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字有关的历史
1.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2.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
1
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3)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
2
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3
汉字的典故
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
4
年代初期,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5
关于汉字的故事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只能结绳记事,既麻烦,还不能记载复杂点的事。那时,伏羲的大臣史官仓颉就常常琢磨着,要找出一套好的记事的方法。仓颉,姓侯冈,名颉,因是陈他人,所以后人称其为仓颉。异人有异相。据《历代神仙通鉴》说,仓颉长相是面似龙颜,嘴爱大大地张着,四只眼闪着电光。仓颉从小爱画画,还养了一头灵龟随身带着,常望着龟背上的纹路发呆。
那天,仓颉来到今洛宁县兴华乡的阳峪河畔,见风和日丽,就坐在沙滩上歇脚。他随手掏出怀揣的灵龟,放龟在沙滩上爬行钻窝。龟行过去,沙滩上流下些横痛和线窝,与河边群鸟踏下的爪迹混在一起。仓颉看看龟纹鸟迹,心里猛地受到了震动。他步上河边的一座高台,让顺河风吹凉客头,拧眉琢磨起来。他忽然想道,这龟纹鸟迹,一画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不比结绳复杂得多了吗?于是坐下拿细树枝在地上画呀画呀,配合出了现今的文字。 仓颉发明的文字在百姓中推广开后,人们记事达意不再困难了。为纪念这件了不起的发明,就把河边的台子称为“仓颉造字台”。
6
“金”字的故事
今天人们一提到“金”这个字,很自然就会想到这是指一种极贵重的金属——黄金。但实际上,“金”字的本义却并不是指黄金。到底“金”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金”字。
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在那个时期,由于冶铁技术尚未发明,人们使用的器具都是青铜制品,所以这一时期的“金”其实指的就是青铜这种金属。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正处于青铜器时代,这个时期,人们把一些颂扬祖先及王侯功绩的文字刻在青铜制成的钟鼎上。由于这些文字是刻在青铜这些金属制品上,所以这种文字便被称为“金文”。“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在中国兴起的又一种汉字字形,但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我们今天说到的汉字“金”最早就是出现在“金文”中的。
在中国,有五色金之说。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金,五色金也。”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其实是金属的总称。而所谓“五色金 ”指金、银、铅、锡、铜、铁等金属。在古代,人们称“银”为白金,“铅、锡”为青金,“铜”为赤金,“铁”为黑金,而这些金属中最贵重的“金”自然就是黄金了。由于黄金的贵重,所以得到或赠与黄金都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国力空虚,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决定广招天下贤才。于是,燕昭王特地筑起高台,并在台上放置黄金千斤,以供招来的贤士们使用。不久,燕昭王筑黄
7
金台招纳人才的事很快就传开了,各国有才能的人争相而来。燕昭王依靠这些人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几乎要灭亡的小国,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强国。后来,“黄金台“也成为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代名词。
黄金贵重而且精美,因此也常被用来形容尊贵、美好的事物或情感,比如我们把珍贵且富有涵义的言辞称为“金言”,深厚的友谊可以叫做“金兰”;又由于黄金的坚硬不易腐蚀,所以“金”也被用来比喻坚固的、攻不破的或无懈可击的,比如形容战士英勇的“金戈铁马”、形容城防坚固的“固若金汤”,形容法令、法律的神圣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等等。
此外,由于黄金的色泽金黄鲜艳,所以“金”也被用来形容辉煌精美的东西,比如形容陈设华丽的“金碧辉煌”。
当然,“金”字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意思,它还是汉字中重要的部首。几乎所有的金属或者与金属有关的汉字都有着这个“钅”字旁,比如“铁”“银”“铜”“铝”等等。
8
武则天造字(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在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斗争中步步为营,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连废二帝,改唐为周,自己登位称帝。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想方设法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显示她博学多才,竟别出心裁地造出许多新字。
武则天本名为“照”,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给天下百姓送来光明、带来温暖,便将“照”字改为“曌”字。她认为这才是宇宙运行的正道,造化中应有的真谛。
