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篇一:古诗-所见】

教案 (总第 课时)

【篇二:古诗所见教案设计】

《所见》教案设计 内容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学情分析:

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在这首古诗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正确识记生字 2、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清代大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袁枚(课件展示图片)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随即课件展示画面:牧童骑黄牛的情景、大树上的蝉、还有蓝天、青山、绿水、红花、青草等)。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猜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学生活动、回答,老师及时评价)

师:同学们想象力丰富、而且说得也很好,语言表达力都很强,大诗人袁枚和同

学们一样看到了这些情景,并且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叫《所见》。(课件出示课题:《所见》) 生:齐读读题。

师:你知道题目《所见》的意思吗?

生: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二、初读诗歌,识记生字: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那就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古诗及插图),请同学们听一听(课件mp3) 生:看插图、听mp3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假如是你,你想不想唱歌?唱什么样的歌? 生:想啊!《快乐的小牧童》、《春天在哪里呀》。

师:你会唱吗?(鼓励学生唱起来) 生:唱??

师:唱的好不好? ??哎呀,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同学们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不会读的,意思不懂的可要向老朋友——字典请教呀!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了解学习情况。课件展示“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了解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机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 蝉:(引导: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听蝉声, —— 课件展示 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课件展示)

牧:(引导: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引导:你捕捉过小动物吗?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

师:现在,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自由读,齐读古诗。 生:自由朗读古诗??师指导学生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师:指导书写生字。 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樾”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查字典,振——振动 樾——树荫

师:“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生: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 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快乐、悠闲。

师:你们也都成了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生:??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 “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出示第二句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齐读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 生:??

师:“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 生: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师: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生:“闭口”

师:在这里是指什么意思? 生:停止唱歌的意思。

师:除了“闭口”,还有什么做法呢? 生:“立”

师:“立”指什么意思?

生: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师:补充说明,“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读诗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几个问题。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 生:听到了蝉叫声 师: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师:他想干什么啊?

生: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真聪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是的,你说的很对,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

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黑板上“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如踩牛背、爬树等(寓教于乐)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记住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就应该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师:有请哪位同学愿意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背诵? 生:??

师:哎呀,表演的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集体做动作自由表演背诵。 生:??

四、渗透德育,激发诗情

师:同学们,捉到蝉了要好好爱护他呀!今天看来,我们要不要随便捉小动物啊?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设计意图:教育孩子要爱护小动物。】 师:你们有过保护动物的经历吗? 生:??

师:你们真懂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古诗《小儿垂钓》——动画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古诗的兴趣。】 师:小结:学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生:??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所见牧童 乐 清.袁枚

黄牛 林子 蝉 捕 教学随想: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好像就在他们身边。这堂课应做到:第一,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第三,不要忘记对学生们的及时评价,鼓励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

【篇三: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 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

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