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河南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来源:化拓教育网
河南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伏雄;门道改;秦臻;王红莲;左家;伏寒江;韩娟;文双辉

【摘 要】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eology feature of Lujiaping silver - gold polymetallic deposits, we conclude this deposit is a temperature orogenic silver polymetallic deposit, comparing with the silver polymetallic deposit fluid inclusions and mineralization model of Yindonggou which next to Lujiaping. So far,In this region, We are not only expected to delineatethe geochemical anomalies,but also in order to find three industrial value silver - gold ore bodies and good status which is good for local exploration. A lot of join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dicate that it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ep mining and surrounding prospecting.%通过对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参照相邻的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模式,确认此矿床为中温造山型银多金属矿床.迄今为止,区内已圈出有望的物化探异常多处,有工业价值的银多金矿体3个,局部进行的民采现状良好.众多勘查和研究成果表明,矿区深部及其周边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2011(002)005 【总页数】8页(P536-543)

【关键词】银金多金属矿床;找矿潜力;造山型中温热液矿;河南;芦家坪 【作 者】伏雄;门道改;秦臻;王红莲;左家;伏寒江;韩娟;文双辉

【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618.51;P618.52 0 引言

芦家坪银铅多金属矿床位于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境内,东侧为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矿区地理坐标:东经 111°50'00″~ 111°52'00″,北纬 33°27'30″—33°29'00″,勘查面积8.59 km2。该矿床发现于 1956年,1998—2004年,河南省有色地质三队在区内先后通过预查、普查,圈出银、金多金属矿化带3条,圈定具有工业价值的银金多金属矿体3个,探获[(111b)+(333)+(334)?]类资源储量[1]矿石量1154943 t,金属量 Ag 366.1 t,伴生 Au 2422.4 kg、Pb 63700.2 t,Zn 28700.2 t,矿床平均品位 Ag 316.99 ×10-6、Au 2.10 ×10-6、Pb 5.52%、Zn 2.49%。矿床规模为小型。作者通过对区内以往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参考前人对相邻的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认为芦家坪矿床属于造山型中温热液矿床,矿区的深部及外围具存在着较大的找矿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

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北坡的二郎坪地体之内(图1A)。地体呈狭长的条

带状沿北西西向展布,由二郎坪群变质地层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类组成,南边以朱—夏断裂为界,北边界则以瓦穴子断裂为界。该群形成于1000 Ma~450 Ma期间,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的变质火山—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分为二进沟组、大庙组、火神庙组、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分别为紧邻朱夏断裂和瓦穴子断裂的沉积岩系,其余3个组则为盆地中心发育的火山岩系。其中,火神庙组及小寨组为夏馆银金铅矿田的主要赋矿地层。 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南部的朱—夏断裂和北部的瓦穴子断裂(图1B),二者均呈北西西向展布,为区内的导矿构造。

区域岩浆活动强烈、频繁,主要的岩浆岩分布于夏馆银金铅矿田北部的松垛隐伏花岗岩体(γ5)、南部的茶庵岩体、东部的牧虎顶杂岩体(为主)及燕山晚期的二郎坪岩体()。

①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省内乡县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2005,04. 2 矿区地质特征

图1 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区区域地质图1—秦岭群;2—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3—含碳质绢云石英片岩;4—二郎坪群;5—加里东期花岗岩;6—宽坪群;7—海西期花岗岩;8—断裂;9—三叠系;10—燕山期花岗岩;11—矿床(点)或矿脉

芦家坪银矿区位于秦岭褶皱带二郎坪地体东段,成矿区划属朱—夏断裂带北侧的祁子堂—夏馆—板厂—官坡Au-Ag-Cu-Hg-Sb成矿带。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Pz1h)及下伏小寨组(Pz1x),二者以断层接触。前者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北部,岩性为变细碧岩(Mβ1)、含角砾变细碧岩(Mβ2Y)、变细碧凝灰岩(Mβ3)及含碳质绢云母石英片岩(Sb)等,为矿区的主体地层,而后者则发育于工作区南西角,岩性为二云石英片岩(Sbc)。

