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课例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给学生一个支点

小学数学课堂“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课例分析

最近听了学校资深老师的几堂数学课,感触很深。在此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摆一摆》二年级上册知识

教师最初设计目的是通过摆一个三角形复习有关角的知识,然后通过摆同样的几个三角形,复习倍数知识,从而引入乘法口诀的复习。 有了这个设想,教师第一问:

1、用这样的小棒搭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训练学生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模型图,这里只有对“三角形”的特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有模型。) 生1:3根。

师: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老师就要多问一句理由,告诉孩子们每次答案都是有根有据的,不是随便喊出来的。)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要用3根。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6根也可以?你并没有规定每条边只能用一根小棒,可以每条边有2根,这样就需要6条边。 全班:这样,9根也可以。(随着这个学生的提示,学生们马上反应过来)

第一个环节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思维也在不但发散、拓展。在此教师如果再进一步挖掘就可以拓展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提问:既然三条边可以是2根也可以是3根,那我可以不可以一条边是1根,另外两条边是2根呢?学生说可以,那就摆摆看。教师再提问:可不可以一条边是2根,另外2条边是1根呢?没有反应过来的学生肯定会说可以的。到底行不行,引导学生摆一摆试试,发现是不可以的。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是:另外两条边相加正好等于第三条边,所以不可能摆成三角形的。

2、教师搭一个三条边各为1根的三角形,问:看到这个三角形,你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听千课万人黄爱华老师的讲座提到:数学就要给学生大问题,才会有大思考,这个问题不就正验证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