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审美的三境层上解读《赤壁赋》

来源:化拓教育网
从审美的三境层上解读《赤壁赋》

发表时间:2012-11-02T11:30:12.497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9期供稿 作者: 薛 燕[导读] 在审美探索的内趋力的推动下,审美开始向第三个阶段推进——悦神悦志。

薛 燕(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 要:审美过程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这三个层面。首先,《赤壁赋》作者剪裁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审美客体给作者带来了悦目的直观的审美感受。第二境层触景生情,产生了怀古的狂,向知性层面上拓展。第三个阶段审美的探索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找到了解脱。关键词:赤壁赋 赏心 悦目 感悟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它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这篇文章中,他将泛舟赤壁之下的山月之景行了描绘,并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怀,不以得失为怀。自古以来,历代文论家对《赤壁赋》文学理论方面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赤壁赋》所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意义却被人们所忽视。审美过程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这三个层面。本文将从审美动态中的这三境层视角对《赤壁赋》进行解读,深入地对《赤壁赋》这一文本的审美愉悦的产生过程来分析这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一、悦目

审美开始于对对象的感性直观,感受是任何艺术创作的起点,我们以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面对大自然,这种自然总会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心应于物,情随之生。苏轼这篇《赤壁赋》所描写的秋江月夜的良辰美景,则更是令人感到心醉不已。作者与友人泛舟秋江时,明月何其皎洁、江水何其妩媚、秋夜何其高洁、与友一同何其愉悦这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纸上。在这一幅壮阔秀丽、和平静穆的山水画前,那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明月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它也不甘久居太虚的环境之中,也想分享一下人间的快乐,饱览一下人间的秋江风景,所以它也“徘徊”起来,不忍离去;而月亮的不忍离去,又给这如画的秋江增添了无数的情韵,使得这幅秋江月夜图显得更加雄伟壮阔,更加和平静穆。

在这幅秋江月夜图中,作者捕捉到了秋水、秋雾、远山、明月等自然景物,并对其进行了巧妙的剪裁和组合,使它们恰当好处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这里,审美的客体一切形式要素带给主体的是视、听、触觉的全面的愉悦,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和开阔,给作者带来了悦目的直观的审美感受,同时,这种审美感受使审美主体迅速地进入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 二、赏心

赏心这个阶段也即是审美对象给审美主体带来了悦心悦意的感受,这个阶段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集中在审美的知性层面上。苏轼在与客人的问答中,进入了审美的知性层面的探索,先是触景生情,于是乎便产生了怀古的狂想。作者在悲凉的歌声和客人凄凉的箫声中,产生了悲怆的思绪,这正是移情的作用,将主观的感情灌注到客观事物的形象当中去。接着联想起起这里的英雄人物曹孟德,曾经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那种气概多么的轩昂,神情多么的得意。而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想到这些大人物尚且如此,何况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又能如何?就这样作者又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眼前的现实和执着的自身。在这一层次中,作者不再是一种初级形态的感情愉悦,而是一种心思意向的满足,其特点是:“由主体到对象,深刻地挖掘隐含在形象内部的新颖独特的意蕴内容,用这些意蕴内容来满足主体心灵的渴求、期盼、预见、推测”,获得一种“心意”层次上的审美愉悦。作者在和曹操的比较中,感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于是“托遗响于悲风”,在困闷之中,只得寄情自然,使人生长驻,“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在整个赏心的审美阶段中,审美主体将自身的感情移入到客观景物当中,这情具有说不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情又进一步向人的知性层面上拓展,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意义,让人获得深层的审美愉悦。 三、感悟

在审美探索的内趋力的推动下,审美开始向第三个阶段推进——悦神悦志。这一层面,主要是集中在对人的志性层面上探索。在这一层面中,审美的探索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开始探究天人之际,达到物我合一的地步。苏轼在感叹了“话遗响于悲风”,虽然在情感上有些消沉,但是很快找到了解脱之法,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解脱。苏轼之所以如此的超脱,如此的豁达,有着如此深刻的对“生命有尽、宇宙无穷”的人生体验,就思想根源来说,是儒家内在的超越精神和道家老庄优游自在、无挂无凝、无为而无不为的自我精神净化的精神境界相融合。苏轼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受到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所以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来的苦难和不幸,将儒家“穷且固坚”、百折不饶的人生态度进行到底,同时又将老庄轻视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态度有机结合,吸取了老庄思想中的清净无为、不为而为、看穿忧患、因缘自适、归真反璞、傲视荣华富贵和朴素的辩证法的观念。正是如此,苏轼才能在困境之中归于豁达,然后自我解脱。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审美主体在志性层面上获得了思想的飞跃,因此,审美的主体获得了高度的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脱、大超越,达到了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境界。

总之,苏轼的《赤壁赋》为我们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意境,也让我们获得了神与物游的体验,更让我们体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让我们获得了目、心、神三方面的审美愉悦,这三方面是层层递进的,最后让我们感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