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 1 1.1煤气、天然气系统概况 ..................................................................................................................... 1 1.2主要危险有害物质 ............................................................................................................................. 2 1.3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10 2组织机构及职责 ............................................................................................................................................................................. 15 2.1应急救援体系机构 ........................................................................................................................... 15 2.2应急机构职责划分 ........................................................................................................................... 15 2.3应急小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 18 3预防与预警 ..................................................................................................................................................................................... 19 3.1危险源监控 ....................................................................................................................................... 20 3.2预防措施 ........................................................................................................................................... 20 3.3预警行动 ........................................................................................................................................... 21 4信息报告程序 ................................................................................................................................................................................. 21 4.1报警程序 ........................................................................................................................................... 21 4.2报警电话 ........................................................................................................................................... 23
5应急处置......................................................................................................................................................................................... 23 5.1响应分级 ........................................................................................................................................... 23 5.2响应程序及措施 ............................................................................................................................... 24 5.2.3 煤气中毒和窒息事故应急措施: ............................................................................................. 25 5.2.4 煤气、天然气着火事故应急措施 ............................................................................................. 26 5.2.5 煤气、天然气爆炸事故 ............................................................................................................. 27 5.3 响应结束 ........................................................................................................................................ 28 6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 28 6.1应急队伍 ........................................................................................................................................... 28 6.2应急物资 ........................................................................................................................................... 28 6.3应急装备 ........................................................................................................................................... 29 6.4通讯保障 ........................................................................................................................................... 29
