数加德纳菌所致,生理盐水涂片可见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细胞已有溶解,其上附着大量加德纳菌及厌氧菌,表面毛糙,有斑点和大量细小颗粒。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A16、胃液检查
(1)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
1)标本收集:
先将晨间空腹残余胃液抽空弃去。连续抽取l小时胃液放入瓶内,作为一个标本计胃液量。用酸度计准确测定氢离子浓度(也可用pH纸测定,或做胃酸浓度滴定)。
一次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Pentagas—trin)6μg/kg,注后每15min收集一份标本,连续抽4次,分别用上法测胃液量、胃酸氢离子浓度。 2)胃酸浓度滴定:
取澄清胃液5m1,加0.02%苯酚磺酞指示剂(苯酚磺酞50mg,加0.01m01儿氢氧化钠14.1m1,研磨溶解,加蒸馏水至250m1)2滴,如呈黄色,则表示有胃酸存在。用0.1mo!/L氢氧化钠溶液滴至粉红色为止(终点pH7.0),所耗去氢氧化钠毫升数乘20,即为胃酸浓度mm01儿。
3)计算方法:
(1)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注射胃泌素前1h胃液总量乘胃酸浓度(mm01/L)。 (2)最大胃酸分泌量(MAO):取注射五肽胃泌素后的4次标本,分别记录其胃液量和胃酸浓度,其胃酸浓度之和即为:_MAOmmol/h 4)参考值
BAO:2-5mm0l/h; MAO:15-20mmol/h
(2)pH值测定
可先用pH试纸测定,凡pH值>3者,用pH计测定氢离子浓度。 参考值
正常时pH为0.8。1.8;pH3.5。7.0时为酸度过低3pH>7.0为真性胃酸缺乏。 临床意义
1.胃酸增高可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泌素瘤、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胃酸减低可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口腔化脓感染、胃扩张、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少数正常人。
3.胃酸缺乏是指注射五肽胃泌素后仍无盐酸分泌,常见于胃癌、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4.影响胃液酸度有多种原因,如患者精神状态、神经反射、烟酒嗜好、便秘及采集方法等,因此,解释实验结果应综合分析。
(3)常规镜检
镜检胃液,报告镜检的结果 A17。白带检查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1、血氨测定 [测定步骤]
① 打开后盖,放进4节电池按ON键。 ② 定标按FACT键至CHE按START键。
③ 180秒后,将黑色条放进、定标,测试面均朝下,关上盖。 ④ 20秒后,显示数值,91~111之间为状态佳。
⑤ 用玻璃细管套上塑料头,吸一管血清,用纸擦净管外多余血清。 ⑥ 把样本注入试纸条。同时按START键,开始计时。看清试纸条型号(如F4),按FACT键调至所需型号。
⑦ 180秒后,放入糟,盖上。20秒后,即读数为测得值,单位为ug/dl. ⑧ 按OFF键,电池取出。 [参考范围] 140ug/dl以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2、17—KS测定 [试剂]
试剂名 Reagent 1 Reagent 2 Reagent 3 Reagent 4 DHEA标准液 滤柱 试管 25%HCL 乙醚 [试剂准备]
乙醚 每个试验4ml,分离漏斗中放入200ml 乙醚和50ml蒸馏水.加盖振摇.避免压力过高.应开盖几次然后将水除去。 [标本收集及准备]
需24h尿液,加25%乙酸可延长稳定性(这样保持PH5)充分混匀尿液记录尿量,留取100ml以备分析。 [分析步骤]
A.第一次测试前仔细阅读手册。
B.在开始第3步骤时.17-OH和17-KS可同时平行操作。 C.一次测定不能超过20Tests。
D.第4步骤之后实验中断、标本需2~8℃过夜。 E.标本避免光线直照。
F.为保持较好的实验,每次试验中应带质控。
[操作步骤]
1. 水解
1.1 每支试管标记实验号及质控,外加试剂空白和标准。
1.2 每管加5ml标本和质控。
1.3 空白和标准管加5ml蒸馏水。 1.4 每管加1.0ml 25%HCl混匀。
1.5 沸水浴10分钟,1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 1.6 测定管水解之后如沉淀出现,则应离心。 2. 滤柱准备
成份及贮存
KOH(1mol/L 、5.6%) 96%乙醇
显色剂(1.3一二硝基酚)2~8℃保存 KOH(6mol/L、26.8%) 2-8℃贮存
带盖玻璃试管
量 550ml 165ml 40ml 100ml 2ml 50支 54支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1 滤柱标记:测定、质控、空白及标准。
2.2 去盖、加7ml蒸馏水、加盖,混匀,不让树脂下沉,去盖,扭去头让柱流入到废液溶器中。 3. 柱的吸附
3.1 柱中加入水解标本,让其完全流经,去除洗出液。
3.2 每柱加2×5.0ml Reagent 1 . 加第二次前,须完全流经.去除柱头的水滴.去除洗出液。 4. 洗涤
4.1 将柱放入标记好的收集管中。
4.2 每柱加3×1.0ml Reageut 2.每次须完全流经,去柱。
4.3 充分混匀洗出液,沉定物不影响测定。 注意:此步骤后中断,2℃~8℃过夜 5. 标准及试剂空白
5.1 每个标本、质控、3标准及空白准备一根抽提试管。
5.2 分别吸取1.0ml洗出液到相应的抽提管中。 5.3 标准管中加10、20、50ul DHEA标准溶液。 6. 显色反应和乙醚抽提
6.1 每管中(标本、质控、标准和试剂空白) 0.5ml Reagent 3和1.5ml Reageut 4。 6.2 盖紧,混匀。
6.3 35℃孵育30′(避光、不超过35℃)。 6.4 以冰或冷水浴迅速冷却至室温。
6.5 开盖加4.0ml水洗过乙醚,立即盖紧盖子。 6.6 混匀架上振动抽提管3-4′注意:充分混匀,重复性取决于提抽效果,乙醚层变为粉红色(混匀后2分钟),立即将乙醚层比色。
6.7 上层粉红色乙醚层含17-KS。 测定: 520nm波长、比色 [计算]
A=20/S×u (ug17-ks/ml) Mg17-ks/24h=A/1000×3/5×24h尿量 Umol17-ks/24h = mg17-ks/24h×3.467 [参考范围]
<8岁儿童 0-3mg17-ks/24h (0-10.4umol/24h) 女 7-20mg17-ks/24h (24.3-69.3umol/24h) 男 10-25mg17-ks/24h (34.7-86.7umol/24h) <1>水解:
U S B 量 5ml尿 5mlD.water 5mlD.water 25%HCL 1.0ml 1.0ml 1.0ml
───────────────────────
沸水浴 10ˊ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滤柱准备:
去盖+7mlD.water加盖、混匀、去盖、去头、去除废液 <3>吸附:
U S B 加入水解标本 √ √ √去除洗出液 Reagent 12×5.0ml √ √ √ 去除洗出液 <4>洗涤:(准备收集)
U S B
Reagent 2 3×1.0ml √ √ √ 收集洗出液 ───────────────────────
充分混合,此步中断 2℃-8℃过夜
<5>标准及空白:
U S B 洗出液 1ml 1ml 1ml DHEA标准溶液 / 20ul / <6>显色反应:乙醚抽提
U S B Reageut 3 0.5ml 0.5ml 0.5ml Reageut 4 1.5ml 1.5ml 1.5ml ─────────────────────── 35℃避光孵育30′ ─────────────────────── 水洗乙醚 4ml 4ml 4ml 振动混匀3-4分钟将乙醚层比色、波长520nm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3、17—OH测定 [试剂]
试剂名 成份 量 Reagent A NaBH4 5g Reagent B 24%乙酸 50ml Reagent C NaIO4 20g Reagent D 10mol/L,30%NaOH 50ml Reagent 1 1mol/L,5.6%KOH 550ml Reagent 2 96%乙醇 165ml Reagent 3 显色剂:1.3一二硝基苯 40ml Reagent 4 6mol/L,33.7%KOH 100ml DHEA标准 1mg/ml =3.5mmol/L 2ml 滤柱 50支 提抽管 54支 另外试剂 0.1N NaOH 乙醚 [试剂准备]
10% NaBH4溶液 2.0gNaBH4+20ml 0.1N NaOH 10% NaIO4溶液 5.0gNaIO4+50ml D.water 水洗乙醚(同 17-KS) [标本收集及分析前准备]
同17-KS [分析步骤]
同17-KS [操作步骤] 1. 浓缩
1.1 使用50ml或100ml烧杯、标记标本、质控、标准及空白 1.2 吸5ml尿液及质控至烧杯中 1.3 加5mlD.water至标准及空白杯中
1.4 用NaOH或HCl调整标本和质控的PH值至7.0—8.0 1.5 每杯中加1.0ml新配10%NaBH4,混匀 注意:若泡沫过多,加1—2滴乙醚
1.6 用薄膜盖住烧杯,黑暗中,室温孵育2h或过夜 1.7 每杯中加0.5ml Reagent B ,混匀 1.8 黑暗中室温孵育15′ 2. 氧化
2.1 每杯加4ml新配10%NaIO4
2.2 用1.5ml 1N NaOH调整PH至7.0,混匀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3 35℃避光孵育60′,其间应混匀数次 2.4 每杯加0.5ml Reagent D 35℃ 15′ 2.5 水浴冷却,离心 1500×g 2′—3′ 3. 柱准备:
同17—KS [测定]:
同17—KS [计算]
A=20/S×U
Mg17—KS/24h=A/1000×3/5×24h尿量 Umol7—KS/24h=mg17—KS/24h×3.467 [参考范围]
<1y儿童 <10y儿童 男 女 >70y
<1mg17-OH/24h <5mg17-OH/24h 5—23mg 17-OH/24h 3—5mg 17-OH/24h 3—12mg 17-OH/24h
(<3.5umol/24h) (<17.3umol/24h) (17.3-79.7umol/24h) (10.4-52.0umol/24h) (10.4-41.6umol/24h)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4、VMA 试剂:
Reagent B Reagent C Reagent 1 Reagent 2 Reagent 3 Reagent 4 VMA标准 树脂柱 另外试剂 试剂准备:
Reagent B. C. 1. 2: 如提供的使用
NaIO4溶液: 4%Reaent 3+10ml D.water 2-8℃ 稳定2周 Na2S2O5溶液:10% Reagent 4+25ml D.water 2-8℃稳定2周 VMA标准液:1N乙酸5ml加至VMA标准瓶中浓度为1.2mg
VMA/ml 2-8℃稳定4周,-20℃稳定3月
注意:
收集标本前3天、病人禁食香蕉、香草、巧克力、咖啡、茶及呋喃嘧啶类药物、包括2,5一二羟基苯甲酸和2,5一二羟基苯乙酸。 收集:干净容器,加入15ml 20%HCl(或12ml 25%HCl)作稳定剂 重要:调整标本PH值1.5~3.5
注意: 用尿液质控必须用0.1N HCl溶解,若用D.water则需加10ul6N HCl/2.0 ml 操作步骤:
A. 在第一次操作分析前须完整仔细阅读操作手册 B. 让所有试剂和标本到达室温 C. 在非常熟练之前,所有试验必须双份 D. 为有良好的实验操作,每次操作须携带质控
1M Tris
0.2N醋酸钠冲洗液 0.2N醋酸钠微柱缓冲液 4M碳酸钾缓冲液
2瓶、每瓶0.4克NaIO4 2瓶、每瓶2.5克Na2S2O5 1瓶 50支
乙醇(分析纯)
1N乙酸:57.1ml冰醋酸+D.water至1000ml
75ml 550ml 550ml 30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操作过程:
1. 准备标准:
Tube 1:standard So: Oul(=Omg VMA/L) +2.0ml urine Tube 2:standard S1:25ul(=15mg VMA/L)+2.0ml urine 2. 吸2.0ml标本和质控到标记的试管中。
3. 用试剂B调至PH大约5.5~7.5(PH指示纸)接近或超过PH7.5时会出现混浊,加少许1N乙酸。
4. 准备标准、质控、标本的过滤柱。摇动柱使树脂完全悬浮,让树脂下沉(避免气泡),去帽、除滴头,让柱完全在架上下流。
5. 加标准、质控、标本到相应的柱中,让其完全流经,去除洗出液。 6. 转移柱子到相应试管中(16×160mm),每柱中加10ml Reagent 1收集洗出液,去除过滤柱。
7. 每管准备测定和空白,测定和空白管加2.0ml 洗出液。 8. 加0.2ml Reagent 2到每管中,混匀3~5秒。
9. 每支测定管加0.1ml Reagent 3,每支空白管加0.2ml Reagent 4,充分混匀。
10. 37℃水浴30′
11. 未冷却测定管中直接加0.2ml Reagent 4,空白管中加0.1ml Reagent 3 充分混匀. 测定:
在360nm波长以D.water为空白测出吸光度在380nm波长以D.water为空白测出吸光度 计算:
a. △Eso(380)=Eso(380)-EBo(380)△Eso(360)=Eso(360)-EBo(360) △Es1(380)=Es1(380)-EB1(380)△Es1(360)=Es1(360)-EB1(360) △ Et(380)=Et(380)-EBt(380) △Et(360)=Et(360)-EBt(360) b. Net Eso=△Eso(360)-△Eso(380) Net Es1=△Es1(360)- △Es1(380) Net Et=△Et(360)- △Et(380) c. Corr.Es1=Nets1-Netso
d. VMAt(mg/L)=15mg/corr.Es1×NetEt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e. MgVMA/24h = mgVMA/L×24h尿量 正常范围:
mg VMA/24h:1-8 mg VMA/24h
VMA
So: Oul标准+2.0ml尿液 S1: 25ul标准+2.0ml尿液
↓
用B试剂调整每管2.0ml尿液的PH:5.5-7.5,出现混加少许1N乙
酸 ↓
摇动使柱完全悬浮,脂下降(无气泡),去帽,去滴头
↓
相应标本加入柱中,余液用3ml D.water 冲洗加入+10ml Reagent
C
到柱中,完全流经,去除洗出液
↓
移柱至相应管中+10ml Reagent 1.收集洗出液,去除柱
↓
每管均设定测定和空白,且每管加2.0ml洗出液
↓
“B”和“T”+0.2ml Reagent 2 混匀3-5秒
↓
T B
Reagent 3 0.1ml / Reagent 4 / 0.2ml
↓
充分混匀,37℃水浴30分钟
↓
T B Reagent 3 / 0.1ml Reagent 4 0.2ml /
↓
充分混匀,360nm 、380nm波长比色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5、Insulin Autoantibadies(IAA) 胰岛素自身抗体 (1)试剂准备:
1.IAA—IgG酶标液:1瓶IAA—IgG酶标浓缩液(lml)+5ml稀释液。配制后有效期30天。
2.IAA标本稀释缓冲液:浓缩的IAA标本稀释液(50ml)+200ml蒸馏水,2—8℃放置。
3.IAA冲洗液:浓缩冲洗液(20ml)+蒸馏水(480ml),2—8℃放置. 4.血清标本准备:25ul血清+2.5ml标本稀释液(实际操作20ulsample+2.0mldelution) 5.显色剂准备:使用前临时配制,显色剂片剂(l片)+6ml显色剂缓冲液,放置于一空瓶中,溶解后60min有效. (2)操作:
1、按需取出包被孔,固定.分别加入阴,阳性质控及已稀释的标本血清100UL(留取相应的空白孔)封板,留置2—8℃过夜(12—16h)。
2、取出反应板置室温于纸巾上拍干后,冲洗,每次加300ul IAA冲洗液重复3次,轻拍干.
3、加l00UL IAA—IgG酶标液(不包括空白孔)封板室温(25℃土1℃)放1h. 4、准备显色荆(见标本准备5) 5、到时重复2步骤冲洗.
6、各孔加显色剂l00ul(包括空白孔)操作按—定节律,不得间断。 7、避光25℃士 l℃放置30min. 8、到时加中止液50ul连续不间段。 9、比色波长405nm。 (3)计算
Cut0ff=(N—B)×2.5+B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6、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 (ICA)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1)试剂准备:
1、ICA—IgG酶标液:1瓶ICA—IgG酶标浓缩液(1ml)+5ml稀释液。配制后有效期30天。
2、ICA标本稀释缓冲液:浓缩的ICA标本稀释液(50ml)+200ml蒸馏水,2—8℃放置.
3、ICA冲洗液:浓缩冲洗液(20ml)十蒸馏水(480ml).2—8℃放置.
4、血清标本准备:25ul血清十2.5ml标本稀释液(实际操作20ulsample+2.0ml delution)。 6.显色荆准备:使用前临时配制,显色剂片剂(1片)+6ml显色剂缓冲液,放置于一空瓶中,溶解后60min有效。 二.操作:
1、按需取出包被孔,固定,分别加入阴,阳性质控及已稀释的标本血消100ul(留取相应的空白孔)封板,留置室温(26℃±1℃)lh.
2、取出反应板置室温于纸巾上拍干后,冲洗,每次加300ul ICA冲洗液重复3次,轻拍干.
3、加100ul ICA—Ig6酶标液(不包括空白孔)封板室温(25℃士1℃)放lh 4、准备显色剂(见标本准备5) 6、到时重复2步骤冲洗。
6、各况加显色剂100ul(包括空白孔)操作按一定节律,不得间断。 7、避光26℃士1℃放置30min.
