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探索
王运宏
【摘 要】现代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应以创新为主导,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并注重规模与效益,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创新的重点,为此应该开辟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在培训内容、培训实施上下足工夫.
【期刊名称】《成人教育》 【年(卷),期】2010(000)012 【总页数】2页(P21-22)
【关键词】现代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 【作 者】王运宏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75
1.岗位技能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学科中心模式相比,纠正了后者仅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弊端。它立足于个人岗位所需的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适应于工厂生产的标准、程序化及流水线生产,其中的达标培训(资格性培训)是按照岗位标准实施的培训。随着科技进步,在岗人员为适应新要求而进行的“应急培训”也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不足之处是学员理论知识薄弱,视野比较狭隘,难以满足新知识、新技术对企业创新需求。
2.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作为一种提高型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多面手、能工巧匠、技师与高级技师等。它能使学员在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从而满足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学员原有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一部分员工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而这些都不是工作中所急需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一般也难以提供大量时间满足员工的继续教育要求。
3.行业培训模式。此模式立足于行业技能发展实际,为本行业内企业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具有主管部门的相关行业一般设立独立的培训中心,培训在职职工,其中主要包括高技能人才。比如湖南电力系统依靠本行业主办的湖南电力培训中心,集中培训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在培训中,各个企业互展优势,弥补所需,达到了资源共享,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其不足之处在于仅立足本行业,难与社会其他行业沟通。
4.社会化培训模式。该模式重视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一方面运用企业培训资源面向社会办学,另一方面运用社会上的资源为企业培训服务。目前,高职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行业与企业培训中心等充分开发培训资源,面向社会培训高技能人才。该种培训模式与行业模式相比,弥补了其仅立足于行业的不足,实现了企业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改变了以往行业、各个部门自办培训的“小而全”现象。
1.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应以创新为主导。培训目标应在对学员“干什么”和“缺什么”的深刻认识之后进行设计,改传统的“培训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为“培训计划—培训实施计划—培训与训练—反馈”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训新程序。在工作程序上应增加培训实施计划环节、反馈环节。培训内容要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为“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核心”。要到生产实践中捕捉目标,以目标作为确定内容的前提。教材作为确定内容的载体,也要以问题为单
元展开,贯彻按需施教原则。培训方法要改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三中心”模式为以讨论教学、角色训练和现场训练为主。高技能人才培训应以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为重点,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心智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必须依赖个人的体验。因此,培训也要坚持以自学为主,这是培训的本质要求,而不是形式问题。考核上由注重试卷考试改为工作过程考核,从注重“应知”改为“应会”。在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一方面要求培训专职教师在规定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并进行规范管理,兼职教师在受聘前都要经过规范的任教训练,经考核合格发给聘书,并要定期轮训、考核。
2.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应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中,个人学习对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得到认同,员工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反馈促进了团队学习。分享式培训模式与激发式培训模式都基于学习型组织模式创立并各具特色。分享式培训,就是充分合理地分享企业现有资源,包括企业员工个体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管理思想等)、企业现有的培训设施(设备、场地)等,由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的群体向有学习需求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提供支持和帮助,达到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该培训模式“以人为本”,突出分享,注重培训的效果检验和转化,强调构建培训格局和过程培训,即将培训贯穿于工作的各个层面,建成人人为师、人人求学、互学互助、共同进步、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实施分享式培训模式的主要方法有:结对培养(签订技能培训合同)、技术论坛、我当讲师、现场讨论、自主培训、轮岗换岗等。激发式培训模式是基于将有创意的学习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培训行动,并随时发现和解决学习障碍,这是任何个人学习所不具有,而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所特有的。激发式培训模式将关注的视线聚焦于员工个人。激发式培训模式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和个性化的特点,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色彩。强调企业理念的塑造,以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不断创新为主方向的培训模
式。既重知识传授,更重能力提高,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培训原则。 3.规模型模式和效益型模式相结合,以效益型模式为主。不论企业成员的观念如何,企业的现状怎样,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拿出经费来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以最少的花费取得最大的成效,我们在进行模式选择时应坚持规模型模式和效益型模式相结合,并以效益型模式为主。规模型模式是一种注重整体发展规模的企业培训模式。规模既直接和培训的成效及培训的产出相联系,又和企业培训的人均培养成本相联系,所以应该考虑培训的规模效益。效益型培训模式是一种注重培训效益的培训模式。培训的效益,包括培训的整个产出与整个投入之比和培训整个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两者中因为规模大相对产出才能多,人均培养成本才能降低;而产出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又高才能反映出效益。效益是规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因此,这两种培训模式结合在一起,应以效益型模式为主。我国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注重扩大培训规模和增加整体效益上下功夫,这是企业培训发展的方向问题。
4.内涵式模式和外延式模式相结合,以内涵式模式为主。外延式模式是扩大投入,发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模式。人、财、物的扩大投入,能够带来各级各类企业培训硬件的改善,从而对扩大培训规模、改善培训条件都是必要的。内涵式模式是通过不增加或减少投资,靠举办的企业培训机构内部充分挖掘潜力、加强管理、提高培训效率以及通过更新培训手段来达到扩大企业培训的目的。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既有投资的稳步增加,又注重发挥资源的作用,并且以内涵发展为主,应是我国企业培训发展首先考虑的模式。针对我国不同种类的企业,在选择时应有所侧重。处于成长趋势的企业,应侧重于外延式模式和规模型模式为主。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通过培训大批的所需员工来满足企业所需。处于弱化趋势、外求趋势和变革趋势的企业,应以内涵式模式和效益型模式为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避免投入太多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和寻求外部帮助下取得较好的
培训效果。
1.开辟企业与学校紧密型、渗透式的合作关系。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目标,互利互惠、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企业要利用经费充足、设备先进、现场实训条件等优势,为学员和职业院校其他学生提供培训技能的场所和条件。职业院校要利用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占有快和数量多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培训服务。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兼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小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兼做学校的教师。这样,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就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大多是一线骨干,是在学校培训,还是在企业培训;是集中培训,还是分散培训;是脱产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无论什么方式的培训,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委派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任教。
3.根据现场需要确定培训内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技术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也就需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训的规格标准、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应着重突出以下几点:一是使接受培训的员工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打好坚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掌握本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情况和组织实施生产的能力;三是使学员具备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使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伦理和爱岗敬业精神。 4.充分利用现场条件组织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必须充分利用企业现场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借助合作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生产过程相结合。合作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能在现场教学的不在教室;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
模型;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不空口说教;能让学员亲自动手的不包办代替。
【相关文献】
[1]刘宝发,杨庆芳.企业培训模式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 [2]石磊.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R].万方数据库.
[3]孙嘉丰,冉小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