I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煤气、天然气系统概况
公司煤气、天然气系统包括煤气、水煤气生产、储存、管输、使用以及天然气管输、使用等设备设施。
1.1.1煤气发生站位于公司厂区中西部。主要设备有威尔曼型煤气发生炉10台,年产气量156万吉焦;¢3.6m水煤气发生炉10台,年产气量250万吉焦;储存设施为50000M3煤气柜。
厂区内煤气、天然气管网总长度约20Km。
发生炉煤气主要用于一炼钢厂钢包烘烤和一轧钢厂钢板热处理。
水煤气主要用于一轧钢厂均热炉与连续炉的钢坯、钢板加热和一炼钢厂钢包烘烤。
主要煤气、天然气使用设备有连续炉、均热炉、常化炉、车底式炉、外机炉、缓冷坑、石灰竖窑、还原铁炉、窑钢包等。
各种煤气、天然气的组分:
发生炉煤气:CO(23—30%);CO2(7%);O2(0.4%);H2(16%);CH4(4%);N2(48%);爆炸极限(17.6—76.8%)。
1
水煤气:CO(40%);H2(48%); CO2(7%);N2(4%);O2(0.4%);爆炸极限(4.17—74.2%)。
1.1.2天然气为外部管道供入,年耗量2000万立方。
天然气主要用于二轧钢厂钢板热处理。
天然气CH4(98%以上);爆炸极限(5.37—14.29%)。
1.2主要危险有害物质
1.2.1在煤气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的主要危险有物质有:水煤气(一氧化碳与氢气混合物,其成分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甲烷)与压缩空气。其主要物化性质、危险特性和急救措施如下:
(1)一氧化碳与氢气混合物
别名:水煤气
危规分类及编号:有毒气体GB2.3类23029。副危险6.1类。
理化特性: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远较空气轻(相对密度0.5)。
危险特性:易燃、有毒
2
其他参见一氧化碳、氢气。
(2)压缩空气
危规分类及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03。
物化性质:纯净、干燥的空气是一种成分相对稳定的气体混合物。以体积计:含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此外还有其它微量气体,如氢、臭氧、二氧化氮和稀有气体。但是,它随着气候和气象条件而变化,以体积计,最高含水量可达4%。在环境空气中最多可含有0.5%的二氧化碳,数量不定的气溶胶(即悬浮的微料状物质,如水滴、水晶、粉尘、烟雾)以及1%以下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空气相对密度1.293(0℃)。折射率1.000。临界温度-140.7℃。临界压力3.77×106Pa。
危险特性:人需要氧气的安全极限为15%左右(占空气的百分比),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当氧的浓度降至17%以下时,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至12%或更低时,就有生命危险;低于11%时,会丧失知觉;低于6%时,即停止呼吸。
应急措施: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急救: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处,安置休息并保暖。
(3)氢气(H2)
别名:压缩氢、氢气。
3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1。
物化性质:无色无臭很轻的气体。易燃。燃烧时生成蓝色的火焰。极易扩散和渗透。系强还原剂,在高温时能还原金属氧化物。相对密度0.09。熔点-259.2℃,沸点-252.8℃。临界温度-239.9℃,临界压力1297kPa。蒸气相对密度0.078(0℃)。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4.17~74.2%(V) 。最小引爆能量为0.2×10-4J。自燃点550℃。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发生剧烈反应。无毒。但高浓度时则有窒息作用,液氢与皮肤接触能引起严重的冻伤中烧伤。
应急措施:由于氢气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可扑灭气源周围火势,防止扩大。但不得灭掉气源渗漏处的火。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裂,并用水保护关阀或堵漏的人员。如泄漏物未被点燃,可用雾状水直接射至易燃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以使其远离火源。如需使泄漏物蒸发加快,须在蒸气蒸发能控制的情况下,用雾状水加快其蒸发速度。禁止向液氢使用水施救。如有必要扑灭少量氢气的火种时,可用水、干粉、二氧化碳、卤素灭火剂灭火。急救:应使患者移至通风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
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渗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前去关闭阀门的人员
(4) 一氧化碳 (CO)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5。
4
物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相对密度0.814(---195℃,液体)。熔点-205℃,沸点-191.5℃。临界温度-140.2℃,临界压力3.5×106Pa。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为0.97。微溶于水,不与水、酸、碱反应。
危险特性:易燃。自燃点608.9℃。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为12.5~74%(体积) 。遇明火、高热和摩擦、撞击的火花能引起着火、爆炸。剧毒。接触大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发生意识丧失。接触浓度(10000--40000)×10-6,几分钟内即可致痛、眩晕 和恶心,如果再继续接触10-45分钟,根据浓度不同,则可能迅速昏迷,直至死亡;低于这个水平,发生症状前的时间长些,500×10-6在20分钟后、200×10-6在50分钟后引起头痛。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皮肤常为樱红色。一氧化碳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车间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³。一经吸入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中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而使人中毒、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死亡。