8、到时加中止液60ul连续不间段)。 9、比色波长405nm. (3)计算:
Cut0ff=(N—B)×2.5+B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7、脯氨酸肽酶测定(Prolidase Test Kit)
脯氨酸肽酶(PLD)是参与胶原蛋白胞内最后一步降解的酶,将富含(羟)脯氨酸的末端氨基二肽水解,富含于肝细胞浆中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实,血清PLD活性与肝纤维化有关,同时肝细胞炎症坏死时释放该酶,因而又可反映肝损害程度.故广泛用于各类急,慢性肝病的诊断和预后观察. (1)试剂组成:
1) 样品稀释液:7Oml
2) 基质液:使用前加5ml稀释液溶解 3) 终止液:100ml 4) 标准脯氨酸溶液:3ml
5) 显色液:100ml 1瓶使用前摇匀。 二、操作方法:
1)样品稀释:取0.1ml血清加0.5ml稀释液,37℃水浴24h(稀释血清) 2)活性测定(单位: ul)
试剂 空白管 标准管 测定管 对照管 稀释血清 / / 100 100 终止液 / / / 1000 基质液 / / 10O 100 37℃水浴30’(准确计时) 终止液 500 / 1000 / 离心(2500r/Pm×5min),取上清液测定 上清液 500 / 500 500 标准液 / 500 / / 显色液 2000 200O 2O0O 2000 充分混匀,88—90℃水浴10min(准确计时)冷水冷却至室温用空白管调零,在分光光度计515nm比色(A)
3)活性计算: A测定管—A对照管
血清PLD活性(U/L)= ─────── × [标准浓度] ×2400
A测定管 (0.65) 4)正常人参考值:
932土236U/L,无明显性别,年龄差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注意事项:
1)由于对照管A值平均0.010土0.005,常规检测时可免设讨对照而按0.01计;
2)空腹静脉血清,—20℃保存半个月活性无变化,溶血标本结果偏高; 3)当A测定管>1.8时,血清宜用冰醋酸倍比稀释后再测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8、I型糖尿病检测(I型糖尿病预测,诊断酶联试剂盆)
谷氨酸脱羧酶(GAD)是糖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酶,经研究发现其血清中抗体(抗—GAD,抗—DM— I)升高,影响糖代谢,容易引起I型糖尿病。本试剂盒采用间接EIA法测定血清中 GAD抗体,用于预测 I型糖尿病的发生,提前预防,以及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1)试剂盒组成:
1.抗原包被板(活板条) 6.HRP稀释液 2.阴阳对照血清 7.显色剂 A 3.阳性对照血清 8.显色荆 B 4.样本稀释液 9.终止液 5.酶结合物 10.洗涤液(30×0.01M PBST) (2)操作步骤:
1) 按所需人份取出预包被板条放在板架上,剩余板条放回袋中封口
备用.
2) 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将1瓶洗涤液全部稀释至6O0ml。
3) 样本稀释:先将样本1:10稀释,取1001ul生理盐水于小塑料
管中,再加10ul样本。阴,阳性对照已1:lO稀释可直接使用。 4) 加样:每孔加2滴样本稀释液,分别加10ul阴,阳对照和稀释过
的样本于各自孔中。43℃水浴反应46min,用洗涤液洗孔4次,每次静置片刻,在面巾纸上轻轻拍干.
5) 加酶:打开酶结合物内盖,将一瓶HRP稀释液全部挤入酶结合物
瓶中,盖上瓶盖,混匀.每孔加2滴.空白孔不加.43℃水浴反应30min,洗板同上.拍干.
6) 显色:每孔先加l滴显色剂A,然后加l滴显色剂B(包括空白
孔),室温避光显色10—15min每孔加l滴终止液反应。肉眼判定不终止。
三、结果判定:
1) 肉眼判定:无色为阴性,兰色为阳性
2) 仪器测定:空白孔调零,在波长450nm下分别测各孔O.D值.
Cut 0ff值 =0.2 + 阴性对照值 凡样本值大于 Cut off值者为阳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9、血清Ⅳ胶原蛋白(PANASSAY Ⅳ. C)
IV胶原蛋白被认为是形成基底膜的骨架,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形成体内存在纤维的胶原蛋白有多种多样,根据各个分子两端的2个不同总位来形成网络结构的.
在正常的肝脏的窦间隙周围缺乏基底膜结构,但是,肝炎至肝硬化的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肝淋巴间隙中引起基底膜增生,因此,肝组织以及血中的 Ⅳ型胶原蛋白量也随着增加,血清中Ⅳ型胶原蛋白测定作为一个检查肝纤维化程度的有用指标引起人们的关注.
PANASSAY Ⅳ C试剂盒采用一步夹心固相酶免疫法,用两种单克隆抗体识别IV型胶原蛋白分子上不同部位.能简便,准确的测定血清中Ⅳ型胶原蛋白的浓度. [成分] 抗体被包珠 Mouse抗人Ⅳ型胶原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珠 100粒 酶标抗体液 过氧化物酶标记Mouse抗人 Ⅳ型胶原蛋白单克隆抗体 35ml 显色剂 3,3’,5,5’—四甲基联苯胺 40ml 显色剂溶解辅助液 N, N—二甲基联苯胺 1ml 色剂溶液 100ml醋酸缓冲液 40ml 底物液 含有0.015%过氧化氢10mM醋酸缓冲液 15ml 终止液 1.33N硫酸 70ml 标准品稀释液 10mM硫酸缓冲液 15ml CL—Ⅳ标准品 人Ⅳ型胶原蛋白 1ml 浓缩缓冲液 0.1M碳酸缓冲液 lL [测定方法]:
一步夹心固相酶免法(EIA法) [测定原理]:
PAHASSAY IV. C试剂盒用两种单克隆抗体识别Ⅳ型胶原蛋白分子上不同部位,采用一步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测定血清中Ⅳ型胶原蛋白的浓度. 1)第一项反应:
样品中的CL—Ⅳ、抗体包被珠及酶标抗体同时反应,形成3相复合体。 2)第二项反应:
在显色刑(四甲基联苯胺)存在下,以过氧化氢为底物,测定与 CL-Ⅳ反应,结合抗体包被珠的酶量.
因为酶量依存于样品中 CL—Ⅳ的浓度,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液制成的标准曲线,能求出血清中Ⅳ型胶原蛋白浓度. [特点]:
1) 采用合有固相抗体及标记抗体的单克隆抗体,对血清Ⅳ型胶原蛋白有
特异性.
2) 酶标抗体对Fab’ hinge领域的—SH基标记,能抑制非特异性的结
合.
3) 显色剂使用四甲基联苯胺,与原来的0PD方法相比,灵敏度及显色后
的稳定性良好,无致癌性.
[使用方法]:
(1)试剂的配制方法: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标准曲线用标准液:
CL—IV浓度(ng/ml) 500 250 125 62 0 标准液(ul)[2000ng/ml] 50 吸100 吸100 吸100 ──→ 100 ──→ 100 ──→ 100 适量 标准品稀释液(ul) 150 2)显色液:
以显色剂溶解液与显色剂溶液(显色剂加显色剂溶解辅助液500ul)为1:100的比例按实际需要配制. 3)洗液:
浓缩洗液用蒸馏水稀释其比例为1:9. 上述试剂配制后2—8℃稳定2个月. (2)操作方法:
准备好标准曲线用的试管5根,取各浓度的 CL—Ⅳ标准液50ul;(0ng/ml只用稀释液),样品试管里加入样品50ul.
↓
加酶标抗体液300ul
↓
用小钳子取出抗体包被珠,用滤纸吸去沾附的液体,逐个放入试
管立即混匀在10—30℃下,准确静放l小时,
↓
按一定间隔时间加洗液l.0ml,终止反应.
↓
洗净:用吸管吸去反应液,加洗液3.5ml进行吸除,此操作反复
3次 ↓
加显色液300ul,按一定间隔加底物液100ul,混匀后,在10—
30℃情况下,准确静放30min.
↓
按一定的间隔加终止液1.0m1,终止酶反应.
↓
用水作对照,测定450nm(7)处波长的吸光度值
[计算方法]:
a) 付上图表用纸(双对数)的攒轴上取CL—IV浓度(16—1000ng/
ml),纵坐标取吸光度.用各个标准品的吸光度扣除0nm/ml的吸光度后的测值画出曲线.
b) 画出通过4点的光滑的标准曲线.
c) L—Ⅳ浓度与扣除0nm/ml的吸光度后的各个标本的吸光度相对
应,可从标准线上求得.
[注意事项]:
1) 标本请使用新鲜血清
2) 血清分离后不能马上检测的场合,样品按如下保存: 冷藏保存一周稳定;冷冻保存6个月稳定 3) 请避免标本的反复冷冻复溶,
4) 标准曲线请双重测定,每次测定帽成,每次测定时,配制标准曲线标准液,能得到较高的灵敏度.
5) 请使用抗体包被珠能完全浸透在反应液里的塑料试管.(内径10—18mm,长60—75mm)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6) 不要让抗体包被珠干燥,不要直接用手触模或强力刮搓。 7) 完全吸咐沾付在抗体包被珠上的液体。 8) 配制显色液时,请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9) 洗净操作时,请连续操作,不要中断。
10) 多标本测定时,请注意统一各步骤规定的反应时间。
11) 样品的浓度超过检测范围时,调用标难品稀释液稀释后重测。 12) 干扰物质:
胆红素<20mg/dl;血红蛋白<500mg/dl;Intralipos <2%对测值无影响。
[参考正常值]:
99.3士22.8 ng/ml(平均值±SD) 参考正常值上限:140 ng/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10、血清蛋白电泳 (1)试剂:
1. PH 8.6 M=0.06 巴比妥缓冲液:
巴比妥2.21g巴比妥钠12.36g 加热溶解后加蒸水至lL冷却. 2.丽春红S染色液:
称丽春红S0.4g,三氯醋酸6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到100m1. 3.漂洗液:3%(v/v)醋酸溶液:适用丽春红染色的漂洗 4.透明液:液体石蜡+氢萘 5.洗脱液:0.4M NAOH (2)操作:
a) b) c)
取醋纤膜,粗面编号后,浸入巴比妥缓冲液,浸透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缓冲液.
加样:用加样器取血清约3ul加到薄膜上(粗面),垂直点样于粗面上,距端是2.5cm.
电源:将已加样的薄膜附贴在电泳糟支架上(粗面朝下),要求中部悬空平直,平衡6—10分钟,将电泳仪的正负极与电泳糟的正负极连接,点样端为负极端,通电源,调电压为80-120V,电流强度为0.4-0.6mA/cm,通电40—50分钟.
染色与漂洗:通电毕,立即将薄膜取出,浸于染液中5—10分钟,取出,用漂洗数次到背景完全漂净呈白色为止,最后于蒸馏水中漂洗半分钟,如不立即定量,可保存于漂洗液中。
d)
(3)定量: 1)光密度计扫描法:
吸去薄膜上液体,待干燥后,将薄膜浸入十氢萘中,待完全透明后,放入光密度计内,扫描求得各组百分含量。 2)洗脱法:
将漂洗的薄膜用吸水纸吸干后,将各色带剪下,白蛋白强入加有0.4M NaOH6ml管中,其它各部份分别浸入有0.4 M NaOH3ml管中,振摇数次,待色泽完全浸出后, 即可在600—620nm比色,空白管用0.4MNa0H (4)计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白蛋白%=白蛋白管吸光度×2/ T× l00 α1球蛋白%= Αα1×100/ T α2球蛋白%= Aα2/ T×100 β球蛋白%=β/T×lO0 γ球蛋白%=γ/ T×100
(T= Aa1b 十 Aα1 十 Aα2 十 Aβ 十 Aγ) (5)参考值:
ALB: α1: α2: β: γ:
55—74% 0.8—3.2% 4.5—9% 5.8—12% 10-19%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11、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 (1)试剂配制:
1) NAG缓冲液: PH5.0 +β糊精含量10%
2)基质干粉(CNP—NAG):5mg十6mlNAG缓冲液(PH6.0,柠檬酸缓冲液). (2)方法:
Beckman分析仪上操作. (3)计算公式:
NAG=
NAG测—NAG空
─────── ×100(U/g.Cr) Cr×50/88.4
注:此尿肌酐为50倍稀释. B12、腺苷脱氨酶(ADA) (1)试剂:宁波新芝 (2)操作:
BECKMAN CX9生化仪上自动检测,仪器参数按试剂说明书。 (3)计算:
ADA=Au—Aub/As—ab×30 (4)参考植:
0—25单位 (5)临床意义:
1.肝硬化,原发性肝癌,ADA均可升高。
2.测定胸水ADA及与血清ADA的比值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有很大的诊断价
值,积液中的ADA活性结核的明显高于癌性和心衰性的,比值大于l是诊断结核性的一项可靠指标.
3.伤寒病的ADA的活性显著升高,明显高于非伤寒的发热患者,据报道,ADA的敏感性达100%,特异性为92.3%,伤寒的发病初期可高于正常人2-4倍,极期及缓解期持续处于高水平,至病程第4周逐渐降低,所以ADA检测对伤寒病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血液病血细胞中的ADA活性比血清中的ADA活性大40-70倍,在慢淋及白血病性网状内皮增生病,淋巴细胞中ADA活性明显下降,而急淋和急粒患者,其淋巴细胞中ADA活性比正常高1-10倍,各类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DA活性明显降低。
5.其他一些疾病,如传单、栗粒性结核、风湿热、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及部分肿瘤病人,血清ADA呈不同程度升高。 6.结核性脑膜炎ADA活性升高,其他脑膜炎不升高。 B13、尿肌酸测定 [原理]
血清(浆)的无蛋白滤液或稀释尿液中的肌酸经酸及加热后罴转变成肌酐.然后测肌酐总量.同时测未经处理标本中肌酐量.两则相减即得标本中肌酐的量. 此值以肌酐计算.换算成肌酸应乘以转换字数1.16.(C4H9O2N3/C4H7ON3=1.16) [试剂]
1.0.036M苦味酸:取饱和苦味酸用0.4NNa滴定,酚酞作指示剂,根据浓度稀释. 2.1.4NNaoH.
3.肌酐标准液(1.5mg/dl):上海生物所,北化厂产.
4.制作无蛋白滤液的钨酸蛋白沉定剂:钨酸钠5.55g, NH2SO4 37ml, H3PO4.0.15ml,加水至500ml.
5.无蛋白滤液的制作:取血清(浆)0.5ml,加钨酸蛋白沉定剂3.5ml,放置5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备用. [步骤]
1:100稀释尿液 1N H2SO4 高压15磅30分钟 1N NaoH 标准液 H2O 碱性苦味酸 H2O 肌酸 3 0.7 + 0.7 3 1.6 肌酐 3 / 1.5 标准 / 0.3 2.7 1.5 空白 / 3 1.5 37℃ 10分钟721比色,510nm波长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计算]
肌酸量=肌酸管/标准管*1.5*2 肌酐量=肌酐管/标准管*1.5 肌酸=(肌酸量-肌酐量)*1.16 [正常范围]
肌酸mg/dl 血:3-7mg/dl 尿:<100mg/24h尿 [附注]
1.肌酸肌酐同时测定,先把肌酐管放冰箱, 等肌酸高压后一起用碱性苦味酸测定.
2.尿液标本要新鲜,可按1:200稀释
B14、肌钙蛋白(TNT)测定 [试剂与材料]
1. 亲和素包被塑料管
2. TNT标准(3a,3b,3c,3d,3e) 3. TNT质控品(4a,4b) 4. pod标记抗TNT抗体 5. 缓冲液 6. 洗涤液 7. 显色液 [ 测定方法]
1) 每次测定均设标准管和质控管,标准管一般可做3a-3d,标准管视具体情
况而定,4a.4b同时做或仅做一份.
2) 准备好亲和素包被管.编号.标准管. 质控管及样本管分别加标准液,质控
品及标本0.1ml,室温放置30min.
3) 配制酶标抗体应用液.根据测定管数(0.5ml/管)配制,缓冲液100份+POD
标记抗TNT抗体1份,混匀.
4) 上述各管中每管加酶标抗体应用液0.5ml,充分混匀, 室温1小时. 5) 洗涤,用洗涤液每管2ml左右,洗涤4次,每次间隔2-3min. 6) 加显色剂:每管0.5ml.室温,避光放置约20-30min. 7) 将显色后各管液体加入干净的酶标板中,每孔200ul.
8) 在酶标仪上直接读数,一般程序已编好,如酶试剂标准浓度有变,则检测程
序应作调整.
