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演讲从这里入门

来源:化拓教育网


演讲从这里入门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的确,龙头还须凤尾,结尾之难不亚于开头。美国演讲家约翰·哈斯灵在《演讲入门》中写道:“各种研究表明,演讲的结尾比起正文,更能被听众记住。你要充分利用这个重要部分以取得最大的效果。”

如果你在开头和中间部分都讲得很出色,但结尾却平淡无奇,就会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结尾,好似百米赛跑做最后冲刺,如果在这几步上松下劲儿来,势必造成“功亏一篑”的结果。

好的结尾能使人回味无穷,好的结尾能把演讲推向高潮,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讲好结尾部分,使整个演讲给人以圆满、舒畅的感觉。如果你想在最后伴着雷鸣般的掌声走下台,如果你想演讲的最后表现最佳,那么,开动脑筋来一个精彩的句号吧!

1、龙头还须凤尾———高潮在结尾

有经验的演讲者在结束之前不会把好话说尽,他要把最精彩的话留在最后说,他要一层一层地让感情升华,到最高处,他的演讲就结束,听众会在最激动的时候给他以最热烈的掌声。因为他知道,在高潮处打住,让听众在最热烈的时候给他以欢呼,再往下讲,就必然是走向低谷了。把最炽烈的感情放在最后,听众对他的最终印象极可能便定格在最后,要想赢得最热烈的掌声、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美国独立战争初期,在北美弗吉尼亚州召开了关系美国命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在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是战还是和的关系问题上,年轻演讲员佩特瑞克·亨利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发表了《诉诸武力》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就是把高潮留在结尾的最典型的例子。一开始,亨利说的是“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了”。然后慢慢陈述他的不同意见。从事实经验出发来说明求和不是出路,只有斗争才能换来自由。随后再反驳保守派们提出的力量单薄、难于取胜的问题。情感一步一步地升华,最后走向情感的高潮: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看看这暴风雨般的情感,多么震撼人心呀!在演讲主题的升华,情绪氛围的渲染都已差不多的时候,用强烈炽热的情感,掷地有声的质问,把演讲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这样的力度是无以复加的。难怪当时全场响起了“拿起武器”的激烈呼声。试想,亨利如果后面还要说上一通话,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只有冲淡感情而起不到强化的作用,这就叫见好就收,戛然而止,把激动留给听众。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在为纪念伏尔泰而发表的著名演讲《微笑本身就含有曙光》中,也是把激情留在最后,把高潮放在告别之时。他说:

“让我们转向伏尔泰时代吧!让我们在他的墓前鞠躬吧!让我们记取他的忠告吧!虽然他在100年前已死,但他的成就是不朽的。也让我们记取其他伟大的思想家的忠告吧!让我们停止流血事件吧!够了!够了!专制政治!野蛮主义早该消灭,让文明兴起吧!让18世纪来拯救19世纪!那些哲学家们都是真理的门徒,在独裁者欲发动战争之前,让他们宣布人类生命权及良知的自由权,还有理性的崇高、劳力的神圣、和平的祝福。既然王权代表黑夜,就让光明从那些死者的坟墓中射出来吧!”

这些感叹句,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极端,不能不让人感到振奋。用一系列的排比句不仅可以增加语势,铺排气氛,还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2、教给你几种结尾的方法

(1)总结式结尾

结尾是演讲者最后强调自己观点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干什么的,把你的观点、你的初衷最简洁地展示给听众,强化你的主题,这才是比较实在的。

如果你是来陈述你的观点,发表自己意见的,你在最后不妨总结你的观点,强化你的观点。

甘地发表于1931年11月的一次演讲,提倡印度采取非暴力“不流血的革命来获得她的自由”。在演讲结尾时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如果需要,我宁愿年复一年地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不愿为使我邦获得自由而将人们抛入浴血之战。积近30年来的政治生活之经验,我从内心深处以为,鲜血横流之世界已为世入所厌倦,世界正在寻找他自己的出路。我自认为,我们印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已向这饥饿的世界展示了一条它的出路。这是印度的殊荣。”

