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胸部疾病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临床合弹用药2013年2月第6卷第2期中Ch_m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nlg Use,FebI'Ll/iFr]2013,VoL 6 No.2B ・177・ 因为单纯依靠症状及西医理论进行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将增大 ADR发生的风险”。。,医师要根据每种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某些疾病治疗中有着西 药不可替代的优势。虽然近年来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多有报道,一些厂家抵挡不住压力,选择了停产中药注射剂。 但作者认为,中药注射剂不应该退出临床。只要严格控制生 成、功能主治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症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辨证论治,合理使用。基层医师重点学习中医的寒症与热症的 辨证论治,把患者的主诉与中医的望诊结合起来,正确辨证,合 理用药。 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加强基层培训,促进合理用药,中药 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大大降低。中药注射剂疗效好、价 格相对偏低使得在基层使用很普遍,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 用要从基层抓起。 2.2避免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是导致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卫生部《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 则》[11 :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 用药,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苗莉莉.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的合理性[J].首都医 药,2012,19(5):42—43. 2.3全面询问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前详细询问患者用药 史、过敏史、家族史,并作记录,对于有过敏史及肝肾功能不全 者应慎重使用。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尤其注意同时在多家诊所就诊,一定要问清楚患者最近的用药 情况。 2 张力,冯巧巧.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相关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与探 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0):599. 3卫曦,吕超智,杨荔,等.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变化 [J].柳州医学,2007,20(1):40—44. 4张坤,石庆平,朱锦秀,等.某三甲医院2007年46例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7(5):535—536. 5梅全喜,曾聪彦,何国增,等.关于恢复使用(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 液的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5-一7. 6王瑞芹,冯锐,王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 药,2011,4(9):176—177. 7罗霞,王青.中药注射剂所含吐温-80与过敏反应关系的研究[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6(12):.160. 2.4关注不良反应报道基层医师通常是经验丰富,但知识 水平偏低,不主动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当地权威医院及卫 生部门应当经常收集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及报道, 结合基层常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整理,定期向基层医师宣传或培 训,以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 2.5其他基层医师必须选择从正规的渠道获取药物,以保 证药品质量。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储存条件,在注射前仔细检查 8许莉.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 (4):40. 药液,一旦发现容器漏气、破裂、药液沉淀、变色、浑浊等现象, 禁止使用;保持清洁的配药及用药环境;选择合适的溶媒;严格 9李文杰,李小云,范雪亮.中药注射剂超剂量使用引发后果及原因概 述[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611—613. 10吴吴,谭光羡,浦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J].当 代医学,2011,l7(19):147. 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冬季要控制合适的温度;加强用药监 护,在给药前30min密切观察,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有 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严重者应给与适当的急救。在注射完 毕后,观察30rain,以防迟发型不良反应的发生;坚持按疗程用 药,避免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中药无毒无害 的观点。 1 1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射剂I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1):44. (收稿日期:2012—12—02) ・讲座与综述・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胸部疾病应用研究进展 ‘ 王亚丽,刘怀军(审校) 【关键词】 cT扫描,低剂量扫描;胸部疾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 814.