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来源:化拓教育网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大脑”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学生的大脑呢?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显然是比较直接的途径。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我们将每一个陈述看成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以回答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思”“议”“辩”“练”中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并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品质。

一、读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一个必须的过程。课堂阅读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觉完成。一堂阅读课的成败决定于学生的自觉阅读的成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①读文章。看看哪些字词、句子、段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引导学生用字典、词典或者其它工具书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同学之间讨论或、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另外,好的文章、段落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语言素材,也是我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可以借鉴合用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背诵这些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库”。

②“读”作者。看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是否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

③“读”作品产生的年代。思考作品所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否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④如果有条件,再读同时代同类作品的作品。看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类事件)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并与作者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⑤“读”看书内心感受。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自己的人生有些什么启示。

以上几点并非要全部照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酌情采用。

二、思

阅读课应当避免一言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消化思考的空间。思维过程是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内化过程。教师应当避免对文章进行冷冰冰语言分析,让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成为饱含生命热情的生命体。但是由于学生

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经历有限,有时无法体会到文字下面作者所饱含的深情,那样教师就应当努力课堂中创设相应情景,来使学生突破这一层心理的间隔。有位老师在《背影》这一课时,讲到看父亲背影的那个细节进,就用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有没有出过远门?

生:没有。

师:爸爸妈妈送不送你们上学?

生:送!

师:这个时候他们说什么呢?

生:要我们在学校吃饱穿暖,好好学习!(也有其它的,内容大致如此) 师:(换种轻柔和缓的语气,问一名女生)这时候我们看过爸爸妈妈的背影吗?

生:(动情)看过……

师:现在不是我们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朱自清看父亲的背影这个细节,我们明白吗?

此情此景,让学生深受感动,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文章往往是真诚的普通的感情凝结而成的。好多年以后,每当学生回想起老师这堂课,心中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几个似乎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好像是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大门,无穷的宝藏蕴藏在其中。

三、议

思是学生个人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与发掘,而“议”则带有争鸣的意味。对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在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充分的讨论有以下作用:首先是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心理需要,使学生过程生动活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性与主动性,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要求。其次,在讨论中师生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短处,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再次,不同的学生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风格也不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群体性的讨论是一种高级语言思维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综合语言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辨

“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提炼出文章的要点,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入探索文章的人内涵。要深入探索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题,围绕着作品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整修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样阅读才有逐步深入,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甚至有所创造。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把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弄清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或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部分内容或各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从而抓住全文的精髓,而且对文章能作合理、正确的阐释;融会贯通,也是指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中,看出其普遍的意义,并且能从已知推出未知,达到新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就融会贯通。

五、练

一提到练,许多人想到的是传统的作业练习。这是对语文学科中“练”的曲解。语文科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人文学校,听、说、读、写、都是训练的方式,新课程下的“练”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各个方式的训练不能够分开进行,应当是有机结合,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来展开。阅读教学的训练,不仅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向更大的广度和更高的浓度上发展,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都有体验与发展。

由以上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把问题“钥匙”,让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用自己发现的问题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通过这座大门自觉探索知识世界的无穷奥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恰当的发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当充分在“问题”二字上作好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