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研究现状及启示

来源:化拓教育网
四墼 主 旦 笙 查箜 塑 221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研究现状及启示 李建芳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摘要】 530022) 急诊危重患者在急诊科经过临时抢救处理后,大多数患者需转运进一步检查或转入专科病房住院治疗。 而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影响医患关系,产生法律纠纷。如何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院 内安全转运,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旨在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 【关键词】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768(2014)02-0221-03 2.2 院内危重患者转运禁忌证 以下情况属危重患者 转运的禁忌证 ,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立即就地进行 心肺复苏术者、外伤后血压测不到者、呼吸浅慢欲停或 呼吸道梗阻可能致呼吸停止者、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扑 动和心室颤动等,这些患者最好在急诊科进行急救或实 施急诊手术。 急诊科是医院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常需 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诊治,但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不 稳定、监护设备及治疗尚未完善等原因,转运风险极 高 。虽然转运时间不长(约10—20 min),但风险甚 至大于ICU患者 。有文献 报道,高达71%的患者 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病死率比平常高9.6%。因此,院 内的转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护送过程中 随着人们对安全护理关注度日益增加,许多学者将安全 3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凶险、复杂,临床医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观察及相关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J。 3.1病情因素转运概念引入到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安全转运能够降 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现将国内 危急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护人员无法准确把握转运指征及时机 ,给转运带来 定的风险。钟娟等 总结出呕吐物致窒息、突发呼吸 心搏骤停、复合伤患者内脏二次出血等均为院内转运患 者的危险因素。 3.2 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因素主要有:(1)个别医 1 安全转运规范的制定 以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无规范、无流程,不良 事件时有发生,且常出现与接收科室交接不当以及各种 失误等 。国外关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文献报道较 多,且时间较早。如美国已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制 护人员对所救治的患者病情不熟悉,不能及时预见、发 现和处理转运途中出现的应急问题。(2)转运流程不 畅,包括转运前病情评估不足、转运路线选择不当、接收 科室人员准备不足,这些都可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 患者生命 。 订《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间转运指南》 和《婴儿与儿童 危重病转运指南》 ,而我国于2010制定了《中国重症 3.3设备及药品因素当患者病情危重必须进行紧急 转运时,如缺少相对完善的急救药品及设备,在患者出 现危及生命情况时将无法持续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 恰当有效的应急处理,从而贻误抢救时机 。 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 ,该指南指出:重症患 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转 运途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严重者可导致死 亡。该指南主要针对ICU重症患者转运,未对急诊危重 患者院内转运有明确规定。 3.4转运工具转运工具使用不当,容易导致患者缺 氧、颈部和肢体的损伤、骨折加重以及坠床,甚至气管导 管、输液管、胃管、导尿管等滑脱或异位 。 4安全转运的路径 2 院内危重患者的分类及转运禁忌证 4.1 转运前 2.1 院内危重患者的分类 院内危重患者总体上包括 两类,一类是有单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者,转运途中 4.1.1 风险评估转运前对患者综合情况的评估是安 全转运的基础 。 极可能发生意外;另一类是患有严重呼吸、循环或中枢 4.1.2转运前准备转运前对高风险危重患者的预处 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搬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病情 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关键措施H 。转运 恶化 。 前,医护人员充分评估病情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能降 222 低患者途中不良事件甚至突发死亡的发生,确保护理安 5.4安全、舒适转运和心理护理 转运患者时注意协 全 。如:①转运前告知。②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患 者,应尽量去除危险因素。③检查静脉通路,最好采用 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留置管输液并妥善固定,衔接紧 密。应用持续微泵输入者,保证转运过程中有足够的备 用药和微泵电源。④检查监护仪器工作状态和导线连 接妥当。⑤检查各引流管、胃管、尿管等是否已打开,并 妥善固定,防止脱出。⑥保证转运途中有足够的备用药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携带必需的急救药物。⑦选择 调一致,防止平车、轮椅撞击门墙等物,尊重患者隐私 权,昏迷烦躁患者除担架护栏外应加固定带,防止坠床。 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不确定 性大,患者往往很难适应自己病情的发展 ,往往产生 恐惧、紧张、烦躁情绪,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解释工 作,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 5.5法律问题及医患关系 重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及诊疗计划,并详细解释转运风 险,从而有利于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 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整床转送。⑧记录生命征情况, 以便与转送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比 。 4.1.3转运前联络与协调转运前,如护士未能及时 与接收科室沟通并汇报病情或转运时未做好协调工作 将导致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未及时就位,床位、吸氧装 置、监护仪等准备不充分,不能顺利地交接,影响安全转 运,甚至出现送错科室的情况 ,因此充分做好转送患 者前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十分重要 。在转运前 要确保相关工作的衔接,如操作电梯的人员就位等候, 相关科室特殊器械(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 泵、吸痰机等)及特殊用药的准备。 4.2转运中需有周详的计划及预防措施,转运护士 始终保持处于患者头侧,以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电监 护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 。 4.3转运后协助相关科室将患者搬运至病床,医一 医、护一护准确交接,理顺并固定各种管道,做好转运途 中患者病情变化、治疗详细过程及患者心理状态的交 接,双方签名并记录。转运后回科室进行物品清点、补 充、清洁、消毒保养,使之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 5 院内安全转运的注意事项 5.1 转运人员要求卢勇等 的文献报道,院内转运 的工作采取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转运人员负责的措 施,3年期间该院成功转运各种危重患者194例次,转运 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仅为2.58%,而成功 率大大提高,高达97.42%。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工作由承担该患者院前急救小 组完成,能保持诊治的连续性,减少交接班次数,缩短在 急诊滞留时间。 5.2转运携带的器械包括多功能监护仪、急救箱、除 颤仪、气管插管器械、输液泵、氧气袋或便携式氧气瓶、 简易呼吸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等,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 以确保功能完好。 5.3转运途中紧急处理 转运途中如患者出现呼吸、 心脏骤停,应就地抢救或推送到所处科室,同时呼叫附 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 。 系 。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支持并签署相关 转运风险法律文书后再启动转运程序,并真实、客观地 做好各种记录并存档。 