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来源:化拓教育网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1842年开始,列强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建立起来。

首先是朝贡体制的瓦解。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朝贡体制。统治者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部等地区的朝贡国频繁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冲击和侵略,这主要与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有关,另外中国本身的国力衰弱,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的减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之朝贡国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增强。到了90年代中期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双方同时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五口通商大臣”设于1844年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且不是政治外交关系。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衔门的设立,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国外交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清政府开始派使出洋,出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赋有正式的外交使命。总理衙门成立在传统的外交体制里打开了一道缺口,从此清廷有了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总理衙门内设的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及同文馆、总税务司,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承担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事务。

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主要与列强的强烈要求和清政府改革时弊的需要有关,列强不满“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外交机构。在这期间清政府也为列强的侵略

而感到感到不安,所以也思考着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寻找较好的外交对策。外交部的设立,标志着外交职权趋向统一,责任日益明确,是中国外交制度史上建立正规外交机构的转折点。外务部逐步树立了在对外交涉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中枢。从总理衙门到外交部

近代化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权力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清政的外交制度也在西方侵略者的刺激下渐渐改变着。比如:使节制度的发展,蒲安臣使团出使国外的时候正处于尝试时期,但是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多为兼职人员选拔也有缺陷,外交官的专业素质不高。到外务部时期,使节制度基本完备,详细规定了外交官、领事官的等级和品级以及待遇。至此,清廷在对外体制已能基本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总理衙门成立前后,清廷因缺乏外交人才而在对外交涉中吃了不少亏。当时洋务官员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外语言文字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国际交往种种仪文均无人通晓,深以为苦,于是开办同文馆、广方言馆,从解决语言难关入手培养外交人才。选派幼童出洋留学,锻造外交人才。在外务部时期,驻外人员明显增多,外交人才的选拔更加重视。

综上所述: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近代外交机构逐步完善,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地建立起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