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3296(2013)02B一0177—03 CT经历了自非螺旋扫描到螺旋式扫描的跨越式发展,尤 其是近10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 众多高端CT设备竞相出现,如东芝320排CT、西门子双源 CT、飞利浦128排256层CT、GE宝石64排128层CT等,使扫 得诊断信息更是越来越全面。但同时也看到,在得到更多诊断 信息的同时,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在相应增加。根据2000 年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统计的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的CT检 查占放射学检查的5%,但辐射剂量占整个放射学检查的 描速度越来越快(旋转一圈最快达到0.27s),图像质量越来越 清晰,伪影越来越少,尤其是颅底,多平面成像越来越便捷,所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2010年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 目,项目编号102761123 34%,在美国甚至高达67%…。国内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提 高、国家对社会医疗福利投人的加大以及人们对预防保健认识 的提高,健康体检及心脏冠脉的无创筛查及患病后采取检查等 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应的所接受高辐射剂量也在不断增 加,这已成为医学界、社会和公众不可忽视的医疗照射源。为 此,放射医学与放射诊断学领域在认识到其危害的同时,积极 探索降低辐射剂量等技术,并做了很多研究与采取了一定的措 作者单位:050091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影像 科(王亚丽);050000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刘 怀军) 施,现将此方面内容重点是胸部CT低剂量技术予以综述。 ・178・ 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2月第6卷第2期中Chin J of Chnical Rational Drug Use.February 2013.Vo1.6 No.2B 1胸部CT扫描方式对X线剂量的影晌 一方面CT机器扫描参数设定,如管电压、管电流、FOV、层厚、 20世纪7O年代和80年代中前期,胸部CT扫描采用非螺 旋扫描技术,采取停一进原则,即CT扫描采集数据时,患者扫 螺距等;另一方面CT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部门通过对机器软硬 件的改善,来进一步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如世界三大厂 家GE、西门子、飞利浦研发应用于临床的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描部位处于静止状态,第一次扫描采集结束时检查床移动至下 一层面,再进行第二次扫描采集数据。如此反复,每次扫描只 其通过人体不同的体厚机器自动调节毫安值,从而达到降低患 者辐射剂量,研究比较了自动曝光控制技术与管电流恒定技术 分别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动曝光控制技 术总辐射剂量明显低于管电流恒定技术,图像质量无明显 差异。 能产生一幅横断面图像。随着滑环技术的出现,螺旋CT诞 生,与非螺旋CT扫描不同的是螺旋扫描时,患者躺在检查床 上以恒速通过CT机架,同时X线球管连续旋转并曝光,这样 采集的数据分布在一个连续的螺旋形空间内,故此又称容积 CT扫描。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患者的诊断信息后者明显优于前 目前放射科医师除采用机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外,还采用 者,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后者要明显高于前者。 2胸部CT重建算法对x线剂量的影响 胸部CT检查中,图像处理选择的重建算法一般为高分辨 力、标准和软组织三种模式,有的CT机除这三种模式外,还外 加超高分辨力和精细模式等。其中高分辨力模式实际上是一 种强化边缘、轮廓的函数,能提高空间分辨力,受部分容积效应 影响小,对肺间质病变边缘形态显示更清晰的重建算法,常用 于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和肺结节。但高分辨模式也存在局 限性:(1)扫描范围有限,只适合观察局部微细结构;(2)扫描 条件较高,患者的x线辐射量增加;(3)层与层之间不连续,不 适合全肺扫描,容易造成病变丢失;(4)只适合肺窗观察病变, 纵隔窗图像颗粒粗糙。故此一般均在螺旋扫描接触上,有针对 性加扫感兴趣区,以便在最大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基础上,得到 满足诊断的影像信息。软组织模式是一种平滑、柔和的函数, 采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后,图像的对比度下降,噪声较少,密度分 辨力提高。而标准模式则足无任何强化和柔和作用的一种运 算处理方法。软组织模式和标准模式采用常规剂量即可。 3低剂量CT技术受到重视和进展情况 1981年国外文献中最早出现低剂量Crr技术一词 ,1990 年Naidich等 首次提出了低剂量CT的概念,由于当时CT机 未普及,未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何为低剂量呢?一般认为被检 者所接受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20%以E确定为剂量降低。