6小结 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并非单纯的搬运、交接过 程,而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不可缺少的关键衔接点,是 集监护、治疗、护理于一体的不问断诊治过程 。因此, 要成功转运急诊危重患者,需要充分做好转运前病情的 评估,转运前患者的预处理,潜在风险的告知,安排合适 的转运人员,携带足够的抢救药品及仪器,确保患者安 全转运到达目的地,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目 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有关转运专科护士的培养 研究相对较少,转运前病情的评估,医护人员的主观因 素、经验及知识技术水平对病情评估有很大影响。随着 专科护士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能否建立一个专业的安 全转运体系,涵盖转运指挥系统、转运理论及转运技术 的研究及培训,培养急诊转运专科护士,使急诊危重患 者的转运趋于专业化,有待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迟,吴洁华。院内转运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的研究进 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81—983. [2] 杨建红.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1— 12. [3]Day MW.Transport of the cir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5, 17(2):183—190. [4]廖秀梅.急诊重症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J].实用医 技杂志,2008,15(2):210—211. [5] 刘金金.急诊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分析与护理对策[J].吉 林医学,2013,34(22):4554—4555. [6] 汪松,肖雪,龙仙萍,等.院内急危重症转运途中意外 死亡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331— 1332. 内斛 2014年04月 第9卷 第2期 223 1J [7]许晓萍,陈毅文,陈艺延.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 [16]BambiC.The risk of intrahospital trnsaport to patients[J]. Crit Care Nurse,2010,30(6):14一l5. 径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4):11—14. [8] Warren J,Fromm R E Jr,Orr R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17]王飞燕,魏薇萍,管佳慧.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安全 inter-and intrahospitla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o4,32(1):256—262. 隐患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17):4277-4278. [9] Van Waning NR,Kleiber C,Freyenberger B.Development nd iamplementation of a protocol for transfers out of the pe- [18]张玲,荚恒娅,许开云,等.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 管理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 751—752. 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Nurs,2005, 25(3):50—55. [19]黄丽,荣秀华,杜建蓉,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 [10]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2010)》(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 22(6):328—330. 风险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3):222—224. [20]李梅芳.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J].现代医院,2008, 8(7):122—123. [11]卢[12]方勇,覃磊,秦伟毅,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 [21]李晓红.风险管理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齐 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 1,32(3):496. [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7—458. 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 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9):22—23. [22]徐瑛.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 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23):264. 『23]Winter MW.Intrahospital transof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13]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 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 11(13):1219—1220. prospective audit within Flinders Medical Centre[J].An. aesth Intensive Care,2010,38(3):545—549. [14]钟娟,梁金清,袁丽秀.E1CU患者院内转运并发症原 [24]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 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 1616—1618.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7):40—42. [25]马洋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吉林医 学,2013,34(11):2148—2149. [15]张继荣,张继英,魏晓燕.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 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 】27一】28. (收稿日期:2014-01.12修回日期:2014-03-07) (上接第190页) 病原微生物选择合适的药物,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需要 时间,因此,若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应进行经验治疗,即 采用抗真菌治疗,同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学检查,然后根 据检查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009,19(5):510—513. [6] Aoun M,Crokaert F,Paesmans M,et a1.Imipenemversus trgetaed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J].Int J Antimicrob A- gents,2008,lo(4):263—270. [7] 张志强,袁晓梅.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 参考文献 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医护论坛,2010,7(2):169— 172. 张继亮.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8] 陈振平,刘学芬,黄晓霞.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下呼 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感染的预防[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1(12):1729—1730.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7):18—20. 丁洪涛,李永胜.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 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13):2709—2711. [9] 梁辉军,邓益民.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急诊支气管哮喘 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21(9):1068—1069. [1O]罗谷容.支气管哮喘护理进展[J].广西医学,2002, 4(7):21031—1032. 周敏,刘辉国.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 内科杂志,2007,4(4):2230—232. 王林林,时国朝.真菌引起支气管哮喘发展和加重的免 疫学机制[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20):1557— 1560. [11]魏晓阳,文仲光.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 真菌感染3例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 863—864. 林云,林平,林君.76例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 (收稿日期:2014-01-06修回日期:2014-03-10) 的危险因素与耐药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