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要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要点汇总

来源:化拓教育网
高二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指南

一、复习建议

1.结合课本、新坐标、课时分层练习、教育周报来复习。

2.掌握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上的近义词语、成语、病句类型。

3.掌握现代文中阅读的考点:如环境描写、倒叙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等。

4.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5.积累文言知识,学会翻译文言文。

6.熟背名篇名句。

二.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积累本单元的词语、成语(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1、近义词语

(1)标致和标志 (2)委屈和委曲 (3)简洁和简捷 (4)偶尔和偶然

1

(5)坚韧和坚忍 (6)不止和不只

2、成语

(1)敛声屏气 (2)不刊之论 (3)顾盼神飞 (4)参差不齐

(5)良莠不齐 (6)不稂不莠 (7)沸反盈天 (8)走投无路

(9)百无聊赖 (10)惴惴不安 (11)宽宏大量 (12)天有不测风云

(13)熟门熟路 (14)言不由衷 (15)为所欲为 (16)不寒而栗

(17)不由自主 (18)十室九空 (19)当面锣对面鼓

林黛玉进贾府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林黛玉

(1)心理描写

林黛玉因为母亲(贾敏)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婆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体现了她细心敏感,聪明灵

2

秀。

(2)行动描写

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了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以后,方才告了座。

(3)语言描写

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一席话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时不适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姐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他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是本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主要的一面。

(4)在文中还有两段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一是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二是宝玉见

3

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和神韵的描写。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这不但照应了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线。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文中以四个层次(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写出场。作者写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然而这放诞无礼却正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后来通过贾母的介绍,更印证了这一点。贾母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作为贾府里的人物,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庞爱的特殊人物。 绘肖像。作者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包含着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在容貌描写方面,则着重从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钻、狡黠的本性。 见黛玉。这是通过王熙凤的举止言谈表现她的感情变化反映她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

4

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当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的时候,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回王夫人。这一节虽然是几笔带过,但它却进一步说明,由于王熙凤的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和果断能干的才能,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3.贾宝玉

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对贾宝主的描写,主要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和《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在宝玉出场以前,作者首先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和他在贾府的地位。在贾府内外有许多人对宝玉都持贬斥的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他在贾府便居于“无人敢管”特殊地位了。

然而,贾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却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

5

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不羁、个性,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三)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典型环境贾府,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

1.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林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

贾府建筑的布局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呈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是贾赫的住处,虽不似贾母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作映衬。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等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6

3.华贵的陈设

对贾府华贵陈设的描写,主要以“荣禧堂”为重点: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蜼彝、楠木交椅以及镶着錾银字迹的乌木对联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至痰盒都各具特色。吃穿用度,的确“与别家不同”。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①课文中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恰当的描写角度,更突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特点。

②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荣禧堂的匾额又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豪门贵族。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小说《祝福》,对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行具体讲解。

1、细节描写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7

(1)从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当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四叔且走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可见是一个谬种(坏东西)”。四叔对祥林嫂的死,不仅没有一丝同情,反而还狠狠地骂她。从这个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体现出四叔性格中冷酷和麻木的一面。

(2)从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悲惨命运。

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没想到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的反应竟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从“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中,可见祥林嫂受到的打击之重,祥林嫂本以为捐了门槛,赎了罪过,就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可以改变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可四婶的一句话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希望,宣告了祥林嫂的死刑:她仍然是罪孽深重的人!她的虔诚,她的心血,白费了,她的希望最终破灭。她的悲剧命运无法逆转。 3、从神态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精神状态。

(3)《祝福》中写沦为乞丐而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全白”的头发写出未老先衰;“木刻”的神色写出她精神上的麻木;“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十来个字的细节描写就把祥林嫂那种呆滞、麻木的“活死人”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的了。

2、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8

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做女工时,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祥林嫂听到这未曾知道的事之后,内心非常的恐惧,以致第二天早上起来,两眼围着大黑圈。于是打算捐门槛,可捐完门槛之后,人们对她的态度没有任何的改变,活着遭人唾弃,死了还有分尸的恐惧,在这样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的精神崩溃了。正是柳妈的那段话,推动着情节像高潮发展。

3、细节描写可以表现生活环境。

在《祝福》一文的前两段中,从“四叔大骂新党但骂的不是我”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鲁镇是一个很封闭,很落后的地方,因为辛亥都已结束,而四叔眼中的新党还是维新变法时的康有为。从“女人们准备福礼,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而祭祀的只限于男人”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了解到这里是一个“男尊女卑” 的社会,等级意识非常强。通过对文本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了鲁镇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的、等级意识很强的小镇。

总之,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希望我们能在学习时体会到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1)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 ,作者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是这一类,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给读者描绘鲁四老爷书房的情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假道学先生的书房:“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

9

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是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 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为塑造生活在这书房中间的鲁四老爷这一人物服务,这一段描写,可以让读者想象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同时,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相对于整个鲁镇上的大的环境而言,又是属于点上的具体刻画。正是有了这个细节的具体描写,才使得读者对祥林嫂生活的环境既有宏观 的认识,又有具体的感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有助于文章的主题的表达,这些都要细细地去品味,而不能一笔带过。

