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资产管理处 成都610031
【摘要】高校资产管理在我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是资产界定不清,二是资产管理混乱,没有订立很好的规章制度。还有就是资产的闲置问题,没有发挥高校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加上管理资产的职工素质问题,使高校国有资产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潜力,为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问题对策
1.序言
高校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使用但在法律上产权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调拨给高校的资金与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高校通过运营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源、社会各界捐赠的高校资产。具体来说, 高校资产包括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高校资产是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其管理的好坏也必将关系到国有高校办学规模,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成果对生产力的转化进程,乃至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因此,搞好高校资产管理,探索管理模式,提高使用效率,对高校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目前,高校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从购买、入库到使用、管理等分属不同的部门。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规模及资产类别,设立了不同的机构来管理,如房屋由资产处管理,学校的物资设备等就由设备及实验室管理处管理;货币资产由计划财务处管理;无形资产由科研处等部门管理;后勤主要负责宿舍、食堂等固定资产的管理等等, 形成一种“各管一摊”管理的体制。这种管理部门不集中必然导致责任不明、沟通不畅,使学校的资产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和使用。由于职责不清,在管理上造成“真空”,发生问题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萎、扯皮的现象;另一方面, 对于国有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由于各部门没有明确各自职责往往处于脱节状态,同时对国有资产日常使用、维修维护、报废处置等缺少监督管理,也容易造成同一资产, 不同管理部门各有一本帐, 而这些账目互不对应, 使学校无法掌握准确权威的资产数据。此外, 由于各校对资产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 尽管不少院校都设立有资产管理处或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 但其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却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部分国有高校虽然设立了资产管理机构,但通常不能有效的行使职权,或管理散漫,或执行力度不够等,同时没有自定符合学校实际管理情况的规章制度,导致在学校进行人员调整或机构改革时,没有相应的资产交接手续,部分资产无人问津,最后导致资产流失。近年来, 一些高校开始按
照“大资产”的思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将房产、物资设备等学校资产的管理逐步归口到一个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统筹、分类管理、分级使用”,在改革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讲,各高校都比较注重现金管理,对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不能跟上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导致资产管理呈现出混乱、缺乏有效管理的局面。
2.2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很健全,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着强化资产管理意识、理顺产权关系、实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益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资产管理担负着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促进高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 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形成了重视建设、购置,轻视管理的局面,缺乏“经济效益”的观念, 在出现了重复购置的现象的同时, 又使得部分资产闲置。部分高校资产管理者存在“重钱不重物”的资产管理观念,认为只要把好单位的“现金关”就尽到管理的责任。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管理思想,除了货币资产,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同样重要。同时,高校领导层没有意识到国有高校资产管理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即学校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自身资产的良好积累以及资产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从根本上夯实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物质基础,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很长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的资产管理者认为国有高校完全属于国家投资建设的、专门负责教学培养和科技研发工作的“纯支出型”事业单位,对国家出资形成资产的地位和管理缺乏重要性认识,产权意识模糊,更缺乏有效、系统的监督机制,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纷纷流失。
2.3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家底不清
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是实施资产管理的准则,没有制度的约束,更谈不上管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购轻管”的现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欠缺可操作性等,造成多个管理环节失控。学校内部资产存量不清,实际数量心中无数,部分高校虽然做过多次努力,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摸清家底”,这样无法保证国有高校资产的完整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公物私用、非正常情况的毁损时有发生;购入资产不上报,接受捐赠不记账;早己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不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验收手续等,造成“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情况大量存在。所以,如果没有健全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的约束,国有高校很难摸清家底,极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
由于体制和观念方面的原因, 高校资产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责权利不明确, 使得资产管理交叉重复, 工作上互相制约, 形式上谁都在管, 实际工作中谁都不管, 谁也管不了,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很多工作难以落实。
2.4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事高校资产管理的专职人员,一方
面根本就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相关资产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另外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进修和业务培训, 使得这个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相对低下, 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
2.5资产利用率低,无效益观念
国有高校在资产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相应的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手段,更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和激励制度。既然没有“后顾之忧”,各资产使用部门随意处置资产,反正也不是“花自己的钱”,于是对资产的购置、毁损等漠不关心,形成浪费。例如,各部门仪器设备的配置缺少可行性论证。货到后出现型号不符和质量差等情况;有的事先缺乏对部门实际需求的了解,购进的设备技术落后,不仅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而且占用经费和保管空间,最后不得不提前“退役”;有的部门认为占有的资产数量多多益善,没有与其他部门资源共享的意识,宁可闲置浪费,导致急需使用的部门又重复购置资产;有的院系的实验室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没有使用的长远规划;有的部门借行政办公之需购进资产,结果为少数人提供方便,造成资产利用率的低下。
对于实验室建设,许多高校都存在重复建设和缺乏通用性的问题;国有高校的实验室往往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研发的重要部门,学校对其投资力度很大,仪器设备数量多,价值高昂,所以实验室是国有高校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实验室在建设中过于强调专业化,追求小而精,搞部门自留地,导致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使有的资产长期闲置。由于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只能在使用中体现,所以这对国有高校资产来讲是一种隐性流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