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第33卷
Northwestpopulation
“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刘
庆
(长江大学学院,湖北荆州430023)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漂族”总量会越来越大。从故土来到异乡,由于社会制度、
、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弱性,他们在城市生活一定程度都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使老年人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举步维艰。他们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为消除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疏离感,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好地“嵌入”到城市社会体系中,本文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关键词:“老漂族”;社会适应;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2)04-0023-04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刘庆,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北漂”、“上漂”、“广漂”作为中国人口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不少人印象中,“漂”一族主要是指那些在北京、上海、广州闯荡的年轻人。时至今日,“漂”一族又多了一些被称之为“老漂族”的老年人。“老漂族”也称“漂族老人”,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现有流动人口2.6亿,60岁以上人口1.7亿余人推算,“老漂族”应不是某个城市的个案。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漂族”总量会越来越大。从故土来到异乡,这些老年人难以与陌生的城市生活融合,或多或少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等心理困扰,由于社会制度、、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弱性,要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举步维艰,他们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为了使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一面享受着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一面消除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疏离感,摆脱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提升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二、“老漂族”在城市社会适应的现状
“社会适应”是一个纵向的过程概念,是指“老漂族”的老年人通过调整其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生活
Vol.33No.4(146)2012
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在城市社会中的继续社会化过程或积极地再社会化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它也是一个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的概念,不仅是指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状态,还包括其进入城市的动机以及适应结果如何。老年人从进入城市到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种种问题,为了解决在城市生活的诸多困境、适应城市生活必定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适。对于“老漂族”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进入城市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赚钱,不需要通过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维持生活需要以及改变生存状态,大多来自农村,也有的来自其他城市。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来帮助照顾孙儿辈的;有的则纯粹是为了消除在家乡“空巢”居住的孤独寂寞,来跟着“独生”的子女居住。他们在城市社会的适应困境主要的并不是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心理两个层面。
1.社会层面的适应
社会层面的适应主要是指“老漂族”的老年人在与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其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适应。由于城乡生活方式的截然不同,老年人从乡村来到城市,行为方式、交往方式自然而然随之发生变化。他们满怀希望的从原本熟悉的乡土社会来到新鲜、陌生的城市生活,远离了他们的亲属、朋友、邻里,这在心理情感上其实是一次重新的洗牌,一时间
·23·
Northwestpopulation
无法迅速适应城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毕竟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异质性较强,就必定要求他们重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与城市居民互动的广度与深度,适应城市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于两地分居的老年人而言,和儿孙子女在一起的快乐并不能代替和老伴的相守,再加上子女生活压力较大,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父母出去游玩、散心,多数父母只能是孤零零地在家中等待着子女回家。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生活的中心和重心就是子女、孙辈和有限的较熟悉的人,很少与城市居民互动,即使存在交往也只是一般的工具性的关系,而没有情感的交流,使得他们社会交往的范围狭窄、交往的程度相对较浅,他们不适应城市社会频繁而浅层的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闲赋在家时只会感到孤独寂寞、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孤独感。
2012年第4期第33卷
也受到一系列的束缚。诸多的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交往圈和以外,在城市社会倾向于不表达、不行动,在感情上与城市社会自然也就产生了距离,从而影响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产生各种各样的紧张,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他们与城市的不适应,很难在心理上对城市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为原则,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等方法进行的人服务活动。其特征就是以帮助受助人为中心,强调工作方法与技巧,提供制度化的服务。针对当前“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采取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首先要促使老年人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使其达到正常化的水平;其次是预防和减缓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衰退,提升其个人功能,强化社会环境中的助人系统,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可能出现的困境做出及时有力的支持;最后是社会工作者要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为老年人发掘、提供社会资源,全面促使老年人的健康发展。在优势视角下,激发老年人的权能,不再将其看成是一个消极的求助者,而更多的是看到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能量,鼓励他们积极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谋求个人发展、参与社会发展和分配、勇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心理层面的适应