应急措施:参照氢气。但灭火人员必须佩戴氧气防毒面具;如有可能应迅速关闭泄漏源。急救:应使中毒者脱离污染区 ,安置休在有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和脑外心脏按摩,输氧,安置休息关保暖,速送医院救治,最好高压氧治疗。
泄漏处理:参照氢气。但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气要用排风机排送到空旷地方。
(5)甲烷(CH4)
危规分类及编号:易燃气体。GB2.1类21007。副危险3类。
5
物化性质:无色无臭易燃的气体。可被液化或固化。燃烧时呈青色火焰。相对密度0.415(-1℃)。凝固点-183.2℃。沸点-161.5℃。临界温度-82.1℃。蒸气相对密度为0.55。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危险特性:易燃。自燃点537℃。最大燃烧速度0.34m/s。最小着火能量2.8×105J。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为5.3~15%(体积) 。遇热源、明火有着火、爆炸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溴、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甲烷本身无害,属“单纯窒息性”气体。吸入高浓度时因缺氧而引起窒息。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小鼠吸入42%浓度60分钟麻醉。液化甲烷与皮肤接触能造成严重冻伤。
应急急救措施:应使吸入气体的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处,平卧,保暖。当呼吸失调时进行输氧,如呼吸停止,要先清洁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粘液及呕吐物,然后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送医院急救。液化甲烷与皮肤接触时可用水冲洗,如灼伤时先用42℃左右的温水浸洗解冻,并送医院救治。
储运须知:易燃气体。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库内或大型气柜。远离容易起火的地方。与五氧化溴、氨气、次氨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隔离储运。泄漏处理:参照氢气。
(6)二氧化碳(CO2)
别名:碳酸酐,无水碳酸,碳酸气,碳酐。
6
危规分类及编号:不燃气体。GB2.2类22019。
物化性质:无色无臭的气体。化学性质稳定,能被液化成液体二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固成固体二氧碳(干冰)。相对密度1.101(-79℃,固体) 。熔点-56.5℃(5.27×106Pa),沸点-78.5℃。临界温度31℃,临界压力7.38×106Pa。蒸气相对密度为1.53。溶于水,部分生成碳酸。
危险特性:在日光曝晒下,或搬运时猛烈摔甩,可能引起钢瓶膨胀。无毒,但空气中浓度超过3%以上,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眩晕、呕吐等;10%以上时,则出现中枢神经的抑制、昏睡、痉孪、窒息致死。应急措施 消防方法:用雾状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急救:应使吸入气体的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患者呼吸停止,须进行人工呼吸。
(7)硫化氢(H2S)
危规分类及编号:GB2.1类21006。易燃气体。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
7
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高浓度接触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爆性:易燃。爆炸极限:4.0-46%。最小点火能:0.077mJ。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发烟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经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8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 m,严格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回收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 ,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咽、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及时换洗工作服。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进入罐、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时,须有人监护。
理化性质:熔点-85.5℃。沸点-60.4℃, 相对空气的密度为1.19。引燃温度260℃。溶解性:溶于水、乙醇。
毒性:急性毒性:LC50618 mg/L(大鼠吸入)。慢性毒性:家兔吸入0.01 mg/L,2小时/天,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
9
病理改变。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
H2S主要由煤中的硫化物转化而来,存在于煤气系统中。
(7)其它危险物质
除上述主要危险化学品外,生产区内各局部区域还存在机械电气设备所用油品,水处理剂,化验分析用的各种药品试剂等,其中多数为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危险、有害物质,均需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3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在煤造气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固有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灼烫、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等。
1.3.1中毒、窒息
