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6期 2007年l2月 赣南医学院学报 l2.27 O.6 DEC.2oo7 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4例临床分析 黄 海 (赣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献标识码:B 赣州341000) 文章编号:1001—5779(2007)06—0949-01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在鼻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医 良,加上鼻腔在潮湿、温暖的环境及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形成 师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及cT普遍应用,鼻窦真菌病有逐 年增多之趋。现就我科自1999—2005年间用鼻窦内窥镜治 疗真菌性鼻窦炎34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22—70 岁,平均37岁,病程17个月至6年。其中单纯真菌性上颌 窦炎19例,真菌性上颌窦炎合并筛窦炎l1例,真菌性蝶窦 炎4例,均为单侧发病。 1.2临床表现及体征21例鼻塞,23例涕血或回吸涕血, 10例流脓涕(其中8例呈污秽样)。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可 伴有糖尿病2例,眼眶痛疼视力下降2例;局部检查,眼睑水 肿,眼球轻度外突4例,鼻中隔明显偏曲l1例,下鼻甲肥大4 例,鼻腔外壁内移10例,中鼻甲水肿16例,中鼻道脓性分泌 物10例,中鼻道息肉样物14例,褐色样物8例。3例有鼻息 肉及鼻窦炎手术史。 1.3辅助检查CT检查;30例可见上颌窦不均匀软组织块 状影,受累鼻窦腔内高密度影,部分可见团块或线样钙化影。 窦壁破坏12例,眼眶部分破坏4例。病理学检查:34例均见 真菌菌丝,部分病例可见孢子。10例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4治疗方法34例全部在局麻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 术。在鼻内镜下先行中鼻道息肉或肉芽清理,切除钩突,扩 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吸尽窦腔内分泌物,取出坏死、钙化组 织。l1例伴有筛窦病变者同时开筛窦,自前向后清理病灶。 4例单纯蝶窦病变者,于后鼻孔缘上方15ram近鼻中隔后缘 上方,打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将病变组织清除,建立通畅 引流。术中以3%H 0 冲洗窦腔,并填以凡士林纱条。所有 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真菌药物。手术证实全部病人病 变鼻窦均有灰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于酪样坏死物,部分病 例窦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厚或息肉样变或骨质破 坏。 所有病例术后第2天抽除鼻腔内纱条。从第3天开始 定期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肉芽、水肿组织,解除术腔粘 连,保持鼻腔的通气引流。并用3%H 0 冲洗窦腔。 2结果 术后全部病人自觉症状缓解或消失。在鼻内镜下随访2 ~3个月,术腔完全上皮化,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 通畅。随访6个月一2年,仅2例复发,再次行手术清理病变 组织并3%H:0 冲洗术腔,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其余32例 未见复发。无1例并发症发生。有效率94.1%(32/34)。 3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 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 疗期问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真菌的大量生长导致病变。 而本组34例病人均无上述各种因素,因此,主要原因应从局 部因素上考虑。34例中有23例伴有不程度和不同位置的解 剖异常和病理改变。鼻腔、鼻窦引流阻塞导致鼻窦通气不 了真菌容易生长的环境。本组有慢性鼻窦炎病史1年以上 者10例,占29.4%。各类真菌所致的鼻窦炎以曲霉菌最多。 本组34例均为曲霉菌感染。 本病在I临床上一般分为非侵袭型和侵袭型两型,近年来 根据其临床特征将其分为5型,即急性暴发性侵袭型,慢性 侵袭型、真菌球,腐生性真菌侵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 床上以非侵袭型多见…,本组中即有30例,其临床特点为单 侧发病,涕血或排出干酪样物,CT示窦内高密度影,不均匀, 有斑块钙化灶,须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相区别。侵袭型较少 见,本组3例,临床上除了非侵袭型特征外,尚可有头痛、面 麻、中鼻道饱满及息肉生长,窦壁骨质破坏。CT值高达120 —280Hu,须与鼻窦恶性肿瘤相区别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 炎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组7例属此型。覃刚等 提出其诊 断标准为:(1)由病史、抗原皮试或者血清学检查评实为I型 变应反应;(2)具有变应性黏蛋白;(3)分泌物或鼻窦内容物 真菌染色或培养阳性;(4)具有典型的CT或MRI影像学表 现;(5)排除其他病原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3)。本组7例按 上述标准可初步定为此型,治疗结果评实,其分型基本正确。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 团块等内容物,并保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气从而完全 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 。鼻内镜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 CMdweH—Luc手术。鼻内镜集诊断性技术和治疗性手术融 为一体,缩短了诊断治疗周期,提高了诊治水平,又由于手术 是鼻内径路,所以能减少病人的侵袭性操作,并发症相应减 少,可以周期行鼻腔的其他手术。此外,内镜术后随访方便 快捷,对复发病例还可再次行内镜下清除病变。术后适时地 用内镜清理术腔内伪膜、痂皮、新生肉芽,分离粘连带,确保 窦腔开放,通畅换气,能促使疾病早日痊愈,巩固疗效,提高 手术质量。定期用3%H O 冲洗窦腔改变真菌生长环境,有 助于炎症消退和黏膜愈合,防止复发,若操作不熟练,病变范 围广,则容易因病灶清除不彻底,真菌残留而导致复发。本 组有2例因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清理,因此长期内镜随访很重 要,尽管如此,对严重的上颌窦真菌病,仍需行CMdweH—Luc 手术。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没有必要用药物治疗,因其确 效尚未证实,又因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甚至比鼻窦炎 本身更严重。本组病例也没有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仅用 3%H O 冲洗术腔。 参考文献: [1] 李永奇,李源.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 -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3):162~166,189. f2] 张书文,张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78~780. f3] 覃刚,余玲.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进展[J].国外 医学・耳鼻咽喉分册,200,24(2):82~85. [4] 张艳红,杨新明.鼻腔鼻窦真菌感染46例报道[J].中 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0,6(1):48~49. (收稿日期:2007—07—02) .—-——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