心理层面的适应主要是指“老漂族”的老年人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社会,对城市社会有一种归属感,直接体现为老年人对城市社会的认知程度、与城市居民交往互动的融洽程度等方面。要使老年人对自己所“暂居”的城市社会有一种归属感,就必然要求老年人去内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在心理与情感上获得满足,找到一种归宿。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在子女面前就是“权威”的象征。然而来到子女家中,子女作为小家庭的主人,老年人的“权威感”便会瓦解,有些老年人在心理上会有“被寄居”的不适应感,从而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甚至诱发疾病。老年人一旦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熟悉的环境给了老年人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慰藉,一旦转换环境,就意味着老年人必须很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转变旧有的生活方式,才能在新环境里自如地生活,而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由于目前受到社会的影响,各地的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福利保障等都与户口挂钩,“老漂族”的老年人基本是流动人口,没有本地户口,他们在社会福利保障时,当然会受到非本地户口的严格。老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故乡有一种“根”的意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他们本身并不向往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不渴望在城市社会找到归属感,更没有超越自己所在阶层的想法,有的只是对自己故乡的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所以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生活问题,另一方面·24·
1.个案工作介入困境解构
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用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为案主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与服务,减轻案主的压力、解决案主的问题,达到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由于价值观念、个人性格、心理因素等引起社会适应障碍的老年人,自己虽然生活在新鲜的城市环境中,却又极易想起在家乡熟悉的生活,这种生活境域自然的对比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落寂感,继而引发一系列消极自卑的情绪。个案工作要在情感、认知、行为、环境方面适当介入,使其与家庭有效发挥社会功能,与城市社会达成良好地适应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从价值观上尊重“老漂族”的老年人、接受老年人,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老年人,对于他们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给予称赞,以重塑他们适应社会的信心。主要采用心理社会
Vol.33No.4(146)2012
2012年第4期第33卷
Northwestpopulation
被关注的个体;通过共同的合作达到目标,使其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群体内的互助和关怀;通过小组的过程鼓励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担当起积极的社会角色。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第一次小组活动,要周密的考虑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让大家互相熟悉的方式,这样才能让老年人感到在小组中能找到一种“熟悉”感,轻松自然、活动有趣。可以让老年人轮流介绍自己或互相介绍的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寻找他们的相同点促进互动。社工开展的活动或是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年人一听就明白,使活动或游戏具有趣味性,否则老年人会感到自己什么也不会,有一种被小组抛弃的感受,使自己的感再次得到强化。社工应该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讲解活动或游戏规则,确保每个老年人都能明白。对于在小组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社工要不失时机的去赞赏他们的能力,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对于小组中可能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年人,要加以引导、规范,甚至批评。对于那些沉默不语的老年人,要进行更多的关注、鼓励、肯定,这样才能让每个老年人都积极参与活动。社工要关心每个老年人对活动的感受,发现某些老年人对活动反应冷淡,就要及时调整活动程序,要防止在小组内自发形成“次小组”。一旦发现,要巧妙地组织活动,自然使其拆散,达到所有老年人都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社工要协助老年人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加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小组即将结束时,要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并做好离别情绪的处理,防止老年人对社工的过分依赖,让每个组员都能得到成长。
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和家庭治疗模式。一方面协助老年人认识到社会适应困境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及时与老年人的家庭取得联系,了解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评估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整合家庭资源,依靠家庭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帮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根据当前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现状,主要采取怀旧与生命回顾的方法。通过怀旧让老年人回顾他们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年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感、尊严等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年人找回自尊与荣耀,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在家庭成员的鼓励下积极走出家门,融入社区。通过生命回顾的方法鼓励老年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地倾诉出来,让老人重新去建构完整的自我,减轻焦虑的心情,找回生命的意义。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与老年人交流,关注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去分析和理解自身的问题。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对其家庭形态、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去对家庭进行评估,从而去改善家庭结构,依靠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家庭的成长增进老年人的心理成长和自身效能感,并使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改善当前孤独的生活状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小组工作介入意义建构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小组,有目的组织小组活动,通过组员的互动、自助、互助,帮助组员解决困境,达到小组的目标,使组员改变个人的行为,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将社会适应障碍表现不同的老年人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小组,根据小组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小组活动、问题探讨、经验分享,促使其社会适应的正常化,逐步认同城市生活与行为方式,顺利实现老年人的再社会化。不仅要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更要增强与城市居民互动的频率,协助老年人构建社会互助网络,摆脱城市生活的孤独与寂寞,使晚年生活充满乐趣。
由于城乡差异、生活习惯等不适应,“老漂族”老年人往往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对儿孙的不舍,对乡土的怀念使他们陷入矛盾的状态中。他们的日常交往对象就是其家人和有限的熟人,与城市居民沟通、交流及其缺乏,闲暇娱乐生活非常单调、枯燥。社会工作者主要采取互动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生活经验的分享和感受聆听,让其感到自己是一个