2.2 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发育一些小型褶曲和小揉皱。

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规模较大的有F1、F2、F3等3条。这些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为容矿构造,分别控制着Ⅰ、Ⅱ、Ⅲ号银、金矿化带及其矿(化)体的产出。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海西期花岗岩及时代不明变辉长岩,前者呈不规则状发育于矿区西南角二郎坪群小寨组二云石英片岩中,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后者呈脉状、不规则的条带状、透镜状呈北北西—南东东向断续分布于矿区的中部。民采坑道中可见到矿体切穿变辉长岩脉的现象,说明成矿在变辉长岩脉形成之后。 另外,区内零星发育有时代不明的花岗岩脉和细晶花岗岩脉,二者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硅化,石英呈团块状、细脉状展布。 矿区地质特征详见图2。

图2 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区地质简图1—断裂及编号;2—矿化带及编号;3—矿体及编号;4—矿化体及编号;5—地层产状;6—地质界线;7—第四系;8—含角砾变细碧岩;9—小寨组二云石英片岩;10—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变细碧岩;11—变细碧凝灰岩;12—梅西期黑云母花岗岩;13—花岗岩脉;14—细晶花岗岩脉;15—变辉长岩 3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经1∶10000激电扫面,圈出异常带W1、W2等2个,局部异常11个,编号为D1-D11。W1异常带由 D1、D2、D3、D4等 4 个局部异常构成,W2异常带由D5、D6、D7等3个局部异常构成。二异常带内分别发育有银金多金属矿化体及矿体各1个,显示出较大的找矿潜力。D8、D9、D10、D10等 4 个局部异常,零星分布,异常内有较强的黄铁矿化、硅化及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亦为重要的异常。矿区主要异常特征见图3及表1。 4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次生晕异常两个,编号分别为TH1、TH2。异常特征叙述于下:

表1 芦家坪矿区主要激电异常特征一览表

(1)TH1异常:分布于芦家坪—油葫芦沟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异常长大于2500 m,宽大于850 m。异常元素组合为Ag1.88-Au1.30-Cu0.47-Zn0.56-Pb0.24,元素套合较好。Pb、Ag、Au 衬度高,Ag、Zn、Pb、Au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内银金矿化蚀变明显,经地表槽探及民采坑道等工程验证,异常内发现银金多金属矿化体及矿体各一个。(2)TH2异常:分布于芦家坪矿区半截洼。呈北东向展布的带状,异常向北东未封闭,长大于1800 m,宽大于300 m。异常元素组合为Ag1.08-Cu0.48-Au0.27-Zn0.22-Pb0.05,各元素套合较好。Au、Ag衬度高,Au、Ag浓集中心明显。经工程揭露和验证,发现银金多金属矿体2个。 图3 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区物化探异常综合图1—矿化带及编号;2—矿体及编号;3—矿化体及编号;4—次生晕异常编号;5—金异常3×10-6;6—银异常0.15×10-6;7—铜异常60×10-6;8—铅异常60×10-6;9—锌异常120×10-6;10—激电异常带编号;11—激电局部异常编号;12—激电异常等值线 区内沟系次生晕异常特征见图3及表2。 5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体地质特征

芦家坪矿区有银金多金属矿化带3个,编号分别为Ⅰ、Ⅱ、Ⅲ。经1∶50000地形地质测量及槽探、坑探工程揭露控制和取样分析,进一步圈出银金多金属矿(化)体共4个。其中:Ⅰ号矿化带内圈出矿化体1个,编号为Y1-1;Ⅱ号矿化带含矿体1个,编号分别为Y2-1;Ⅲ号矿化带含矿体2个,编号分别为 Y3-1、Y3-2;。其中,Y2-1,Y2-2为主矿体,矿化带及矿(化)体特征叙述如下:

Ⅰ号矿化带:呈北东向展布于咀上—北坡一带,严格受F1断裂的控制,产状与断裂

产状一致。带内岩石破碎强烈,角砾状构造发育,目前圈出银金多金属矿化体一个,编号为Y1-1。

Y1-1矿化体:呈脉状展布于咀上—北坡,严格受F1断裂构造的控制,总体产状 305°∠28°-35°,地表工程控制长 750.00 m,赋存标高 750.00~[1100.00 m,]厚0.40~0.50m,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矿石品位Ag 1.6×10-6~86.9×10-6,Au 0.13 ×10-6~0.86 ×10-6、Pb 0.01% ~2.10%,Zn 0.010% ~0.13%。

