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新诗导读

中国新诗导读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国新诗导读》期末复习

本课程的任务

作为一门大学语文类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已经修读过《大学语文(上)》、具备了一定人文知识基础的本校一年级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新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有效性。

重点回顾

一、诗的文类特性:

密集的意象/比喻与和谐的格律/韵律是诗歌语言表现的两种重要手段,也可说是诗的文类特性。

诗,假如是真正的诗,就是现实的幻象。

——克林思·布鲁克斯

二、诗的经验主义

胡适在《梦与诗》一诗的“自跋”中提倡“诗的经验主义”(Poetic empiricism)——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做诗?

我们应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

——里尔克

三、重点诗人与诗作

本课程对早期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鲁迅、郭沫若,“新月派”诗人如徐志摩、林徽因,最早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诗人李金发,“雨巷”诗人戴望舒,写出不朽《断章》的卞之琳,以及“九叶”诗人如穆旦、郑敏、袁可嘉的生平和写作均作了介绍。

四、重点诗人与诗作

现代诗人对“乡愁”主题的不同表现,以及“朦胧诗”的大体情况,本课程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朦胧诗”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有: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