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摘要: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难度之大是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学习散文的重中之重,圈点阅读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予以解读,帮助学生快速领悟人物形象,提高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圈点阅读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一、散文与小说的人物不同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其他艺术体裁,包括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针方法上都具有艺术性,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作者借助人物形象表达某种情感。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作用的前提——圈点阅读 圈点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读圈划出正面描写的能够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形容词。涉及人物形象的形容词,一般集中在人物眼睛、衣着、语言、形体等,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刻画描写。
二是侧面描写的文字。侧面描写往往借助外部环境、周围人的评价议论,例如英雄人物出场前,《水浒传》英雄好汉的出场,都有其他官兵或者无赖的衬托。
三是描写人物的重点段落。描写人物的重点段落,大部分集中在主要人物第一次出场时,散文矛盾冲突的尖锐时候。
四是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对文中人物评价、议论一般集中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例如《史记》,每篇结尾处都有太史公曰:“…”,把握住这几个原则,更容易突破文章主题。 三、散文中人物的作用
散文中人物的作用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寄托情感的作用;衬托对比。
[样题示例一]
要求圈划出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和作者抒情议论的句子。①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弓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②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③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④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⑤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节选自迟子建的《听海的心》有删改)
1.要求用~~~~~划出描写男子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正面描写老妇人形象的词句。并概括人物形象。答案划线见文本。
参及分析:划出描写男子和老夫人的文字以后,不难发现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生活穷苦”,但是两人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男子“疲沓”,老妇人失去视力,身体残疾但而“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精神昂扬、庄严,“像个虔诚的教徒”“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2.例如:文中男子的作用是什么?
参:①衬托对比。男子的精神疲倦衬托了老妇人的庄主和虔诚。②表达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水融。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的倦怠。只要拥有一颗愿意亲近自然的心,自然就会向我们敞开他的怀抱,展示它的神奇。
分析:结合本文章本文第③④⑤中划线的句子可知道,男子的存在对老妇人就是起到衬托对比的作用,男子的精神疲倦衬托了老妇人的庄主和虔诚,男子和老妇人的共同存在就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水融。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的倦怠,城市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关系。只要拥有一颗沧海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他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神奇和规律。 [样题示例二] 朱以撒
⑤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第五段中,农耕者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①坚韧、忍耐。如“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②实在、长于自首、默默无语。如“实在的劳动,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首,默默无语”。③强悍。如“民风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者不使外泄”。④身材不高大。如“少年时过早的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