表2 芦家坪矿区沟系次生晕异常特征一览表

Ⅱ号矿化带:平行Ⅰ号矿化带产出于芦家坪—油葫芦沟一带,矿化岩石为火神庙组细碧岩及细碧凝灰岩,严格受F2断裂的控制,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带内岩石挤压破碎明显,角砾状构造发育,并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矿化,目前已圈出银金多金属矿体1个,编号为Y2-1。

Y2-1矿体:为一银金多金属矿体,呈薄脉状产于芦家坪—油葫芦沟的南段,赋矿岩石主要为火神庙组变细碧岩及变细碧凝灰岩,严格受F2断裂构造的控制,总体产状 310°∠34°~39°。地表出露长[1532.00]m,赋存标高 780.00~1030.00 m,厚 0.32 m~1.26 m,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厚度较为稳定。矿石品位Ag 53.9×10-6~1775.5×10-6,Au 1.00 ×10-6~30.11 ×10-6,Pb 0.26% ~13.54%,Zn 0.28%-5.13%。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矿体内部无夹石,无分枝复合现象,连续性较好。

Ⅲ号矿化带:沿北东向产于半截洼火神庙组细碧岩及细碧凝灰岩中,严格受F3断裂的控制,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带内岩石破碎强烈,角砾状构造发育,内含Y3-1、Y3-2银金多金属矿体两个。

Y3-1矿体:呈脉状产于半截洼变细碧岩及变细碧凝灰岩中,严格受F3断裂构造的控制,产状270~310°∠27°,长 440.00 m,赋存标高 923.00 ~975.00 m,厚

0.22~0.82 m。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厚度较为稳定。矿石品位Ag(59.9~996.6)×10-6,Au(0.20 ~ 30.11)× 10-6,Pb 0.10% ~2.06%,Zn 0.13% ~.46%.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矿体内部无夹石,无分枝复合现象,连续性较好。

Y3-2矿体:呈脉状产于半截洼变细碧岩及变细碧凝灰岩中,严格受F2断裂构造的控制,总体产状280°∠30°,长 410.00 m,赋存标高 900.00 ~1184.00 m,厚0.37~1.13 m,平均厚0.40 m,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厚度较为稳定。矿石品位Ag(44.9~260.6)×10-6,Au(0.20~12.02)×10-6,Pb 0.06% ~0.82%,Zn 0.06% ~0.51%。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矿体内部无夹石,无分枝复合现象,连续性较好。

矿(化)体特征详见表3。①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省内乡县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2005,04. 5.2 矿石质量 5.2.1 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较为简单,已查明的矿石矿物主要有银金矿、辉银矿、自然金、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及少量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两组:

(1)黄铁矿—金、银金矿—黄铜矿、黄铁矿;(2)黄铁矿—金、银金矿—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 5.2.2 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如早阶段毒砂、黄铁矿、晩阶段石英、方解石等),碎裂结构(如早阶段黄铁矿、石英等),核幔结构(如早阶段石英边缘细粒化),波状消光结构(仅见于早阶段石英中),交代溶蚀结构(如方铅矿—闪锌矿交代

早阶段黄铁矿),他形充填结构(中阶段硫化物),固溶体分离结构(如中阶段闪锌矿中的黄铜矿或银黝铜矿),放射状结构(主要见于晚阶段绿泥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浸染状、团块状、角砾状、星点状、梳状等。角砾状构造主要见于蚀变围岩和早阶段石英脉,梳状结构主要见于晚阶段石英—碳酸盐细脉。 表3 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区矿体特征—览表 5.2.3 矿石类型