煤造气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可能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水煤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以及分析化验的有毒试剂。设备、管道密封不严,或因腐蚀、应力、位移造成设备、管道泄漏,设备检修、操作失误等情况下,有毒、有害物质出现外泄,在防护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发生中毒、窒息危险,严重时将造成人员死亡。水煤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气在泄漏的情况下,可能引起人员窒息。
氮气和氩气,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助燃。当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显著增加时,人的呼吸就感到困难(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即缺氧),如果其浓度很高时,人
10
就会因缺氧而窒息,甚至会死亡。缺氧轻症患者,在供氧正常后,可很快自行恢复健康。缺氧时间较久者,会引起脑水肿,症状表现有头疼、恶心、呕吐、幻觉,表情淡漠、兴奋。重症者会造成大脑皮质、基底带等永久性病变,会发生瘫痪、遗忘、意识丧失等。
如果储存氮、氩气的设备、管道在室内出现泄漏,或其放空管口距地面太近,或检修人员进入未经空气置换的储罐内作业时,都会发生人员窒息事故。
健康成人吸入纯氧3小时,一般无任何影响。但更长时间吸入或在202.65-303.98kPa以上时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时,则可出现“氧中毒症”。
1.3.2机械伤害
生产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械设备(如空气鼓风机、泵类等)以及移动机械、输送皮带、齿轮和往复运动部件的外露部分等,如未设置防护装置或因防护不良、操作失误、警示信号不灵以及设备检修作业等有可能造成人员遭受打击、挤压、绞卷、碾压、割刺等伤害。
1.3.3灼伤(烫伤或冻伤)
煤气发生炉、燃烧炉、热力系统设备、热煤气管道、热风管道等均是高温热源。生产和取暖用的蒸汽、上下行煤气、烟道气、热空气等,一旦泄漏,或设备、管道等设施未采取保温措施或运行过程中保温层脱落,作业人员不慎接触或受到泄漏的热介质冲击时易造成烫伤危险。煤气发生炉排出的炉渣,若未采取降温处理,人员接触也有烫伤危险。
1.3.4电气伤害
11
能引起电气危害及事故的原因有电气设备不防爆,开关及照明灯具不防爆,绝缘老化,电线架设不规范造成短路,用水冲洗电气设备等。此外,各种变压器、变配电室、操作控制室、各种以电力为能源的动力、照明和控制设备、电缆等因故障、误操作、超负荷运转、雷击等原因,不仅本身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而且还可能直接造成人身触电伤害和设备财产损失。
1.3.5起重伤害
工程项目中使用电动葫芦起重机械,在安装、检修、运行过程中如果被吊物捆绑不牢、钢丝绳磨损断裂、起重机械超负荷或因操作人员未经培训或违章作业等原因,都有可能发生挤压、(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等事故。
1.3.6高处坠落
水煤气发生炉、燃烧炉、废热锅炉、洗气塔、电除尘器、空分塔、空冷塔、水冷塔及各储槽、储罐、桥式起重机等设备及其相关建(构)筑物、高空作业平台上均有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设备安装、检修、保养等高空作业如果防护设施不完善,人员在高处作业有可能因重心失衡而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高架设备、高架平台及高度超过2米以上的孔、坑等,若未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或防护设施有缺陷,有可能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故。
1.3.7车辆伤害
工程区域内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等伤亡事故。厂内机动车辆的电线短路、破裂、粉尘堆积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爆炸及燃烧。
1.3.8噪声、振动伤害
1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按其声源特点,可概括为四类:
a.流体动力噪声:由各种风机、风管、空气鼓风机、管道内流体、排汽、扩容、节流、泄漏所产生,低高中频都有,其中高压排汽为超高强噪声,对环境影响最大。
b.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输、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以中高频为主,如空气鼓风机、引风机、泵类等大型传动设备,以及带压气体的放空、泄漏等均会产生噪声。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产生的噪声将超过85分贝的标准,长期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会使人的听力下降,严重者可造成噪声性耳聋,并有可能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及心血管系统的病症。
大型运转设备的振动,还容易引起自动仪表控制元件松动,造成信号紊乱,控制系统误动作,严重影响装置的安全运行,可能造成重大生产事故。
c.电磁性噪声:由发电动机、变压器、励磁机等电气设备因磁场交变运动而产生,以高中频为主。
d.燃烧噪声:由造气炉、燃烧炉内燃料燃烧、气化以及烟气流动产生,属于中低频。
1.3.9粉尘
煤造气工程中的尘源主要分布在煤场、皮带输送系统、造气炉及底部除灰系统、除尘器底部、灰库等,因刮风、车辆行驶等原因,可产生二次尘扬。作业人员长时间接触粉尘或大量吸入粉尘,可引起尘肺病。电焊作业、炉内检修作业的工作人员也可能因长时间接触粉尘或大量吸入而引起尘肺病。
13
煤场、灰场的粉尘和废水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源,易造成粉尘危害,同时雨季或洪水造成场地蓄水,引起灰场渗流。灰场低浓度化学物质,渗流后影响地下水质量。
1.3.10物体打击
人员在检修或巡检过程中有可能遭受高处坠落的物体打击,造成伤亡事故。
1.3.11淹溺
循环水池若未设防护围栏,人员一旦跌入,会造成淹溺事故。若人员落入保冷材料珠光砂中,也可对人员造成淹溺危险。
1.3.12高温
该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每年夏季,室外作业职工会受到太阳热辐射危害。造气炉、燃烧炉等高温作业环境会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肌肉易疲劳、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降低,反应迟钝、工作能力下降,容易引发事故。长期高温作业可造成心肌肥大、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等病症。温度过高还可发生急性中暑。
