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笔者根据新世纪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的办学方向,就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标签: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和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需求,但受普高影响在社会、在职教工作者思想中仍根深蒂固。走普高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仍停留在概念层面,教师只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以及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程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国务院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应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从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1)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要深化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以项目为载体,融理论、实践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构建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贯彻产校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实验实习是理论课程依附物的验证性教學,如开设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只停留在“看”的层面,必须动手反复操作,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因此开展社会实践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无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而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
2.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方法
以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在综合项目的框架下,采用灵活适应性强,方便学生的子项目。要求学生先实践后理论,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或工作技术能力,使学生和岗位零距离对接。由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中职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能胜任出纳、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要弄清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根据工作职责划分若干项目,并在尊重会计工作流程的前提下,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排序、整理。会计专业的岗位主要有出纳、仓管、材料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工资核算、费用成本核算、收入利润、会计报告等岗位。
(2)分析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并对项目所需的知识、素质进行论证确定。每个项目要明确“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还有涉及的步骤或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及行为标准。作为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掌握财经法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珠算和点钞等的技能;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和监督、统计等工作的能力;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前面已学过之后需要重复的内容,在教学上可回顾性地简单学习。
(3)组织专家,在共同分析各项目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后,对项目所涉及的课程,经分析整合,制订出每个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块。可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统一性和灵活性、系统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然后结合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4)整合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我们教育的标准,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及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
我们相信,只有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标准,积极践行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