[参考范围]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 0.2ng/ml [临床意义]
1) 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实验室诊断. 2) 用于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判断. 3) 用于AMI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
4) 对于其它心肌细胞损害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B15、肿瘤相关物质测定
测定原理
本试剂采用生化方法联合检测血清中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由于对多种肿瘤相关物显色进行了叠加,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因而能检测多种早期恶性肿瘤。 试剂盒组份
1. 检测试剂
1ml乘20人份 2. 标准品
20U/ml、40Uml 、60U/ml、 80U/ml 、100U/ml五个浓度各400ul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采血后(勿需空腹)应尽快分离血清。若当日不能检测,应将血清样品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置于-10摄氏度以下冷冻保存,用时须复温溶解并充分摇匀,尽量避免反复冻融。明显溶血、黄疸或高脂标本将影响测定。 试验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定时器、40ul移液器、水浴锅、反应架。 操作步骤
1. 加样:准确吸取40ul待测血清及五个浓度的标准品,加入盛有1ml试
剂的反应管中,盖紧盖子,充分混匀。
2. 显色:将反应管插入试管架,置100摄氏度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迅
速取出并置冷水中冷却5分钟以终止反应。
3. 比色:将反应液倒入0.5cm光程比色杯中,在470nm波长处,以蒸馏
水为空白调零后,测定各管样本的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与判断
1. TSGF标准品共有五个浓度,分别为20U/ml、 40U/ml、 60U/ml、
80U/ml、 100U/ml(1U=1.268ugTSGF物质)。用标准浓度作横坐标,所对应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2. 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血清标本吸光度值所对应的浓度单位。
3. 参考值:TSGF小于u/ml 阴性;u/ml小于或等于TSGF小于
71u/ml为可疑阳性;TSGF大于等于71u/ml阳性。
4. 部分急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病症可
产生交叉反应,引起假阳性。
晚期癌症患者TSGF值可能低于临界值(u/mi)。
注意事项
1、 比色波长必须保证470nm准确,误差范围2nm。 2、 加样量40ul须严格控制,误差范围1u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 反应时间15分钟许多方面严格控制。
4、 血清加入反应管后,必须盖紧盖子,充分摇匀后尽速进行加热显
色。
5、 水面高度应达到反应架脚部水位线,同管内反应液高度一致。 6、 比色要求在反应终止后1小时内完成。
7、 若检测样品过多,冷却水应及时更换或加冰袋,以确保反应终止。 8、 空白蒸馏水需澄清、透明,必须每天更换。
9、 水浴锅不应该用钢精锅和电炉替代,以免各管受热不均。 10、反应液若产生褐色絮状物,请充分摇匀后再比色。 11、尚未使用完的标准品需密封、低温保存。
方法学参数
1、精密度:批间及批内CV小于等于5%。 2、回收率:为100+-5%。
3、特异性:与常规肿瘤标志物为发现交叉反应。
C1、HAVAbIgM [标本准备]
检样的稀释:取1ml生理盐水加5ul检样振荡,混匀(即作1:200稀释). [步骤]
1) 检样孔加100ul样品稀释液+5ul稀释检样(1:200),对照孔分别加阴性,阳
性对照品100ul封板,混匀 2) 40℃水育30分钟后,洗板6次
3) 加50ul酶标物及 A型肝炎试剂,混匀 4) 40℃水育40分钟,洗板6次
5) 加显色剂A,B各一滴,室温放置10分钟 6) 终止液50ul,混匀后于450nm处测OD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结果计算与判断]
临界值 (Cut-off)=阴性对照OD值+0.25 检样孔OD值<临界值为阴性
检样孔OD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为阳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PreS1 [原理]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捕获待检标本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用酶标抗PreS1抗原单抗(抗-PreS1-HRP)作为检测抗体,根据酶-底物反应后的颜色变化,测定血清中乙肝病毒PreS1抗原。 [试剂]
厂家:上海阿尔法物物技术有限公司。 1.预包被反应板 8孔*6条 48人份 2.酶标液 滴瓶 1瓶 3ml 3.阳性对照 1支 150ul 4.阴性对照 1支 150ul [步骤]
1. 待检标本(5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50ul,空白1孔不加任何溶液 2. 酶标物50ul,混匀,封板。37℃水浴60分钟
3. 弃去液体,板用洗涤液注满每孔,静置5秒后,弃去液体,在吸水纸上尽量吸干,反复洗板5次 4. 加显色剂A,B各1滴(50ul),混匀后,置37℃暗置15分钟。 5. 加终止液1滴,于单波长450nm 或者说双波长 450/630nm 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1) 所有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标本的读数值减去空白对照孔读数即为计算
值。 2) 阳性对照读数必须比阴性对照读数大0.300。 3)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有明显桔黄色蓝色,明显穿深于阴性对照者为PreS1阳性:无色者或极浅黄色者为PreS1 阴性。 4)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5.洗涤液(浓缩液)
6.显色剂A 滴瓶1瓶 3ml 7.显色剂B 滴瓶1瓶 3ml 8.终止液 滴瓶1瓶 3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注:阴性对照平均O.D.值≤0.05时,按0.05计算:≥0.05时,按实测值计算. [注意事项]:
1) 试剂盒在2-8℃避光保存. 2) 待测标本不可用NaN3防腐.
3) 加样后,轻摇反应板,充分混匀. 4) 温育反应板温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5) 试剂盒中阳性对照仅用于判断试剂盒内的包被微孔板和酶是否有效,不是
临界值的标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3、HBSAg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配以酶标抗体(抗-HBs-HRP)及TMB显色剂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 [试剂]
厂家: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预包被微孔条 6.显色剂A (Color A) 2.酶联试剂 7.显色剂B (Color B) 3.HBsAg阳性对照 8.终止液(2M H2SO4) 4.HBsAg阴性对照 9.封板胶 5.PBST洗涤液(浓缩液) 10.塑料袋 [步骤]
1. 标本(5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1滴 2. 酶标物1d,混匀,封板。43℃水浴40分钟 3. 洗板5次
4. 加显色剂A,B各1滴,置37℃暗置15分钟。
5. 加终止液1滴,于单波长450nm 或者说双波长 450/630nm 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有明显蓝色者为HBsAg阳性:无色者为HBsAg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灵敏度]
≤ 1ng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HBeAb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e抗原(HBeAg),配以酶标抗体(HBeAg-HRP)及TMB显色剂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e抗体(HBeAb)。 [试剂]
厂家: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预包被微孔条 6.显色剂A (Color A) 2.酶联试剂 7.显色剂B (Color B) 3.HBeAb阳性对照 8.终止液(2M H2SO4) 4.HBeAb阴性对照 9.封板胶 5.PBST洗涤液(浓缩液) [步骤]
1. 标本(5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1滴 2. 酶标物1d,混匀43℃水浴40分钟 3. 洗板5次
4. 加显色剂A,B各1滴,置37℃暗置15分钟。 5. 加终止液1滴,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有明显无色者为HBeAb阳性:蓝色者为HBsAb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灵敏度]
≤ 30mIU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5、HBEAg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配以酶标抗体(抗-HBe-HRP)及TMB显色剂等其它试剂,采用双抗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试剂]
厂家: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预包被微孔条 6.显色剂A (Color A) 2.酶联试剂 7.显色剂B (Color B) 3.HBeAg阳性对照 8.终止液(2M H2SO4) 4.HBeAg阴性对照 9.封板胶 5.PBST洗涤液(浓缩液) [步骤]
1. 标本(5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1滴 2. 酶标物1d,混匀43℃水浴40分钟 3. 洗板5次
4. 加显色剂A,B各1滴,置37℃暗置15分钟。 5. 加终止液1滴,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有明显蓝色者为HBeAg阳性:无色者为HBeAg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6、HBcAb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核心抗原(HBcAg),配以酶标特异抗体(抗-HBc-HRP)及TMB显色剂等其它试剂,采用竞争抑制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核心抗体(HBcAb)。 [试剂]
厂家: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预包被微孔条 6.显色剂A (Color A) 2.酶联试剂 7.显色剂B (Color B) 3.HBeAg阳性对照 8.终止液(2M H2SO4) 4.HBeAg阴性对照 9.封板胶 5.PBST洗涤液(浓缩液) [步骤]
1. 稀释:用PBST洗涤液作1:30稀释(10ul样品加290ul洗涤液) 2. 标本(10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2滴 3. 酶标物1d,混匀。 4. 混匀43℃水浴40分钟 5. 洗板5次
6. 加显色剂A,B各1滴,置37℃暗置15分钟。 7. 加终止液1滴,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无色或比阳性对照孔蓝色明显更浅者为HBeAg阳性:与阴性对照孔颜色相近或深于对照者为HBeAg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 阴性对照孔OD×0.2
样品OD/C.O. ≤ 1.0为阳性 (TOD/NOD≤0.2) 样品OD/C.O. > 1.0为阴性 (TOD/NOD > 0.2) [灵敏度]
≤ 2NCU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7、HbeAb [原理]
采用抗人类IgG包被酶标板,再配以酶标记特异性抗-HBc,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组成。采用双层三明治法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其它样品中的抗-HBcIgM。 [试剂]
厂家: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抗人IgG酶标板 6.显色剂A (Color A) 2.抗-HBe酶标记液 7.显色剂B (Color B)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试液 8.样品稀释液 4.抗-HBe阳性对照血清 9.终止液(2M H2SO4) 5.抗-HBe阴性对照血清 10.PBST洗涤液(浓缩液 20×) [步骤]
1. 取所需包被孔加稀释过被测血清100ul(1:30),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两
滴
2. 温育43℃20分钟 3. 甩干,洗板5次扣干
4. 每孔HBcAg,酶标试剂1滴,混匀 5. 水育43℃30分钟 6. 洗板6次,扣干
7. 加显色剂A,B各1滴,混匀后室温放置15分钟 8. 终止液10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定]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无色或比阳性对照孔蓝色明显更浅者为HBeAg阳性:与阴性对照孔颜色相近或深于对照者为HBeAg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25 样品OD小于临界值为阴性 样品OD大于临界值为阳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8、HCVIgG [步骤]
1、稀释:样品稀释液100ul加待检标本1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两滴,
封板混匀. 2、温育37℃30分钟 3、甩干,洗板5次扣干
4、加酶标试剂100ul,封板混匀 5、水育37℃20分钟 6、洗板6次,扣干
7、加显色剂A,B各1滴,混匀后室温放置10分钟 8、终止液10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定]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无色或比阳性对照孔蓝色明显更浅者为HBeAg阳性:与阴性对照孔颜色相近或深于对照者为HBeAg阴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1 样品OD小于临界值为阴性 样品OD大于临界值为阳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9、HCVIgM [试剂]
底物液的配制:OPD半片+底物缓冲液5ml溶解,混匀.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各孔加样品稀释液10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 检
样各5ul混匀,封板 2、37℃, 30分钟 3、洗板6次, 扣干
4、每孔加(1:101) 酶标记物100ul,封板 5、37℃, 30分钟 6、洗板6次, 扣干
7、TMB A液,B液各1滴,放室温15分钟 8、终止液5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4
样品OD大于临界值为阳性 样品OD小于临界值为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0、HDVAg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待检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50ul 2、加入脱壳剂25ul(1滴),混匀,45℃, 60分钟 3、洗板5次, 扣干
4、每孔加入酶标记物50ul(1滴),混封板匀,45℃, 30分钟 5、洗板5次, 扣干 6、底物,显色液各1滴
7、终止液5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1、HDVIgG [步骤]
1、待检标本(50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1滴 2、酶标物1d,混匀,封板。45℃水浴30分钟 3、洗板5次
4、底物、显色液各1滴(或25ul),置37℃暗置15分钟。
5、加终止液1滴(或50ul),于单波长450nm 或者说双波长 450/630nm
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目测: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有明显天蓝色者为HBsAg阴性:无色者为HBsAg阳性。 酶标仪检测:
临界值(C.O.)= 1/2×(阴性对照OD + 阳性对照OD)
检孔OD值 < 临界值为阳性 检孔OD值 > 临界值为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2、HDVIgM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各孔加(1:100)稀释样品5ul加入样品稀释液50ul,阴
性对照,阳性对照各50ul 2、加入抗原50ul(1滴),混匀,45℃, 30分钟 3、洗板5次, 扣干
4、每孔加入酶标记物50ul(1滴),混封板匀,45℃, 30分钟 5、洗板5次, 扣干 6、底物,显色液各1滴
7、终止液5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临界值(C.O.)= 阴性对照×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阳性 (TOD/TON(S/N)≥ 2.1) 检样OD/临界值 < 1为阴性 (TOD/TON(S/N)< 2.1)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3、HEVAbIgG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各孔样品稀释液100ul加入样品5ul,阴性对照,阳性
对照各100ul 2、封板混匀,37℃, 30分钟 3、洗板6次, 扣干
4、每孔加入酶标记物(1:100稀释)100ul 5、混封板匀,37℃, 30分钟 5、洗板6次, 扣干
6、底物,显色液各1滴(100ul) 7、37℃水浴15分钟
8、终止液10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5
样品OD 大于 临界值为阳性
样品OD 小于 临界值为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4、HEVAbIgM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各孔样品稀释液100ul加入样品5ul,阴性对照,阳性
对照各100ul 2、封板混匀,37℃, 30分钟 3、洗板6次, 扣干
4、每孔加入酶标记物(1:100稀释)100ul 5、混封板匀,37℃, 30分钟 5、洗板6次, 扣干
6、底物,显色液各1滴(100ul) 7、37℃水浴15分钟
8、终止液10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25
样品OD 大于 临界值为阳性
样品OD 小于 临界值为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5、HGVAb [步骤]
1、取所需包被孔,各孔样品稀释液100ul加入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
照各10ul 2、封板混匀,37℃, 20分钟 3、洗板6次, 每次置1分钟,扣干 4、每孔加入酶标记物100ul(2滴) 5、混封板匀,37℃, 20分钟 5、洗板6次, 每次置1分钟,扣干 6、加入底物液A,B各1滴(100ul) 7、室温避光反应10-15分钟
8、终止液50ul(1滴),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断]
阴性对照OD值 <0.2,阳性对照OD值比阴性对照 >0.5方可认为测定有效
临界值(cut off)=阴性对照OD+0.21
样品OD 大于 临界值为阳性
样品OD 小于 临界值为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6、TTV-IgG [原理]
采用抗人类IgG包被酶标板,再配以酶标记特异性TTV抗体,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组成。采用双层三明治法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其它样品中的TTV-IgG抗体。 [试剂]
厂家: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肝炎研制中心 1、包被板 4×12孔 5、酶结合物液 1瓶 2、阳性对照 1支 6、洗涤夜 1瓶 3、阴性对照 1支 7、底物液A&B 备1瓶 4、标本稀释液 1瓶 8、终止液 1瓶 [操作]
1. 标本稀释液100ul(或2滴)加入包被板孔内(阴、阳性对照孔直接加入
100ul对照血清),将待检血清各取5u1加入反应孔内,置37℃温箱反应60分钟。
2. 用蒸溜水将洗涤液洗释至200ml后洗板5次,每次放置5—10秒钟。 3. 每孔加入100ul(或2滴)酶结合物液,置37℃温箱反应20分钟后,
洗板5次,操作同步骤2。
4. 将底物A、 B液各50ul(或1滴)加到反应孔内,37℃避光显色10分
钟。
5. 每孔加入终止液50ul(或1清)终止反应。
[结果判定]
临界值=阴性对照(N) OO值十0.15
标本OD值≤临界值为阴性,标本OD值>临界值为阳性。 [注意事项]
1.试剂盒置2-8℃保存,有效期6个月。 2.不同批号试剂请勿混用。 3.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4.反应温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7、寒冷凝集反应 [原理]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为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病人血清中常可出现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能与自身或O型人的红细胞于0-4℃寒冷情况下产生凝集现象,可用以对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辅助诊断. [试剂]
1.生理盐水
2.2%血球或\"O\"型RBC [方法] 管号 N. S 血清 2%RBC 1 2 3 4 5 6 0.5 0.5 0.5 7 0.5 0.5 0.5 8 0.5 0.5 0.5 9 0.5 0.5 0.5 10 0.5 - 0.5 0.75 0.5 0.5 0.5 0.5 0.2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稀释倍数 1/8 1/16 1/32 1/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第1孔0.75mlN.S+0.25ml血清,混匀后吸0.5ml至第2孔混匀,再从第2孔吸0.5ml至第3孔,如此第9孔,混匀后吸0.5ml弃去,10号管不加血清.放冰箱过夜 [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者,按++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报告,再放37℃水浴15-30'观察凝集有无消退 [正常参考值]
1:32以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8、ENA多肽抗体谱 [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ing),将具有多种抗原性的细胞核盐水可提取性抗原(ENA),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印于纤维膜上,可一次检测8-10种自身抗体,用于系统工斑狼疮(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症(SS)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D/DM)、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六种不同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试剂]
1.浓缩洗涤液25ml×2 4.显色液B25ml×1 2.酶标抗体0.6ml×2 5.终止液25ml×1 3.显色液A25ml×1 6.膜条×5 [步骤]
1. 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作1:10稀释。
2. 每槽各加0.5ml洗涤液,然后加待测血清10ul,充分混匀,置37℃孵育30分
钟.
3. 取出反应槽,弃去槽中液体,在吸水纸拍干,用洗涤液洗涤4次,每次1ml,摇
动,每次1分钟.
4. 每槽加入洗涤液0.5ml,再加酶标抗体20ul,混匀后置37℃孵育30分钟. 5. 同(3)洗涤
6. 加入显色剂A0.5ml+显色剂B0.5ml,室温反应10分钟.
7. 待阳性带显色清晰,即加终止液0.5ml,终止反应1分钟后弃去液体,用自来
水洗涤后取出薄膜,待干后即可判定结果. [结果观察]
检测膜上显色区带与自身抗体检测判断 显色区代检测抗体 说明 带位置 号 主要看D,D总与B一起出现 单独出现B'/B无D,不能判断29 KD B' 抗Sm 抗Sm阳性 28 KD B 13.5 D KD 抗U1RNP 73KD(即国外报道的70KD), 和A可同时出现,也可分别出 73 KD 现,C 常伴上述二区带一 起出现,单独出现少见, 抗U1RNP有时也可与B'.B反应出现显色区带 32 KD A 17.5 C KD 52 KD 抗SSA 本试剂盒用兔胸腺为抗原来源,因此缺60KD蛋白多肽 ,也与52KD 区带同时出现, 但48 KD 抗SSB 三区带不仅同时出现48/47KD有时很弱, 不易分辨 47 KD 45 KD 两区带同时出现,在两区带间有时可见到两条较弱的区带,86 KD 抗Scl-70 它们都是100KD的降解产物 70 KD 55KD需慎重,因临床意义不明的54.56KD和55KD在位55 KD 抗Jo-1 确定置上相差不到1毫米 38 KD 抗核糖体 三区带同时出现,但有时16.5 ,15KD区带较弱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6.5 KD 15 KD [注意事项]
1. 结果判断请参看标准谱带图,零位线(兰线)下约2mm处的第一条显色带为试剂质控线,此显色带若不出现,说明试剂失效。
2. 本试剂盒放4℃保存。酶标抗体勿放—20℃保存。取膜条时。剪开铝塑外包装,剩余的膜条须放入自封袋中,仔细封好自封袋口,以防膜条被潮湿,并将其置4℃保存。
3. 浓缩洗涤液需临用前稀释,整个操作中,洗涤液用量大约为每人份1伽l,可参照此量稀释。未用完的洗涤液弃之,不可留作下次用。
4. 全部操作最好在生化摇摆平台上摆动进行,改用手工间隙晃动也可检测,但敏感性会有所下降。
5. 显色液A、B需恢复至室温方可使用。显色液有棕色颗粒时,不影响检测结果。
6. 标准带谱为根据相应标准血清定位后,用电脑制作,每个试剂盒对应一张标准带谱,进行结果判断时,不同试剂盒间的标准带谱不能混用,要注意膜条铝塑袋上批号与标准带谱下方批号一致。
7. 判断结果时,要注意将谱带定位与带型结合起来。带型指一种抗体有多条区带时,区带间相对不变的位置关系构成的图型。如抗Scl-70常出现4条;抗SSB常出现2条,且总是与抗SSA同时出现;抗Sm常出现2-3条;抗 D’E(抗Ijl4)常出现5—6条等等。谱带定位时与标准带相差1mm内属允许范围。
8. 本试剂盒也可作抗 DM—53、抗RA—54检测,类风关病人除有54KD抗体外,也可出现36KD抗体。
9. 不同血清标本,不同带型,显色强度会不一致,遇到弱阳性结果时,请仔细观察。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19、ANA [步骤]
1) 按1:41稀释待测血清,阳性对照和校正液(5ul上述样品加入到200ul的样品稀释液中混匀)
2) 取100ul已稀释的上述样品加入到相应的微孔中,空白对照孔加样品稀释液100ul.