矿石按自然类型可划分为银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两类。硫化物型可进一步分为:(1)浸染状矿石,即银金多金属硫化物浸染状分布于石英脉中;(2)块状矿石,即银金多金属硫化物与石英构成致密块状或条带状矿石,硫化物结晶较粗;(3)角砾状矿石,硫化物呈星点状、细脉状充填胶结石英脉角砾或角砾内部的裂隙,有时角砾的可拼性强,说明石英脉形成后曾发生脆性变形。蚀变岩型可进一步分为:(1)浸染状矿石,即银金多金属硫化物以浸染状分布于蚀变破碎的围岩;(2)块状矿石,成矿流体充分交代破碎的围岩,形成致密块状的石英—硫化物组合;(3)角砾状或网脉状矿石,含银金多金属硫化物呈星点状、网脉状充填胶结破碎蚀变岩,角砾轮廓清楚,硫化物主要沿裂隙发育,基质中硫化物较多。 5.2.4 成矿阶段划分和围岩蚀变

根据前述矿的共生组合及其生成顺序、矿石结构构造和脉体之间的切割关系等,将流体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1]。早阶段形成含少量黄铁矿,毒砂等金属矿物的粗粒乳白色石英脉,石英脉遭受明显的变形破碎;石英多定向排列或被压扁拉长,边缘细粒化并动态重结晶,常被绢云母交代,中心发育裂隙并波状或不均匀消光,形成核幔结构;原本自形的黄铁矿晶体破碎、角砾化,并常被后期的硫化物交代充填。中阶段发育细粒他形的多金属硫化物网脉,它们往往沿石英脉内部的裂隙或节理贯入,偶见共轭节理的轮廓,指示石英脉形成后遭受了剪切变形;局部张剪部位,多金属硫化物形成团块状集合体,粒度变粗,并伴随具有梳状构造的

细粒自形石英集合体,硫化物中可见固溶体分离结构;中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网脉,没有显示应力变形,表明其后没有遭受挤压或压剪作用。晚阶段发育石英—碳酸盐细脉,脉体厚0.1~30 mm,可沿裂隙切穿石英脉及其两侧的蚀变岩,细脉中心多为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两侧多为石英,具有梳状构造,指示脉体矿物从脉壁向中心生长,裂隙属于张性或张剪性质。上述表明,流体成矿过程伴随于由挤压经剪切向伸展转变的构造变形环境或稍后。

含银、金、铅、锌的矿物主要见于中阶段网脉,在早、晚阶段的矿物组合中少见,表明成矿元素主要在中阶段沉淀富集,与造山型金/银矿床的矿化特点[1-4]一致。伴随3阶段流体成矿过程,赋矿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蚀变,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黄铁绢云岩化、绢云母化、多金属矿化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黏土化等。

硅化较为广泛,3个阶段均有发育,早阶段以面型渗透式为主,形成交代石英岩或(黄铁矿)绢云岩,伴随石英碳酸盐脉发生。中阶段的特征则介于早、晚阶段之间,主要表现为细粒石英集合体交代早阶段或成矿前的矿物或岩石。硅化常与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伴随。

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在3个阶段均可见到,但绢云母化主要见于早阶段,中阶段较弱,绿泥石化主要见于晚阶段和早阶段的远矿蚀变岩,碳酸盐化则主要见于晚阶段和早阶段的远矿围岩中。黄铁矿化主要发生在早阶段,与硅化和绢云母一起形成黄铁绢云岩,而多金属硫化物则主要发生在中阶段。黏土化发生在远矿蚀变岩中或成矿后。

特别要说明的是,矿区绿泥石化较为强烈,尤其当赋矿围岩为二郎坪群变质火山岩时。绿泥石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单光下呈浅绿—翠绿色,正交光下靓蓝色,成面状、片状分布,定向性不明显,与石英、绢云母共生,伴少量黄铁矿;另一种呈脉状分布,与方解石、硫化物构成细脉,沿着裂隙分布,粒度较大,为晚阶段产物,单偏

光下近于无色,正交光下纤状消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两种绿泥石的化学成分非常相近[5] 5.2.5 银赋存状态

除少量呈类质同像存在于金属矿物中外,银主要以银矿物存在。最重要的银矿物是银黝铜矿和辉银矿,次为自然银和硫锑矿,常见于方铅矿、黄铜矿边部或方铅矿与闪锌矿的接触部位。

银黝铜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乳滴状和细脉状分布在方铅矿、闪锌矿边部,有时与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互相包裹,属同时沉淀形成;粒度一般小于100 μm,银含量变化大;经氧化后,常形成硫铜银矿、硫锑银矿、硫锑铜银矿、辉银矿和辉铜矿等矿物。辉银矿常呈胶状、皮壳状,分布在方铅矿或黄铜矿边部,多属风化过程形成;由于黄铜矿氧化时析出铜,故辉银矿的Cu含量较高。