1.3.13低温
该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5.7℃,冬季会受到寒冷的危害,尤其是露天作业人员受低温的影响最大。低温环境会引起冻伤、体温降低,会使人的操作功能明显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失误率增高。
14
除了上述分析的危险有害因素外,在生产、检修过程中还存在诸如滑跌、辐射等危险危害因素,其危险危害性亦不可忽视。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救援体系机构
2.1.1成立公司煤气、天然气安全事故救援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生产和设备的副总经理担任;各部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指挥部设在公司总调度室。
2.1.2成立分厂(部、公司)级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由各分厂的厂长(、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各分厂主管生产安全或设备安全的副厂长担任,各分厂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现场应急处置组指挥部设在各分厂调度室。
2.1.3成立基层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由使用单位车间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其它副主任担任,在岗职工为应急救援小组组员。
2.2应急机构职责划分
2.2.1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职责
2.2.1.1负责本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评审、演练、总结工作。
2.2.1.2负责落实本专项预案资金、物资保障工作。
15
2.2.1.3发生事故时,负责指挥事故单位单位现场应急处理小组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并协调公司专业救援队伍快速做好应急处理支援工作。
2.2.1.4有权紧急调用全公司各类物资、人员、设备,有权对抢救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临时做出处置决定。
2.2.1.5当事故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负责通报地方部门,并配合组织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2.2.1.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并负责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及安抚工作。
2.2.2分厂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的职责
2.2.2.1负责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配合公司实施应急培训或演练,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2.2.2.2督促检查本单位本预案所列危险源及事故类型涉及设备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危险源控制和事故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2.2.2.3发生事故后,负责前期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工作,及时做好人员救治和事故状态控制工作。
2.2.2.4及时调查评估事故的伤亡和损失状况,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向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必要时请求专业救援队伍支援。
16
2.2.2.5服从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密切配合公司专业救援队伍,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开展事故救援工作。
2.2.2.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并负责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及安抚工作。
2.2.3基层应急救援小组的职责
2.2.3.1组织职工认真学习突发事故各项防护措施和人员救治常识,当事故发生时能做好前期救治工作。
2.2.3.2事故发生后,组织人员迅速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并及时向分厂指挥部报警。
2.2.3.3在公司专业救援队伍到场之前,按照分厂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的指挥,负责前期人员抢救、扑灭火灾等救援工作。
2.2.3.4当事故状态无法控制,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员二次伤害情况下,基层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疏散现场作业人员,并明确隔离带。
2.2.4公司专业救援队伍的职责
2.2.4.1加强专业救援队伍的日常操练工作,确保快速反应,及时支援,有条不紊的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消除或控制事故的发展。
17
2.2.4.2妥善保存各类应急处理物资和装备,做好应急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及时配备好各类救援装备,迅速到场开展救援工作。
2.2.4.3在接警后,服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指令,快速反应,及时开展救援工作,避免事故的扩大化。
2.2.4.4救援过程中,要与使用单位现场应急处理小组紧密配合,处置方法科学、合理、得当,避免发生二次伤害,尽可能减少事故损失。
2.3应急小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2.3.1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的职责
负责组织本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演练工作;负责发布启动或结束本专项预案的命令;负责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对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做出应急处置决定。
2.3.2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职责