3) 置20℃-28℃,30分钟. 4) 洗涤6次.
5) 每孔加酶结合物100ul.
6) 置25℃-28℃,30分钟,洗涤6次. 7) 每孔分别加入100ul溶液A和B. 8) 20℃-28℃ 30 分钟.
9) 每孔加入50ul 2NHCL终止反应混匀,于450nm处测OD [结果判定]
待测血清OD
────── <1.0 为阴性 校正液OD 待测血清OD
────── =1-2.0为不明确阳性需重测 校正液OD
待测血清OD
────── >2.0 为阳性 校正液OD [质量控制]
空白OD必须<0.10,若校正液的OD<0.08,则检测结果无效,须重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0、ds-DNA [步骤]
1. 按需取包被孔,每孔加稀释液100ul,检样, 校正液,阳性各5ul混匀封板 2. 置于21-25℃,30分钟 3. 洗板6次,扣干
4. 每孔加酶结合物100ul,封板 5. 置于21-25℃,30分钟 6. 洗板6次,扣干
7. TMB 100ul,置于21-25℃5分钟 8. 终止液100ul混匀,于450nm处测OD值 [结果判定]
检样OD 检样指数值(SIV) = ─────── 校正液OD×*系数 SIV<0.90 阴性
SIV在0.91-0.99之间可疑 SIV>1.10为阳性
附注:*系数(Factor)由厂家通过分析数据提供,不同批号试剂盒的系数不能进行替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1、幽门螺杆菌抗体 [步骤]
1. 按需取包被孔,每孔加100ul零缓冲液,分别加已稀释的样品(1;101,即
1ml样品稀释液加10ul样品)和100ul标准品(单孔,20u/ml或25u/ml或35u/ml者)到相应孔中,混匀
2. 置室温(20-25℃)30分钟洗涤5次扣干 3. 每孔加100ul酶结合物
4. 置室温30分钟洗涤5次,扣干 5. 每孔加入TMB液置室温30分钟
6. 各加50ulHcl中止反应轻混匀30秒,在450nm处(模式3)测OD值 [结果计算]
TOD
━━━━ × C(浓度) SOD TOD
━━━━ × C<20u/ml为阴性 SOD TOD
━━━━ × C≥ 20u/ml为阳性 SOD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2、嗜异性凝集试验 [原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常产生高滴度的嗜异性抗体,能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 [试剂]
1、 生理盐水
2、 百分之二的血球(羊,鸡,猴血球均可) [方法]
灭活血清:血清在56℃下放置30分钟 试管号 N . S 血清 2%RBC 稀释度: 1 0.60 0.10 0.10 1/7 2 0.25 0.25 0.10 1/14 3 0.25 0.25 0.10 1/28 4 0.25 0.25 0.10 1/56 5 0.25 0.25 0.10 1/112 6 0.25 0.25 0.10 1/224 7 0.25 弃去 0.10 室温2h,再放冰箱过夜(4℃) 第1孔0.60mlN.S+0.10ml血清,混匀后吸0.25ml至第2孔混匀,再从第2孔吸0.25ml至第3孔,如此第6孔,混匀后吸0.25ml弃去,7号管不加血清.放冰箱过夜 [正常参考值]
据统计正常值如下: 羊血球 1:56以下 豚血球 1:28以下 猴血球 1:28以下 鸡血球 1:28以下
超过1:56以下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3、肥达氏反应 [原理]
本法是以伤寒\"O\甲,乙,丙副伤寒分别培育,经甲醛处理杀死后,做成菌液供肥达氏应用,用以伤寒的辐助诊断. [操作方法]
取试管,排成5 × 6形式,5 排分别编成O,H;甲,乙,丙,另取大试管一支,加入病人血清0.25ml,用4.75ml生理盐水作1:20稀释,再取2.5ml生理盐水分别注入每排第一管内,每管0.5ml;再取2.5ml生理盐水把血清作2 倍稀释,每排最后一管加0.5ml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然后逐管加入各菌液0.05ml.
各稀释度:1/20,1/40,1/80,1/160,1/320 充分振荡混匀,于37℃放置16-20小时判定结果. [结果判定]
根据凝集反应的强弱和有无,分别以4+,3+,2+,1+,±,-记录,以呈现(+)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终点效价.
[注意事项]
1) 应在光亮处观察管底凝集状态,轻轻摇动判定结果,不能剧烈振荡. 2) 菌液稀释后应及时使用.
3) 菌液中有摇不散的凝块时,不能使用.
4) 应在标签载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4、胰岛素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量测定血清或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临床糖尿病的分类,胰岛素瘤鉴别诊断。 (3)试剂: 1. 标准品六瓶,浓度5,10,20,40,80,160miu/L,使用时加温育液1.0ml。放置10分钟,充分溶解后,分装,每管0.1ml,零下20℃保存,一个月内用完。
2. 125I-胰岛素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3. 胰岛素抗体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4. 温育液一瓶,分离试剂一瓶,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摇匀。
5. 质控品;使用时加水0.5ml溶解,分装,每管0.1ml,零下20℃保存,一个月内用完。 (4)曲线范围:
5-160Miu/L 灵敏度:<5 Miu/L
(5)方法
分析见表 单位:ml 组别 T管 标准曲线组 待测组 名称 N 零管 标准 温育液 0.2 0.1 标准品 0.1 样本 0.1 抗体 0.1 0.1 0.1 125I-INS 0.1 0.1 0.1 0.1 0.1 充分摇匀放37℃2小时 分离剂 0.5 0.5 0.5 0.5 0.5 充分摇匀放室温15分钟 充分摇匀后35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液后测沉淀计数 (6)标准曲线:
NSB<5%,B0/T=40-70%,ED50=25.6miu/L.
(7)参考范围
92名正常人空腹胰岛素4.0-16.8miu/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5、C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量测定血清C-肽含量,临床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分型及用药指导。 (3)试剂
a) 标准品六瓶,浓度0.2,0.6,1.5,3.0,6.0,12.0ng/ml,使用时加温育液1.0ml。
放置10分钟,充分溶解后,分装,每管0.1ml,零下20℃保存,1个月内用完。 125
b) I-C肽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c) C肽抗体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d) 温育液一瓶。
分离试剂一瓶,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摇匀。 (4)曲线范围:
0.1-8ug/L 灵敏度:0.08ug/L. (5)方法
分析见表 单位:ml 组别 T管 标准曲线组 待测组 名称 N 零管 标准 温育液 0.2 0.1 标准品 0.1 样本 0.1 抗体 0.1 0.1 0.1 125I-C肽 0.1 0.1 0.1 0.1 0.1 充分摇匀放4℃24小时 分离剂 0.5 0.5 0.5 0.5 0.5 充分摇匀放4℃60分钟 充分摇匀后35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液后测沉淀计数 (6)标准曲线:
NSB<1.2%,B0/T=30-45%,ED50=1.19ug/L. (7)参考范围
100名正常人空腹C肽0.6-3.8ng/ml。均值为1.82ng/ml。
C26、胰高血糖素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产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用途:定量测定血清胰高血糖素含量,临床了解胰岛α细胞功能,胰高血 糖素瘤及胰岛素瘤的鉴别诊断。 (3)试剂
1) 标准品2瓶,每瓶加温育液溶解,配制成
25,50,100,200,400,1000pg/ml,溶解后的标准,只使用一次。 2) 125I-胰高血糖素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3) 胰高血糖素抗体一瓶,使用时加温育液11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 温育液一瓶。
5) 分离试剂一瓶,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摇匀。 (4)样本处理
加入抑肽酶10000/20ul和50ulEDTA, 加入2ml血样本充分摇匀离心,-20℃保存。(本室用50ulEDTA抗凝2ml全血,用于测定INS,C肽和胰高血糖素。)
(5)曲线范围:
25-100ng/L 灵敏度:18.3ng/L.
(6)方法:
分析见表 单位:ml 组别 T管 标准曲线组 待测组 名称 N 零管 标准 温育液 0.3 0.2 标准品 0.2 样本 0.2 抗体 0.1 0.1 0.1 充分摇匀放4℃4小时 125I- 0.1 0.1 0.1 0.1 0.1 充分摇匀放4℃24小时 分离剂 0.5 0.5 0.5 0.5 充分摇匀放4℃60分钟 充分摇匀后35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液后测沉淀计数 (7)标准曲线:
NSB<5%,B0/T=25-45%,ED50=183±40ng/L. (8)参考范围:
40名正常人空腹血浆<200pg/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7、α1-微球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量测定尿液中的α1-微球蛋白含量。临床肾脏疾病,肾小管功能鉴别诊断。 (3) 试剂:
1) 标准6瓶,每瓶加水0.5ml溶解。25,50,100,200,400,800ug/L。 2) 抗体1瓶,加缓冲液22ml溶解。
3) 125I-α1-MG 1瓶,加缓冲液11ml溶解。
高浓度缓冲液1瓶,加水135ml稀释。 4) PR 1瓶,使用前充分摇匀。 (4) 曲线范围:
25—800ug/L 灵敏度:1.6ug/L
(5) 分析步骤:
首先将尿液41倍稀释。(2ml应用缓冲液加入50ul尿样,混匀) T管 NSB 零管 标准管 样品管 缓冲液 50 50 标准 50 样品 50 125I-α1-MG 100 100 100 100 100 NSB 200 α1-MG抗体 200 200 200 摇匀,37℃3小时 PR 500 500 500 500 摇匀,室温15分钟,离心3500rpm15分钟。弃上清液后测沉淀计数。结果乘以41。
(6) 标准曲线:
NSB<3%,B0/T=40%,ED50=90-100ug/L。 (7) 正常参考值:
5.86±4.50mg/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8、β2-微球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量测定血和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含量。临床肾脏疾病,某些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3)试剂: 1) 标准7瓶,每瓶加水0.5ml溶解。
1. (浓度:0,0.2,0.5,1.0,2.0,5.0,10.0mg/L。)
2) 抗体1瓶,加水24ml溶解。
125
3) I-β2 -MG 1瓶。PR 1瓶,使用前充分摇匀。 (4)曲线范围:
0.2-10mg/L 灵敏度:0.05mg/L (5)分析步骤:
单位:ul。尿样不用稀释 T管 NSB 零管 标准管 血样管 尿样管 零标准 250 标准 50 样品 50 200 125I-β2 -MG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混匀 β2-MG抗体 200 200 200 200 摇匀,室温0.5-1小时 PR 500 500 500 500 500 摇匀,室温15分钟,离心3500rpm15分钟。 (6)标准曲线:
NSB<5%,B0/T=50-80%,ED50=1.17mg/L (8) 正常参考值:
血清:1.615±0.335mg/L 尿样:0.091±0.068mg/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29、THP-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量测定血清或尿液中的THP糖蛋白含量。临床肾脏疾病,肾小管功能鉴别诊断。 (3) 试剂:
1) 标准6瓶,50,100,200,500,1000,2000ng/L。 2) 抗体1瓶,加缓冲液23ml溶解。
3) 125I-THP1瓶,11ml。高浓度缓冲液1瓶,加水25ml稀释。
PR 1瓶,使用前充分摇匀。
(4) 曲线范围:
50—2000ug/L 灵敏度:20ug/L (5) 分析步骤:
首先将尿液51倍稀释。(必须用双蒸水稀释,100ul尿样5ml双蒸水) 血样不用稀释。 T管 NSB 零管 标准管 样品管 缓冲液 100 100 标准 100 样品 100 125I-THP 100 100 100 100 100 NSB 200 THP抗体 200 200 200 摇匀,37℃3小时 PR 500 500 500 500 摇匀,室温15分钟,离心3500rpm15分钟。 (6) 标准曲线:
NSB<7%,B0/T=50-80%,ED50=309-330ug/L。 (7) 正常参考值:
24小时尿液:28.84±14.99mg/24h。 喝水后尿样:28.96±19.3ug/ml。 血清:159.±51.57ng/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30、抗TG,TM抗体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半定量检测TG,TM抗体。临床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
(3) 试剂:
1. 125I-TG,125I-TM各1瓶,加10ml 稀释液溶解。
2.零值血清,正常血清,阳性血清,缓冲液,稀释液各1瓶。 3.PR试剂2瓶。 (4) 分析步骤:
T管 零管 正常管 阳性管 样品管 零值血清 20 正常血清 20 阳性血清 20 血样 20 缓冲液 200 200 200 200 125I-TG或 100 100 100 100 100 125I-TM 摇匀,37℃1小时 PR 500 500 500 500 摇匀,室温30分钟,离心3500rpm20分钟,弃上清液测沉淀cpm (5) 正常参考值: TGAb<30%,TMAb<20%。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31、抗INS-抗体测定标准操作规 (1) 产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2) 用途:
定性检测血清胰岛素抗体。临床诊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指导用药。 (3) 试剂:
1.125I一瓶,加温育液11ml. 2.阴性,阳性血清各一瓶, 3.温育液,PR各一瓶. (4) 分析步骤:
T管 NSB 阴性管 阳性管 样品管 零值血清 20 阴性血清 50 阳性血清 50 血样 50 缓冲液 100 100 100 100 125I-ins 100 100 100 100 100 摇匀,37℃3小时 PR 500 500 500 500 摇匀,,离心3500rpm20分钟,弃上清液测沉淀cpm (5) 正常参考值: S/N<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38、人III型前胶原放射免疫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生物技术中心。 (2) 原理及用途:
本试剂用人III型前胶原(Procoll en Type III,PC III)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兔得相应抗体;用125I标记抗原;采用非平衡、双抗体+PEG的RIA法测定人血清中PC III含量。本试剂主要用于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变、疗效观察、药物筛选等。研究结果显示,血清PC III水平与肝活检显示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高度正相关。 (3) 试剂:
1) 标准品:6瓶,浓度分别为0,40,80,160,320,0ug/L。 2) PBS 1瓶
3) 125I- hpc III 2瓶 4) hpc III抗体3瓶
5) 沉淀剂 3瓶 由二抗和PEG组成,使用前应混匀。 (4)操作步骤: 排列放免管 T管 NSB 标准管 标本 质控 待测血清 100 质控血清 100 标准液 100 PBS 200 HPC III抗体 200 200 200 4摄氏度放置18~24小时 125I-hpcIII 100 100 100 100 100 4~10摄氐度放置4~6小时。 分离剂 500 500 500 500 室温放置30分钟;3500rpm,离心20分钟;吸(1)弃上清;测沉淀物放射性计数(B). (5)正常参考值: 〈120ug/L。 (6)注意事项:
1)反应时间一定要按要求进行。 2)离心分离沉淀以4-8摄氏度。
C39、逶明质酸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生物技术中心。 (2) 原理及用途:
血清HA主要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少量小分子亦由肾小球滤过,当肝、肾功能受损时,血清HA升高,且随病变加剧而呈升高趋势。HA预测肝硬化优于现有常规肝功指标。本测定盒采用放免分析法,第二抗体作为分离剂,测定量值范围为0-800ng/ml。 (3) 试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HA标准6瓶(0,50,100,200,400,800ng/ml) 试剂 1瓶
125I-HA 1瓶 冻干品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
第一第二抗体各一瓶,冻干品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
质控血清 使用前加0.5ml双蒸水溶解,分装冷冻保存。允许范围:
L:85.8-116.5ng/ml, M:158.1-215.8ng/ml, H:3.3-526.8ng/ml。
(4)操作步骤: 试剂 NSB 标准 样品 标准 150 50 样本 50 试剂1 100 100 125I-HA 100 100 100 混匀,37度水浴60分钟 一抗 100 100 100 混匀,37度水浴30分钟 二抗 100 100 100 混匀,37度水浴30分钟,35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液,测沉淀CPM (5)数据处理: 以HA标准浓度为横座标,B/B0为纵坐标,用Logit-Log方式拟合标准曲线。
(6)正常参考:
2-110ng/ml。
1) 2) 3) 4) 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0、Ⅳ型胶原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生物技术中心。 (2)原理及用途: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网状结构的主要组成成份。其反映胶原的合成,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本测定采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固相第二搞体作分离剂,测定血清,体液及组织中的Ⅳ-C含量。 (3)试剂:
1)Ⅳ-C标准液:7瓶(0,20,40,80,160,320,0ng/ml) 2)125I-Ⅳ-C:1瓶,冻干品则加10.5ml缓冲液溶解。 3)抗Ⅳ-C血清:1瓶,冻干品则加10.5ml缓冲液溶解 4)第二抗体:1瓶,用前充分混匀。
5)缓冲液:1瓶,加双蒸水10倍稀释后备用。 (4)操作步骤(单位:ul) 试剂 NSB 标准液 标本 标准 200 标本 200 125I-Ⅳ-C 100 100 100 抗血清 100 100 缓冲液 200 混匀,4摄氏度反应>16小时 第二抗体 1000 1000 1000 4摄氏度反应约60分钟后离心(3500rpm,10分钟),弃上清,测定沉淀放射性。用Logit-log法拟合。 (5)参考值: 49.77±15.0ug/L。
(6)注意事项:
1. 溶液操作宜10度以下,宜低温离心。 2. 试剂盒有效期一个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1、内皮素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 中国北京 (2) 用途:
测定血浆或体液内皮素,了解血管内皮功能。 (3) 样品收集:
静脉血2ml,注入含10%EDTA二钠30ul和抑肽酶40ul的试管中,混匀,4 摄氏度,35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20摄氏度可保存二个月,测定前,室温复融,再次4摄氏度,3500rpm离心,取上清测定。 (4)试剂:
1)缓冲液1瓶:用双蒸水稀释至50ml. 2)ET-Ab1瓶:加缓冲液至11ml. 3)125I-ET1 瓶:加缓冲液至11ml.
