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中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
名医学术经验许建中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
闫家丽*苗青*
摘要:许建中老师在治疗支气管扩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老认为该病的治疗以清肺化痰为主,应以千金苇茎汤方贯穿始终,
病症初期在千金苇茎汤的基础上加用疏散风热之银翘散、桑菊饮等,病邪日久伤及气阴时在此基础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加减。
加入益气之玉屏风,养阴之百合固金汤等加减,经治疗,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疗效。关键词:支气管扩张;中医药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62.2+2
文献标识码:B
许建中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许
建中名医传承工作站”
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老从事呼吸病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60年,治学严谨、讲究实效,在治疗呼吸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许建中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1邪热郁滞,以清透为主
支气管扩张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化脓性疾病,在中医记载中未有与支气管扩张完全对应的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看,支气管
扩张当属中医
“肺痈”范畴。许建中教授认为支扩主要病理因素是痰浊阻肺、
郁而化热,日久易伤及气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肺气阴两虚为本,痰、瘀、热为标。其发作初期多由外感风热邪气或感寒而迅速化热导致,如《张氏医通·肺痈》所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患者初期常有发热、恶
寒、
咳嗽、咯痰,甚则胸痛、咯血症状。因此,许老对于该项病的治疗初期强调清热祛邪,尤其重视相兼表证的治疗,常用千金苇茎
汤合银翘散、
桑菊饮等方加减,选用桑叶、菊花、金银花、牛蒡子、桔梗、板蓝根等宣透表邪,再酌加桔梗、鱼腥草、金荞麦等消痈排
脓祛痰药物,使风热既去,痈脓亦能除。若现热毒炽盛者,
则常用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川浙贝、葶苈子等清热解毒药物,使热毒清则痰、瘀毒之壅滞易解。若伴有咯血症状,则加入大小蓟、地榆炭、生地、白茅根等凉血止血之品。千金苇茎汤中许老常用苇茎30~60克、薏苡仁12克、桃仁12克、冬瓜仁12克,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在此基础上再随症加减。2清润相济,益气固表
《素问·刺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支气管扩张患者往往久病体虚,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因而屡患外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虚弱,则其固护作用不行,致使温煦作用减弱,故出现怕冷的症状,腠理疏松,则出现自汗的症状,故治疗时应益气固表。许老常在千金苇茎汤的基础上加用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肺卫,其中生黄芪20~30克、防风15g,炒白术12g,方中白术健脾益气止汗,因而汗多者,往往用到30克,生黄芪不仅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还有升阳托毒的功
效,再佐以防风走表,使之补而不滞。与苇茎汤合用,
使久病正气虚弱之体卫气充足而不怕外邪侵袭。
肺主气,司呼吸,而肺气必须在清透宣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
其主气、
司呼吸、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肺痈患者后期痰热瘀滞,或溃后脓毒不尽,正邪斗争,则易出现邪去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则易出现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患者除出现咳嗽、咯痰,甚则咯血症状外,常出现盗汗、气短、咽干等阴虚症状。许老在临床上常在千金苇茎汤的基础上常加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用以润肺养阴生津。常用生熟地、南北沙参、麦冬、玉竹、玄参等养阴润肺生津的药物。其中用量都在10~15g左右。熟地滋阴补肾,生地黄有养阴生津清热,且有凉血止血之功效;沙参润肺养阴,清
热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玉竹滋阴润肺生津。
诸药合用使津生而气生,气生则能发挥其生津、行津之效。日久则肺气条达,更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100091)
2011年12月14日收稿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43-02
的发挥其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等功能。
3补肺健脾
“脾为中土,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肺病及脾,子病及母,脾肺俱虚,脾失于运化而津液输布不能,内生痰湿,上注于
肺”[1]
。支气管扩张病久累及脾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而肺脾在水液的代谢方面功能失调,津液潴留,久之郁而化热,热久当灼津为痰,痰阻日久影响肺之功能,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咯痰、腹胀、纳呆、大便不成形等肺脾两虚的症状。故治疗时应予以健脾化痰为主,加千金苇茎汤清肺消痈排脓。许老常用六君子汤加减。其中常用功似人参但力量稍薄之太子参代替人参,发挥
补肺健脾作用,以防补之太过,剂量常在15g-20g左右;