银元素与铅元素相关性强,银富集程度与方铅矿含量正相关;在矿石类型上,方铅矿—闪锌矿型矿石的银矿化好,黄铁矿型矿石的银矿化差。 6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1 控矿因素 (1)岩浆条件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十分发育,和区内银金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一为区内矿床形成提供了热动力和热流体,以促使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成矿;二为花岗岩形成后,在后期断裂构造的作用下,为地壳深部的成矿物质迁移提供通道。 (2)构造条件

1)发育于矿区南侧的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2)区内北东向及近南北分布的断裂破碎带为矿质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6.2 矿床成因探讨

6.2.1 流体气相成分与矿床成因

矿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成分测定结果[6]显示,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含量分别为75.415%~86.008 mol%和12.829% ~22.172 mol%,其余为少量的 CH4(<0.532 mol%)、C2H6(0.179% ~0.604 mol%)、N2(0.871% ~1.223 mol%)、H2S(0.002% ~0.012 mol%)、Ar(<0.106 mol%)等。

在各类金矿系统中,造山型金矿流体系统的(CO2+CH4)最高,达 5% ~30 mol%(Kerrich et al,2000;陈衍景,2006,2007)。而银洞沟银矿床流体包裹体中,仅CO2含量即达12.829% ~22.172 mol%,应属典型造山型矿床成矿流体系统。

6.2.2 流体液相成分及其成因意义

在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和K+为主,含量分别为 4.758×10-6~18.665×10-6和0.661×10-6~6.345×10-6,其次为 Ca2+离子(0.460×10-6~3.377×10-6)和Mg2+(0.063×10-6~0.111×10-6)。阴离子以Cl-离子为主,含量为 2.553×10-6~19.274×10-6,次为 SO2-4(1.043×10-6~7.125×10-6)和 F-离子(0.119×10-6~1.376×10-6)。流体中Na+/K+比值为2.3~16.4,Cl-/F-比值大于8,因此,成矿流体在成分上总体属于Na-Cl型。实验研究结果(曾贻善,1993)表明,Cl-易与Ag等成矿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有利于流体萃取、富集成矿。

6.2.3 包裹体热力学特征

包裹体冷热台研究结果[7]显示,成矿均一温度大致集中在3个区间:370℃ ~350℃,330℃ ~310℃和290℃~270℃。同时测得3个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 ~110℃,明显低于成矿期。因此,属于中温热液矿床。和3个阶段的成矿过程的特征基本一致。 6.2.4 成矿模式

相关碳氢同位素研究证明成矿流体从早到晚由变质热液演化为大气降水热液,而且碳酸盐地层是流体来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富含碳酸盐地层的秦岭群雁岭沟组是有利的成矿流体来源。结合芦家坪矿床的流体成矿特征、矿区地质特征分布情况,成矿年龄的测定结果以及北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建立芦家坪矿床流体—构造成矿模式如下:

古秦岭洋在三叠纪彻底闭合,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全面碰撞,碰撞带岩石圈强烈破裂、拆离、堆叠、缩短、增厚,表现为一系列不同尺度、样式和深度的陆内俯冲或A型俯冲,其中,秦岭群(含雁岭沟组大理岩)沿朱—夏断裂向北A型俯冲到二郎坪地体之下[8](图4),在二郎坪地体之下发生变质脱水而形成富CO2的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流体向上运移并贯入二郎坪地体内部的高角度断层,经水岩反应造成围岩蚀变和石英脉形成,此即早阶段矿化;在空间上,随距离朱—夏断裂变远,向北依次发育夏馆银金铅矿田(银洞沟、土木崖、木家垭、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伴生银铅锌的许瑶沟金矿)、松垛隐伏花岗岩、栾川斑岩钼矿田。

