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议论文理解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1)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2)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3)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独辟蹊径,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精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因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全文思路清晰,层层加深。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本文由一幅画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的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些也都是可以从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发出来的。 重难点突破 1.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而在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现象既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逐层论述后,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人们由“分”到“总”的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引证法。如第6、第11自然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深入剖析: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10)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短文两篇 整体感知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写法也不同一般,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对世人进行谆谆告诫。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重难点突破

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

【参考答案】本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 【参考答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如下: (1)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

【参考答案】第一问: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既广又深。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正如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而代表道家读书方法的陶渊明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然就成了儒家批评的目标了。 第二问: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作者为批驳“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 重难点突破

1.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论调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论点的? 【参考答案】错误论调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由此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对此,作者怎样进行批驳的?

【参考答题】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进行批驳。作者在第1节文字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了基础。议论语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用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明确揭示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文章直接批驳敌论的方法是:(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驳倒了敌论证。

3.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

【参考答案】文中第6节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4.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显著的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显著的特色。 如第一节语句,“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揭露了国难当头,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一味”揭示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作者的讽刺语言真是入木三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