4)ET标准5瓶:用前加PBS1ml溶解,浓度为:0,60,180,500,1000pg/ml.
5)抑肽酶,10%EDTAF二钠各1瓶。 6)PR试剂:1瓶。 (5)测定步骤:
ET RIA加样程序列(ul) T NSB S0 S1-S6 U0 U 缓冲液 200 100 100 标准液 100 样 品 100 抗血清 100 100 100 摇匀4摄氏度24h以上 125I-ET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摇匀4摄氏度24h以上 PR试剂 500 500 500 500 500 混匀,室温15min, 3500rpm离心20min,测沉淀cpm。 (6)正常血浆参考值: X±SD:50.8±7.58pg/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3、肺肿瘤标记CY21-1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产地:
天津新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022)8343217,300221 (2) 用途:
CYFRA211-1用于评价肺癌及其它恶性和良性肺部疾病。 (3)试剂:
1) KS19.1鼠单克隆抗体包被珠:100粒。稀释液1瓶:100ml。 2)标准品:5瓶,冻干品,用1 ml双蒸水复溶。浓度分别为
0,3,15,25,50ng/ml. 125
3) I标记BM19.21鼠单克隆抗体:2瓶,5ml/瓶。
4) 质控血清:2瓶分别用1ml 双蒸水复溶,高值约为13ng/ml,低值约为
5ng/ml。
(4)操作步骤:
1) 在反应盘各孔内分别加入0.1ml标准品,质控血清及待测血清。 2) 每孔加入一粒包被小珠。
3) 每孔各加入0.1ml251I标记物。 4) 混匀后在2-8℃后应约20小时。 5) 用自动洗珠器洗4次,每次2ml水。 6) 在放免测量器上测量放射强度。
(5)参考值:
CYFRA21-1在肺良恶必性疾病的临界值为3.3ng/ml。
C45、T3 T4 TSH FT3 FT4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目的
⑴检查甲状腺功能
⑵检查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关系 ⑶其它:垂体分泌功能等 2.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3.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 至少500μl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
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⑴ T3 T4 TSH FT3 FT4液相、固相试剂 ⑵ 辅助试剂:T3 T4 释放试剂 冲洗试剂1 ⑶ 非必需试剂:T3、T4稀释液 稀释液1
保存方法: 液相、固相试剂在2-8℃至失效期,在室温下累计不超过40小
时,T3 、T4释放试剂室温下累计不超过8小时。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T3 T4 FT3 FT4 用定标液A定标,TSH用定标液B定标。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使用Ligand Plus 1.2.3质控物,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5)上机检测 参见ACCESS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4.参考值
T3 0.6-1.81μg/L T4 45-109μg/L TSH 0.35-5.5 mIU/L FT3 2.3-4.2 ng/L FT4 8.9-18.0 ng/L 5.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T3 T4 TSH FT3 FT4 测定范围 0.2-8.0 5-300 0.01-150 0-20 1-130 灵敏度 0.2 5 0.01 0.5 1.0 6.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6、AFP、CEA、Fer、BR、OV、GI、PSA、 fPSA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
样品量: AFP至少200μl血清(下同),AFP CEA Fer GI 300μl, PSA fPSA 300μl, 肿瘤标志物全套 600μl。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
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AXSYM由公司提供) ⑴ AFP CEA Fer BR OV GI PSA fPSA液相、固相试剂
⑵ 辅助试剂:AFP:AFP冲洗试剂,CEA:冲洗试剂1,BR:BR预处理试剂。
⑶ 非必需试剂:稀释液1、2、8,CEA稀释液,GI稀释液。
保存方法:液相、固相试剂在2-8℃至失效期,在室温下累计不超过40小时。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详见附表。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项 目 AFP CEA Fer BR OV GI PSA fPSA 定标液 D D C G X W D fPSA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使用Tumor Marker Plus 1、2质控物,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5)上机检测
参见AXSYM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AFP 0-20.0μg/L CEA 0-5.0μg/L
Fer 男性22-322μg/L, 女性10-291μg/L BR 0-35.0U/ml OV 3.4-68.6 U/ml GI 0-37.0U/ml PSA 0-4.0μg/L fPSA 0-2.5μg/L fPSA/PSA 0.16-1.0 1.相关技术指标 项 AFP CEA Fer BR OV GI PSA fPSA 目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测定1.0-0.5-0.5-3.5-1.7-900 0.42-0.06-0.1-20 范围 1000 100 1650 450 500 135 灵敏1.0 0.5 0.5 3.5 1.7 0.42 0.06 0.1 度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C47、HCG、PRL、FSH、LH、E2、P(孕酮)、T(睾酮)、HGH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
样品量: hCG至少200μl血清(下同),PRL 200μl,性激素全套500μ
l。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
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HCG、PRL、FSH、LH、E2、P(孕酮)、T(睾酮)、HGH检测试剂。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详见附表。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1) 上机检测
参见ACCESS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hCG 0-10.0IU/L
PRL、FSH、LH、E2、P、T、HGH详见报告单所附的参考值表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hCG PRL FSH LH E2 P T
测定范围 2.0-1000 0.3-200 0.3-200 0.07-200 10-1000 0.1-40 0.1-15
灵敏度 2.0 0.3 0.3 0.07 10.0 0.1 0.1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8、铁蛋白、叶酸、VitB12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至少400μl。严重溶血标本拒收。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
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铁蛋白、叶酸、VitB12检测试剂。 (3)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详见附表。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5)上机检测
参见ACCESS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铁蛋白 男性:22-322μg/L 女性:10-291μg/L 叶酸 2.6-20.0μg/L VB12 211-911ng/L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铁蛋白 叶酸 VB12 测定范围 0.5-1650 0.25-20 20-2000 灵敏度 0.5 0.25 20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49、CKMB、cTnI、MYO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至少300μl。严重溶血标本拒收。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cTnI不超过4小时),2-8℃冷藏
不超过48小时(cTnI不超过24小时),超过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CKMB、cTnI、MYO检测试剂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详见附表。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2) 上机检测
参见ACCESS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CKMB 0-5μg/L CTnI 0-0.15μg/L MYO 0-110μg/L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CKMB cTnI MYO 测定范围 0.18-300 0.01-50 0-1000 灵敏度 0.18 0.01 3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50、IgE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至少200μl。
保存方法:血清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
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IgE检测试剂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IgE用B定标液定标。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5)上机检测
参见ACCESS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IgE <1岁 0.0178-0.6784nmol/L 1-4岁 0.0051-4.4837nmol/L 5-10岁 0.00-5.0116nmol/L
11-15岁 0.0242-2.1730nmol/L
>15岁 0.0000-4.8204 nmol/L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IgE 测定范围 0.0191-38.2569 灵敏度 0.0191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C51、地高辛、茶碱、皮质醇、卡马西平、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丙戊酸、安定、环胞酶素标准操作程序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血清。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留24小时尿,并记录尿量,10g硼酸
防腐,混匀。
采样时间:皮质醇抽血时间为7-9AM和/或3-5PM。
样本量: 每个项目至少需血清200μl,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至少需尿200
μl。
保存方法: 血清和尿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小时,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
超过应在-20℃以下冷冻。样品只能冷冻1次,且复融后应彻底混匀。尿标本复融混匀后,使用前需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Cyclo样本预处理操作
1、准确吸取Cyclo全血(振摇混匀)150ul于沉淀管中。 2、加50ul溶解剂,注意不要有气泡。
3、加300ul沉淀剂,注意不要有气泡,盖紧盖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振荡器上振摇10秒,使其充分混匀。 5、离心10000转5分钟。
6、取上清夜置样本管中,上机检测。
[注意事项]
1、抗凝剂常用EDTA或肝素。
(常用EDTA抗凝管制备:每管分别取0.2mol/L EDTA-2Na溶液50ul,烘干即可。)
2、沉淀剂非常不稳定,用后及时保存,防止蒸发。 3、离心时间不能太短,至少5分钟。 4、定标和质控同法操作。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BECKMAN公司提供)
地高辛、茶碱、皮质醇、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安定、环胞酶素检测试剂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详见附表。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3) 上机检测 参见AXSYM仪器标准操作程序。 3.参考值
地高辛 0.8-2.0μg/L 茶碱 10-20mg/L
皮质醇 7-9AM:43-224μg/L 3-5PM:30.9-166.6μg/L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 28.5-213.7μg/24h 卡马西平 4-10 mg/L 苯巴比妥 15-40 mg/L 苯妥英钠 10-20 mg/L 安定 0-100μg/L 丙戊酸 50-100 mg/L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地高辛 茶碱 皮质醇 卡马西平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测定范围 0.1-5.0 0.3-40 2-750 0-18 0.15-80 0.15-40 灵敏度 0.1 0.3 2.0 0.25 0.15 0.15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52、DPD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 1.该SOP变动程序
本SOP因试剂说明、仪器操作程序的修改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改动,可由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主管修改,并报经科主任批准签字。 2.操作方法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样品类型: 第2次晨尿,至少1ml。
保存方法: 尿液避光保存,2-8℃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应在-20℃以下
冷冻保存,可保存2年。样品可冷冻复融5次,复融后应彻底混匀,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样品拒收标准:非第2次晨尿,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 (2)试剂 (试剂、定标液、质控品均由AXSYM公司提供)
⑴DPD液相和固相试剂
⑵非必需试剂:DPD稀释液。
保存方法:液相、固相试剂在2-8℃至失效期,在室温下累计不超过40小时。
(3) 定标
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时需先定标。DPD用P定标液定标。事先将标准曲线条码和定标液浓度条码扫描入仪器。 (4)质控
定标后必须做质控,判断样品测值是否准确也可做质控。使用DPD A、B、C质控物,事先将质控物浓度输入仪器。
(5)上机检测 参见AXSYM仪器标准操作程序。尿Cr送生化室测定 3.参考值
DPD/Cr 男性:2.3-5.4 女性:3.0-7.4 (DPD nmol/L, Cr mmol/L) 4.相关技术指标
项 目 DPD 测定范围 0-350 灵敏度 5 5.本SOP不尽之处请详阅相关项目试剂说明书。
过敏原检测操作规程
QD过敏原检测原理:
当具有过敏抗原固化于表面的载体与病人血清培养在一起后,血清中特异性IgE(一抗)就会特异地结合到抗原上,此特异结合的抗体可被酶联的二抗所识别,加入显色剂后,二抗所联的酶使显色剂由橘黄色变成蓝色。显色的深度与血清中特异性IgE成正比;能定性/半定量地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的浓度。 一、检测盒组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
QD过敏原检测板:5支,每支检测板中的各个无色检测片段之间均有白色隔离片段分开,在这些无色检测片上,分别结合了各种不同过敏原。例如:猫狗毛皮屑,螨虫,屋尘,霉菌,各种花草树,鱼虾蟹,牛奶,蛋,肉类,花生大豆小麦等。其中二片分别为阳性和阴性对照反应片,用以鉴定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QD洗涤缓冲液(试剂1):一瓶,60毫升,白色大瓶。 QD酶联抗体(试剂2)一瓶,4毫升,红色。
QD显色剂(试剂3):五瓶,2.5毫升/瓶,橘黄色(如发现本试剂呈浅兰色,应弃去,不能使用)。
1毫升一次性注射器:5支;与检测板末端连接,用于吸入血清、试剂和清洗剂。
10毫升一次性塑料杯:5只;用于清洗操作过程分装清洗剂。 说明书一份。
2. 3. 4. 5. 6. 7.
本盒未提供大所需材料:自来水及水槽,吸水纸或纱布,定时钟。 二、操作步骤
操作前准备:(1)按常规获得1毫升病人的血清。(2)测试前把所有试剂和检测板平衡到室温(20-25℃).(3)操作时戴上橡胶手套。
1.
除去检测板两端密封塞,装上1ml注射器,推出管内液体,然后将病人血清吸入检测板,如发现检测板有气泡,排出后重吸, 在室温下培养100分钟200分钟。
2.
推出检测板内血样,拉出注射器推杆,用1号试剂(白色大瓶)灌满注射器,任试剂流尽,装入注射器推杆,用自来水冲洗检测板尖端并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尖端。
吸入二号试剂(红色),检查无气泡,在室温下培养100分钟-200分钟。
用注射器推出检测板内试剂,拉出注射器推杆,用1号试剂灌满注射器,任试剂流尽(步骤1)。装入注射器推杆,将少量1号试剂装入小塑料杯,用注射器将其吸入检测板后,拉出注射器推杆,任试剂流尽(步骤2)。重复洗涤步骤1和2一次后,再用1号试剂灌满注射,任其流尽。(共洗五次!)装入注射器推杆,用自来水冲洗检测板尖端并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尖端。 吸入三号试剂(橘黄色),检查无气泡在室温下培养30分钟后观测结果。
3. 4.
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试剂盒储存及注意事项
1. 2. 3. 4. 5.
6.
