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其设计重点探讨
来源:化拓教育网
科技・探索・争呜 Sc科ience&Te技ch视nology界 Vision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其设计重点探讨 陈晓银 (宁夏人防设计院,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在确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场地类别、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地基基础类型、结构材料和 施工工艺等,同时还要考虑结构的设计、技术以及经济保障等,选择最优化的结构体系。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经济安全;结构体系;概念设计;空间刚度;整体稳定性 0引言 第四.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 地震是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控制荷载.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 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 中或塑性变形集中: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底层柱底的 快,由于采取不断进步的结构设防措施,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显 塑性铰宜晚形成.应当使梁、柱端的塑性铰 现得尽可能分散;对于可 著下降,但是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是令人震惊的。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 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于建筑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 2.3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 命安全。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宜采用规则的建 筑设计方案.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 1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或平面、竖向均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 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属于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灾害 楼板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薄弱部位应乘以内力增大 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合适与否,在 系数.应按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 概念设计中可以清晰地表达 而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在工程结构设计 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我国建筑中.结构的对称性主要指的是抗侧 的开始阶段正确掌握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体 力主体结构的对称 对称的建筑如平面对称的简体框架结构、筒中筒 系、刚度分布等主要方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房屋建筑结构中抗 结构、简体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一般比较容易实 震较薄弱的环节 现结构的对称性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三大重点 结构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 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要比较接近、变形特性要比较相近:二是建筑 2.1抗震场地的选择 主体抗侧力结构沿竖向断面、构成变化比较均匀,不要突变; 是建筑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 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应注意同一主轴方向各片抗侧力结构刚 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地震 度尽量均匀:四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还应注意中央核心 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地震引起的 与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保证主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以 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小均匀沉陷,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因此, 避免建筑在地震或风的扭矩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扭转变形.从而引起结 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如软弱场地 构或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可以说.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在建筑 土、易液化土、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 结构设计中相关重要.在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规范 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 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 3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施: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新近填土和严重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专家们通过对大量建筑地震震害实例进行 均匀土层时,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采用桩基、 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非常 地基加固和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滑 重要和必要的.因而.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 移或地裂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 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合理的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 2-2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吸收途径,保证支柱、墙和梁的轴线处于同~平面,从而形成构件双向 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是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结 抗侧力体系 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呈弯剪破坏.并且塑性屈服尽量产生 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的作用 具体而言. 在墙的底部 而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还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存墙段 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充分发挥抗震作用前.按照“强墙弱梁”的原则加强墙肢的承载力,避 第一.结构体系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 免墙肢的剪切破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其次,要按照抗震等级 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 对梁、柱以及墙的节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 构应具有必要的赘余度和内力重分配的功能.即使地震中部分构件退 作用下达到三个水准的设防标准 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出工作.其余构件仍能将竖向荷载承担下来.避免整体结构失效或失 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 稳。 弱构件”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 第二.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 注意构造配筋要求.尤其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最后,要设置多道 径。在这过程中.竖向构件的布置。应尽量使竖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 抗震防线.即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 作用下的压应力水平按近均匀:楼屋盖梁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 用下.首先达到屈服.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则在第 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柱上去:转换结构的布置,应 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 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来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一次 防线.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 至多二次转换。与此同时,整体抗侧力结构体系也必须明确,抗侧力结 构一般由框架、剪力墙、简体、支撑等组成,它们宜尽量贯通连续,若它 4结束语 们沿竖向要有变化.则变化要缓慢均匀 第三.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 总之.通过多年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 地震能量的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 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而且日益成熟.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 能较充分地发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总之,要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高效完成.