Vol.33No.4(146)2012
3.社区方法介入资源建构
社区工作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动员和组织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合作的方式,发掘社区资源,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的福利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关注“老漂族”老年人的社区性问题,完善社区的各项功能,尤其是社区的服务性功能,让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既做为服务的受惠者,又做为服务的提供者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得到社区居民的接纳与认可。其次要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障碍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从外部环境和个人支持环境
·25·
Northwestpopulation
两方面入手解决老年人群体性的社区问题。让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活动,让城市居民重新去认识他们,通过改善他们与社区的关系,让社区更为关心老年人,形成积极的社区环境,祛除各种适应的障碍,使之更好地融入社区。
陌生,是“老漂族”老年人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初感受。这种陌生不仅仅是语言不通,人际交往单一,更是城乡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与文化的巨大差异。落寂,是大部分“老漂族”老年人进入城市社会的共同感触。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载体,要对社区和这部分老年人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通过社区走访、观察、个案访问等方法认识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状况如何,分析其社会适应障碍产生的社区因素,引导社区管理者、社区组织和老年人家庭完善社区照顾系统,促使社区照顾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以此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社区支持网络,让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做到社区化、及时性。社会工作者主要使用社区照顾模式,帮助老年人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与整体关怀,让他们及时得到心理上的问候、安慰,情绪上的辅导,调动社区资源支持他们留在社区与居民增进交往,使居民们更多地了解、理解老年人,从而使老年人在心理归属上认为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密切与社区的联系,愿意与社区居民一道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做贡献。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社区内的管理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加强社区组织与老年人的联系,建立社区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平台和渠道,实现社区内部支持的自我运转和对老年人保护性环境的形成。从操作层面,首先,帮助老年人建立自愿联结网络和邻里互助网络,社区工作者、邻里、老年人之间形成一对一相对固定的服务联系,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的帮助;其次,发挥志愿组织的作用,让社区志愿者个人、志愿组织和老年人结对子,建立社区援助者与受助者的服务关系,使社区服务主体更明确,服务活动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区范围内的自助、互助网络系统。最后,建立社区紧急支援网络,这是为了帮助老年人预防突发事故或危机而建立的支持网络。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邻里系统、派出所与事处、社区中心或社会服务机构,以及辖区单位共同组成,建立热线或紧急支援服务网络,力争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援服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就形成了一个有老年人群体内部发展的自助互助系统、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家庭支·26·
2012年第4期第33卷
持系统、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组织对老年人的助老系统、社会工作支持与协调系统等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社区综合助老服务与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照顾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适应的压力,也提升了社区邻里之间交往的广度与深度,改善了社区环境,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随着社区居民与“老漂族”老年人交往的增加,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会让社区居民对这些老年人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认知,促进社区居民对老年人的理解和老年生活的支持,形成全新的老年观念。让社区居民去主动接纳老年人,关怀老年人,实现对老年群体消极性标签的淡化,让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更幸福。
四、结论与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眷念,使得“父母在、不远游”,子女是以父母为中心和重心。但是当下,更多的父母加入到了“漂”的行列,跟随着自己的子女“漂”在了陌生的城市,可以看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父母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对于父母而言,永远需要呵护和支持自己的子女,那是自己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所以老年人“义无返顾”地“漂”到子女所在的城市,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去全方位地照顾子女。但是“老漂族”的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中面临诸多的社会困扰,纠结在儿孙与乡愁之间,迫切期盼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由于社会的缺位,“老漂族”的老年人群虽然生活在城市之中,但他们是游离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外的,所以他们始终嵌入在城市社会风险体系之中,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社会“扎根”。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孤岛化”使他们并没有在社会、心理层面被完全“嵌入”,没有整合进城市的社会、制度、文化系统中,在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种疏远甚至不认同的感受。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应该积极地介入其中,对“老漂族”的老年人社会适应困境进行个案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社区应给予其充分的照顾,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组织社区活动,增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在社会层面逐步弱化城市老年社会服务对户籍的依赖性,提升老年社会服务的公平度,加快改革步伐使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以此提高“老漂族”老年人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漂”地更幸福。但不可忽视的是“老漂族”的老人们“漂”的终点是什么,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追寻“老漂族”的归宿(下转31页)
Vol.33No.4(146)2012
2012年第4期第33卷
Northwestpopulation
