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谈应如何正确地解读新诗。

谈谈应如何正确地解读新诗。

来源:化拓教育网
谈谈应如何正确地解读新诗。

新诗鉴赏题所选的诗歌都是内蕴丰富的现代抒情短诗。就测试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精短的小诗适合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自己的积累进行感知、理解与品味;而小诗相对单纯的意象,又有利于检测学生对丰厚内涵的把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开展抒情小诗的鉴赏练习,不仅可以使我们较快地进入诗的世界,还可以让我得到哲理的启示,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学习叙事诗,较长的诗,都是相当现实而有意义的。

新诗鉴赏,考查的重点与旧体诗的赏析有所不同,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鉴赏时,要借助联想、想象感受诗的形象,进而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还要领受作者借助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创造的意境,即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还要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炼美和音乐美。

鉴赏新诗,同学们往往受阅读其他文体的影响,或作太实的理解,或又随意拔高诗歌的主旨,或跟着感觉走,不能作较为深入的剖析。为使大家能从感性着手,了解必要的理性知识,再进行鉴赏实践。下面先列出近两年高考新诗鉴赏题,请先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诗歌,说说鉴赏时要如何引导: 1、要整体把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阅读上面这几首诗,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一抒情主人公的存在,他们或借助于一定的形象,或直抒胸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赏读这些小诗,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我”的形象出现的,这类诗的好处是便于抒发情感。 《我爱这土地》的诗题与第二小节,都直接表露出抒情主人公“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并用“假如”以鸟自况,使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与执着。高考题中前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的技巧,D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回到了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直抒胸臆 ,“我”已是抒情主人公了。

二是诗中并没有出现“我”,但从借助的形象之中,往往折射出作者的情感。 《雷》以雷为形象,用了12个“他们来了”,我们分明感到,作者对“雷”的呼唤和礼赞,对摆脱黑暗政治、迎来民族的渴望。C项误解了卒章显志,对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渴望理解得太实太肤浅了。

《海》中以“你”相称,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却分明写出了“我”的感悟。

阅读这些诗,我们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心与诗中的情感一起脉动,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抒情小诗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抒情性,但诗中的情总是借助于一定的形象,情中常常透露出哲理意味的深层含义,情感的抒发并不是信马由缰,情与理总是分不开的。鉴赏时不能凭着感觉走,因情悟理,才能有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助形象与形象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

《我爱这土地》借一只不懈为土地、河流、风、黎明而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要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来表现对土地的情怀,感悟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抓住“土地”“河流”等前面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等修饰语,由此构成的意象使我们感受到,这土地就是受苦受难的祖国与人民了,这道题目中的“B”是正确的。

《雷》则运用了象征手法,它象征什么,它的象征义是如何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需要我们抓住关键之处来感悟。“随着”引出的是“雷”的自然图景,在这里我们还看不出有什么象征,但它却写出了“雷”的特征,为后面的象征打下了基础。“越过”引出的第二节,我们从“标语”“铁窗”“消息”“血泪”以及它们的修饰语,我们已可明白,“雷”所要冲击的不是自然,而是旧中国社会的黑暗政治,我们已感受到“雷”是某种力量。由“为着”引出的第三节,可以从“呻吟声”“怒吼声”“欢呼声”中,通过进一步剖析,我们便可把握“雷”不仅是一种力量,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来,这种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至此,“雷”的象征意义已昭然若揭。

3、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

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蕴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性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都要靠我

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1)、注意语言的精炼与诗意的跳跃。《我爱这土地》中,“鸟”的自况固然占的篇幅相对较多,作者也的确是借一只多情鸟的形象来表达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但从全诗整体上看,以“鸟”为喻体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内容,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跳回到了现实,这点题的诗句是抒情主人公的直抒胸臆了。这样思考,试题中D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金黄的稻束》第1题的D项是错误项,毛病是以生活中的标准作了太实的理解,忽略了诗歌跳跃性,“低头沉默”的内容正是要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读解的深层内涵,并不是看似与之有实在联系的下句内容。

(2)、注意哲理的含蓄性与内蕴性,忌作直白的解释。读诗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层词语的直白含义上,而要通过它们深挖隐层意蕴。《雷》一题中“闪电,风,枝条,眼睛”这些意象,从自然写到人类,“他们来了”,则既是自然的呐喊,更是心灵的呐喊,既是对旧中国的否定,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C项说“‘冲破冰冷严寒’意在承接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只关注了表层。《金黄的稻束》第1题B项、第2题C项均是对深层内涵的正确把握,从那金黄的稻束的成果中,人们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劳动的伟大,看到了人类生命的主题。高考命题也往往从这方面设题。对这类诗歌的读解能达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对深层意蕴的把握有多少。

(3)、注意诗体结构、用语的独特性。

一般来说,诗歌是作者一瞬感受或一时的有感而发,诗歌结构与诗体语言的特点,要靠我们多读多悟,才能准确地把握。这里值得提醒的是,许多抒情小诗,似有一定的“情节”:《雷》中有“雷”由远及近的过程动态;《偶成》中有“迢遥的梦”;《海》中有“看”、“嗅”、“摸”、“触”和“听”等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情节”性的结构,不能直接地当作生活中的情节来理解。因为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意象只是引发人们联想与想象。如《三代》一题的B项揭示了本诗的情感倾向,这是作者对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同情,而C项则较多地则三个通过赋有情感倾向的形象,揭示出关于农民人生的深层含意。A项说“反映一个普通农民一家三口人的悲惨命运”,是把三行诗当作一个情节来理解了,只在浅表联系上分析,没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联系,理解肤浅,所以是错误的。

《雷》一共12句,每句都反复运用“他们来了”,突现出欢呼、赞颂之情,循着此情的发展,我们作进一步的理性的把握,才能逐步弄清“雷”与“人民”这一象征的含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