在陆陆碰撞挤压达高峰之后,造山带缩短、增厚也达到高峰,造山带开始因减压和弹性回跳而伸展,重力负异常使造山带浅部继续均衡隆升,岩石圈根部榴辉岩因密度大而向软流圈拆沉,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而上涌底侵于莫霍面等构造薄弱带,导致造山带垮塌和构造转变,发生以剪切或张剪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区域挤压应力减弱或圈闭层减薄、破裂使流体迅速沸腾,并贯入以剪切节理为主的裂隙系统,与浅层流体系统快速混合,导致中阶段大量细粒他形多金属硫化物网脉发育,成矿物质快速沉淀[9-12],此为关键的中阶段矿化。

流体系统一旦沸腾,流体沸腾爆破导致裂隙系统与地壳裂隙系统贯通,流体压力系统即由静岩压力转变静水压力,可迅速与浅源大气降水热液系统彻底混合,并逐渐以后者为主;同时,造山带伸展垮塌和流体系统沸腾使造山带储集的热量迅速散失,区域热异常消失,驱动流体活动的能量逐渐减弱,如此,晚阶段流体作用总体在静

水压力偏低,形成石英—碳酸盐网脉,对矿床形成贡献微弱,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只有水溶液包裹体。

蚀变岩中绢云母40Ar/39Ar测定表明,流体成矿作用始于225.7 Ma,中阶段矿化可能发生在161 Ma,整个流体成矿过程结束于85.6 Ma之前[5]。芦家坪矿床成矿模式见图4。

综上所述,芦家坪矿床为造山型中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 图4 芦家坪矿床流体—构造成矿模式图 6.3 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区内呈北东向及近南北分布的断裂为宏观找矿标志;

(2)蚀变与矿化标志:黄铁绢英岩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为该区找矿直接标志,尤其是寻找富矿的重要标志;

(3)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标志:次生晕异常中Ag、Au、Pb、Zn等成矿元素组合好,浓集中心明显的地段,以及物探激电异常在矿体倾向上呈条带状或扁平椭圆状显示时,是寻找矿床和深部矿体富集地段的重要间接标志。 7 找矿潜力分析

(1)该银金多金属矿床所处的成矿集中区具有多元地壳结构,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伴有多期次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并相互叠加与偶合,构成银金矿中区矿源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三位一体的良好成矿地质环境。区内发育的物、化探异常及分布其中的银金矿(化)体无不说明矿区找矿潜力的存在;

(2)Ⅱ、Ⅲ号矿化带内地表槽探工程、民采坑道揭露和取样分析结果联合显示,自上而下,银金矿体厚度、品位分别呈现出增大和变富的趋势(民采硐样品最高品位:Ag 1775.5 ×10-6,Au 30.11 ×10-6)。因此,通过开展钻探等深部地质工作,有望找到银金富矿地段,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区内矿业开发和振兴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3)Ⅰ号矿化带内银金多金属矿化和围岩蚀变普遍,并已圈出矿化体1个,通过施工坑道等中深部工作的开展,有望发现新的银金矿体;

(4)矿区外围地质调查工作表明,多处发育有构造蚀变带,带内硅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较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符光宏.河南省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Pirajno F,Bagas L.Gold and silver metallogeny of the South China Fold Belt:a consequence of multiple mineralizing events[J].Ore Geol Rev,2002,20:109-128. [3]Goldfarb R J,Groves D I,Cardoll S.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 time:a global synthesis[J].Ore Geol Rev,2001,18:1-75.

[4]Kerrich R,Goldfarb R,Groves D.The characteristics,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J].Sci China Ser D,2000,43(supp):1-68.

[5]Sillitoe R H.Gold deposits in western Pacific island arcs:the magmatic connection[J].Economic Geology Mouopraph 6,19,274-291.

[6]张 静,祁,仇建军,等.河南省内乡银洞沟银矿矿床流体成分研究[J].岩石学报,2007,23(9):2217-2226.

[7]张 静,陈衍景,李国平,等.河南内乡银洞沟银矿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类型[J].矿物岩石,2004,24(3):55-.

[8]杨 永,陈华勇,王耀光.银洞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C]//第七届全国矿床会议,2002. [9]张 静,燕光谱,叶 霖,等.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床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5,(05).

[10]曾贻善.热水溶液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1]涂光炽,李朝阳.浅论比较矿床学[J].地球化学,2006,(1).

[12]祁,陈衍景,倪 勇,等.河南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J]岩石学报,2007,(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