白术健脾燥湿,常用12-15g左右;半夏燥湿化痰散结,常用10-15g;陈皮常用10-15g,除有燥湿化痰之功外,兼有健脾和中及行气之力,使补而不滞。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减其他药物,
则腹胀、
纳呆、便溏及咳嗽、咯痰之肺脾两虚症状皆容易减退。在临床上,正气不足与邪气侵袭常易形成恶性循环,则易形
成虚实夹杂的证型。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
许老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当坚持补虚泻实的原则,早期以解表清透为主;疾病后期,当
根据辨证分别采取益气、养阴、养血、健脾等为法[2]
。3病案举例
病案1:李某,女性,38岁,2009年11月4日初诊。患者2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喘憋症状,且气短呈进行性加重,于当地
医院就诊经胸片诊断为
“支气管扩张”,后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每次抗生素治疗后稍有好转。1月前出现气短、咳嗽、咯吐大量黄脓痰,静点并口服头孢菌素、复方鲜竹沥液、沐舒坦等十余日,未
见明显好转,转求中医治疗。目前患者形体消瘦,
气短乏力,吐黄脓痰,咳嗽、咯痰症状晨起重,伴有怕热,口干,咽痒,纳差懒言,睡眠尚可,大便黏腻,不成形,舌暗红,苔黄腻而干燥少津,脉滑数。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未闻及干罗音,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中医诊断:肺痈(痰瘀壅肺证)。患者久病成虚,虚中夹实,痰瘀阻肺,肺失宣降。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2g、苇茎45g、冬瓜
子30g、
桃仁15g、黄芩15g、桑白皮15g、鱼腥草30g、云苓15g、南北沙参各15g、丹参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009年11月11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稍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口干、咽痒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睡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无他变证,故守前方,稍事增减,继服一周,后追访得知,病情稳定。
按语:许老认为本案患者病情当属虚中夹实,当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法,加入养阴、健脾之品。患者久病生痰,故可闻及湿
罗音;痰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出现口干、
咽痒症状;津血同源,津液不寻常道,聚而为痰,痰阻则血亦瘀,故出现舌暗红症状。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千金苇茎汤中,苇茎清解肺热;冬瓜仁清肺、化痰、排脓;桃仁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化痰、排脓、泄热,通瘀消痈之功。加黄芩、桑白皮清肺热,鱼腥草清肺热、消痈,南北沙参清热养阴,丹参活血化瘀,麦冬润肺,太子参补气。共奏清肺化痰,止咳
平喘之功。患者二诊时,
痰量较前减轻,主证未变,故嘱患者循前方继服一周。症状明显减轻。
144
病案2:徐某,女性,61岁。2010年6月8日初诊。患者10余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咯黄痰,偶见咯血,曾多次住院治疗,于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扩张”,多次予抗炎止咳化痰治疗,病情好转。以后每因感冒便易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症状。患者1周前感
咯痰加重,痰量增多,色黄,易出;自汗,盗汗,恶冒后,出现咳嗽、
风,怕冷,无发热,痰中偶夹有血丝。患者神清,精神可,咳嗽声重,喉中有轻微痰鸣音,口干,纳差,眠差,二便调。脉滑数,舌淡红,舌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中医诊断:肺痈(气阴两虚,薄白。西医诊断:
痰热壅肺证)。患者平素体虚,慢性病程,遇感而发,痰多色黄,在西医上为支气管扩张感染期,在中医上为风热痰毒壅滞于肺,热
解毒清痈。处方:生黄芪20g、壅血瘀,蕴毒化脓。治以清热化痰,
太子参15g、陈皮15g、半夏10g、胆星10g、苇茎60g、苡仁12g、桃仁12g、冬瓜仁15g、前胡15g、紫苑15g、大小蓟各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010年6月15日二诊:患者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中无血丝,自汗症状明显减轻,夜间仍有盗汗,舌红,苔
热壅血瘀,蕴毒化薄白,少津,脉数。患者系风热痰毒壅滞于肺,
脓,经治疗后蕴毒减轻,仍有肺气不宣、痰热壅肺时,继续予清热
内蒙古中医药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处方:桑叶15g、宣肺,化痰止咳治疗。
杏仁12g、北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2g、丹参15g、麻黄6g、生石
陈皮15g、半夏12g、胆星12g、板蓝根20g,7剂水煎服,日膏20g、
一剂早晚分服。后追访得知,患者病情平稳。
按语:许老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吐脓性痰,若痰液不能及时清除,感染往往也将难以控制。中医治病应正确的辩证施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是促进痰液排出的有效方法。患者初诊时以千
千金苇茎汤清热排脓,加二陈、胆星化金苇茎汤为主方加减变化。
痰止咳,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固表,前胡、紫菀化痰止咳,全方共奏清热化痰,解毒清痈之效,患者痰中偶有血丝,加大小蓟凉血止
加麦冬、百合清热养血。患者二诊时以桑杏汤宣肺止咳为主方,
阴,麻黄、石膏清热宣肺,二陈、胆星化痰止咳。参考文献[1]张文江,樊长征,等.许建中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经验[J].四川中医.2010,9(28):5-6
庆慧.支气管扩张的病机与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许坚,