根 据x线检查中合理使用低剂量(AIJARA)原则 ,在满足诊断 的基础 ,尽量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最近几年cT辐射剂量及 其潜在危害性逐渐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有的从个 人角度提出降低剂量的口号,如Stovis 向全球放射界同仁倡 导“合理使用低剂量”;有的从学术团体角度呼吁倡导低剂量 应用,如: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2006年提出了“接受 适度噪声”的学术导向口号,希望我们影像医师如当年接受高 千伏胸部摄影的低对比多层次影像那样接受有适度噪声水平 的数字影像,从而降低受检者接受辐射剂量;再如2007年,中 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以极大热情 在全国放射年会上设cT低剂量研究专场,且多次发行专刊号 以倡导和支持这一工作;201 1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再 次联合飞利浦公司,组织“低辐射cT成像”征文活动,其主要 目的是切实降低CT临床应用的辐射剂量,也为今后的低剂蹙 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以上活动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倡导呼吁低剂量CT的使 用,说明低剂量研究已经引起了大家的一定重视; 且众多的团 体和个人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的胸部疾病展开了不同的低剂量 研究。 4降低胸部CT扫描剂量采用的方法 众所周知,CT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改变机器扫描参数的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包括:(1)降低管 电流:由于辐射剂量与mAs呈线性相关,与mAs值的一次方呈 正比 J,mA降低和扫描时间缩短,辐射剂量会下降,图像噪声 随不同扫描层面的体厚而变化;(2)降低管电压:可以降低辐 射剂量,x线照射剂量和kV的平方呈正比,在降低了x线辐 射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图像质量;(3)增大螺距:可以降低辐 射剂量,但增加了重建图像的有效层厚,降低了z轴方向上的 空间分辨率,噪声也随之增加。从物理学原理得知,x射线的 质由管电压决定,x射线的量由管电流决定。降低管电压并未 减少阴极射线的电子数目即未降低x射线的剂量,只是降低 了x射线的硬度一穿透物质的能力;降低管电流减少了阴极 发射的电子数即减少了撞击阳极靶面后产生的X射线的剂 量,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管电流即可改变x射线的剂量,因此大 家更多的采用通过降低管电流来减少辐射剂量。 5 降低胸部CT扫描剂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李云卿等 分别采用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的方法来降低 剂量,并观察剂量降低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降低管电 流分别到100mA、50mA、20mA时(120kV固定)CT图像的均匀 性随CT扫描剂量减少逐渐变差,图像的噪声水平随CT扫描 剂量减少逐渐增高,但皮下脂肪、骨骼肌、推体的CT值改变与 正常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在一定限度内(20mA 或7 5mAs)降低管电流可以降低x线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 馈,噪声相应肖所增加,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6胸部低剂量CT应用和研究进展情况 胸部组织的天然高对比使胸部CT低剂量扫描成为目前 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往常规胸部CT因辐射剂量较高而不 宜用于体检,而低剂量CT的研究开展,使的肺癌、肺结核、尘 肺等病灶的检出和对高危人群的普查等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 尤其是肺癌筛查,其检出率约为X线胸片的6倍;另对胸部外 伤、肺气肿、肺小结节 等随访,应用低剂量也在逐渐增多。 随着MSCT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呼吸道三维成像、儿童 检查、胸部CT血管成像以及经皮穿刺引导等一再得以拓宽, 使得在疾病诊断的间时,患者接受的剂量在适度的降低。目 前,利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进行肺癌筛查,一般用时12~ 15s,64层以上田更是少到5s,相对简便可行。低剂量螺旋 CT扫描条件多采用120kV或140kV,20~50mA,准直5mm或 10ram,螺距1—2,~一次屏气完成扫描。华西医科大学李真林 等_】’ 研究表明,肺部低剂量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 63.4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248mGy・cm(P< 0.001);低剂量扫描的总曝光量为915mAs,明显低于常规CT 扫描3521mAs(P<0.001);低剂量扫描的放射剂量为 70.StaGy,是常规扫描剂照274.7mGy的26%。表明低剂量螺 旋C r扫描放射辐射剂量对于普查工作是比较安全的,大大减 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2月第6卷第2期中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February 2013,Vo1.6 No.2B ・179- 少了x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损伤。 参考文献 国外个别有关于肺气肿 ” 和肺囊性纤维化的低剂量 1 Payne JT.CT radiation dose and image quality[J].Radila Clin North CT检查报道,国内还未见。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结缔组织疾 Am,2005,43(6):953—962. 病,如系统性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 Ruegsegger P,Anliker M,Dambacher M.Quantiifcation of trabeeular 引起的肺间质病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由于此类人群 bone with 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J].J Comput Assist Tomoger, 为免疫系统疾病,免疫力低下,对辐射剂量更加敏感,所受到的 1981,5(3):384—390. 3 Naidich DP,Marshall CH,Gribbin C,et a1.Low—dose CT of the lungs: 辐射损害更大。而观察各种疾病导致的肺间质病变最好的检 查方法为常规胸部CT扫描的基础上加感兴趣区高分辨CT扫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1990,178(3):729—731. 