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国时期中国山水画从意象到写生的发展
来源:化拓教育网
艺术画廊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5—05 探析民国时期中国山水画从意象到写生的发展 高田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民国初期山水画的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写生的发展是对西方文化的回应。民国时期的学者和文人画家,都 以自己的行动来促进山水画的振兴和发展,因而出现了不同题材和功能的作品,民国时期山水画的写生也由此开始发展。 关键词:民国时期;山水画;西学东渐;写生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80—01 一、从意象到写生发展的原因 式展开的。这篇文章将中国古代画学的核心概念“六法”,融入到 对西方美术的评价中,提出谢赫古画品录的“六法”,以气韵生动 列为首要,其精神内涵为与其客观再现,不如主观的去表现。这 民国时期山水画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写生的发展是对西 方文化的回应。1915年,陈独秀在杂志《新青年》呼吁“新文化运 动”,这也对艺术圈产生很大的影响;留学西方的学者回国后,带 回先进的思想,如高剑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建立以 西方绘画为系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开设艺术院校;西式教育的传 播,以岭南派画家为代表的人如何香凝、关山月等,努力使山水 景物归于同一视平线,使山水画更接近于真实。 古代山水画题材大都是无关经世致用的,而在民国的变革 中,面对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和历史使命,山水画家有了重新的 与西洋画背道而驰,但是应物象形确实与西画一样有修业的必 要,而“应物象形就是西洋画的写生”。这实际上是在尝试为西洋 写生与传统临摹画之间寻找到对接点,或者说为中国画写生寻 找合理性的依据。 到20世纪40年代,高剑父提倡取材于大自然,加以心灵化 合,他笔下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了西装 革履的点景人物。徐悲鸿则在1947年撰写的《新国画建立之步 骤》中,所强调的“真气”是从师法造化中来的,对应在中国画的 定位和历史责任感,于是山水画的题材和功能出现了变化。 二、从意象到写生的发展 美术革命的历史风云并非由美术界人士鼓荡而起,其最重 要的思想先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 创作实际上就是写生。徐悲鸿也在实践他的艺术主张,因为他的 西欧学院派技法毫不逊色于中国传统绘画,他在由写生人中国 画创作的角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培养了像吴作人这样优 1904年他在观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感叹“吾国画疏 秀的人才。早在1946年吴作人就写过一篇《中国画在明日》,文中我们 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变法”。陈独秀和康有为一样,也在山水画 领域寻找中国画衰败的历史原因,也可说中国近代美术革命是 可以看到他敏锐独特的意识与革命精神,他清醒地看到了西方 从山水画开始的。如果说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喊出了山水画 亟变的第一声,那么陈独秀则打响了山水画革命的第一枪。他大 声疾呼“要想把中国画改革,首先要革王画的命”他们都崇尚唐 宋,西洋的写实,逼真,形似和自由创作的精神,贬义写意逸气, 写实主义艺术进程中的“上坡路”与“下坡路”,反复提出不要照 搬西方写实艺术。吴作人提出“主张写实,反对逼真”,反对脱离 现实的学院派。他的速写大都生趣逼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他强调“诚恳的对待事物,并不是要作对象的奴隶,通词达理,阐 文述意,而不是逐字对译,依样葫芦”,同样他也认为“艺术源于 和摹古之风。 但又不是被动地照抄生活。它是经过画家加工、提炼了的 2O世纪20年代,潘志中在1926年广东国画研究会编的 生活, 《国画月刊》中写文章提出了“中国画即写生说”,系统的梳理了 生活”。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和西画广泛传人中国,西洋过硬的 各种题材的写生方法,明确指出“既名日写生,则不当写死”,这 里的“写生”已然与古典情境中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但他依然重 视承传文人画的创作方法,所以明确表达“吾深愿研究国画者, 勿徒以古人之糟粕视之”。1929年徐悲鸿在第一界全国美术博 览会《美展会刊》上连续发表《惑》、《惑知不解》文章,批判了西方 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 性。而刘海粟十多次的黄山写生,以其亲身经历传达写生的重要 性。民国时期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风景写生创作,是新中国山 水画家开展大规模写生活动的先声。 写实技巧给传统的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一些有识之 士不得不用西洋写实以改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重新认识到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重要性,但是已与古代的写生不是一回 事了。这一百年来在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不一样,但是基本的主 张都是“面向现实,面向人生”。在山水画方面倡导画家要走出画 室,到真山真水中去接受大自然熏陶,去画真实的山与水。虽然 期间也有不同的声音,拒绝写生,但总体上还是支持山水写生 的。 30年代时,上海的俞剑华在面对欧洲西风强劲的势头时 说:“西画虽亦不废临摹,但以写生为正规,国人之崇外心重得, 以为凡洋必优,于是奉西画为神圣,鄙中国画为不足道。”此可于 参考文献: [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民国元二、元三年之美术论文中见之。此后有些人为迎合社会心 [2]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李昌菊.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三次高潮[J].中国书画,2006(11). I4l张繁文.高剑父绘画艺术及其“折衷”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010 里,就以以西法写国画,曾风靡一时。同年,南京的谢海燕在《西 洋山水画的考察》一文里,将“西洋山水画”嵌入“中西美术”特别 是“中西山水画”发展的历史框架中,其论述是以中西比较的方 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