2006,25(4):222
周岳君治疗不寐临证特色
田有坤*周岳君*
摘要:总结了导师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症的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导师认为不寐其病机以郁为主,且虚实夹杂,其病位首在心,其次肝胆,涉及脾肾。治疗宜疏肝解郁,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并视病情与兼证之不同,辅以相应药物调之。强调疾病调摄。关键词:周岳君;不寐;导师;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44-02
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ZHOUYUEJUNINTREATINGINSOMNIA
Tianyoukun,Hangzhou(310053),zhejianguniversityofT.C.M
Abstract:Thearticlesummarisestheacademicessenceandclinicalexperienceaboutthetreatmentwithinsomniaofprofessorzhouyuejun.,HeconsiderthatthemainpathogenesisofInsomniaisstaganation,intermingleddeficiencyandexcess,thelocationofthediseaseisheart,thenliverandgallbladder,refertospleenandkedney.itstreatmentfocusesonsmoothingtheliverandrelievingmentaldepression,therootandbranchaspects,enrichtheinsuffiencyandremovetheexess,withthediseaseconditionsandsymptoms,folowwedbyallkindsofChinesetradi-tionmedicine.Finally,thediseasemustberegulated.Keywords:zhouyuejun;insomnia;tutor;experimence周岳君,教授,浙江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治学严谨,临证胆大心细,处方知常达变,灵活处置,从医二十余载,临床经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以治疗不丰富。
寐症见长,其对不寐症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自成特色,临床疗效佳,其辨证之精确,立方遣药之巧妙,足资吾辈等后人师法。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就导师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症的临证经验探述如下。1阐病机,源于经典
不寐在《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邪气客于脏腑,阳气旺盛,不入于阴。《灵枢·寒热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阳气盛则嗔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五脏六目,阴气盛则瞑目”
腑之海,其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北周姚僧《集验方》在“治虚烦不眠及汗出不止方”中载:“温胆汤,治大病垣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导师研习经典,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认为不寐的病机为阴气虚弱,阴不敛阳,阳不入阴,阴阳不交;或中焦有邪,邪扰于胃,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化源无力,血液亏虚,无血养心,心神失养;或情志抑郁,忧思惊恐,心胆虚怯,胆郁痰扰等。2论病位,心肝并重
不寐就其临床表现来看,其主症表现为失眠,心烦心悸,夜寐
*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2011年12月16日收稿
不安,难以入睡,睡中易醒,早醒为主。现代医学多将其归为失眠、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的范畴,研究发现,
脾胃失和、心肝阴虚、情志失调等所现今之不寐多是由心肾不交、
精神活动紧张等因素,故以情志导致,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失调尤为多见,如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过度惊吓等诱发。导师认
神明之主,主血为神之为不寐病位在心肝脾肾,重在心肝。心者,
舍,心中之血,是为火中真阴,火随心阴下降以交肾水;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调情志,体阴而用阳,藏血而为魂之舍,易动而难静,人卧则血归于肝,魂也归于肝,潜藏涵养于肝中,认为不寐与
导师认为不寐心肝关系密切。结合多年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症的引起,以情志失调尤为多见,在治疗过程中当安心神与调情
从肝论治并重为主。志并举,以从心、
3重后天,调补脾胃
不寐病症,其病程长短不一,但以病程长尤为多见,有的长达
经过多方治疗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足为奇。病人在长期的失眠中,
不得见效,最后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伤寒论》载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不寐以情志诱发为多见,病人情志不遂,抑郁不得疏,导致肝郁乘脾,使已虚之脾胃
。《千金方》中载有“病更虚(其虚可见气虚或阳虚,或两者共见之)
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病苦泄注,腹满
,提出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认为脾为脾实热与脾虚冷所致不寐之说。导师据五行相生理论,
心之子,主水谷运化,若脾功能失调,以致子病累及母,影响心神,造成心神不宁而出现失眠。《素问·逆调论篇》中载:“胃不和则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