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湖月夜
此曲由俞逊发与彭正元创作于1981年7月,乐曲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乐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倾诉了人们面对湖光山色的万千思绪和遐想。表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由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清波微漾。随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出一幅秋湖月夜图。主题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具有江南丝竹的音调特征。描绘出风轻月明,湖光粼粼,水天月色,碧波万顷,船儿漂在秋夜的湖心的景象。
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管与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更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谧。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轻轻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的“画卷”增添了生气。
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用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份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呜呜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幽境。
此曲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1992年荣获“世界华人经典作品”。
妆台秋思
《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李芳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苹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并标明作者为王昭君。托名古人为作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就等于说明了《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原的乐器,昭君携琵琶出塞,经常弹奏的当然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李芳园用琵琶曲来附会明君的故事是非常恰当的,而把《妆台秋思》从《塞上曲》中抽出来改为箫独奏曲,则是看中了这段曲调同样适合于箫笛演奏。
1929年秋,大同乐会组建大乐队,排练了《国民大乐》,共有四个乐章:一.《大中华》二.《神州气象》三.《统一太平》四.《锦绣乾坤》。这里的《神州气象》就是用的《妆台秋思》的旋律,此即箫笛曲《妆台秋思》之滥觞。1962年出版的孙裕德编著的《洞箫吹奏法》中收录了《妆台秋思》乐谱。同一时代还有江南笛王金祖礼整理及陈重整理的笛子独奏谱的两个版本。陈谱仅比金谱少5小节,旋律大同小异,唯加花手法、音符繁简略有不同,各具妙趣。两谱均用D调曲笛演奏,全按为re、1=G。这三份谱子是同一份乐谱的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案。有趣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卫仲乐、金祖礼、孙裕德、陈重四人都是兼擅琵琶、笛、箫的多面手。深厚而全面的音乐修养给演奏移植乐曲创造了条件。
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在前却只被作为教学曲使用,很少拿来在舞台上演奏。之后大笛有了发展,G调大笛音高比梆笛低八度与洞箫相同,而音色却较洞箫明亮。1980年前后,杜次文依他的老师陈重先生的演奏谱改编出一个用箜篌伴奏的版本。这个版本增加了辽阔而自由的引子,较原来琵琶曲规整的六十八板要活泼一些。箜篌清脆明亮与大笛柔美低沉的音色相映成趣。
情绪
《妆台秋思》究竟应该表现一种什么情绪呢?1995年8月杜次文夫妇来寒舍借用低音大埙时,曾说他认为《妆台秋思》描写昭君初至塞上、临流梳妆顾影自怜,引起淡淡乡愁。当时昭君年少、离家未久,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似不应奏得过于低沉。
其实就是古人也并不是都把昭君出塞看作千古恨事。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中说道:\"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与其在汉宫倍受冷落,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这是把 \"昭君怨\"看做\"昭君乐\"的观点。在昭君庙周围的一首诗碣中甚至有\"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的诗句,更进一步说和亲创造了边界的和平,昭君的功劳可与当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相比。
昭君无语,任人评说。乐曲的情绪更不必非落哪家窠臼。杜次文的引子给人以辽阔的如至草原的感觉,已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演奏者如果再能充分发挥曲调的美感、引人深思就是大手笔了。
思想起
陈达,1905年出生在恒春。由于家庭环境,也是因为时代,和老一辈的乡人一
样,没有受过教育。陈达的祖母是个\" 番婆\" ,他的身上有四分之一的山胞血统,
流淌着山地同胞引吭高歌的血液。陈达的兄弟姐妹走的早,只有他的大哥。大哥也
是村里的民歌好手,陈达从大哥那里学会很多歌。从街头庙口也学会了流传的恒春
调。\" 四季春\" 、\" 思想起\" 、\" 牛尾伴\".不管喜事丧事,人家在耕种,他也坐在
树下唱歌给人听。
十六岁的时候学会了月琴,从此开始了他的吟唱生涯。
陈达一边做很艰苦的劳动,一边在用他的月琴在恒春游唱,颇富盛名。
一直到三十九岁,那年陈达莫名其妙的患了半身不遂的病症。从此陈达不得不
丢下他的月琴,沦为恒春镇公社登记有案的一级贫民。
还好,老天有眼。陈达在六十岁的时候,身体奇迹般的痊愈了。自此,陈达重
新拾起月琴,继续他快乐的吟唱。
民歌有一个特点,它的曲调都一样,可歌词是不一定的。今天客人来,为了欢
迎就可以马上编出词唱出来。如果是悲伤的事情,也可以唱的很忧郁。所以直到后
来,陈达在台北进行演出的时候,常要了解今天我们聚会的主题是什么,来的是些
什么人。然后即兴的编歌词唱出来。
林清玄说:\" 听过陈达唱歌并能听懂他随时创作的歌词的人,很难不为他横溢
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佩服,他不仅是个民族乐手,甚至是个人群和大地的写实诗人。
\"1967 年,也就是陈达六十二岁的时候,陈达开始在台北唱歌。不过他不是一个人
来台北的,是在一群年轻人,民歌音乐研究中心民歌采集队的史惟亮、许常德等人
的发掘下来到台北。和现代民歌的大学生一起,在\" 稻草人\" 餐厅唱歌。
媒体和台北的文化界开始了对陈达的重视。1969年出版了《民族乐手陈达和他
的歌》的唱片和书籍。从此,陈达背负起\" 民族乐手\" 的沉重招牌。
在台北的歌唱中,陈达可以有丰厚的收入。可也必须每天被带来带去的赶场。
而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牙齿脱落,满脸的皱纹,唱歌越来越吃力。颤抖的手,
月琴也弹的辛苦。更重要的是,70岁的时候,他开始有精神妄想的病症。
这时候,陈达的故事也快结束了。最后的几个月里,陈达离开了台北的万丈红
尘,回到自己的土地。直至在一次过马路的时候,在恒春招待站的附近,被一辆车
号为:一四三〇的游览车撞到在地。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那天是1981年4 月11
号。享年七十六岁。
民谣学者简尚仁说:他天生注定是个悲观人物,甚至过世也是被车撞死的。
林清玄说:\" 在碰撞的那一刹那,民谣界的瑰宝被撞碎,陈达优美的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