精彩文档
本试剂盒应保存在2-8℃,仅供体外检测用。失效期后的产品请勿使用。
试剂盒使用前,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先置室温平衡后方可使用。
检测板不能重复使用,也不能供一个以上的样品同时使用。 所有操作均应按照本说明书的步骤进行,固相酶联反应中抗原抗体反应是不可逆的,要严格注意加样顺序,不能颠倒。 在检测操作过程有3次加样步骤,即加标本(血清),加酶联抗体,加显色剂,每次加样均用与检测板相连接的1毫升注射器平稳吸入,一般加样至注射器接口,加入标本或酶联抗体后应仔细检查,如发现在检测片段表面有气泡,应将试剂排回试剂瓶后直接重新加样。
检测过程靠洗涤来达到分离游离的和结合的酶标记物目的,通过洗涤以清除残留在检测板中的没能与固相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蛋白质等),洗涤是检测操作的关键步骤,为防止因清除不彻底导致游离酶残留在管内,而造成非特异性显色,操作者应严格按要求洗涤。
实用标准文案
D1、D-二聚体
[原理]
以抗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标记固相载体胶乳颗粒,在此胶乳颗粒抗体结合物中加入受检血浆,如血浆中含0.5mg/L以上的D-二聚体,胶乳颗粒 则发生凝集反应. [标本与试剂准备]
0.109M枸椽酸钠抗凝剂与血液以1:9混匀,2500g 10分钟离心。 试剂在室温平衡15分钟后摇匀使用. [操作]
在黑色纸片上的每个圈内各放入15ul未稀释样本血浆,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血浆,依次于每个圈内加摇匀后的胶乳试剂15ul(与标本等量),用塑料棒搅匀,轻轻摇动纸片2~3分钟后观察,如未稀释血浆呈阳性,可继续将样本用标本稀释液作倍比稀释。 [结果]
根据阳性结果的倍比值作半定量结果报告. [临床意义]
DIC时,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呈阳性反应,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各型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肺脏疾病、外科手术等均可见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3P试验 [原理]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出纤维蛋白肽A、B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下产生fdp。FM与fdp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硫酸鱼精蛋白及乙醇可使该复合物中FM游离,然后又自行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絮状或胶冻状,反映fap尤其是碎片×的存在。 [操作]
1. 取0.5ml贫含血小板的枸椽酸抗凝血浆放入试管中 2. 置37℃水浴中3min
3. 加10g/L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05ml,混匀,置37℃水浴中15min,立即观
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血浆清晰不变,无不溶解物产生
阳性:血浆中如有细或粗颗粒沉淀出现,或有纤维蛋白丝(网)或有胶冻形
成
[临床意义]
3P阳性:见于DIC早期或中期,但在大出血或样本置冰箱后可呈假阳性。 3P阴性:见于DIC晚期和原发性纤溶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试剂]
1) 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
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 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
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 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
5000ml。最后纠正pH6.5。
4) 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
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4.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5.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
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6.染色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
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分析要点]
(1) 骨髓片观察的内容:
1) 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
2) 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
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
3) 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
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 4) 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
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
(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 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 (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
(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
(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
(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
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
(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 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
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 (6)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 (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
(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和脂肪细胞等。
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 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
段性;
(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 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
现的混乱。
(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
其实分布情况。
(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
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
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
(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 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 ①
少。
② 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 ③ 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
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 (6)
要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 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 1)缺铁性贫血(ID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M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 3)溶血性贫血(HA):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4)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 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 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 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 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
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 细胞大小 核形 核染色质 核仁 胞浆量 L1 小细胞为主 规则,偶有凹陷折叠 细、分散结构较一致 小,不清楚少或不能见 少 L2 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 规则,偶有凹陷折叠 细、分散或粗而浓集,结构不一致 清楚1-多个 不一定,常较多 不一定,有些细胞深染 不定 L3 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不规则 粗点状,均均一致 明显1-多个泡状 较多 深蓝 常明显蜂窝状 胞浆嗜碱性 轻、中度 胞浆空泡 不定,较少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
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 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
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
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
(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 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 12)红(白)血病(M6):
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 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 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 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著增多者。
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
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 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 测定。 14)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显著减少,早期阶段,中性 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 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 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 或消失。 15)粒细胞减少症:
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 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 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
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 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 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 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 出本周蛋白。
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
此白血病同 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 高、皮肤有出血点等。 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 19)脾功能亢进: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
20)骨髓纤维化:
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
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
幼红细胞显著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22)多发性骨髓瘤(MM):
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23)骨髓转移性肿瘤:
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 24)恶性组织细胞病:
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 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4、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脑浆内含过氧化物酶,能借助受体(联苯胺)脱氢催化过氧化氢而释放新生氧。受体被氧化成联苯胺蓝。再与亚硝基铁结合成稳定的蓝色颗粒而沉淀于脑浆内。 [试剂]
1.联苯胺溶液:联苯胺0.38,加36%亚硝基铁溶液1ml,再取95%乙醇加到100ml,水浴加热助溶。贮于棕色瓶中,可保存数月。工作时应小心溶液污染皮肤。
2.稀双氧水:临用前将30%双氧水用蒸馏水1:80稀释。 [操作]
(1)新鲜干燥血片或骨髓片,加联苯胺液5—8滴,使布满整张涂片,固定1—2分钟。 (2)加等量稀双氧水,用吸球吹吸,使两液混匀,作用4—8分钟。 (3)涂片用流水冲洗。待干后再用瑞氏染液复染,复染时间约30分钟。 [结果观察]
可报告阳性程度或阳性细胞%。 阴性:无蓝色颗粒和蓝色物质。
弱阳性:蓝色颗粒量少且细小,相当于(十)。 阳性:‘蓝色颗粒量多,粗细不一。相当于(++)。 强阳性:细胞充满粗大紧密蓝色颗粒。相当于(+++)。 [临床意义]
(1)粒系统细胞除早期原粒细胞阴性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下各阶段细胞均含有不同程度的蓝色颗粒。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更粗大,呈深蓝色。嗜碱性细胞为阴性。
(2)单核细胞中,除早期原始阶段外,皆呈弱阳性反应,其颗粒细小稀疏。 (3)某些网状细胞及吞噬细胞可呈不同程度的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 (4)所有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皆为阴性。
(5)该化学染色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关键化学染色。FAB分型规定前者阳性率<3%。 [附注]
(1)联苯胺溶液若明显变色发绿,应重新配制。
(2)亚硝基铁溶液也可在临用前取0.368溶解于1ml蒸馏水中,加热助溶后应用。
(3)双氧水浓度若过高,则有抑制酶作用。双氧水浓度太高、制片太厚、涂片冲洗不净以及粒细胞破坏过多,可造成假阳性。涂片中粒细胞若看不见阳性颗粒,红细胞呈棕色或绿色,即示双氧水过浓。若双氧水加于血片上不产生气泡,则示失效,应重做试验。
(4)在涂片上两液混匀时,动作要轻,以免将阳性颗粒吹散到阴性细胞上; (5)制片不能太厚,涂片要新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5、苏丹黑B(SBB)染色 [原理]
苏丹黑为一种能溶解于脂肪中的色素。因此可使细胞内的中性脂肪、碘脂和类固醇着色。 [试剂]
(1)40%。
(2)苏丹黑B备用液,取苏丹黑B粉剂0,68溶于200ml纯酒精中,用研钵慢
慢研溶,并在室温下搁置1。2天,待充分溶解,可冰箱保存1年。苏丹黑B也可用苏丹黑代替。
(3)缓冲液,苯酚16g加纯酒精30m1,碘酸氢二钠(Na:HPO12HIO)0.38,加
蒸馏水100m1,将两份溶液相混而制成,可保存1年。
(4)染色液,以苏丹黑B备用液30m1,缓冲液20ml,两液混合后过滤配成,
可保存数周。
[操作]
(1)血片或骨髓片干后,用蒸气固定10分钟(或直接染色)。 (2)浸入苏丹黑B染液中37℃水浴30、60分钟。 (3)求出后立即用70%酒精洗片约10秒钟,水洗。 (4)自然干燥,瑞氏染液复染20。30分钟。
[结果观察]
阴性:胞浆内无棕色颗粒。
弱阳性:细小、分布稀硫的棕黑色颗粒。
强阳性:颗粒粗大,呈黑色,充满整个细胞,常盖到核上。 [临床意义]
(1)本试验与POX反应平行。POx染色要求涂片新鲜,而苏丹黑B染色则无此
要求。临床意义与POX染色相似或能相互弥补。
(2)尼曼-匹克细胞及高雪细胞的苏丹黑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附注]
(1)苏丹黑B备用液和缓冲液可保存放长时间,但要避光,并密封。以减少蒸
发。染色液用后放盐水瓶中加盖保存。染色欠理想时,应及时更换。 (2)70%酒精冲洗时,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将阳性颗粒脱去。
(3)冬天或从冰箱取出的染色液应先放37℃水浴预温5分钟后,再进行涂片染
色。
(4)骨髓制片要厚薄得当。太厚的涂片会影响细胞的观察。
(5)放置时间较长的涂片,应选用SBB染色,不宜作POX染色,因脂类较稳定
存在于细胞中。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积分(NAP)染色改良GOmorI氏钙钴法 [原理]
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在碱性环境中,可水解β-甘油磷酸钠,释放的磷酸根离子与钙离子作用而生成磷酸钙沉淀,与钴作用后生成磷酸钻,最后与硫化铵作用生成黑色稳定的硫化钴原粒,而定位于胞浆中。 [试剂]
(1)孵育液;由20g/L巴比妥钠1Oml,20g/LMgSO4 2ml,30g/L甘油磷酸铀
10ml,20g/LCaCl2 20ml,再加蒸馏水20ml配成。Mg2+起酶激活作用,巴比妥钠提供碱性环境,PH为8.4-8.6。 (2)20g/L钴,可重复使用或长期保存。
(3)硫化铵溶液,由硫化铵1—2ml加水到100ml配成。
(4)10g/L伊红,作复染用,使红细胞和粒细胞核显红色,有利于结果观
察。
[操作]
(2)新鲜、干燥涂片用95%乙醇固定10分钟。
(3)水洗后,将涂片浸于孵育液中,37℃水浴4小时后再水洗。 (4)20g/L钴溶液作用4分钟。
(5)流水充分洗净多余的钴后,浸入硫化铵溶液中3分钟。 (6)流水洗去硫化铵,10g/L伊红水溶液复染5分钟。 (7)流水冲洗,待干燥,油镜观察。 [结果观察]
(一):胞浆无灰黑色成分。
(十):胞浆呈浅灰色或部分胞浆有灰色沉淀。
(++):脑浆呈均匀棕色或棕黑色沉淀,但着色较淡。 (+++):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
(++++):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而且沉淀掩盖到核上。 [报告方法]
报告阳性率和积分值。
阳性率: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求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积分值:将所有阳性反应的细胞均换算为1个(十)强度后的总和。
例如:(十)有20个细胞,(++)有10个细胞,(+++)有5个细胞,(++++)有2个细胞,则其积分值为(20×1)十(10×2)十(5×3)十(2×4)=63分。 [参考值]
其正常参考值因实验室条件不同和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影响,变化较大。一般界线,阳性串为20一40%,平均积分为20—60分。 [临床意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NAP主要用于下列几组疾病的鉴别:①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③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④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这5组病中,前者病情往往比后者重或更为复杂,则NAP活性也就减低,而后者则相反, NAP活性也就升高,如此分组鉴别可便于记忆。 [附注]
见NAP染色偶氮偶联法。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偶氮偶联法 [原理]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碱性磷酸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的萘酚与重氮盐作用生成不溶性有色的偶氮染料,定位于胞浆中。 [试剂]
(1)固定剂,为40%甲醛25m1,加无水乙醇至100m1。
(2)丙二醇缓冲液。①贮备液(0.2mol/L 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液)为
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10.5g,蒸馏水加至500ml。②应用液(0.05mol/L pH9.75),为0.2mol/L贮备液25m1, o.1mol/L盐酸 5m1,蒸馏水加至100m1。 (3)基质孵育液pH9.5-9.6(用前临时配制),α—磷酸萘酚钠20mg溶于
0.05mol/L丙二醇缓冲液20m1,再加坚牢蓝RR(或坚牢紫酱)20mg,混合后用滤纸过滤,立即应用。 (4)10g/l亮绿。 [操作]
(1)新鲜血片或骨髓片用4-10℃的固定剂固定30秒。
(2)在涂片上滴加新配过滤的孵育液,在室温下作用10-15分钟。 (3)水洗,10g/L亮绿复染2分钟。 (4)水洗,晾干镜检。 [结果观察]
(-):阴性反应。
(+):胞浆中含少量紫黑色,无紫黑色颗粒或红色物质。 (++):胞浆中含有中等量紫黑色颗粒或呈弥漫红色。 (+++):胞浆中有丰富的紫黑色颗粒或弥漫较深红色。 (++++):有极丰富的大紫黑色颗粒或弥漫深红色。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积分值为10—50分。 [临床意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基本同改良Gomor;氏钙钻法。 [附注]
(1)若涂片不能及时测定,可固定干燥后放冰箱4℃保存。
(2)在甘油磷酸钠和巴比妥钠应临用前称取,分别为0.38和0.28,再加蒸
馏水20m1即配成。配 制后的β-甘油磷酸钠不宜久放。 (3)涂片从孵育液拿出可不用水洗,直接加钻,但与钴作用后,应反
复水洗,以免残留的钻与硫化胺作用后使整个涂片变黑,造成假阳性。 (4)每次染色时,应同时做1份感染思者的血片为阳性对照,以增加结果的可
靠性。对照片可1次涂几十片,固定干燥后,放冰箱可保存几个月。 (5)硫化胺试剂本身黄色很谈,若变深黄色,应及时更换。试剂放置时间越长
黄色越深。这说明硫大量析出,硫离子浓度大大减少。易引起假阴性。这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操作时释放的H2S较臭,应注意室内通风。 (6)送检时应送血片或骨髓片至少两张,以备复查。涂片要厚薄均匀,太厚的
涂片会造成NAP积分偏高。 (7)不要与生化碱性磷酸酶(AKP)混淆,而错送静脉血。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8、糖原(PAS)染色 [原理]
含有乙二醇基的多糖类,被过碘酸氧化产生醛基,此醛基与雪夫氏试剂(Schiff’s液)作用,使无色的品红变成紫红色染料,而沉积于含有多糖类的细胞内。 [试剂]
1.雪夫氏试剂:400m1蒸馏水煮沸除去C02,逐渐加碱性品红2.08溶解
后,待冷却至60℃,加1mm01儿HCl40ml,再加偏重亚硫酸钠(NaHSO:)4g,次日加活性碳1.5g,放置半天后过滤。配好后液体为无色透明,保存于4℃冰箱中。
2.过碘酸作用液:过碘酸1g溶于蒸馏水100ml中,或取过碘酸钾
(1tI04)0。698加蒸馏水100ml,微加热使溶解,再加浓0.3m1,置冰箱中保存。
3.固定液:95%乙醇90ml与甲醛10m1混匀。 4.20g/l甲基绿:甲基绿2g溶于100m1蒸馏水。 [操作]
(1)新鲜或陈旧血片、骨髓片于固定液内10分钟。
(2)水洗数次后,对照片先用唾液消化30分钟,也可在同一片,在其中间用蜡笔划界,一半做对照,另一半做测定。
(3)水洗后,滴加过碘酸数滴于涂片上,作用10分钟后,再水洗数次。 (4)浸入Schiff's液30分钟。
(5)自来水冲洗约2分钟,然后用208儿甲基绿复染20分钟,再水洗晾干。 [结果观察]
糖原在细胞浆内可染成红色,其判断标准随细胞不同而异。 有核红细胞判断:
(-):无红色阳性颗粒和浅红色物质。
(+):胞浆中有少数分散红色阳性颗粒,或呈浅红色反应,比正常红细胞色深。
(++):胞浆中有1或2个浓的红色颗粒环,或胞浆中有1一10个中等大的颗粒,或弥漫的红色物。
(+++):脑浆中有11—20个红色中粗颗粒或染深红色。
(++++):胞浆中红色颗粒明显增多且较粗,致密或呈紫红色物质。 淋巴细胞的判断:
(一):胞浆内无粉红色颗粒。
(十):胞浆内有1一10个红色小颗粒或弥漫的浅红色物质。 (++):10个以上红色颗粒。
(+++):脑浆中含有较多红色颗粒及小块紫红色物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脑浆中含许多红色颗粒及小块紫红色物质。 [临床意义]
(2)用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与红(白)血病的鉴别,前者的正常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常为阴性,而后者可呈强阳性反应。
(3)用于鉴别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前者的原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可见大块红色物质。后者的原始阶段细胞常为阴性。
(4)高雪氏细胞呈强阳性,而尼曼匹克氏细胞呈微弱阳9.49g溶解于1L水中80ml,再加0.07MKH2PO4(即9.08g溶解于1L水中)20ml,混匀。 [附注]
(1) Schiff’s液变红即不能再用,以免细胞出现假阳性。
(2) 配制 Schiff’s液器具需十分清洁干燥。配好的Schiff's液应于棕
色瓶内暗处保存。
(3) 用唾液水解是为了明确阳性物质是否为糖原所致,若水解后为阴
性,则证明是糖原物质,若仍阳性,则为其他多糖。 (4) 已染色的标本不能久置,应尽早观察结果。 (5) 报告阳性率与积分值,其计数方法与NAP相同。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9、酯酶染色---中性非特异性脂酶(α—NAE)染色 [方法学]
酯酶染色的方法很多,根据与pH底物等不同作用,将常用的酯酶染色法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酯酶染色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后者又可分为3类:①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α—乙酸菜酚酯酶、乙酸菜酚酯酶和乙酸菜酚AS-D酯酶。②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α—乙酸菜酯酶和α—丁酸菜酯酶。②碱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α—丁酸菜酯酶。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是单核细胞与粒细胞白血病区别的重要方法,一般实验室可选用此法。 [原理]
α—乙酸萘酚经酯酶水解产生萘酚,萘酚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灰黑或棕黑色沉淀物,定位于胞浆中。 [试剂]
1.α—醋酸萘酯丙酮液:α—醋酸萘酯1g,加丙酮和蒸馏水混合液100m1,
溶解后贮于磨口带塞三角瓶内,4℃保存,可使用半年。 2.pH7.4磷酸盐缓冲液:0.07MNa2HPO4(即Na2HPO4)
3.基质液:磷酸盐缓冲液82ml,缓慢滴加α-醋酸萘酯丙酮液1.6ml(滴速
约每分钟40滴),边加边用力振摇。根据5分钟后,加坚牢蓝B80mg,剧烈振摇10分钟,立即过滤,滤液两杯,各40ml。
4.氟化钠基质液:称取氟化钠(NaF)61mg加入上述其中基质液1杯内,混匀
后,标上标记。
[操作]
(1)新鲜涂片两张,分别标上NSE和NaF记号,滴加10%甲醛生理盐水,固定
5分钟,用自来水轻轻冲洗,当心血膜脱落,晾干。 (2)两张涂片同时放入各自染色杯内,37℃水浴1小时。 (3)取出后水洗,晾干后镜检。不用复染。 [结果观察]
在胞浆内若有棕黑色或灰黑色弥漫性颗粒沉淀者为阳性,细胞脑浆为黄色者为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强阳性,但可被氟化钠抑制;巨核细胞及
血小板呈阳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早幼粒细胞可阳性,且不受氟化钠抑制。
2.弱阳性及阴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一般为阴性,若有弱阳性也可被氟化
钠抑制。
3.临床鉴别: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前者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后者NSE阴性,若有阳性也不受氟化钠抑制。
[附注]
(1)坚牢蓝B和氟化钠可小包分装后干燥器保存
(2)基质液配制过程中要振摇,以促使基质溶解。冬天配制时应适当加温(置
于37℃水箱操作)。基质液现配现用,不能保存,过滤后应尽快试验,以免大量沉淀物析出,影响染色效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0、铁染色 [原理]
骨髓细胞外铁和有核红细胞中的铁粒,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作用,呈阳性普鲁士蓝反应。 [试剂]
(1)200g/L亚铁溶液,溶液可保存数周,明显发绿和较多沉渣时应重
配。
(2)浓盐酸,可取少量贮存于油瓶内备用。放置时间太长或用时未见冒烟现
象,应即更换。
(3)铁染色应用液,即加浓盐酸约20滴于干净的10mL离心管(或小量杯)中,
再加200g儿亚铁溶液少量,混合液变泥浊,然后缓慢再滴加双铁溶液’,使混浊消失即可。此液不必过滤,也不用离心。但应现配现用,不能保存.
