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论文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针对大学生日趋显现的功利取向,以及处理人伦关系时带有地浓烈自我中心色彩,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可吸收“仁爱”思想的合理内核,将“仁爱”作为实现伦理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以“立己达人”作为实现伦理和谐的基本准则,以“礼”作为实现伦理和谐的基本形式,在自己求得生存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别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也将会是对自我中心价值取向的最好抵制。“立己达人”也启示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加强以“泛爱众”为价值取向的道德实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期有功于和谐社会建设。
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虽然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其“仁爱”思想却因其独特的价值而历久弥新,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我国,“德育”一词最早由国学大师王国维1906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中正式提出,意为道德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学术界各执一端,难以定论,但基本上揭示了道德教育的一般本质。事实上,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升为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突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动力。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认识偏差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