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对策建议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作业设计与素质教育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现状,教师要改变落后的作业观,进行理念的创新。在作业设计的创新上,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学科作业的优点,同时又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性、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

1、要深入领会创新作业设计的理念

(1) 具有人文关怀。作业布置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讲究兴趣性,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作业内容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追求学生发展空间的“无限距离”,从而改变学生做作业的被动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 力求联系学生实际。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知行规律派生出来的学习原则。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教学。这样数学才是活的,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生要达到规定的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就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程度作业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作业的价值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4) 追求思维空间的“远距离”。作业设计要立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完成作业的方式与作业的实用性,要通过作业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作业空间

(1) 激发学生兴趣 , 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加德纳(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所以,可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主体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操作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可见,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更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2) 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变批改作业为对话作业。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做的作业,不管优劣,教师都要真诚地写上你的赞赏、你的感受、你的鼓励、你的教诲,哪怕是你的批评……话不在多,而在于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想着你,也就喜欢着你教的学科。这时候的作业本,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 尊重学生个性,变工具作业为人文作业。新课标倡导全面、民主、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业设计也是一种人文活动。一本看似单一的工具性作业,却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在每一次作业设计时,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他们热爱生活,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指点他们走出挫折,为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们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作业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

(4) 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学习知识的天地很广阔,教师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拓宽作业空间,创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具体的作业形式有:收集型、想象型、观察型、探究型、专题型、艺术型、阅读型……完成作业的方式有听、说、读、写、查、问、做、演、画等。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感受到生活是个大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