[10]孟向,姜向群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口研究,2004(6):53-59.[11]RickS.Zimmerman,DavidJ.Jackson,CharlesF.Longino,Jr.andJuliaE.Bradsher,1993.InterpersonalandEconomicResourcesasmediatorsoftheeffectsofhealthdeclineontheGeographicMobilityoftheEl-derly.JournalofAgingandHealth,5:37-57.[12]VanDiepenAlbertineM.L,MulderClaraH,2009.Distancetofamilymembersandrelocationsofolderadults.JournalofHousingandtheBuiltEnvironment,24:31-46.[13]Silverstein,Merril,andDianeL.Zablotsky,1996.Healthandsocialprecursorsoflaterliferetirement-communitymigration.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s,51:150-56.[14]SilversteinM,AngelelliJJ,1998.Olderparents’expectationsofmovingclosertotheirchildren.JournalofGerontology,53:153-163.[15]张晓娟.广州市老龄化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迁移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FredC.Pampel,rwinP.Levin,JordanJ.Louviere,RobertJ.Meyer,1984.RetirementMigrationDecisionMaking:TheIntegrationofGeographic,Social,andEconomicPreferences.ResearchonAging,6:139-162.[17]Ahmed,Bashir,andStanleyK.Smith,1992.Howchangesincomponentsofgrowthaffectthepopulationagingofstates.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s,47:27-37.[18]FrederickA.Day,JonM.Barlet,2000.EconomicImpactofRetirementMigrationontheTexasHillCountry.JournalofAppliedGerontology,19:78-94.[19]StevenC.Deller,1995.EconomicImpactofRetirementMigration.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9:25-38.[20]BennettDG,1993.RetirementMigr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High-Amenity,nonmetropolitanAreas.JournalofAppliedGerontology,12:466-481.TheFeatureandEffectofElderlyMigration:AReviewofRecentResearch
ZhangYina,SunXu-hao,ZhouShuang-hai
低的城市构成强烈反差。筝参考文献:
[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中加老年人省际迁移的比较研究”[M].中国人口[2]齐明珠.“老年人口迁移、保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出版社,2004:4.[3]WilliamH.Haas,III,DonE.Bradley,CharlesF.Longino,Jr.,EleanorP.Stoller,WilliamJ.Sero,2006.InRetirementMigration,WhoCounts?AMethodologicalQuestionWithEconomicPolicyImplications.TheGERONTOLOGIST,46:815-820.[4]WilliamH.Walters,2002.PlaceCharacteristicsandLater-LifeMigration.RESEARCHONAGING,24:243-277.[5]AlbertChevan,1995.Holdingonandlettinggo:Residentialmobilityduringwidowhood.ResearchonAg-ing,17:278-302.[6]Clark,WilliamA.V,K.White,1990.Modelingelderlymobility.EnvironmentandPlanning,22:909-924.——ForSunandMon-[7]GaryM.Fournier,DavidW.Rasmussen,WilliamJ.Serow,1988.ElderlyMigration—ey.PopulationResearchandPolicyReview,7:1-199.[8]Colsher,PatriciaL,RobertB.Wallace,1990.Healthandsocialantecedentsofrelocationinruralelderlypersons.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s,45:32-38.[9]LonginoCharlesF,Jr.,KennethJ.Smith,1991.BlackretirementmigrationintheUnitedStates.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s,46:125-132(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andPublicPolic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Withliteraturereviewonfactorsassociatedwithelderlymigration,thearticlefindsoutthatwhatdecidestheelderlymigrationbehaviorincludespersonalattributes,familyfactorsandcharacteristicsofreceivingareas.Moreover,theelderlymi-grationmayhaveamajorimpactonpopulationaging,employmentandincomeofreceivingareas.Finally,suggestionsaremadefortherelatedresearchinChina.
Keywords:elderlymigration;thefeatureofmigration;socialimpactonreceivingareas
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上接26页)是本文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筝参考文献:
——权能激发取向[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1]RuthJ.Parsons著,赵善如译.老人社会工作—股份公司,2009:23.——老人、家庭、正式服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吕宝静.老人照顾—[4]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8-90.[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227.[6]周献德,沈新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操作技巧[J].社会工作(理论版),2009(9).28-30.[7]邓蓉.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J].云南社会科学,2007(6)86-88.[8]老洛.“老年漂”城市的孤独谁人诉[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5).60-62.[9]小非.城市的孤独向谁诉[J].心理与健康,2011(9).23-25.[10]吴仙.社会工作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介入[J].黑河学刊,2011(7).146-147.LIUQing
2009:7-8.[3]赖雨阳.社区工作与社会福利社区化[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31-32.TheResearchonSocialAdaptationoftheOldPeopleFloatinginUnfamiliarPlaces:InterventiontoSocialWork
(SchoolofpoliticsandLaw,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0023)
Abstract:Withadventofurbanizationandtheagedsociety,thenumberofoldpeoplefloatinginunfamiliarplacesisbecomingmoremore.Fromhometowntounfamiliarplaces,theyfeellonely,unhappyandhelpless.Owingtodeficiencyofsocialinstitu-tion,policiesandoldpeoplementality,theoldpeoplefloatinginunfamiliarplacesfinditdifficulttoadaptthemselvestothecitylife.Theyneedmorecare.Formsocialwork,thethesisputsforwardstrategiestomaketheoldpeoplegetridofalienationandindifferencesoastolivehappier.
Keywords:Theoldpeoplefloatinginunfamiliarplaces;Socialadaptation;Casework;Groupwork;Communitywork
Vol.33No.4(146)2012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