当时幽州有一位书生,为了迎合讨好武则天,上书建言,说“国”字方框内的“或”很像“武”,有扰乱天象之嫌;而且“或”即“惑”,有不稳固之意,当今圣上姓武,是武姓之国,宜将方框中的“或”字改为“武”字,这样才可以上承天意,下符民望。武则天看了十分高兴,马上降旨天下,将方框内的“或”字改为“武”字,作为国家之“国”字。过了不久,有人上书说:“把‘武’字放进方框内,与把‘人’字放人方框内成为‘囚’字是一样的,有‘武’氏被困之嫌,是不祥之兆。”则天认为很有道理,又降旨将此字停用。
据说武则天一共造了十九个字,但现在从字典中已查不到了。有人在河南省新安县《千唐志斋》的一千一百九十三块唐代志石中,发
9
现了一百五十四块武周时期的志石。在这些志石中,查找出了十八个武则天所造的字,加上她的名字“曌”字,刚好是十九个。 在日本冈山县的国胜寺,收藏有一件用以埋葬火化遗骨的铜铸骨藏器,这件骨藏器的盖子上的铭文中,有两个方框内为“武”字的“国”字。此骨藏器是日本和铜元年铸造的,即唐中宗景龙二年,也正是武则天死后的第三年,可见那时她造的字仍在日本通行
武则天造字(2)
一日,武则天心血来潮,想为自己取一个好字,可是琢磨了好几日,还是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就决定向天下文人征求最吉利的字,于是一张征求御字榜文贴到了长安城墙上。
话说少林寺有一个烧火的和尚,叫明空,此人除了方丈教会自己的僧号,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这一日,明空到长安买菜。买菜回来,到城墙处,他忽然觉得肚子疼,想上茅厕,抬头看到城墙上贴一张纸,也没细想就撕了下来,准备如厕用。
守侯此皇榜的御卒见好几日没人揭榜,就到一旁的西瓜摊吃西瓜。御卒吃完西瓜回来,正好看到明空揭榜,心中高兴:总算有人揭榜了,自己可以复命了。御卒见明空揭了榜想走,急了,上去就把明空拽住:“和尚你不能走!”
明空见一个当兵的拉住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问到:“官爷,为
10
什么不让我走啊?”
御卒就把武则天征字的事讲了。明空一听,一屁股坐到地上,昏过去了!等到御卒把他叫醒,明空嚎啕大哭,哀求到:“官爷,我不知道哇,我哪里会测字啊,您放过我把,我把御榜再贴上去,您看行吗?”
御卒一听摇头到:“不行,你必须和我进宫!”明空见求情不行,只好跟御卒去见武则天。
明空一路上又懊恼又害怕,懊恼自己莽撞揭了御榜,害怕自己会掉脑袋。但是,他不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于是脑筋一转打定了注意。
武则天听说有人揭了榜,很是高兴。连忙让揭榜人进殿。 明空颤颤悠悠进殿,见到武则天连忙跪倒请罪。武则天见进来一个和尚,又请罪,问到:“和尚,是你揭榜了吗,你为何请罪啊?”
明空低着头说:“我是出家人揭御榜恐怕不合适,有辱圣明!” 武则天一笑说:“无妨,你到说说你为我测的字是什么?” 明空到这时候只有豁出去了,说:“我这个字,字典里没有。” 武则天说:“那你写出来吧!”
于是武则天命左右给明空拿去纸墨。明空歪歪扭扭地写了一个
11
“曌”字,这是明空在路上想好的,他就认识自己这两个字啊,所以干脆把二字叠加,变个“曌”出来。
武则天一看这个字,呵,还挺独特,问到:“和尚,这字怎么读啊?”明空一愣,这他到忘记了。好在他还算机灵,眼珠一转道:“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就叫照吧!”
武则天听了大喜,赏赐明空10万两银子重建少林寺。明空欢欢喜喜地回少林寺了。
后来,武则天作了皇帝,还为这个字作了一首打油诗——日月当空曌,则天长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间我最傲。
12
字 谜
1.自大加一点 (猜一字) 答案是:臭 2.自己话 (猜一字) 答案是:语 3.自有一日出头天 (猜一字) 答案是:春 4.自言自语 (猜一字) 答案是:记 5.舌头没有 (猜一字) 答案是:古 6.行千里路 (猜一字) 答案是:冲 7.住在黄金屋 (猜一字) 答案是:锯 8.何需杀人灭口 (猜一字) 答案是:丁 9.伯父隔壁没住人 (猜一字) 答案是:白 10.判决无罪 (猜一字) 答案是:皓 11.吾妻 (猜一字) 答案是:肉(内人) 12.出自幽谷,迁於乔木(猜一字) 答案是:呆 13.去了上半截,有了下半截,比成两半截,又无下半截 (猜一字) 答案是:熊 14.只是近黄昏 (猜一字) 答案是:酱 15.此字不凡仅四笔,无横无直无钩曲,皇帝见了要起身,圣人见了要施礼 (猜一字) 答案是:父 16.竹林矛舍农家地,春耕缺水无心惜 (猜一字)
答案是:籍
13
歇 后 语
1、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4、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5、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6、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7、竹笋出土--------节节高
8、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9、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10、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1、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1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3、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4、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15、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16、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17、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8、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