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机械装调》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高职《机械装调》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儒军 洪小丽 刘矿陵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0期

陈儒军 洪小丽 刘矿陵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装调》课程进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改革,以普通机床为载体,开发了详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块和考核方案,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成熟实用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职;机械装调;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机械装调》课程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售后与维修、机电设备运用与维护等典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计。本文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装调》课程进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改革,以普通机床为载体,开发了详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块和考核方案,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成熟实用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

1 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1.1 知识目标

(1)了解机电设备拆装安全文明生产的基本内容与企业6S管理规章制度;(2)掌握机电设备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工作中各种常用工具、量具和仪器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3)掌握机电设备典型机械结构的拆装方法以及拆装工艺卡片的制定与填写方法;(4)掌握机电设备常用的精度检测与精度调整方法;(5)了解机电设备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分析诊断与常用维修方法;(6)了解机电设备的安装以及日常维护与保养方法。

1.2 能力目标

(1)能够自觉遵守劳动保护和安全规章制度,自觉遵守6S管理规章制度;(2)具有正确制定机电设备机械结构拆装工艺方案并严格执行拆装工艺方案的能力;(3)具有对机电设备常用精度指标进行检测与调整的能力;(4)初步具有对机电设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诊断与排除的能力;(5)初步具有对机电设备机械零部件进行失效分析诊断与修复的能力;(6)初步具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以及日常维护与保养的能力。

1.3 素质目标

(1)规范操作习惯——正确、规范使用工具、量具和仪器;(2)良好职业行为——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加强职业道德意识;(3)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2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我们以普通机床为载体,模拟机械部件装调生产过程,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实训时间为三周。

3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结合现场操作、课堂提问、模块考核、技能竞赛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各任务模块可参照表2进行评价。

4 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演示: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先对选定的拆装部件进行拆装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教师对演示过的部件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对其中涉及的工艺方法、图纸识别、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等理论内容进行针对性、深入讲解。

第三步:实践:对部件进行初次的感官认知和系统的理论讲解后,让学生根据所讲的工艺流程对部件进行拆装,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第四步:评价: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重点找出有共性的缺陷进行系统演示。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的误区。

第五步:再实践:让学生对第一次实践的结果进行纠正,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5 结论

经过我院两届高职机电专业共10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普遍增强。经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很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也很强,工作上手很快。由此可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市场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儒军.高职《机电设备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J].科技信息,2012(5).

[2]吴泊良.机床机械零部件装配与检测调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汤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