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元明清文学总结

元明清文学总结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一.填空

1、北方作家传承元好问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马致远有“万花丛里马神仙”的美誉 5、山东作家群,善写水浒戏,有水浒双壁之称的是: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

6、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

7、反对台阁体的派别是茶陵诗派

8、前后七子的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9、唐宋派的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0、临江派的代表作家:汤显祖 11、吴江派的代表作家:沈璟 12、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

拍案惊奇》

13、明朝文言小说集,有“三灯\"之称的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14、常州词派的代表张惠言 15、阳羡派的代表陈维崧

16、戏曲“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的作者是李玉 17、李渔有《闲情偶寄》的作品 18、《长生殿》的作者洪昇 19、《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20、“格调说\"是李梦阳提出的;“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性灵说\"是袁枚提出的;“神韵说”是王士禛提出的

21、《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一、名解

1、南戏:它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永嘉杂剧\",它形成于南宋初年,在东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渐渐进入杭州,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有若干“出\"组成,“出”数

不作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不似杂剧本、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南戏的曲调有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北方的杂剧。

2、散曲:散曲的,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小令”又称“叶儿”,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没有尾声. 3、《临江四梦》:也称作《玉茗堂四梦》,是指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4、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也

叫《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世称为“四大南戏\" 5、竟陵派(A):晚明时期兴起的诗文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两者均是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理论上接受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又加以修正,提出以“深幽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又主张向古人学习,以成其“厚”

6、派(B):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人,故称“派”,文学主张有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性灵”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表露③推崇名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7、常州词派:嘉庆初年,张惠言的《词选》是常州一派开宗立派的旗帜,主张讲求“尊体”将词与诗赋并列(尊词体),要求词中包含比兴寄托(重比兴),讲求“辨体\"通过选词的方式说明词的源流正变(区正变)。周济主张:讲求“寄托”,强调“空”与“寄托”的辩证结合,强调词须有实际内容,可供借鉴,提出“词史说”,主张多方师法,以

纠正流派之流弊,拓宽学问的门径,提高创作水平

8、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的姜夔、张炎这一类婉约词人的作品,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灼句炼,归于醇雅”,以张炎所说的“清空\"境界为词的最高标准,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及其本人的词《浙西六家词》 二、简答

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 答: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而《水浒传》是英雄传奇

⑵《三国演义》是以文运事,《水浒传》则是因文生事

⑶《三国演义》是特征类型化,《水浒传》则是个性典型化

⑷《三国演义》的结构是辫式结构,而《水浒传》的结构是链式结构

⑸《三国演义》是粗线条的勾勒,而《水浒

传》则是精致的细节描写

⑹《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而《水浒传》的语言则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2、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答: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废兴,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 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结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杜丽娘的形象 答:杜丽娘是一位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 ⑴苦于闺怨,乐于梦境⑵因情而死,为情再生⑶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的塑造,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

现理想而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5、“桐城三祖”的理论主张 答:“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刘大櫆、姚鼐。方苞的主张是⑴“义法说”⑵风格上崇尚“清真雅正\"、“雅洁”;刘大櫆的主张是⑴反对文章“唯理\",提出“神气说”⑵讲求实用,主张义理、书卷、经济合一⑶提出神气、音节相结合的创作论;姚鼐的主张是⑴否认作文害道,提出“道与艺合,天与人一\"⑵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济合一,以救文弊⑶“阳刚”和“阴柔\"的风格论⑷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 6、纳兰词的特点

答:纳兰词的特点近于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善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一以任情为主,其词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以见功力

三、论述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答:①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他的剧作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②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中,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③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入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④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特点

⑤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⑥关汉卿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向艺术高峰的旗帜

⑦关汉卿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

标志

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为什么《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 答:一、人物塑造

⑴蔡伯喈(蔡邕):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理念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实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是从

⑵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造史上揭开新一页了 二、语言结构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将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将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语言方面,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

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注意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语言富于动作性

三、文学史上的地位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比较粗糙,《琵琶记》借鉴和吸引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它的曲律,成为谱选录的主要对象

4、《金瓶梅》文学史意义 答:

《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世俗” 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①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②注重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的凶狠毒辣,但有时他也担惊受怕等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金瓶梅》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写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瓶梅》不在于离奇曲折,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大量吸收方言、行语、谚语、歇后语等,熔铸“一篇市井文字” 六、《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