4 Frush DP,Applegate K.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adiation understand— 描。由于高分辨CT扫描需要高mA,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 ing the issues[J].J Am Coll Radiol,2004,1(2):113—119. 量增加。如何在观察肺间质病变时,即能使用胸部高分辨CT 5 Nickoloff EL,Alderson PO.Radiation exposures to patients from CT:re— 扫描,又能尽量降低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是我们正在思 laity,public perception[J].MR,2001,177(2):285—287. 考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 Stovis TL.The ALARA concept in pediatric CT:myth or reality[J].Ra— 7我们在降低胸部高分辨CT扫描中所做的工作 diology,2002,223(1):5—6,9. 为此我们对3位志愿者进行了降低高分辨CT扫描剂量 7 Rusinek H,Naidich DP,Mcguinness G,et a1.Pulmonary nodule detec— 预试验,为了减少志愿者辐射剂量,我们由大家常规采用的三 tion:low—dose versus conventional CT[J].Radiology,1998,209(1): 个感兴趣区减少为一个感兴趣区。临床工作中发现小叶间隔 243—249. 增厚、磨玻璃样密度、网格状影等在肺的下部区域最常见,因此 8 Prasad SR,Wittram C,Shepard JA,et a1.Standard dose and 50%re— 选取右隔上2cm作为感兴趣区进行预试验研究:对同一肺间 duced dose chest CT:Compairng the etteet on image quality[J].AIR, 质病变志愿者进行固定kV(140kV)、变换mAs进行不同剂量 2002,179(2):461—465. 高分辨CT扫描。设定5组,第一组为对照组250mAs(常规扫 9李云卿,李一呜,温连庆,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的影像 学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814—816. 描采用的剂量),第二组至第五组为低剂量研究组,分别为 1 0 Nawa T,Nakagawa T,Kusano S,et a1.Lung canner Screening Using 150mAs、100mAs、75mAs、50mAs。结果发现以对照组为标准, Low—dose Spiral CT:Result of Baseline and 1一year Follow—up Studies 观察细微结构(如小叶间隔、磨玻璃样病变等)图像清晰,心 [J].Chest,2002,122(1):15—20. 影、肺野边缘锐利,肺野清晰度好;150mAs、100mAs观察细微 11李真林,杨志刚,余建群.低剂量螺旋CT普查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研 结构(如小叶间隔增厚等)图像略差,较为清晰显示,心影、肺 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27(3):276—278. 野边缘基本锐利,噪声也在可接受范围,能得到诊断信息; 12 Madlani A,De Maertelaer V,Zanen J,et a1.Pulmonary emphysems:ra- 75mAs噪声较大,小叶内间隔增厚的观察不能满足,但小叶间 diation dose and section thickness at multidector CT quantiifcation: 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囊状影等肺间质改变仍能观察;50mAs comparison with macroscopin and microscopic morphometry[J].Radi— 噪声太大,不能满足诊断需要。为此我们考虑开展低剂量高分 ology,2007,243(1):250—257. 辨CT研究具有可能性。 13 Hatayama 0,Kobayashi T,Fujimoto K,et a1.Utility of single—slice high— resolution CT in upper lung field combined with low—dose spiral CT if)r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使用大样本展开研究,以便得到即能 满足诊断需求,又能降低患者接受剂量的胸部高分辨CT扫描 lung—cancer screening in the detection of emphysema[J].Intern Med, 2007,46(18):1519—1525. 技术。 (收稿日期:2012—12—15) ・讲座与综述・ 褪黑素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现状 张燕,相成,李立新,马天,马志乾,张振平,赵蔚然,张献波 【关键词】褪黑素;器官保护 【中图分类号】 R 97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3296(2013)02B一0179-02 褪黑素(MLT),化学名为:N一乙酰-5一甲氧基色胺,因能使 其有可能存在于所有亚细胞结构当中。分泌并进入血液后的 蛙皮肤褪色而命名。1958年由Lemer自牛的松果腺中第一次 MLT主要与特异性MLT受体(MR)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 提取出来,其分布和生物学功能也逐步为人们所了解。 应。MLT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和部分水溶性,故而它能轻易的 MLT是一种分布广泛、功能复杂的的分子,它广泛的分布 通过各种形态生理学屏障而发挥作用 J。 在各种器官当中。随着其受体家族成员不断被发现,目前认为 1褪黑素的生物学性能 1.1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MLT是一种非酶类抗氧化物 课题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蹈编号:I1276178) 质。它中和OH 的能力是谷胱甘肽(GSH)的5倍,甘露醇的 作者单位:050010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肿瘤科 8倍,维生素E作用的2倍。并且由于MLT的高度脂溶性和部 通讯作者:相成 分水溶性,决定了其既可以清除脂溶性又可以清除水溶性自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