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激励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激励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囤荣立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熬夜玩游戏等现象。激励理论主张通过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对学生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论等,发挥激励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学生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行为问题

大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来看,消极态度比较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懒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习方面。当前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玩手机、聊天、看课外书和睡觉的现象。上课师生互动不积极,目前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普遍不多,个人表达观点的很少。存在逃课现象,大学课堂上出现了签到后,趁老师不注意逃课的现象。其次,生活方面。存在矛盾现象,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同,大学寝室同学间时常会出现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生活懒散现象,经过高考紧张的学习,来到大学,许多大学生卧床不起,吃饭买外卖,一整天在床上度过的现象普遍存在。沉迷游戏现象,许多大学生离开家,没有了家长的监督,自身约束力不强,熬夜玩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激励理论及其对学生工作的启发

激励理论就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激励理论认为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而学习态度则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因素。激励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大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类的需要是从最低级的需要逐渐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是“食材”、激励因素是“调味剂”,一道佳肴的出现需要食材和调味剂的完美配合,缺一不可,同理,要将人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就需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配合。除了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以外,激励理论还包括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强化理论”等,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负强化不是简单地对一些错误的行为采取一些使人受挫的措施,而是告知某人某种行为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激励在学生工作中的灵活运用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了解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准确把握学生主观需求,对于针对开展学生工作意义重大。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要通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来获得更稳定、更持久的效果,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可以通过走访学生寝室,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保障了保健因素后,要适当增加激励因素使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学生的行动都与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又与班级以及整个学校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而且增加了集体责任感,具体可以开展各种目标交流会,使每个学生能为自己制定几个合理短期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促进学生朝目标方向不断努力学习。除了目标激励以外,还可采用成果激励,利用学生对于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建立合理奖惩制度,利用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强化理论”,充分利用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正强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通过告知学生某些行为不可取,如果做了会有什么惩罚等负强化来削弱这种行为。

当然,学生工作因为其内容繁多,所使用的激励措施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保证激励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关制度细则的详细制定,通过将激励目的一一落脚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通过一定的量化,给予对应的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当前,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对于学生工作而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激励理论,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隋松智.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8. [2]张吉廷,李臣.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12. [3]何振.激励理论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8-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