负责具体指挥现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协调专业救援队伍和使用单位科学施救,正确处置,消除和控制事故状态。
2.3.3公司专业救援队伍组长的职责
按照分管的专项工作职责,负责在接警后迅速集合队伍,快速反应,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18
2.3.3公司专业救援队伍副组长的职责
负责带领专业救援队伍,与使用单位紧密配合,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2.3.4分厂现场处理小组组长的职责
在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与专业救援队伍紧密配合,开展本单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3.5分厂现场处理小组副组长的职责
负责对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和处理,发生事故时负责对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措施、处置方案的协调。
2.3.6基层现场救援小组组长的职责
负责安排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前期紧急抢救、疏散工作。
2.3.7基层现场救援小组副组长的职责
负责领导救援小组成员按分工内容,担负着前期灭火、抢救伤员、疏散人群、布置警戒工作。
3预防与预警
19
3.1危险源监控
煤气、天然气系统危险源采取在线检测、视频监控、定时巡检、控制系统方式进行有效的监测,利用便携式测定仪、自动喷淋、安全阀、放散安全联锁装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队伍进行有效的预防。
a.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落实监控措施;
b.建立危险源管理台账、档案;
c.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安全附件和仪表的强制检定;
d.重点关键部位设置摄像头监控;
e.对危险源制订检查表,日常和定期专人检查,作好记录;
f.定期保养设备设施,保持完好;
g.做好交记录。
3.2预防措施
a.替代。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
20
b. 隔离。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
c.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以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d.个体防护。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e.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 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所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3.3预警行动
现场值班人员发现本岗位出现危险源异常情况,经确认,即可按各单位制定的预案进行组织抢险,并向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和处置情况。
4信息报告程序
4.1报警程序
4.1.1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或最早发现者,应当立即通过对讲、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向本单位调度室报告。事故严重时,可以直接向公司总调度室报告。报告事故应说清楚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事故类型及简要事故经过等
21
4.1.2各单位调度室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查明事故部位和原因,对事故伤害和损失情况进行评估,视情况决定预案响应级别,通知职工医院、消防队等公司专业部门参与救援,同时向公司总调度室和本单位现场应急救援处置小组成员汇报,汇报内容包括:
a.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型及简要经过;
b.事故现场情况、已经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下落不明)人数;
c.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波及的范围;
d.已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和进展情况;
e.需请示报告的其它事项。
报告火警应说清楚火灾现场的具体位置、通往现场的行进路线、以及着火燃烧的物质,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
4.1.3分厂事故应急处置小组成员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赶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根据事故发展状态,决定是否采取扩大应急。
4.1.4公司总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电话汇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发生地点及时间;人员伤亡、事故类别以及事故概况。
4.1.5当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或影响周边环境事故时,公司主管部门应及时向部门电话汇报,汇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发生地点及时间;人员伤亡、事故类别以及事
22
故概况。
4.1.6公司指挥部和分厂指挥部24小时值班,应准确掌握本级应急救援小组成员的联系电话,并保持及时更新。
4.2报警电话
见附件一《。公司应急机构联系电话号码》
5应急处置
5.1响应分级
煤气、天然气事故响应响应级别与预警级别对应划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级别不同,启动相应的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
Ⅰ级(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Ⅱ级(严重),用橙色表示;Ⅲ级(较重),用黄色表示;Ⅳ级(一般),用蓝色表示。
发生红色预警,启动红色响应预案,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部协助地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应急救援。
发生橙色预警,启动橙色响应预案,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部指挥应急救援。
