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实验题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重点实验题整理
1、实验名称: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三张纸巾、一张蜡纸、一杯水、一块塑料布等。 实验过程:( 1 )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卷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 2 )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实验现象:平铺的纸巾最干,卷起来的纸巾居中,用蜡纸卷起来的纸巾最湿。
实验结论:说明仙人掌(似蜡纸的外衣)这种独特的外形特征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地储存水分。
2、实验名称:鱼颜色的保护作用。
实验材料:黄色水彩笔、白纸、橘黄色的透明纸。 实验过程:( 1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 ( 2 )在白纸上覆上一张橘黄色的透明纸。
实验现象:透过橘黄色的透明纸不易发现白纸上的黄色鱼。 实验结论:因为橘黄色的透明纸与鱼的颜色很相似,所以对鱼起到保护作用。
3、实验名称: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细铁丝或缝衣针、花生、水( 50毫升 ) 、小烧杯、软木塞或橡皮泥、温度计等。
实验过程:(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测烧杯内的水温。
(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的水。 (3)、花生米燃烧完后,再测一测水温。 实验现象: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
实验结论: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变成为光能和热能。 4、比较白炽灯和荧光灯那个效率更高。
实验材料:瓦数相同的白炽灯和荧光灯、两个温度计等。 实验过程:(1)、准备瓦数相同的两个台灯,一个是普通的白炽灯,另一个是荧光灯。
(2)、同时开灯10分钟,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个灯泡周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距离灯泡大约2.5厘米处)
(3)、测量3分钟后,记录下各自的温度。 实验现象:测量白炽灯周围的温度计温度高。
实验结论:瓦数相同的荧光灯比白炽灯效率高(或瓦数相同的荧光灯比白炽灯更节能)。
5、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2015年小考) 实验名称 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橡皮筋拉伸的长实验 记录 度(厘米) 1 2 火箭发射的高度(厘米) 高度1 36 83 高度2 高度3 37 84 36 80 高度4 35 82 3 138 143 141 140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发现:橡皮筋拉伸得越长,火箭飞得越高;橡皮筋拉伸得越短,火箭飞得越低。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橡皮筋拉伸得越长,能量就越大,物体运动就越远(高);橡皮筋拉伸得越短,能量就越小,物体运动就越近(低)。
6、对瓶内小草生长差异的解释。
研究问题: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呢?
我的假设:小草一样高。
实验过程: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过几天观察小草的变化。
实验现象:过几天看盖上的瓶子小草长得又高又黄,而没盖瓶子的小草长得矮小。
解释现象:因为盖上瓶子后小草周围的湿度和温度将会上升,有利于小草的生长。但时间不易太长,小草一旦得不到充足的二氧化碳,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反而会枯萎。
7、对尺挑报纸产生不同现象的解释。(2013年小考) 我的假设:报纸被打破。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
实验过程:在向下压尺时,尺子成为一根杠杆。轻而慢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重而快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轻而慢地向下压尺子时,能翘起报纸;重而快地向下压尺子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解释现象:向下压尺时,尺子成为一根杠杆;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使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向下的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8、对小金鱼能在试管中存活的解释。(2014年小考) 我的假设:小金鱼短时间内不会死。
实验材料:小金鱼、水、试管、试管夹、蜡烛、火柴、鱼缸等。
实验过程: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试管内的小金鱼。
实验现象:小金鱼会向试管底部游去,暂时生活的很好。 解释现象:小金鱼之所以能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运动方向与冷相反,是向上的。(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小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9、对“气垫汽车”能开动的解释。(2012、2016年小考) ( 1 )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 2 )实验材料:纸杯、餐盒、剪刀、铅笔等。 ( 3 ) 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
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成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 4 )我的结论: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 ( 5 )解释现象: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10、对瓶子吹泡泡的解释。(2017年小考)
实验材料: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玻璃杯、色素、水、大盘子、口缸等。
实验过程:(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2)、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3)、用色素给玻璃杯中的水染色。(4)、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使它探入玻璃杯的水中。(5)、向瓶壁浇热水,吸管会排出大大的气泡。(6)、再向瓶壁浇冷水,染色的水会经吸管被吸入瓶中。
实验现象:向瓶壁浇热水,有气泡从吸管中排出。再向瓶壁浇冷水,染色的水经吸管压入瓶中。
解释现象:向瓶壁浇热水,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从吸管排出气泡;再向瓶壁浇冷水,空气受冷体积收缩,压力减小,瓶外空气的压力大于瓶内空气的压力,从而将染色的水经吸管压入瓶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