这个结尾来得明了,自有一种简洁之美。

鲁迅于1927年2月在香港青年会发表的演讲也是用这种方式来结尾的。在这篇题为《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中,他是这样进行总结的:

“要不危险,我倒曾经发现了一个很合适的地方:就是牢狱。人坐在监狱里,便不至于再捣乱,犯罪。救火机关也安全,不怕失火,也不怕盗窃,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坐牢实在最安稳,但是,坐牢却独独少了一件事,这就是:自由。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哪一条好,是明明白白的,不必待我来说了。现在我还要谢谢诸位今天到场的盛意。”

这一个形象的比喻对全篇做了一个总结。鲁迅说了这么多,最后将其归于两条道路,选择哪一条,放在结尾来问,的确已是“明明白白,不必待我来说了”。

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4周年大会上做了一个以“没有波兰的独立,欧洲的自由就不能确立”为主题的演讲,最后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全文的:

“总之,对欧洲来说只能有一种选择,要么是以俄国佬为首的亚细亚的野蛮势力像雪崩一样压到它的头上,要么它就应当恢复波兰,从而以2000万英雄为屏障把自己和亚洲隔开,以便赢得时间来完成本身的社会改造。”

这个总结也对全篇内容作了一个有力的概括:出路在何方,哪一个选择更好,昭然若揭。这种结尾显得简洁明了。如果你谈了一大通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问题,或是存在异议的观点,你不妨放弃华丽的形式,追求一点能起实质性作用的结尾。

(2)以赞颂或祝愿的方式结尾

1885年6月19日,法国军舰伊泽尔号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将自由女神像安全地运送到纽约。为了对捐资制造这尊铜像的法兰西人民表示感谢之情,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埃瓦茨应邀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

埃瓦茨不愧是一个雄辩的律师。他从自由女神的来历谈到自由女神的意义,从运输自由女神像的过程谈到为自由而斗争的经验。在演说的结尾部分,他热情讴歌了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谊,讴歌了运输这尊巨大自由女神铜像的壮举,讴歌了这尊铜像所包含着的无穷无尽的内容,是典型的赞颂式结尾。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段精彩的结尾:

“先生们,这是一次壮举,这是文明世界的伟大胜利。它确实包含着许多教诲和真理。毫无疑问,在现代史上,‘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已从这里点燃的火炬中找到了最杰出的例证;但我们永远也说不清,我们的先辈从法国‘人类平等’哲学原理和热情中汲取了多么大的热忱和勇气,才得以在这里建立起平等自由的制度。现在,我们两国至少都已同样立足于把自由法制幸运地结合起来———自由受法制的管束,法制受自由的启迪。这尊伟大的铜像建筑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她是一种象征、一种榜样、一种准绳。但这种象征、榜样和准绳是三位一体的产物;包括自由的精神和热情,那尊优雅的铜像,及她屹立于其上的、我们自己的庞大的结实的花岗岩底座。”

(3)利用名人的话或事来结束演讲

1946年,国民党为了争夺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的和平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在国统区对革命者和民主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迫害。为了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同时也是为了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发动内战、破坏和平统一的罪行,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席了当时在上海举行的鲁迅逝世10周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說结束时,他引用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这既是赞扬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立场,表达演讲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又使与会者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对反动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人民“诚诚恳恳,老老实实”,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

1942年初,美国处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的困难时期,美国的自由、独立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向全国发表了关于战争的谈话。这次谈话的结尾就引用了华盛顿当年激励将士经受考验、百折不挠、奋战取胜的话语。

“牺牲越难忍受,胜利就越是光荣!”华盛顿这一名言被罗斯福总统用来结束自己的演讲,激起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热潮。

引用名人的话或轶事必须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深化自己演讲的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