(2)文学作品中,细节是大量存在的,如何认识、分析其细节,领会作者的匠心,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而细节描写的作用又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细节描写之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略加探索,宣以浅见。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二、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透视出人物形象的心理 。 三、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四、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特征 。五、环境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祝 福

(一)倒叙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10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分析以“祝福“为题的意义及作用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⑴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

11

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 线索

⑵“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注: 社会背景

⑶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

友情,和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注: 对比

(4)总结小说标题的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交代故事展开的背景。⑥寄托作者的情感。⑦揭示文章的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或对比讽刺作用。。

(四)、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我的说不清

12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形象上,“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①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

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

1、小说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13

第三人称:直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2、次要人物的作用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烘托、对比、反衬。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揭示或凸显主题。

(4)若是线索人物,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5)暗示社会环境。

(五)小说的线索

1、判断小说的线索:一看内容,二看标题。

具体来说,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14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2.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一般来说,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二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的小说。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第二单元

(一)理解背诵并默写这七首诗歌

(二)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四位唐朝诗人及其作品。

(三)总结诗歌阅读步骤与方法:

15

步骤:

析意象—— 品意境—— 抓主旨

方法:

1、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2、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3、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了解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和步骤。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

2、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多感慨个人命运,怀才不遇,抨击社会实质。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统治者——昏庸腐朽, 骄奢淫逸

3、艺术手法:(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4、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16

5、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③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孟子及其思想(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二)背诵并默写本文。

(三)积累文言知识(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1)识记通假字:“无”“颁”“涂”

(2)词类活用:鼓、王、树、衣、罪、丧、生、死、谨

(3)古今异义:养生、可以、然而、走、河、凶、岁

(4)文言句式

17

①或……或…… ②直……耳,是……也 ③是何异于…… ④未之有也

⑤树之以桑 ⑥鸡豚狗彘之畜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5)一词多义::以、之、数、发、胜

(四)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

(五)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六)总结: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18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劝学

(一)荀子及其思想(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二)背诵并默写本文。

(三)积累文言知识(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1)识记通假字:“輮”、“有”、“生”

(2)词类活用:輮、日、曲、利、水、上、下、善、一

19

(3)古今异义:以为、博学、爪牙、用心、寄托、江河、君子、黄泉、金

(4)一词多义:而、焉、绝、假、致、利、于

(5)文言句式;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用心躁也。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⑥无以至千里。

(四)学习本文的写法——议论文的模式及论证方法

(1)提出中心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

(2)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五)总结: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

20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式

1、用“者”、“也” 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

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主谓直接表判断

21

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

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文言文句式 ——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2

2. 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 中心词+数量词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过秦论

23

(一)了解贾谊及其作品(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二)背诵最后三段

(三)积累文言知识(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1)识记通假字:“从”、“櫌”“景”

(2)词类活用:序、瓮、绳、席、包、囊、云、响、景、亡、北、斗、却、朝、离、小弱、愚、盟

(3)古今异义:于是、以为、山东、爱人、以致

(4)一词多义:亡、制、固、延、遗、

(5)近义词:①四海——八荒——六合——宇内——天下

②取——举——割——收

③之徒——之谋——之属——之伦

(6)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24

③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④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间。

(7)总结: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

25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④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

⑤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 所… … ”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为… … 所… …”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 …为所… … ”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⑥用介词”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26

⑦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四)写作借鉴

摆事实(事例论证)——作比较(对比论证)——总结(提出中心论点)

师说

(一)了解韩愈及古文运动(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二)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积累文言知识(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1)识记通假字:“受”“不”

(2)词类活用:师、下、惑、圣、愚、耻

(3)古今异义:学者、所以、从而、众人、小学、不必

(4)一词多义:师、其、道、传、惑

(5)文言句式:

27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而耻学于师。

⑤今其智反不能及。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

(四)写作借鉴

提出中心论点——分析中心论点(对比论证(纵比、横比、自比)、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五)总结:宾语前置

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前置是见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把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梳理总结一下。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

28

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这个疑问句中,“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2)沛在?(《鸿门宴》) 在这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2、否定句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未”,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有”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未有之也”。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莫”,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

29

肯顾我”。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第四单元

(一)积累本单元的词语、成语(详见“新坐标”和“课时分层练习”)

1、近义成语

(1)捉摸和琢磨 (2)调剂和调节 (3)淹没和湮没 (4)徘徊和彷徨

(5)历程和里程 (6)震动和振动

30

2、成语

(1)俯拾即是 (2)各抒己见 (3)微不足道 (4)川流不息

(5)人才济济 (6)自鸣得意 (7)高深莫测 (8)老谋深算

(9)深思熟虑 (10)深谋远虑 (11)纸醉迷金 (12)醉生梦死

(13)花天酒地 (14)畏葸不前 (15)在所不辞 (16)胸无城府

(17)冷嘲热讽

(二)根据“课时分层练习”的练习题学习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

梳理与探究

阅读“教育周报”第四期第2——3版的中国古代称谓大观,了解我国古代称谓语中的谦称和敬称,禁忌语,委婉语等文化常识。

名著导读

阅读教材第99——107页,了解《红楼梦》、《高老头》的相关知识。结合名著导读练习题巩固复习,并积累写作素材。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