应当在遵循相关规范要求的原则上,对其【下转第245页) 作者简介:陈晓银(1982一),女,汉族,宁夏银川人,2007年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民用建筑及人防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科技・探索・争鸣 ESP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会计专业为例 禹智华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l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两者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将来的实际 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会计专业为例,“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会计专业 【Abstract]In hi曲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usion of English for speciifc purposes and general English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and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fusion of skills training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in the actual work in the future of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s an example,’’GE+ESP“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improve students‘English abili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nglish teaching;Acc0unti“g profession 1 ESP教学模式介绍 专门用途英语ESPf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始于2O世纪6O 年代.其定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其中Strevens的定义被普遍引用。他把 ESP和GE fGeneral English,基础英语1看作一对相对立的概念.认为 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传统的GE则仅 仅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学 Strevens所指出的专门 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性特征:(1)学习者的特别需求:(2)课程内 容与特定的学科、职业以有关;(3)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特定 专业和职业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GE)相对。ESP具体种类繁 多.诸如会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等等.不胜枚举 ESP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体 系.既有鲜明的语言专业内涵,又有专业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他要求学 习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学习特定的专业课程并 和语法学习所产生的畏惧心理 能运用到实际 作中去 由此可见,ESP教学模式本质上符合我国目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需求,并能够最终实现“语言技能、专业知识、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通过各 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种渠道提高教师水平。刘润清教授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 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将成 2 ESP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未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将主要是以 与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只有把专门 专门用途英语为主.公共英语教师必将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重 用途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 要的职业规划 高职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不需要给学生讲解深奥的专 学习热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讨论“EGP+ESP”教学模式指导会计专 业知识.不需要让公共英语教师成为一名资深的专业教师.只需让公 业的英语教学工作 共英语教师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加强某一专业知识水平.应该更加简 2.1明确教学目标 捷.对老师和学校都大有裨益。目前,有很多学者提出的跨学科合作教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努 学也是一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并未参与具体的 力培养面向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而是协助英语教师的教学,帮助英语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设 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在确定会计专业 计教学过程等.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教学,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都同时 英语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特点 通过高职会计专业英语课 得到了提高 ● 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英语掌握会计专业术语.了解我国与西方会 计在核算方面的异同.重点掌握用英语进行基本账务处理的方法.最 【参考文献】 终达到培养具备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另外. J l】Strevens,P.ESP曲er twenty years:Are—appraisa1.In M.Tickoo fEd.),ESP: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更应该强调其实用性.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更 State of the art(1—13).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Z1 多的是从事第一线工作.通用英语教学中.更应该强调的是读和写的 [2]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J1l外国教育研究,2003(1). 应用能力:“读”要求学生能够看懂英文的单据、凭证和财务会计报告;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fJ]_夕 语界,2004,f21. [4]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f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写”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填写原始单据、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财务 报表。 2.2创新教学.增加教学实践 [5]张林华.浅析ESP教学与EGP教学的不同IJ】.南昌高专学报,2001(3):56—58. [6]顾月秋,费斯威,何培芬,李师君,步雅芸.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研 究l Jll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9):6O一62. 系列的任务.课堂讲授和教材组织环节均围绕一个任务或项目边讲边 练,讲练结合.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转换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有条件的地 方,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涉外会计做一些实际工作 只有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应 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会计英语凭证、报账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时.教师要 虚拟一个公司的工作环境,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审核 会计凭证时,也可以让学生互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外企进行现场 参观学习。笔者认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会 计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原因在于:开设会计专业英语时.学生已经掌握 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够用中文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用英语进行 会计账务处理.原理相同,只是语言的选用不同而已,能够较大的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克服学生那种对一味的单词记忆 在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重视纯理论的讲 解.而应该以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可以进行会计英语的校内 实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即确定一 [责任编辑:曹明明] 作者简介:禹智华(1981 O6一),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接第150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使建筑物具有可靠的抗震性 【参考文献】 能,达到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相信,随着设计 [1]赵建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究I J1l科技创新导报,2012(6). [2]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叨建筑结构学报,201 1(12/. 师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程抗震设计也将会迈上更高的台 阶。 [责任编辑:邓丽丽] 一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I 245 l 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