[操作]
(1)取骨髓小粒较多的涂片1张,用铅笔写上姓名、时间。最好用蜡笔在涂片
体、尾部划两条线,以防做细胞内铁染料复染时液体渗出。
(2)使应用液盖满涂片,于室温作用30分钟,冬天可适当延长,后以自来水
轻轻冲洗,以免髓膜脱落。
(3)待干后,在蜡笔线中间区加0.5%伊红乙醇溶液复染2分钟。水洗,待
干。
(4)在骨髓小粒内观察细跑外铁,在伊红复染区镜检红细胞内铁。 [结果观察]
1.细胞外铁:常用低倍镜观察
(-):骨髓小粒呈黄色,无蓝龟成分。 (+):小粒网架中分布较淡的蓝色成分。
(++):有较多蓝色铁粒和深蓝色的圆形小珠。
(+++):肉.眼可观察到小粒变为蓝色;镜下有许多铁粒、小珠和少数蓝色小块。
(++++):肉眼可观察到小粒明显变蓝色。有大量的铁粒、小珠和许多蓝色小块。 2.细胞内铁:
计数100个有核红细胞,记录阳性细胞(胞浆中有蓝色颗粒)的百分率。同时注意细胞内铁颗粒数目、大小、染色深浅,特别应注意有无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参考值]
细胞内铁:各人变化较大,一般在O.10—0.80(10—80%)。 换算系数:=%×0.01 细胞外铁:(+)一(++)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的外铁阴性:内铁平均6%,其铁粒细小,数目4—2个。此类
贫血约占总贫血病人的80%以上。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环形铁粒(环核排列的粗大铁粒5个以上或铁粒排列
在核周1/3以上)的幼红细胞占总有核红细胞的15%以上。
(3)其他贫血的铁染色情况不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可伴有缺铁。也可以出现
正常或增多。
[附注]
(1)铁染色用的玻片、杯子、试剂等应避免受铁剂污染。玻片事先应作好除铁
处理,不能放有铁锈的烤箱内烘烤。
(2)亚铁消除混浊时,因反应较慢,后期滴加速度不宜太快。 (3)反应时间不宜太长,否则析出的结晶会沉积在涂片上,较难冲洗之。 (4)伊红易结晶析出,故复染时间太长或浓度太高,均会影响细胞内铁的观
察。
(5)铁染色作为一种最简便的常规组化,有助于各种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当涂片无骨髓小粒,虽无法观察外铁,但内铁的观察对贫血的诊断也可起决定性的作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1、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原理]
酸性磷酸酶在酸性环境中水解甘油磷酸钠,产生磷酸根。磷酸根与铅作用生成磷酸铅,定位于胞浆中的磷酸铅再与硫化铵反应生成棕黑色硫化铅沉淀。 [试剂]
1. 2mol/L乙酸缓冲液(pH4.7):1mol/L乙酸100ml加1mol/L氢氧化钠
54.4ml,再加蒸馏水至500mL。
2. 孵育液:乙酸缓冲液12m1,508/L铅2m1,32g/L β—甘油磷酸钠4ml,蒸馏水74ml。
3. 硫化铵溶液:硫化铵1—2ml加蒸馏水到100m1。 4. 4.28/L甲基绿:甲基绿2g加蒸馏水100ml。 [操作]
(1)新鲜涂片滴加95%乙醇10滴,固定10分钟。 (2)水洗后晾干。放入孵育液37℃2—4小时。 (3)水洗数次,置于10g/L硫化铵染色3分钟;
(4)自来水冲洗后,用20g/L甲基绿复染10分钟,水洗,待干后镜检。 [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
(2) Gaucher3细胞呈强阳性反应,而尼曼—匹克(Nie-mann-Picks)氏细胞为阴性。
(3)毛细胞性白血病常为阳性反应(加1—酒石酸后不被抑制)。 (4) T淋巴细胞为阳性。且被酒石酸抑制;而B淋巴细胞为阴性。
[附注]
(1)涂片要新鲜,并应尽早固定染色。若不能及时测定,应固定后放冰箱保
存。
(2)硫化铵试剂出现深黄色,提示有大量硫离子消耗,若染色效果不佳,应先
考虑硫化铵试剂变质,应予更换后再做试验。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
本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解的抵抗力。当红细胞置于低渗盐水中,水逐渐渗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膨胀成球形,当到达一定限度后,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便开始漏出。其抵抗力与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值有密切关系,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渗透性减低);反之,则抵抗力较小(渗透性增强)。球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减小,渗透脆性增强;球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增大,则渗透脆性也明显降低。 [试剂]
1.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铵1.28.,草酸钾0.88,加蒸馏水至100ml。每
管加O.2ml,100℃烘干备用。
2.18/d1氯化钠溶液(NaCl):准确称取经100℃烘干的分析纯氯化钠,置于
100m1容量瓶内,先加少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再加双蒸馏水至刻度。
[操作]
(1)取12支清洁干燥试管,编号排列,然后分别取1g/dlNaCl溶液和蒸馏
水,按表1-3-1加入试管中。
(2)取静脉血’2m1,以双草酸盐抗凝或不用抗凝剂直接就原针头加血于不同
浓度的氯化钠试管中,每管1滴(约0.05ml),轻轻摇匀,然后置室温2小时,各管离心沉淀;观察上清液开始溶血管和无细胞的完全溶血管。 (3)如需作孵育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多取血2ml,置于另一双草酸盐抗凝
试管内,加塞后置37℃孵箱内培育24小时,取出再按上述操作程序胁定开始溶血管和完全溶血管氯化钠浓度。 (4)每次试验应同时作正常对照。 [结果观察]。
室温静置2小时,离心观察结果,从高浓度管开始逐管观察: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且管底有红细胞管,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红色、管底完全无红细胞管,为完全溶血管。 [ 参考值]
开始溶血:0.0044—0.0048(0.44—0.48%)。 完全溶血:0.0024-0.0028(0.24—0.28%)。 换算系数:=%×0.01 [临床意义]
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自身免硅性
溶血性贫血或伴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见于各种地中海贫血,包括轻型、重型及地中海贫
血、血红蛋白H病。此外,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值赂有增大的情况,如肝病等。
3.孵育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轻型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型
细胞增多症和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血。
[附注]
(1)1 g/dl氯化钠溶液配制必须准确,每次配制量不宜过大,最多一、二月
即应更换1次试剂,因水蒸发可致氯化钠浓度增加。
(2)取血时应防止红细胞破坏,取耳血要求血液流出通畅,取静脉血应注意注
射器干燥。
(3)严重贫血者(Hb<58)应加血2滴,黄疽较探者,可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
后配制5g/dl悬液后再试验。
(4)如开始和完全溶血的结果不易判断,可以离心沉淀后再进行判断。 (5)地中海贫血病入的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应进行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检
查。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3、自体溶血试验 [原理]
血液经37℃孵育,如果红细胞存在酶缺陷,使糖酵解发生障碍而导致溶血,并通过能否被葡萄糖和ATP纠正而可进一步予以分型。 [试剂]
(1)100g/L无菌葡萄糖。 (2)无菌等渗盐水。
(3)0.48/L氨水(浓氨水0.16m1加蒸馏水到100m1或用HiCN转化液。 (4)0.4mol/L ATP生理盐水溶液。 [操作]
(1)取4支小试管,每管加1g/L肝素0.02m1,8磅5分钟高压灭菌后,置50℃以下烘干。
(2)抽静脉血4m1,无菌手续按表1—3—2操作。血液加入后稍振摇混匀。
以冷藏离心后之血浆0.2ml,加0.4g/L氨水(或转化液)4.8ml作空白,540nm比色求吸光度A。
测定管溶血=A测定管×(1一红细胞压积)/(A溶血对照管×4) [结果观察]
计算各测定管的溶血率(相当于空白对照管100%的比值),其公式如下:
测定管的溶血率=测定管A×(1一红细胞压积)/溶血对照管A×4 式中分于是将测定管A值乘以血浆比值,换算成稀释到全血量时的吸光度;分母乘4是溶血对照管稀释100倍,即测定管稀释25倍的系数。若溶血明显,A值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参考值]
正常人血液在无菌条件下孵育24小时(或48小时)后,溶血率很低,一般<4.0%,加葡萄糖或ATP后,溶血率更低(<O.6%)。各类溶血性贫血。 [临床意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溶血加快,但能够被葡萄糖纠正;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自身溶血增快,其中I型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下降可被葡萄糖和ATP纠正, Ⅲ型因丙酮酸激酶缺乏,溶血不被葡萄糖纠正,但能被ATP纠正;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药物性溶血等,均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附注]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4、血清酸化溶血试验(Ham试验) [原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因其红细胞本身有缺陷,故对补体敏感性增高,在酸化的自身血清中,经37℃孵育,易破坏产生溶血。此法比较敏感,特异性也高。 [试剂]
(1)0.2mol儿盐酸(盐酸1.4m1,蒸馏水加至100m1即成,应新鲜配制)。 (2)8.5g/L儿氯化钠溶液。
(3)50%红细胞悬液制备,用10ml离心管1支,加入8.5g/L氯化钠溶液4
—5ml,再直接加入患者血液3—4滴,混匀后离心,弃去上清液。如此反复洗涤红细胞2次,配成50%红细胞悬液。
(4)抽取思考静脉血3—5ml,待其自然凝固;分离出血清。 [操作]
(1)取2支清洁干燥小试管,编号,按表1—3—4步骤进行操作。
表1-3—4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操作 加入物(ml) 患者血清 0.2mol/LHCl 第1管 O.5 0.05 第2管 0.5 0.05 0.05 8.5g/LNaCL - 50%患者红细胞 0.05 (2)轻轻混匀,加塞,置于37℃水浴中24小时。 [结果观察]
第1管溶血,第2管不溶血者为阳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某些严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附注]
(1)所用器皿必须清洁干燥,操作过程要避免发生溶血,否则可导致假阳性。 (2)血清酸化后,试管必须塞紧,否则二氧化碳逸出,可使血清酸度下降。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5、热溶血试验(定性) [原理]
患者的红细胞在自己的血清中(含补体),经37℃孵育后,由于葡萄糖分解产酸使其血清酸化,从而导致有内在缺陷的红细胞溶解,而产生溶血现象。 [操作]
取患者静脉血2ml,取下针头,缓慢将血沿管壁注入洁净的试管中,避免产生气泡,然后加塞,置于37℃孵箱中,保温24小时,到时取出离心后,观察其上清液有无产生溶血现象。 [结果观察]
观察上清液颜色,如出现溶血者为阳性。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者为阳性 [附注]
(1)注射器必须干燥,试管要清洁。整个操作过程应避免因操作引起溶血,而造成假阳性。
(2)若置于保温箱24小时血块仍未退缩,可用一小玻棒沿试管壁轻轻分离,然后离心,再观察结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6、蔗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 [原理]
由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红细胞膜有缺陷,对补体较为敏感,在小量血清存在时。因蔗糖发酵而改变了氢离子的浓度,加强了补体与红细胞膜的结合,以致红细胞膜出现小孔而发生溶血。 [试剂]
100g/L蔗糖溶液。[结果判断]上清波呈红色者为阳性(溶血),上清液无色者为阴性。 [操作]
取新鲜抗凝血(枸橼酸盐或草酸盐抗凝)0.5m1,加入4.5m1 100g/L蔗糖溶液中,混匀,置于37℃孵箱中30分钟后取出离心,观察结果。 [临床意义]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为阳性,因此它为该病的简易过筛试验。 (2)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思者也可偶有阳性。 [附注]
所用器皿应清洁干燥,以免溶血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7、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Heinz小体染色) [原理]
变性珠蛋白小体,实际上是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又称血红蛋白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由于红细胞缺乏G—6PD,使转变还原三磷嘧啶核苷酸生成减少,导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也减少,从而使能量代谢障碍而变得不稳定。将患者血液在体外孵育,使珠蛋白变性而生成Heinz小体,被碱性染料染成蓝紫色或蓝黑色小点。 [试剂]
(1)O.5%耐尔蓝乙醇溶液。
(2)10g/L结晶紫生理盐水液,即取结晶紫1.0g,NaC1 0.85g,加蒸馏水
100ml,用研钵研磨溶解后过滤配成备用。
[操作]
耐尔蓝法
(1)置0.5%耐尔蓝乙醇溶液1滴于洁净玻片上,待干。
(2)取患者血液1滴置于已干的染料玻片上,另用推玻片一角轻轻搅拌。混
匀。
(3)加薄盖玻片,静置5-8分钟。
(4)油镜镜检,可见红细胞呈黄绿色,变性珠蛋白染成蓝黑色小点,Heinz小
体呈圆形、多角形,且大小不等、数目:不一、分布不匀,直径0.3—2um;一般位于红细胞边缘。
(5)计数1000个红细胞,记下Heinz小体阳性的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报告。 结晶紫法
(1)吸取1小滴结晶紫液于洁净玻片上,加血液1滴,使其与染料混匀,覆盖
玻片,5分钟后用油镜检查。
(2)或取结晶紫盐水液0.5ml,置于小试管中加末梢血(或静脉血)3-5滴,混
匀,置37℃水浴5分钟后,取出1滴于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用油镜观察结果。
(3)计数1000个红细胞,记录Heinz小体阳性的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报告结
果。
[参考值]
正常人红细胞不含有Heinz小体,或仅偶见细小、量少的变性珠蛋白小体(为提高检出率,必要时可采用乙酰苯肼体外生成法)。 [临床意义]
增多,可见于G—6PD缺乏所致的蚕豆病、伯氨喹啉类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血红蛋白H病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8、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原理]
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使联苯胺(或邻甲苯胺)氧化,在醋酸溶液中变成绿色、黄色,紫红色。当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明显增高。 [试剂]
(1)联苯胺(或邻甲苯胺)0.1g,加冰醋酸2ml,加蒸馏水3ml,溶解后加95%
乙醇至10ml置于4℃冰箱内保存可用1-2周。
(2)取30%H2O2 0.5ml,加蒸馏水14.5ml(新鲜配制)。 (3)10%(v/v)醋酸溶液。
(4)Hb标准液,即用HiCN法精确测得Hb含量,然后配成100mg/L的Hb水溶
液.
[操作]
取大试管(容量为30—50m1)3、支,依次加入下列各液见表(1—3—5)。
表1-3-5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加入物(m1) 血浆(清) 标准液 联苯胺试剂 1%H202 1O%醋酸 U(测定管) ) S(标准管) B(空白管) 0.02(水) - 10 O.02 - 1 1 10 0.02 1 1 10 混匀37℃水浴10分钟 用波长515nm比色,以空白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游离血红蛋白(mg/L)=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100。
[参考值]
正常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00mg/L(10mg/dl)。 换算系数:mg/L=mg/d1×10 [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性贫血、PNH及输不合型的血液后均明显增高,尤其后者可高达5000mg/L以上。 [附注]
(1)本法系测定细胞溶解,抽血后分离过程应特别注意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结果
升高。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显色受温度干扰,要严格遵守测定条件,注意标准管与测定管的比色时
间。
(3)由于灵敏度较高,当肉眼见到溶血现象时,标本就应稀释,必要时同时应
作1管稀释5倍标本。
(4)因联苯胺具有毒性;测定时可用邻甲苯胶或四甲基联苯胺替代。
(5)纯品联苯胺为无色结晶,纯度不好但可提纯。联苯胺10g溶于 lmol儿
HCl 200ml中,加活性炭1—2g,用力振摇(可稍加热)后过滤,滤液一般无色,否则继续再振摇1—2分钟后,向滤液中加入浓HCl 30ml,混匀置于冰箱过夜即可见大量白色结晶析出,用滤纸过滤后,再用乙醇—乙醚等量混合液洗涤结晶数次,最后用乙醚洗2次即可。
(6)测定管为U,测定管吸光度为UA;标准管为S,标准管吸光度为SA;空白
管为B,空白管吸光度为BA,以下均同此不另说明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19、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1)试剂
1) CD4 F / CD8 P Cat NO 0747 2) CD3 F / CD16+56 P Cat NO 2076 3) CD19 P Cat NO 1285 4) 同型对照 F IgG1/IgG1 P Cat NO 1203
(2)方法
1) 取试管各加上述单抗10ul于管底 2) 加50ul EDTA K2抗凝血,混匀
3) 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4) Q-PREP仪上溶血、固定
5) FCMW仪上分析10000个以上细胞
(3)参考范围
CD3 60 — 85 %
CD4 24.5 — 48.8 % CD8 18.5 — 42.1 % NK 8.0 — 20.0 %
CD19 7.0 — 23.0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0、HLA B27 / HLA B7 测定 (1)试剂
1.HLA B27 F/ HLA B7 P Cat NO 1502 2.同型对照 IgG 2a F / PIgG1 P Cat NO 1255 (2)方法
1. 取试管各加上述单抗10ul于管底 2. 加EDTA K2抗凝血50ul,混匀 3. 室温暗放置15分钟 4. Q-PREP仪上溶血、固定 5. 用PBS洗涤细胞2次
6. 在FCM仪上数细胞10000个以上,设门在淋巴区域 7. 记录阳性百分度及相应的平均荧光强度和荧光峰值 (1) 参考范围
阴性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1、活化细胞亚群测定 (1)试剂
1.CD3 P Cat NO 1282 2.CD3 p Cat NO 0449 3.CD3 p Cat NO 0452 4.HLA - DR F Cat NO 1638 5.同型对照 F IgG1/P IgG1 Cat NO 1203
(2)方法
1)加试剂于下列各管:
CD3/HLA-DR CD3 5ul + HLA-DR 5ul CD4/HLA-DR CD4 5ul + HLA-DR 5ul CD8/HLA-DR CD8 5ul + HLA-DR 5ul 同型对照 10ul
2)加50ul ESTA K2抗凝血或其他细胞悬液2.5×105细胞,混匀 3)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4)Q-PREP仪上溶血、固定
5)FCM仪上进行分析10000个以上细胞 (3)参考范围
CD3/HLA-DR 4.1 — 17.7 CD4/HLA-DR 1.8 — 7.0 CD8/HLA-DR 1.3 — 13.4 HLA-DR 15.4 — 38.6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2、活化血小板测定 (1)试剂
1.CD62p P Cat NO 1759 2.CD63 P Cat NO 1165 3.同型对照IgG1 F/IgG1 P Cat NO 1203 (2)方法
1)固定血小板:
EDTA K2抗凝血 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取富含血小板血浆200ul加入1ml TEN缓冲液中,混匀后吸取200ul加入200ul 2%多聚甲醛中,室温暗入放置15分钟
2)各加入上述单抗10ul于试管底部
3)各加入50ul固定血小板混匀,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4)各加入1ml TEN缓冲液
5)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血小板,记录阳性百分度及平均荧光强度、荧光峰值(阴性对照控制在0.4%左右)
(3)参考范围
CD62p 0.1 – 1.41 % CD63 0.6 – 5.2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3、APO 2.7测定 (1)试剂
1)APO 2.7 P Cat No 2088 2)同型对照 IgG1 P
3)PBSF PBS内含2.5%的FCS及0.01%NaN3 (2)方法
1.取被检标本25ul或0.5*106细胞于试管底部,加100ul 100ug/ml的洋地黄(digitonin),轻轻摇匀,冰浴20分钟 2.加2ml冷的(4°C)PBSF,200g离心6分钟