发生黄色预警,启动黄色响应预案,由分厂级应急小组或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委派应急指挥
23
机构组织应急救援。
发生蓝色预警,启动蓝色响应预案,由车间级应急处置小组指挥应急救援。
5.2响应程序及措施
5.2.1应急指挥与协调
a.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协调分厂级和车间级应急小组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进行应急救援工作。
b.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
c.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应急救援处置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
d.协调建立现场救援区、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
e.及时向上级应急救援部门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应急行动
a.分厂级应急小组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车间级应急处置小组,组织人员开展前期救援工作。
b.车间级应急处置小组前期救援工作应本着先救人的原则进行,把受伤人员抬至安全地
24
带,并采取简单急救措施。
c.医疗救护组应按规定时限到达现场,基层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引导到伤员具体位置,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后送医院急救。
d.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按规定时限到达现场,迅速组织抢险救援。
e.各级应急救援成员接警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分工组织应急救援行动,具体包括报警、联络、疏散、应急操作、撤离、现场抢救、现场秩序维护等。
5.2.3 煤气中毒和窒息事故应急措施:
5.2.3.1 煤气防护站接到事故电话,必须问清发生事故地点、设备、时间、人数、通知人姓名及中毒概况。
5.2.3.2 煤气防护站接到任务后根据需要立即准备救护工具,人员在三分钟内出发。
5.2.3.3 抢救人员在行进中做好急救组织和准备工作,到达事故地点,放好岗哨,戴好防毒面具,进入事故地区急救。
5.2.3.4 将中毒者救出危险区域,放在上风侧空气新鲜地区,立即抢救,同时查明原因,组织煤气堵漏处理。
5.2.3.5 检查中毒者的意识、呼吸、心脏跳动、瞳孔等情况,判明中毒程度确定急救方法。。
25
5.2.3.6 轻度中毒者,可送附近保健站、卫生所治疗。
5.2.3.7 中度中毒者,应现场用苏生器给予输氧,直到中毒者呼吸和心脏跳动正常,感觉较好,此时可送医院。
5.2.3.8 重度中毒者,中毒者停止呼吸和心脏跳动,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急救,严禁用车送往较远的医院。
5.2.3.9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应给中毒者保暖。
5.2.4 煤气、天然气着火事故应急措施:
5.2.4.1 煤气防护站接到着火事故报警电话,问清起火地点、时间、设备情况、有无人员受伤等情况。
5.2.4.2 煤气防护站根据情况准备救护工具,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5.2.4.3 到达现场后对现场人员进行疏散,并配合消防队灭火,同时设专人对周围进行CO浓度测定,确定警戒范围,防止人员中毒。
5.2.4.4 直径小于100mm管道着火,可直接将阀门关死,切断煤气止火。
5.2.4.5 直径大于100mm管道着火,禁止突然关严阀门,应设压力表或视火苗大小,逐渐关阀门,降低煤气、天然气压力并通入大量蒸汽或氮气,使之灭火,设备内压力不低于100Pa。
26
5.2.4.6 煤气、天然气设备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断裂或变形。
5.2.4.7 管道着火较小,可采用干粉灭火器打水,堵泥等方法灭火。
5.2.4.8 设备内部着火,应在确认设备内无人后立即封闭所有人孔,关闭所有放散管,通入大量蒸汽或氮气。
5.2.4.9 灭火工作应有统一指挥,专人看管压力表、气门、阀门等。
5.2.4.10 灭火后严防参战人员中毒,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警戒范围。
据不同的生产作业环境和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5.2.5 煤气、天然气爆炸事故:
5.2.5.1 煤气防护站接到煤气、天然气爆炸事故电话,问清事故地点、时间,设备情况,有无人员受伤等情况,以及来电人姓名。
5.2.5.2 煤气防护站根据所问情况,准备工具,迅速出发,赶往现场。
5.2.5.3 设备爆炸后,切断煤气、天然气来源,立即处理设备内残余煤气、天然气,以防再次爆炸。
5.2.5.4 如爆炸后发生着火或中毒事故,分别按着火、中毒事故处理。
27
5.3 响应结束
II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结束后,由事故生产单位确定应急响应结束,并向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报告。
I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结束后,由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办公室审核,报请总指挥或公司安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6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6.1应急队伍
动力厂防护站和保卫部消防队,为煤气、天然气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各单位应急救援组织,为煤气、天然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业余队伍。
防护站和消防队组成情况见附表。
6.2应急物资
6.2.1原料供应部负责公司应急物资采购、保管、发放。
6.2.2财务部负责公司应急物资的资金保障。
6.2.3各煤气、天然气生产与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煤气、天然气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物资的管理。
28
6.3应急装备
见附件:。公司煤气、天然气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清单
6.4通讯保障
6.4.1公司及厂调度室必须掌握本级领导小组成员的联络方式。
6.4.2公司及厂调度室配备多部电话、对讲,便于现场处置
29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