3.弃去上清液,分别加入10ul的单抗和同型对照混匀,室温放置5分钟 4.加2ml的PBSF,200g离心6分钟 5.弃上层后加1ml的PBSF
6.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荧光峰值
(3)参考范围
0 — 2.49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4、CD25/CD3 测定 (1)试剂
1)D25 F Cat No 0478 2)CD3 P Cat No 128 3)同型对照 IgG 2a F / IgG1 P (2)方法
1) 取试管加下述单抗于管底:
<1> CD25 5ul / CD3 5ul <2> 对照IgG 2a F 5ul / IgG1 p 5ul
2) 加EDTA K2抗凝全血50ul或2.5×105个细胞混匀,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3) 在Q—PREP仪上溶血、固定后用PBS洗两遍
4) 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和荧
光峰值强度
(3)参考范围
CD25 0.6 — 5.1% CD25/CD3 0.4 — 2.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5、MDR(P—gP)多药耐药基因)测定 (1)试剂
1) P—gP P Cat No 2370
2)同型对照 IgG 2a P Cat No 0617 (2)方法
1)取试管加上述单抗和同型对照 10ul
2)加50ul全血或2.5×105 个细胞混匀,室温放置15分钟 3)加3ml含小牛血的PBS 1200转/分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4)在Q—PREP仪上溶血、固定
5)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和荧光峰值
(3) 参考范围
全血 5.8—22.0%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6、TdT(MRD白血病残留病灶)测定 (1)试剂
1)TdT (pool) F Cat No 1136 2)同型对照 F IgG 2a + F IgG1 (2)方法
1) 取50ul全血或5×105个细胞到测定管和对照管
2) 每管加入透膜剂 I (Intraprtp Reagent I)100ul,混匀(18OC-25OC)室温放置15分钟
3)BS4ml洗一次,(300g离心5分钟),弃上层
4)管加入透膜剂II (Intraprep Reagent II)100ul室温放置5分钟后,轻摇1-2秒钟
5)分别加10ul TdT-F 单抗和同型对照至测定管和对照管中,轻轻摇匀,室温避光放置15分钟
6)各管加入PBS 4ml 300g离心5分钟,洗一次,弃上层
7)各管加入PBS 0.5ml,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细胞,记录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和荧光峰值强度
8)必要时结合白血病的免疫标志双色分析(方法见膜/膜内同时直标法) (3)参考范围
0 — 0.86%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7、血小板糖蛋白测定
CD41 / CD61 (GPⅡb / Ⅲa复合物) CD42a / CD42b (GP Ⅰb / Ⅸ 复合物)
CD36 / TSP (GPⅣ / 凝血酶敏感蛋白) CD31 (GPⅡa) (1)试剂
1)CD41 P Cat NO 1416 2)CD61 F Cat NO 1758 3)CD42a F Cat NO 1757 4)CD42b P Cat NO 1417 5)CD31 F Cat NO 1431 6)CD36 F Cat NO 0765 7)TSP P Cat NO 1499
8)同型对照 F IgG1 / P IgG1 (CD42A为IgG 2a F对照) (2)方法
1)血小板固定:
EDTA K2 抗凝全血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取富 含血小板血浆200μl加入1ml TEN 中,吸取200μ2%多聚甲醛中,室温放置15分钟 2)加单抗于下列试管底部
<1> CD41 P / CD61 F 各加5μl <2> CD42b P / CD42a F 各加5μl <3> TSP P / CD36 F 各加5μl
<4> cd31 F 各加5μl <5> 同型对照 10μl 必要时加IgG2a f/IgG P 10μl(用于CD42a/CD42b对照) 3)各加固定血小板50μl于上述试管中,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4)加TEN缓冲液ml于上述各试管中混匀
5)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血小板,记录各自的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荧光峰值。(阴性对照 控制在0.5%左右) (3)参考范围
CD41 87.1 — 100% CD61 92.5 — 100 % CD42a 84.9 — 100% CD42b 92.0 — 100 % CD42a/CD42b 84.1— 100% CD36 73.3 — 91.3% CD41 /CD61 92.1 — 100% TSP 61.0 — 78 % CD31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8、CD23(Ige低亲和力受体)测定 (1)试剂
1)CD23 F Cat NO 0529 2)同型对照 IgG1 F (2)方法
1) 取上述单抗10μl加入试管底部
2) 加50μl全血或2.5×105/ml混匀,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3) 在Q-PREP仪上溶血、固定
4) 用PBS洗涤两次,最后加1ml PBS 上机
5) 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百分率、平均荧光强度及荧光
峰强度
6) 如需要检测T、B细胞上的CD23表达,可与CD3 PE 或CD19 PE 配色分
析
(3)参考范围
1.9 -- 4.4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29、CD95 / Fas 测定 (1)试剂
1)CD95 P Cat NO 2446 2)同型对照 IgM PE Cat NO 1269 (2)方法
1) 取试管各加上述单抗10μl于管底
2) 各加EDTA K2抗凝血50μl或2.5×105细胞, 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 3) 在Q-PREP仪上溶血、固定
4) 用PBS洗涤两次,最后加1ml PBS 上机
5) 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百分率、平均荧光强度和峰
值(设门在淋巴细胞)
6) 如需要研究多种淋巴细胞和Fas表达,可结合 F CD4或 F CD8 等双色分
析
(3)参考范围
全血 18.7 – 49.9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0、FCM试剂配制
(1) PB贮存液 (PH 7.4 0.1 mol/L) KH2PO4 2.61 g
Na2HPO4·12H2O 28.94 g H2O 1000 ml 贮存冰箱保存
(2) PBS (PH 7.4 0.01mol/L) 100ml PB贮存液 900ml 生理盐水
(3) TEN缓冲液 PH 7.4 Tris (50mmol/L) 3 g Nacl (150mmol/L) 4.5 g EDTA K2 1.21 g H2O 500ml 用1mol/LHCL调节PH (约25ml) (4) 标本抗凝剂 10% EDTA K2
(5). Q – prep 处理剂 A:
甲酸 1.2 ml H2O 1 L B:
碳酸钠 6.0 g 氯化钠 14.5 g 硫酸钠 31.5 g H2O 1 L C:
10% 多聚甲醛 上述试剂冰箱保存
(6) Digitonin (洋地黄试剂) 1)贮存液 500μl/ml
Digitonin 5 mg PBS 10 ml
微微加热至溶解,置冰箱贮存,半衰期为3个月 2)应用液 100μl/ml 用PBSF 稀释 5 倍 (7). 2.5% PBSF
PBS 96.5 ml 小牛血清规戒律 2.5 ml
1%NaN3 1.0 ml
(8). PBS – 蔗糖 (Bcl – 2用)
蔗糖 1 g PBS 99 ml 1%NaN3 1 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1、Bcl-2 测定 (1)试剂
1) Rat Bcl-2 单抗 Cat NO 2207
2)羊抗鼠 IgG(H+L)-FITC 0819
3)含 1 %蔗糖的 PBS (内含 0 . 01 % NaN3) 4)透膜试剂 Cat NO 2388
Cat NO
(2)方法
1)在测定管和对照管中加 5 - 10 * 10 5 细胞(或实体组织、骨髓细胞等到),离心,弃上层
2)各加 100ul 透膜试剂 I ,轻轻混匀,室温 18 - 25 , 15分钟 3)各加 PBS -蔗溶液 4ml , 300g 离心 5 分钟,弃上层
4)各加 100ul 透膜剂 II ,轻轻混匀,室瘟 18 - 25 , 5 分钟 5)轻轻摇匀 1 - 2 秒
6)测定管加 10ul Rat Bcl-2 单抗工作液(原液放在低温冰箱中,用时用 PBS -蔗糖 1 : 10 稀释),轻轻混匀,室温 18 - 25 , 15 分钟
7)测定管加 4ml PBS -蔗糖, 300g 离心 5 分钟,弃上层
8)各加 30ul 单抗鼠 IgG-FITC 工作液(用 PBS -蔗糖 1 : 20 稀释),室温 18 - 25 暗处放置 15 分钟
9)各加 4ml PBS- 蔗糖, 300g 离心 5 分钟,弃上层
10)加 PBS -蔗糖 600ul ,在 FCM 仪上计数 10000 个以上细胞,记录阳性百分为率及平均荧光峰值、荧光峰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2、ANNEXIN V 测定 (1) 试剂
1)ANNEXIN V F Cat NO 2375 2)10× 浓缩结合缓冲液
3)PI 冻干粉 1ml 蒸馏水复溶待用
4)羊抗鼠 IgG(H+L)-FITC Cat NO 0279 按说明书复溶,置- 30 贮存 (2)方法
1) 用冰 PBS 或培养基洗涤样本细胞, 4 , 2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 2) 弃上清,悬浮于冰的稀释结合缓冲液(用蒸馏水 1 : 10 稀释),调整
细胞浓度 10 5 - 10 6 / ml
3)取 490ml 上述细胞悬液到对照管、测定管底部,测定管加
5ul ANNEXIN V-FITC 及 5ul PI, 混匀,避光冰浴 10 分钟
4) 在 FCM 上计数 10000 个以上细胞记录 ANNEXIN + / PI + 、 ANNEXIN
+
/ PI - 细胞百分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3、P53 测定 (1)试剂
1) p53 冻干粉 Cat NO2553 1ml 蒸馏水复溶待用
2)羊抗鼠 IgG(H+L)-FITC Cat NO0279 按说明书复溶,置- 30 贮存
3)纯甲醇 - 20℃ 保存 (2)方法
1)PBS 洗涤细胞,离心后弃上清,用冰甲醇悬浮细胞(边加边摇,以免形成絮状沉淀),冰浴 5 分钟
2)2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后弃上清,另 3ml PBS / BSA / NaN3 洗涤一次
3)PBS / BSA / NaN3 调整细胞 107 / ml 4)吸 100ul 上述细胞悬液到对照管、测定管底部
5)测定管加 10ul p53 单抗,混匀,室温 15 分钟,加 3mlPBS / BSA / NaN3 洗涤一次
6)在测定管和对照管中加入羊抗鼠荧光单抗(用 PBS 1 : 20 稀释) 30ul ,室温避光 20 分钟,用 PBS / BSA / NaN3 离心 5 分钟洗涤一次后,再加 0.5 mlPBS / BSA / NaN3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4、λ链测定 (1)试剂
1)鼠抗人λ链 Cat NO 0174 蒸馏水复溶后分装,每支5ul,置-30℃贮存
2)羊抗鼠IgG(H+L)-FITC cat NO O279 按说明书复溶,置-30℃贮存
(2)方法
在测定管和对照管各加5-10*105细胞或加50ul全血
测定管加10ul鼠抗人λ链单抗(原液放在低温冰箱中,用时用PBS1:50稀释液)轻轻混匀,室温放置15分钟。加2mlPBS,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在测定管和对照管各加30ul羊抗鼠IgG-FITC工作液(用PBS1:20稀释),室温避光15分钟 在Q-PREP仪上溶血、固定、 用PBS洗涤一次,弃上清
加PBS 800 ul,在FCM仪计数10000个以上细胞,记录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峰值、荧光峰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5、CD55 测 定 (1)试剂
1)CD55 P Cat NO 2726 2)同型对照 IgG1 P (2)方法
取5 ul全血到2ml生理盐水,洗涤2次(1500转/分,离心3-5分钟)。用1ml生理盐水悬浮细胞。
分别加10ul CD55单抗和同型对照于试管。
加50 ul细胞悬液混匀,室温避光放置15分钟。 加1ml生理盐水。
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细胞记录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荧光峰值。 (3)参考范围
CD55 38.3 — 85.9%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6、血小板抗体测定(PAIgG,PAIgM,PAIgA) (1)试剂
1)鼠抗人IgG多抗 cat NO 0279 蒸馏水复溶后分装,每支50ul,置-30℃贮存
2)鼠抗人IgM多抗 cat NO 0285 同上 3)鼠抗人IgA多抗 cat NO 0278 同上
4)FITC羊抗鼠荧光单抗 cat NO 0279 按说明书复溶,置-30℃贮存
(2)方法
血小板固定: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0.4ml加1mlTEN缓冲液中。再取上述稀
释血浆0.4ml加等量2%的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5分钟。
洗涤:在已固定的血小板试管中加2mlTEN缓冲液,3000转/分,离心5分
钟,洗涤2次。弃上清液,加TEN缓冲液0.4ml。
测定:测定管中分别加入IgG、IgM、IgA单抗50ul,将固定血小板50ul分
别加入测定管和对照管。室温20分钟,用2mlTEN 3000转/分离心5分钟洗涤一次后,再加0.6mlTEN。
上机:用各自的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值在1.0左右,计数1万个血小板。 ( 3 ) 参考范围
PAIgG 6.3-20.3% PAIgM 2.6-14.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7、DNA测定 (1)试剂
1)DNA---Prep LPR PN 6607055 2)DNA---Prep stain (2)方法1 1)方法1
取试管加50ul EDTA K2 抗凝全血于管底加100ul DNA-Prep LPR,混匀几秒钟,加DNA-Prep stain 1ml,混匀室温避光15分钟,FCM仪上检测 2)方法2
<1>0.5-1.0*106/ml,细胞用70%酒精固定过夜 <2>用PBS洗涤细胞两次
<3>加1mlDNA-Prep stain,混匀 <4>室温避光放置15分钟 <5>FCN仪上检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8、干细胞CD34测定 (1)试剂
1.CD34 PE Cat NO 1871 2.同型对照 PE IgG1 (2)方法
取试管加上述单抗10ul于管底
加EDTA K2抗凝全血50ul或0.5-1.0*106个细胞 混匀
室温避光放置15分钟 PBS洗涤两次
FCM仪上计数细胞10000个以上(设门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交界区域 记录阳性百分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39、CD34+ 细胞绝对计数 1、试剂
1) StemTrol 用于CD34+ 细胞绝对计数内参照 2) CD45-FITC CatNO 0782 3) CD34-PE CatNO 1871 4) IgG1-FITC CatNO 0639 5) FlowCount荧光微球一瓶 2、方法
1) 标记3管全血表本:Tube1(Trol/45/34)加10 ul CD45-FITC、10 ul
CD34-PE ;Tube2(45/34)加10 ul CD45-FITC、10 ul CD34-PE ;Tube3(Trol/45/34)加10 ul CD45-FITC、10 ul IgG1-FITC;三管都加50 ul全血标本。然后在Tube1、Tube2中加入10 ul StemTrol。混匀后室温避光15min,Q-Prep溶血。
2) 振荡混匀FlowCount,加100 ul FlowCount到三反应管,注意不要带入
气泡,并混匀。上机前必须重复振荡混匀一次。
3) 上FCM分析,并计算各类CD34+ 细胞,包括内参照及全血标本。
4) StemTrol结果经标准化因子(100 ul/20 ul=5)校正,与StemTrol提供
的标准值比较,差异在15%以内通过。这样Tube2测得的CD34+ 细胞数为全血标本的绝对CD34+ 细胞数。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40、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1) 原理:
定量t-PA加到待测血浆中,与血浆中的PAI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的t-PA 作用于纤溶酶原(Plg),激活为纤溶酶(Plm),后者水解发色底物S2251,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它在405nm有强吸收峰。由测出剩余t-PA量,间接测出PAI活性。
PAI活性单位定义为:在25℃、20分钟内抑制1.0国际单位t-PA的PAI酶量为1.0 AU。 (2) 标本处理:
静脉采血2ml置于含200ul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的塑料管或硅化管 中,3000 rpm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置于2~8℃,可保存12小时,-20℃可保存一个月。 (3)方法:
1)
准:第一步,用1.1ml稀缓冲液溶解标准品;第二步,再稀
释100倍(取50ul,加稀缓冲液4950ul);第三步,用稀缓冲液等量稀释第二步。 2) 钟。
3)测定:
孔号 第三步标准液(ul) 稀缓冲液(ul) PAI相对活(AU/ml) 1 0 100 0.025 2 20 80 0.020 3 40 60 0.015 4 60 40 0.010 5 80 20 0.005 6 100 0 0 7测定管 释血浆制备:待测血浆50ul+稀缓冲液950ul( 稀20倍)—取
200ul+等量第二步稀释标准液——混匀(又稀2倍),25℃放置20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稀释待测血浆(ul) 发色底物(ul) 终止液( ul) 100 100 20 37℃湿盒中保温150~180分钟 以1号孔调零点,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A405值 (4)数据处理:
A405
PAI相对活性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PAI相对活性×40×1.1 [正常值] 0.35~0.8AU/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4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1) 原理:
纤溶酶原———————→纤溶酶
t-PA ↓ 水解 释放
发色底物(S2251)→ 硝基苯胺(PNA)—405nm (2) 标本处理:
2ml血置于含200ul抗凝剂(0.109 mol/L枸橼酸钠)的硅化管或塑料管中,3000rpm离心×10分钟—立即取200ul血浆+等量酸化剂—混匀—置2-8℃(保存12小时);或置-20℃保存一个月 (3)方法:
标准品的制备:t-PA标准品用2.2ml稀释缓冲液溶解,然后再稀释100倍(取50ul,加稀缓冲液4950ul)此时t-PA标准品活性为2.5×10-2IU/ml。按下表加入到平底酶标板上。(浓缓冲液,用24ml蒸馏水稀释)。
稀释血浆的制备:用缓冲液将经酸化的待测血浆再稀释15倍。(50ul酸化血浆,加700ul稀缓冲液)。
发色底物的制备:用2ml稀缓冲液将 发色底物、共价物、纤溶酶原混合溶解在一起。 孔号 1 2 3 4 5 6 测定孔 t-PA标准品0 20 40 60 80 100 (ul) 稀缓冲液(ul) 100 80 60 40 20 0 t-PA浓度0 0.005 0.010 0.015 0.020 0.025 (IU/ml) 稀释血浆(ul) 100 发色底物液(ul) 100 在37℃湿盒中保温约150-180分钟 终止液(ul) 20 以1号孔调零点,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A405值 (4)数据处理:
以A405对t-PA标准品活性作标准曲线,待测样品t-PA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乘以15,再乘以2,再乘以1.1。
A405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t-PA活性(×10-2IU/ml)
[正常值]
0. 3~0.6IU/ml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D4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测定(ELISA) (1)原理:
双抗体夹心法。抗vWF与待测血浆中vWF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形成复合物,后者与底 物作用呈现色反应。 (2)标本处理:
静脉采血2 ml置于含200 ul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的塑料试管中,3000rpm 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2~8℃,保存24小时;-20℃可保存一个月。 (3)标准制备:
1)浓稀释液用蒸馏水稀释到150ml。 2)浓稀涤液用蒸馏水稀释到500ml。 3)酶标抗体用2ml稀释应用液溶解。
4)底物配制(临用前),每瓶+5ml蒸馏水溶解——加入35ulH2O2——混匀。
5)标准血浆+2ml稀释应用液准确复溶——1:20;然取500ul用稀释应用液作5次倍比稀释各得1:40;1:80;1:160;1:320;1:0六个标准点。
(4)测定:
待测血浆1:40稀释(25ul待测血浆+975ul稀释应用液) 孔号 1 2 3 4 5 6 7 8 稀释应用液100 (ul) 标准血浆 1:20 1:40 1:80 1:160 1:320 1:0 (ul) 100 待测稀释血浆 100 (ul) 37℃孵育90分钟 洗涤三次,甩干 酶标抗体 100 (ul) 37℃孵育60分钟 洗涤三次,甩干 底物液(ul) 终止液(ul) 100 37℃ 15~20分钟 50 A492比色、1号空白调零。 [正常值] 60~150%
精彩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